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5年级
- 格式:doc
- 大小:272.00 KB
- 文档页数:19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手册[部分]1—1种子发芽实验(一)一、实验内容:种子发芽实验二、器材:(每生)放大镜1个、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每组)水1杯、滴管1个三、规范操作要点:按照教材第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1、实验前要先观察种子形状,记录下相关的特征和数据,并把它们画下来;2、按照实验计划用标签给种子分组编号;3、要告诉学生隔一段时间就去观察一次,及时做记录。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盒子或黑色塑料袋1个、一些潮湿的土壤、(冰箱)。
1—2种子发芽实验(二)一、实验内容:整理分析实验记录的信息二、器材:(每组)实验后发芽的和不发芽的种子、放大镜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略。
1—4蚯蚓的选择一、实验内容:探究蚯蚓生长环境实验二、器材:(每组)长方形扁纸盒2个、蚯蚓10条左右、干土和湿土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1、学生先谈谈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
2、分组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1—6做一个生态瓶一、实验内容: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二、器材:(每组)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和小石子、一些捕捞工具。
三、规范操作要点:1、讨论建造生态瓶所需的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环境。
2、准备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四、操作建议:1、讨论时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食物和其他关系等。
2、建造好的生态瓶要进行管理和长期的观察、记录。
1—7改变生态瓶一、实验内容:改变生态瓶的生态环境实验二、器材:(每组)已建造好的生态瓶1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漏网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预测、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
2—1光和影一、实验内容:研究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二、器材:(每组)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尺子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按照教材2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小学五年级科技创新实验指导科技创新实验是小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的科技创新实验,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实验1:水能带电目的:观察水的导电性质,了解水的离子化特点。
材料:1. 两个铁钉2. 一个电线3. 一个电池步骤:1. 将铁钉分别固定在一个木板上,留出一段露出。
2. 将电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到铁钉和电池的正负极。
3. 将两个铁钉的露出部分完全浸入装满水的杯子里。
4. 观察是否产生电流和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2:自制风车发电机目的:了解风能的转化原理,学习如何制作简单的发电机。
材料:1. 一个塑料杯2. 一根铜线3. 一个强力磁铁4. 一根竹签5. 一张纸步骤:1. 将塑料杯的底部截下,剪成4个相等的片状。
2. 将竹签插入杯底的中心,固定好。
3. 将铜线的一端固定在竹签上,另一端拧成螺旋形。
4. 将螺旋形的铜线悬空,使其与强力磁铁相距约0.5厘米。
5. 用纸做风叶,固定在竹签的顶端。
6. 吹气或用风吹动纸风叶,观察铜线两端是否产生电流。
实验3:果蔬电池目的:了解果蔬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材料:1. 一个柠檬2. 一颗铜钉3. 一颗锌钉4. 两根铜线5. 一个LED灯泡步骤:1. 将柠檬切成两半。
2. 将铜钉插入柠檬的一半,锌钉插入另一半。
3. 将铜线分别与铜钉和锌钉连接好。
4. 用铜线夹住LED灯泡的两端。
5. 观察LED灯泡是否亮起。
结论与讨论:科技创新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现象,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逐步熟悉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观察结果的分析方法,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应该注重安全,遵循实验操作规范,并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进行。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秘密。
五年级孩子的科学实验指南科学实验是培养孩子们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活动之一。
通过实验,孩子们可以亲自观察、实践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指南将向您介绍一些适合五年级孩子的科学实验。
实验一:水的循环过程材料:- 一个玻璃杯- 一块塑料薄膜- 一小碟水- 一个橡皮筋步骤:1. 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玻璃杯口上,并用橡皮筋固定。
2. 在玻璃杯中倒入一小碟水。
3. 将设置好的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数小时。
观察并解释:在实验过程中,你会观察到水在玻璃杯的内侧凝结成水滴,并滴落回碟子中。
这个实验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凝结和降水。
实验二:植物吸水材料:- 白花生- 一只透明的塑料杯- 水步骤:1. 将一只白花生放入塑料杯中。
2. 缓慢倒入一些水,使花生埋在水中。
观察并解释:几天后,你会发现花生破裂并长出细长的根部。
这是因为植物的根部会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帮助植物生长。
通过这个实验,你可以了解植物吸水的过程。
实验三:物体的浮力材料:- 一个塑料瓶- 水- 各种不同的物体,如塑料块、钢铁针管、木块等步骤:1. 将塑料瓶注满水。
2. 将不同的物体一个一个放入瓶中,并观察它们的浮力。
观察并解释:你会发现一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另一些会沉在水中。
通过这个实验,你可以了解不同物体的浮力是如何决定它们能否浮在水面上的。
实验四:酸碱反应材料:- 醋- 苏打粉- 两个透明的塑料杯步骤:1. 在一个塑料杯中倒入适量醋。
2. 在另一个塑料杯中倒入适量的苏打粉。
观察并解释:当你将醋和苏打粉混合在一起时,你会发现会出现一种化学反应,产生气泡和嘶嘶声。
这是因为醋和苏打粉之间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你可以了解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
实验五:磁铁的吸引力材料:- 一个磁铁- 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物体,如铁钉、铝片、铜片等步骤:1. 拿起磁铁,并把它靠近不同的物体,观察是否有吸引力。
观察并解释:你会发现磁铁对某些金属物体具有吸引力,而对其他非金属物体没有吸引力。
五年级科学实验指南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可以进行一些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实验。
