最新 从语文和文学角度翻译还原意义的“如如”结构的阐述-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论词之意境及其在翻译中的重构
一、词之意境:
词之意境是一种语言的表征,它反映了一个文化的背景、价值观
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其特色之一在于传达不仅言外之意,更
是影响深远的象征,如大众的情绪、人的态度、社会的主张等等,这
在语境中反映出的关联以及相互关系,所以可以说每一个词就是一朵花,它所绽放的芬芳正是文字式的情感和文字交流,应当放大我们感受文
字的联想和含义,使之前千年所涵盖的语境失去统一的文字。
二、词之意境在翻译中的重构:
在翻译中,重构词之意境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意识到由不同语言
组成的文本之间的文字差异性。
只有在这样的差异性中,才能让新译
文真正地反映原文中的情境,而不是仅仅只是把词复制转换过来就可
以了。
词之意境在翻译中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点,但是它又是对原文
最能体现原文中语义和形式目的的部分。
例如,一个词在中文中有多
种含义,但在英语中只有一个含义,或者反之,这时,翻译者就必须
深入思考,考虑原文的色彩性、文字的结构以及其他的一些术语的使
用等等,以期把这种特定的词之意境完整地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重构词之意境对于理解和翻译极其重要,它反映了文
字的联想和含义,使得我们可以从文字中获得更多的情感和文字交流。
因此,要想做好一份完整的翻译,首先必须保持原文中词汇的上下文
以及文字结构,把原意境和原文的表情色彩完整地表现出来,这样才
能使翻译更加地生动,意义更加地深刻。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2卷)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 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1 2003 (Vol.2) 收稿日期:2003-03-17 作者简介:夏家驷,男(汉族),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文本解构和重构过程夏家驷,时 汶(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 要:文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中文本的解构和重构过程。
通过对互文性指涉翻译过程的分析,认为先期文本无论在文本的解构或文本的重构过程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先期文本互文性的分析可加深我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对文本重构有着特殊的意义。
对语类互文性、主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和功能互文性的研究也为翻译的文本重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互文性;文本解构;文本重构;语类;先期文本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3)01-0114-06一、引 言互文性最早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娅・克丽斯蒂娃(J ulia K risteva )提出,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1]。
也就是说文本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这些错综复杂的关联就是互文性。
Lemke 指出,互文性有两种,一种是某一文本中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的指涉关系;另一种则是完全不同的文本之间的指涉关系[2]。
互文性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借用,而是思想的互相碰撞,它涉及到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语言等各方面的交融。
互文性与翻译紧密相关,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译者、读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一个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译者作为这一活动的主体,一方面经受着因原文文本意义的多元性而带来的‘磨难’,一方面进行着与他文本或他译者的相关模仿、关联或暗合等行为。
语文文本的意义结构文本,人类千百年沉淀的精神财富,使历史传统、民族文化赖以传承。
语文文本是其中的菁华,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资源与凭借。
阅读教学通过对文本意义的诠释,进行人文教育与语言训练。
人生活在意义世界里,一旦失落意义,就会产生生存危机,所以意义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必须重视之,张扬之。
意义既不是人主观赋予的,也非客观世界所具有的,而是主观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对世界的一种领悟。
语文文本自身不会言说,师生参与阅读就有了意义。
传统语文教育视意义为封存的、确定的与一元的,有待师生自己去挖掘出来。
现代语文教育视意义为开放的、生成的与多元的,有待师生去确定,并拓展出新的意义。
那么语文文本的意义又是怎样构成的呢?与意义相关的作者、读者(师生)、文本与社会时代这四个坐标,演化出四层意义。
即字词句之义、作者原意、读者引申义与文本的当下意义,它们犬牙交错,又各自独立,这就是语文文本的意义结构。
与之对应,形成了阅读教学释义的四个向度。
试分而论之。
一、注释:了解字词句之义文本是书写固定下来的一组语言符号。
由于古今言语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的区别,文本阅读先须理解字词句之义,这就需要注释。
它属于工具性技艺,是进入文本诠释的门户。
法国哲学家利科尔说:“注释学只有通过第二次发展,才可能导致一般诠释学。
”[1]注释是诠释的前奏,这是两种不同的释义方式。
我国训诂学也视文字注释为进入文本的门户,故称“小学”。
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说:“今欲知国学,则不得不先知语言文字,此语言文字之学,故称小学。
”阮元《拟国史儒林传序》说得更明白:“圣人之道,譬若宫墙,文字训诂,其门径也。
门径苟误,跬步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不识字词句之义,犹之找不到入门的途径,即使行走半步也是歧路,而要“升堂入室”,进入内层,理解更深的意义,几乎是不可能的,足见注释作为门户的重要性。
语文文本注释的内容很广,包括字的形、音、义,词的类型与性质,句的类型与句法,以及名物训诂等,不能一一尽举。
英汉翻译中从形合到意合的转变技巧把英语文本翻译成汉语一直以来是一项艰巨而又繁琐的任务,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总是要在英汉语言的形式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之间找到一个调和的平衡。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和分析从形式到意义的转变技巧,这是一种从英文翻译为汉语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把握翻译原则、词语翻译、句法翻译和意义翻译。
首先,在任何翻译任务中,把握好翻译原则是最重要的。
传统的翻译原则是“审静而准确”,即翻译时要仔细审查原文,并尽量把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
相反,“注重准确性”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将原文的文体、水平和意义精确地传达给译者。
其次,词语翻译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词语翻译包括两个层面:音译和意译。
音译是把英语词组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或英语词语翻译成汉语,而意译则要求翻译者把英语词汇完全反映在汉语词语中,例如把“life”翻译成“生命”,把“love”翻译成“爱”。
此外,句法翻译是翻译时的重要技巧,它是指把英语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完全反映在汉语句子中。
句法翻译的重点在于把汉语的句法结构与英语的句法结构保持一致,例如当一个英文句子中有一个宾语从句时,句法翻译就要在汉语句子中找一个相应的宾语从句,使汉语句子与英文句子保持一致。
最后,意义翻译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把英语中的意义反映在汉语中,这有时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汉语与英语在文化背景和母语思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翻译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它在两种语言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桥梁,把英语的文意传达给汉语的读者。
综上所述,从形式到意义的转变技巧是一种从英文翻译为汉语的技巧,它包括把握翻译原则、词语翻译、句法翻译和意义翻译四个环节。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这些技巧都非常重要,把握好这些技巧可以帮助翻译者将英文中的文意准确、完整地传达给汉语读者。
古文翻译方法古文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对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词汇意义以及文化背景有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古文翻译方法:1. 结构化分析法:先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理清句子的主谓宾关系,然后再逐个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的古文。
例如:「衣冠者莫称乡愿,朝父母而暮不至。
」分析结构可以得知,「衣冠者莫称乡愿」是一主句,「朝父母而暮不至」是一个并列的从句。
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为:穿着衣冠的人不要随口许愿,向父母表示早晨的问候,而晚上却不回家。
2. 逐句翻译法:按照句子的原文顺序,逐句进行翻译。
遇到词语的意义不清晰或有多种可能时,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测。
例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逐句翻译可以为:许多花卉凋零了,只有这一支还残留着妖娆的姿态,吹得这一片风景饶有风情。
3. 意译法: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面的表达。
适用于一些句子结构复杂,句意深奥的古文。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意译可以为:人的本性最初都是善良的。
4. 考据法:通过对古文词句的文字学研究和文献比较来确定词义。
这种方法适用于经典文献或古代注释的翻译。
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通过考据可以知道「前不见古人」指的是作者无法和古人交流,「后不见来者」指的是作者无法预见未来的变化。
5. 翻译注释法:对于一些很难准确翻译的句子,可以在翻译后加上注释,用现代汉语进一步解释古文的含义。
例如:「战战栗栗」翻译为「非常害怕」,并在后面加上注释: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总之,古文翻译是一门复杂的技巧,需要翻译者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
熟悉古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并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才能准确地传达古文的含义。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翻译古代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许多学生头疼的问题。
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不同,但通过一些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本文将介绍几种高二语文学习中常用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一、理解字句结构首先,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先理解句子的字句结构。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的基本形式,但往往把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放在句子的最后一部分,所以在翻译时要注意将句子的不同部分拼接起来。
此外,文言文中也常使用一些连接词和虚词,如“于是”、“乃”、“焉”等,这些词汇在翻译时要选择合适的对应词,以保证句意的准确传递。
二、把握上下文语境除了理解句子的结构外,在翻译文言文时,还需要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常,一篇文言文文章中各个句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因此要通过理解前后文的关系来把握具体句子的词义。
可以通过查阅辞典、阅读相关注释和参考版本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古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背景。
三、注重修辞手法的翻译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
在翻译时,要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准确地翻译出其所要表达的意思。