本文将为五年级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培养实验能力。
一、水的沸腾温度材料:- 水壶- 温度计- 火源实验步骤:1. 将水壶放在火源上加热。
2. 同时将温度计放入水壶中。
3. 观察水的变化,当水开始冒泡时,记录下温度计上的温度。
4. 继续加热水,直到水开始沸腾。
记录下此时的温度。
实验原理:水的沸腾温度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从而了解水的沸腾温度。
二、电流的传导材料:- 电池- 电线- 灯泡- 开关实验步骤:1. 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用电线连接到灯泡的两端。
2. 打开开关,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3. 断开开关,观察灯泡是否熄灭。
实验原理:这个实验展示了电流的传导原理。
当电池的正负极通过电线连接到灯泡时,电流可以顺利通过电线和灯泡,使灯泡亮起。
而当开关断开时,电流无法传导到灯泡,使灯泡熄灭。
三、光的折射材料:- 透明玻璃杯- 水- 铅笔实验步骤:1. 将透明玻璃杯中注满水。
2. 将铅笔放入水中,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形状。
3. 将铅笔倾斜放入水中,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原理:这个实验展示了光的折射原理。
当光从一种介质(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水)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通过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形状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光在水中的折射效果。
四、植物的光合作用材料:- 绿色叶子- 透明塑料袋- 橡皮筋- 盆栽土- 水实验步骤:1. 将一片绿色叶子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用橡皮筋固定袋口。
2. 将透明塑料袋放在阳光下,确保叶子能够接收到充足的光照。
3. 每天观察叶子的变化,记录下叶子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原理:这个实验展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通过叶子中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实验内容: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课题:1、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课题:1、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课题:3、昼夜交替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课题:4、看月亮实验器材:月相盒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课题:1、光的行进实验器材: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课题:2、照镜子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课题:3、研究透镜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课题:4、七色光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典型分组实验操作规范要求
实验器材的准备以学生自备为主,
据具体实验自定,如“温度”要用到
实验中尽量避免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如声音、桌面振动等。
如遇阴雨天可用白炽灯模拟光源。
有其它的发现,如水少时水草的变化等,也应该鼓励,让学生尽量从整体去考虑整个生态瓶,而不是关注其中
实验二中,屏最好垂直竖起来,屏和手电筒的距离保持不变,只改变木块
2.不论是直管还是弯管,不能用内壁反光强的器材,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实验二要求除了摆放时分别按水平、和地面垂直、与太阳光垂直的角度不同外,其他条件要尽量保持一致。
1.实验一中注意使用酒精灯和加热岩石的安全,戴上护目镜
2.实验一、二中可选择一些容易破碎的岩石
“植物的作用”可结合实际情况以演
提醒学生对土地和径流都要仔细观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先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
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
计“检查”而不“调整”,强调的是检查计量工具的意识。
如指针没有指〇,老师调整即可,要避免学生自行乱调
光滑程度的差别大些才好,可以同时把接触的两个面都弄
进行活动二时,物体重量的差别要大些才好。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五年级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五年级)实验内容: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de)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de)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昼夜交替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de)一半,对着太阳(de)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de)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4、看月亮实验器材:月相盒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内容:光(de)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光(de)行进实验器材: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de)纸板或木板)、手电筒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de)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de).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de)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照镜子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de);镜子中(de)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de)夹角越小,所成(de)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de)方向也不同.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de)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研究透镜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de)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de).(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4、七色光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de).实验内容:连接电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简单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简单电路是由电池、导线、小电珠构成(de).