有时,可以通过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说法或俗语来表达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以使翻译更具表现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一些适当的修辞手法来丰富翻译文本,使其更贴近原文的风格。
四、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古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采用逐字逐句、逐字逐句联想的方法进行翻译;对于一些充满情感色彩的句子,可以采用意译或诗意翻译的方法来传递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言文的意义。
总之,在高二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的掌握至关重要。
通过理解句子结构、把握上下文语境、注重修辞手法的翻译以及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提高阅读和理解水平。
从汉、英语言结构看汉英翻译的关键作者:杨平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2期中国古典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忘,注重整体观,在思维上体现出长于整合、善于提纲挈领的特点。
这种整体观和综合思维优势使汉语朝着意合特征显著的综合性语言方向发展。
在汉译英实践中,英语框架为整合后的汉语翻译提供了支持,好的框架结构不仅能让零散的汉语系统化,还可以让译文表达得更加流畅。
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构成的精髓,并深刻理解“整合汉语思维,纳入英语框架”这一汉英翻译的关键,对于我们汉译英的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将“主题语言”译成“主语凸显语言”在进行汉译英实践时,首先应对汉语思维进行整合,抓住主旨要点,再纳入英文框架,将汉语中隐含未表的关联词等明示出来,化“意合”为“形合”,而不应逐字逐句,只重“形”,而未及“意”,需谨记,汉语的“意”恰恰是汉语表达的真正核心。
二、将人称译成非人称汉民族注重人的直觉思维,因此,汉语的意合特征受到汉民族主体思维倾向的影响,强调人的主体性,人们习惯从主体自身出发,去理解、演绎、描写客观世界。
汉语较常用人称主语表达,侧重“什么人怎么样了”。
而英语多用非人称主语表达,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摘去了主观成分,表达起来更客观、真实。
e.g.我不知道她这么会撒谎!原译文:I don’t know she is so dishonest!笔者试译: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she was so dishonest.分析:将汉语的人称代词为主语的句子译为英语中的无灵主语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更加地道、准确。
汉译英实践中,译者一定要关注读者的接受情况,了解读者的阅读嗜好,同时时刻把握英文世界的当下表达习惯、语言框架,不要舍本逐末去过多地强调语法、字词,而是直接指向句子的语意本质。
不能只管用自己的英文讲述着要告诉英语读者的汉语概念,而要将汉语思维整合后纳入英文框架。
翻译还原的解释学透析(其二)——解释现象学“意义”与“是”关系的剖析屈平【摘要】从解释现象学角度来理解翻译,我们就会发现翻译的本质特征就是解释学的如如结构.而要弄清楚这个结构,我们就得首先弄清楚“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翻译还原就是在翻译中还原解释学的如如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内在本质是一种意义关系,因此,翻译还原说到底就是还原如如结构,同时也是对意义关系的还原.【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8)001【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翻译;还原;解释现象学;如如结构【作者】屈平【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只要人(包括译者)存活于世,在他的“是之理解”中就无法完全同时脱离其理解过程中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原因是他的“是—在—世界”的基本状态意味着他一方面是本质的,另一方面又是本体的。
从本质性来说,人本身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这是其本体论可能性的基本条件。
人的本体论是由其“是之理解”的物质性构成的,这个“是之理解”使人与其他所有种类的实体区别开来;人的这种存在事实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人在本体和本质两方面都享有优先性——这种优先性存在于“是—在—世界”同为一体的现象中。
根据海德格尔对人存在的本体论分析,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一切实体就在于人从根本上拥有“是之理解”的能力。
这种能力,作为一种事件,远在主客分离之前就已经存在。
我们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况下被抛进了这个世界,而正是基于这种被抛性,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在我们有意识地掌握各种知识之前就已经形成,甚至在我们对被假定为纯粹客体的实体采取理论化的态度时,我们对前理论或者前概念的理解也无法被所谓的现象学还原掉,因为这种前理解正是理论认知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将无从谈起。
“‘是—在—世界’在本质上是属于人存在的某种东西。
因此,人的是之理解和对什么的理解,比如世界和在这个世界中的实体的‘是’的理解是同源共在的。
文学作品重译的意义和原则
重译是指重新译译一部文学作品,并加以改写、精炼、改善,以适应当代阅读、理解和接受习惯。
此类文学作品被称为重译作品。
重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既要遵守原作原意,又要做到读起来舒服、表达流畅、意思明确,以适应当今读者的审美和文化水平。
文学作品重译有其特殊的意义,一是增进文学变异性,拓展文学文化的边界;二是增加读者的享受,促进文学文化的沟通;三是激励原作者的创作热情,延续文学文化的传统;四是增进对传统文学作品精神内涵的理解,拓宽文学文化的知识面。
重译既继承了原作者的思想,又有创新的手法,更加充分地传播出原作者的文化内涵,并融入现代的视野,从而使文学的传播更加灵活,更加清晰,更加完美地传承文学文化的精髓。
文学作品重译的原则应该遵循“不偏离原作的全貌、不违背原作的主旨、不破坏原作的线索”的规则。
重译既要保留原作的精髓,又要有创新的思维,尽可能做到“原作者话语的意象和联想,按原作者本意译出来”,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受欢迎,更具有感染力。
因此,文学作品重译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学融合的民族文化,以及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内涵和精神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它能够反映人类对于社会、文化和个人的不断探索。