实验内容:了解开关(de)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简单电路实验器材:电池盒、电池、导线若干、灯座、小电珠、开关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开关可以控制电路(de)连接与断开.实验内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容易导电(de)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不容易导电(de)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实验内容:检测暗盒里(de)电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探测暗盒里(de)电路实验器材:电路暗盒、电池、电池盒、灯座、小电珠、导线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内容:探究磁铁(de)性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4、研究磁铁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大头针、水槽、泡沫片、细线、环行磁铁、塑料棒实验结论:磁铁(de)性质有:磁铁(de)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端(de)磁性最强,叫磁极.指北(de)一端是北极,指南(de)一端是南极;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实验内容:研究电磁铁(de)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电磁铁实验器材:电池2节、粗细不同(de)导线2根、粗细不同(de)铁钉2根、回形针一盒、培养皿(可用小盒子代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电磁铁(de)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圈数有关.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实验内容:测量1分钟(de)呼吸和心跳次数(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题:1、测量呼吸和心跳实验器材:听诊器、秒表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de)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实验内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较人吸进(de)气体和呼出(de)气体(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题:2、肺和呼吸实验器材:澄清石灰水1瓶、保鲜袋2个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呼吸时,我们吸进富有氧气(de)空气,呼出体内产生(de)二氧化碳.实验内容:测肺活量(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题:2、肺和呼吸实验器材:塑料瓶(大饮料瓶)、100ml烧杯、白纸条、记号笔、胶水、水槽实验结论:人(de)肺活量有大有小.实验内容:研究心脏(de)跳动和血液循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题:3、心脏和血液循环实验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体血液循环图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跳动(de)次数一致.实验内容:彩色水点实验(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题:1、解释实验器材:培养皿、白纸条、夹子、水彩笔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红、黄、蓝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单色调不变;其余颜色都是中间色,在一定条件下,中间色将分解还原为原色.实验内容:探究杠杆省力(de)秘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2、怎样抬高讲台实验器材:带有刻度(de)木尺、若干同样(de)铁圈、火柴盒、牙签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在阻力不变(de)情况下,离支点越近就越省力.实验内容:探究斜面能省力(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3、斜坡(de)启示实验器材:平板测力计、小车、光滑(de)长木板、长方形木块(可用长方形仪器盒代替)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de)坡度越小就越省力.实验内容:探究轮轴(de)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4、拧螺丝钉(de)学问实验器材:两个钩码、组装轮轴(de)部件、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使用轮轴能省力,在轴一定(de)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实验内容:探究滑轮(de)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5、国旗怎样升上去实验器材:组装滑轮(de)部件、一个钩码、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方向;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方向,但能省力,使用滑轮组既能改变方向,又能省力.实验内容:探究链条传动(de)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6、自行车车轮转动(de)奥秘实验器材:两个大小不同(de)齿轮(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链条圈(瓦楞纸条圈)、记号笔实验结论:链条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de)方向相同,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de)速度比小齿轮慢.实验内容:探究齿轮传动(de)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6、自行车车轮转动(de)奥秘实验器材:齿轮组及支架(也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两个大小不同(de)齿轮)、记号笔、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齿轮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de)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de)速度比小齿轮慢.实验内容: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de)关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题:1、折形状实验器材:A4打印纸3张、双面胶、新华字典(可用科学书代替)、钩码实验结论:不同形状(de)纸筒承受力是不同(de),在不同(de)柱形纸筒中,圆柱形纸筒承受力较好.实验内容:搭建支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搭支架实验器材:吸管、透明胶带、剪刀、1块木块、若干盒钩码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结论:三角形结构越多,支架越稳定.实验内容:研究不同桥梁(de)承受力(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题:3、建桥梁实验器材:A4纸1张、小纸盒1个、钩码若干、木块2个实验结论:不同形状(de)桥梁承受力是不同(de).桥梁(de)承受力与桥梁(de)厚度、栏杆(de)高度都有关系.