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重译,传统文学作品将没有机会被后代传承,人们也就不会体会到文学丰富的内涵,从而阻碍了文化传承的发展和进
步。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重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应该尊重传统,坚持原作的精神和内容,力求言简意赅,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从而使文学文化能够传承并发展下去。
古文阅读中的句子结构与语义理解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古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古代的思想、文化以及人类的智慧。
然而,由于古文的语言特点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很多人在阅读古文时会遇到困难。
其中,句子结构和语义理解是阅读古文的两个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古文阅读中的句子结构与语义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一、句子结构的特点古文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使用并列句、独立主格结构以及倒装句等形式。
其中,倒装句是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通过颠倒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使句子更加凝练、雄辩。
例如《论语》中的名句“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一个倒装句,其原文应为“巧言令色,仁矣鲜!”这种特殊的句子结构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除了倒装句外,古文中的独立主格结构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
在独立主格结构中,谓语动词通常省略,只保留主语和宾补,通过这种结构表达中心思想,增加语气的飘逸感。
例如《史记》中有句“张良曰,以君之聪明,为秦王良将,未为晚也。
”这里的“未为晚也”即为独立主格结构,表示“不是太晚的”。
二、语义理解的技巧古文之所以经久不衰,还在于其独特的语义韵味。
然而,由于古文的语义常常不同于现代汉语,我们在阅读时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词义的多义性。
一个字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句子的整体逻辑和语境来推测其具体的含义。
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时,可以从整体上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思路,寻找关键词语,从而推理出句子的意义。
另外,注意古文的修辞手法也是理解句子意义的一种方法。
例如,古文中常用对比、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强调某种情感或表达思想,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实践与总结在阅读古文中,积累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积累古文中常见的词汇,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子结构和语义。
同时,多读古文名作,了解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理解古文也是有益的。
此外,可以多进行古文的翻译和解读,了解各种句子结构和语义表达的用法和技巧。
从语文和文学角度翻译还原意义的“如
如”结构的阐述
首先,“自身定义”意味着将“自身”还原为明确清楚的东西,也就是说,给“自身”一个定义。
“定义”意味着使某物明确、确定、解蔽、澄明或者敞亮。
“自身定义”当然是指让自身作为某种东西解蔽、澄明、使自身处于明晰中。
这就使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顺手性的事物已经处于由各种目的关系编制起来的象征体系中。
因此,实体首先会成为顺手性,而它们的各种意义或者定义早已经由处于世界中的各种实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目的关系的整体性所决定。
这种有意义的关系网络以一种为了自身定义而使此物与它物相结合的形式规定着某物的意义。
然而,尽管“是”总是事物的“是”,但它又总是源自人的“是之理解”。
当某一实体在变为“是”之前,整体的“是之理解”已经存在。
所以,斯坦纳的那句评论证明的是他所谓的“是”是具体的“是”(代表着某一实体),而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是”(代表着普遍的、根本的“是之理解”)。
如果我们把视角从具体的“是”转向本体的“是”,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斯坦纳那句话中的两个“是”皆源自本体论的“是”——“是之理解”中的“是”。
再有,如果“自身定义”必须在“此是与它是必须结合”的条件下实现的话,那么,这只能意味着意义的具体化——意义必须在以某物如某物一样明了的理解中向某物投射的方式来实现”。
根据这样的逻辑,话(1)就可以稍加修改写成(3):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一样都假定某物必须如某物那样去理解才能获得自身定义。
依照解释学的结构,我们又可以把话(3)简化为话(4):意义是某物如某物的具体化,从“是之理解”的源头,“是”被投射到别的是之上,于是就产生了意义。
因此,在“向物投射”中,意义明晰地以某物如某物的形式保持自身,换句话说,就是以解释学结构中的“如如”结构保持自身。
如果我们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为了实现自身定义,‘此是’必须与‘它是’相结合”这句话就是解释结构——如如的另外一种说法:解释某物如某物那样。
在此解释结构中,前提条件显然是“是”的一般理解——它同样遵循相同的解释结构并且总是以前主题化的状态发生。
只有当解释行为执行时,这个解释结构才能使自身明晰起来,我们也会因此获得关于某物的意义明确的定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解释学的解释功能就是以明晰的形式还原解释学的如如结构。
然而,如果在此就打住我们讨论的话题的话,有些问题就会被遮蔽起来,因为在我们改写的句子(4)中,“某物”的意义还没有被澄明。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会拥有“此是”和“彼是”呢?别的实体有没有可能像人一样拥有“是”呢?我们不是常说一首诗歌的“是”、一幅画的“是”、一棵树的“是”或者天空的“是”吗?因为“我们谈论的任何东西、看见的任何东西、以任何方式指向的任何东西都是‘是’。
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都是‘是’。
‘是’存在于某物是什么的事实中,并在其‘是’中如其所是;在现实中、在场中、在物质中、在有效性中、在人存在中、在有中,皆有‘是’的存在。
”上面的每一句话都真,都由说话者说出。
“是”这个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