实验内容:造房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题:4、造房子实验器材:报纸若干、透明胶带、实验内容:观察岩石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1、认识常见岩石实验器材:岩石标本若干、放大镜、稀盐酸(也可用醋代替)、烧杯、滴管、镊子、白纸、小木锤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遇酸反映等方面各有特征.实验内容:认识矿物(de)特征(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2、认识矿物(de)性质实验器材:矿物标本盒、16K白纸1张、放大镜、玻璃片实验结论: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各有特征.实验内容:研究身体不同部位反应(de)快慢(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2、神经实验器材:橡皮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手背反映比脚背反应要快一些.身体不同部位反应(de)快慢是不一样(de).实验内容:体验嗅觉(de)重要性(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3、感觉实验器材:不同液体(必须可食用)、吸管、手帕或毛巾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嗅觉和味觉是密切相关(de),一旦嗅觉失灵,品味(de)能力就会下降许多.。
⼩学科学五六年级试验操作⼩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1、组装带有开关的串联电路(于龙⾔整理)实验⽬的:认识简单电路实验材料:⽤电器2个(⼩电珠及电珠座);开关1个;电池⼀节;电池夹⼀个;导线⾄少3条。
实验步骤:(1)将⼩电珠装⼊电珠座。
(拧的时候注意松紧度,太松易接触不良,太紧则易坏)(2)⽤导线将2个电珠座,电池夹,打开的开关依次⾸尾相连。
(如图)L1 L2(3)检查⽆误后将电池放⼊电池夹。
(4)闭合开关,发现两个⼩电珠都亮了。
(5)断开开关,两个⼩电珠同时熄灭。
(6)拧下⼩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个⼩电珠L2不亮。
同样,拧下⼩电珠L2,发现另⼀个⼩电珠L1也不亮。
分析数据及现象:通过闭合开关,⼩电珠都亮;断开开关,两个⼩电珠同时熄灭,我们发现开关控制着整个电路的通断。
⽽拧下⼩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个⼩电珠L2不亮。
同样,拧下⼩电珠L2,发现另⼀个⼩电珠L1也不亮。
我们发现各个⽤电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个⽤电器毁坏,整个电路就不通了。
实验结论:(1)串联电路是将整个电路串在⼀起,(包括⽤电器、导线、开关、电源)(2)串联电路的特点:A电流只有⼀条通路B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C各⽤电器之间相互影响2、实验题⽬是:组装带有开关的并联电路(姜红⽟整理)实验⽬的:认识并联电路实验器材有:电池2节(⼀节也可以)、开关3个、电珠2个、导线若⼲实验过程:⾸先,我要组装的是具有⼀个总开关的并联电路,将电池安装到电池盒中,正极、负极分别连接上导线,在导线⼀端安装⼀个开关(注意,这个开关要断开)在开关的另⼀端连接两根导线,两根导线分别连接两个⼩电珠,再⽤⼀根导线将两个⼩电珠连接起来,最后,将电池另⼀端的导线连接到两个灯泡的导线连接处。
当开关闭合两个灯泡都亮,当开关断开,两个灯泡都灭。
当其中⼀个灯泡出现故障(同时,动⼿操作,将其中⼀个灯泡的电路断开)另⼀个灯泡依旧亮着。
这就是由⼀个开关控制所有⽤电器的并联电路。
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项目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开展科学实验项目既能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个年龄段,适合选择一些简单且具有趣味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探索中成长。
以下是几个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项目:实验项目一:漂浮和沉没材料:几个不同密度的物体(如苹果、玻璃球、木块等)、一个透明的容器、水步骤:1.将容器装满水。
2.将不同密度的物体一个个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漂浮情况。
3.记录每个物体是漂浮还是沉没。
实验要点:1.密度高的物体会沉在水底,比如木块。
2.密度低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比如玻璃球。
3.密度相近的物体有时漂浮,有时沉没。
实验项目二:产生火焰材料:蜡烛、火柴步骤:1.点燃一根火柴。
2.当火柴火焰足够大时,用它点燃蜡烛。
3.观察火焰。
实验要点:1.火焰是由氧气和燃烧物质反应产生的。
2.蜡烛上的火焰有点状和圆状两部分组成,圆状火焰在中间,最亮最热,是主焰。
实验项目三:种子发芽材料:麦子或其他种子、水、容器(如花盆)步骤:1.将种子放入容器中。
2.给种子浇适量的水,保持适宜的温度。
3.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
实验要点:1.种子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才能发芽。
2.观察种子的根、茎和叶片的生长过程。
实验项目四:水的沸腾点材料:水、容器、火源(如炉子或电磁炉)、温度计步骤:1.将水倒入容器中。
2.将容器放在火源上加热。
3.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沸腾点。
实验要点:1.沸腾是水分子受热后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2.水的沸腾点约为100摄氏度。
实验项目五:简单电路材料:电池、电线、电灯步骤:1.将电池的两极分别与电线连接。
2.使用电线连接电池与电灯。
3.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要点:1.电流是有方向性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决定电流的方向。
2.电流流过灯泡时,灯泡会亮起,因为电流能使灯丝发光。
以上是几个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项目,这些实验相对简单易操作,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实验方案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各种材料的橡皮泥。
【制作步骤】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
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温馨提示】1、注意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2、可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剖面,以便观察【整理器材】把橡皮泥分类整理存放备用。
模拟火山喷发试验【实验目的】通过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观有什麽现象发生【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外溢。
实验结论】火山成因推想:地壳深处的物质被高温熔化成岩浆,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升,形成火山喷发【温馨提示】1、土豆泥不能稀软,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不要让学生用手触加热过的番茄酱,以免烫伤。
【整理器材】把废物放进废物桶,器材归位放置。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实验器材】3—4条颜色不同的毛巾、竹片。
【实验步骤】1、把每条毛巾纵向叠两折或三折,将折好的毛巾一条叠一条,平铺在桌面上当作水平的岩石层。
2、双手按住毛巾的两端,把它们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两手握住竹片的两端,同时用力将竹片逐渐压弯,直到断裂,体会感觉。
【实验现象】毛巾挤压产生褶皱,竹片断裂,手感觉到麻木【实验结论】地震成因推想:地层在受到地壳内部的巨大压力时,会像毛巾层一样发生褶皱岩层褶皱厉害了就像竹片一样断裂,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