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实验报告单
- 格式:doc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36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
验报告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9 )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0 )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1)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9)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0)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1)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3)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24)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9)。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
二、实验材料:水、烧杯、小锤子、保鲜膜、塑料袋、水果。
三、实验步骤:1.实验一:水的沸腾a.将水倒入烧杯中,放在燃气灶上加热。
b.观察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实验二:水的凝固a.向水中慢慢加入冰块,搅拌均匀。
b.观察水随着温度的下降发生凝固的情况。
3.实验三:水的蒸发a.将一些水倒入烧杯中,加入一片保鲜膜覆盖。
b.观察保鲜膜上是否会出现水珠。
4.实验四:水的降雨a.将一个塑料袋围住一棵果树的树枝。
b.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在塑料袋内出现水珠。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一中,水加热后温度升高,逐渐沸腾,形成水蒸汽。
2.实验二中,水冷却到一定温度后,逐渐凝固成冰块。
3.实验三中,水的一部分逐渐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保鲜膜上形成水珠。
4.实验四中,果树叶子的蒸腾作用使得水分蒸发,与塑料袋接触后凝结成水珠。
五、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沸腾,形成水蒸汽。
2.水在冷却过程中会凝固,形成冰块。
3.水会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冷表面上形成水珠。
4.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的水分,在与塑料袋接触后会在袋内凝结成水珠。
六、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对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不仅可以以液态存在,还可以通过加热转化为水蒸汽,通过冷却转化为冰块。
同时,水的蒸发和凝结也是水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通过实验,我能够观察到水的不同形态的转化过程,并加深了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
此次实验还让我认识到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水循环之间的关系。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分,这部分水分会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汽,并最终凝结在冷表面形成水珠。
这让我对水循环过程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
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我能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对于教科书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验,我不仅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也培养了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年班第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示:()实验名称光的传播路线实验器材:手电筒1把,直管3张相同位置打圆孔的卡纸、屏幕1块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过程: 1、把三张带孔的卡纸,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子上,每张卡纸相距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圆孔在一条直线上;2、在最后一个卡纸的后面,竖立一个纸屏,把手电筒打开,对着第一张卡纸的圆孔照射,让光线照射进小孔,观察最后的纸屏上有没有光点;3、把第二张(或第三张)圆孔卡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同样方法照射第一张圆孔卡纸,观察最后面的纸屏上有无光点。
三个小孔的位置纸屏上有无光点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左移动第二张圆孔卡纸右移动第二张圆孔卡纸左移动第三圆孔张卡纸右移动第三圆孔张卡纸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当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时,发现纸屏上有光点;当移动中间的卡纸后,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时,纸屏上就没有光点了。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评定等级:指导教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年班第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示:()实验名称物体颜色与吸热实验器材:白色纸、粉红色纸、黑色无光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各一张,温度计5支猜测:物体的吸热情况与它的表面颜色有关系实验过程: 1、把5种颜色的纸,对折,做成相同大小的纸袋;2、在每个纸袋中,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3、记录下刚开始各个纸袋的温度,然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总共记录5次。
4、比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后,各个纸袋温度有什么不同。
纸袋的种类刚开始的温度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10分钟黑色粉色铝箔纸黑色蜡光纸白纸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颜色深的升温快,相同颜色而表面不反光的升温快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相同颜色而表面不反光的升温快。
评定等级:指导教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年班第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示:()实验名称土壤的成分实验器材:小铲子1、放大镜1、镊子1、150ml烧杯1、湿润土壤若干、报纸2张、玻璃搅棒1根猜测:土壤里有各种成分,并且各有各自的作用实验过程:1,把土壤倒到一张报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2,用镊子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土壤颗粒大小,你有什么发现?3,把水倒入水中,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肉眼发现土壤是潮湿的,说明含有水分,里面还有植物的细根、碎叶、腐烂的小虫等动植物的残体。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
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完整版)(2024新苏教版)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长度
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原理
1. 长度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可用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来表示。
2. 直尺、卷尺等工具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实验材料与工具
1. 直尺
2. 卷尺
3. 铅笔
4. 实验记录表
5. 实验对象(如书本、桌子等)
实验步骤
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实验对象。
2. 组长负责记录实验数据,其他组员进行测量。
3. 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实验对象的长度。
4. 将测量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5.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注意事项
1. 测量时,直尺或卷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
2. 测量过程中,要保持直尺或卷尺的稳定性,避免晃动。
3. 测量数据要准确,避免误差。
实验拓展
1. 尝试使用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毫米、分米等。
2. 探讨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
实验评价
1. 实验报告(30%)
2. 实验操作准确性(30%)
3. 实验数据记录完整性(20%)
4. 实验拓展思考(20%)
实验报告模板。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指导老师、实验日期、实验名称等信息缺失,需要补充完整。
同时,第四段实验步骤中的勾码数量应该为4个,而非3个。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年级班姓名。
成绩:实验名称: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纸板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底板1块,手电筒1把。
实验步骤:1.将3张有孔纸板竖立在桌面上,每张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2.在最后一张纸板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打孔的纸板作为屏。
3.将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纸板前一定距离,让光射直进小孔。
观察屏上是否有光斑。
4.将第二张纸板向左或向右移动2-3厘米左右。
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观察屏上是否有光斑。
观察到的现象:当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照射到屏上;如果有其中一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光就照射到屏上。
实验结论:光在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二)年级班姓名。
成绩:实验名称:认识弹簧测力计实验目的: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研究正确使用测力计。
实验器材:1N/2.5N/5N测力计、钩码1个。
实验步骤:1.出示弹簧测力计,了解其结构,标出示意图。
2.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步骤:1)检查是否具有弹性;2)指针调零;3)测量读数,视线与指针保持水平;4)使用后,指针归零。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三)年级班姓名。
成绩: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目的:认识弹簧测力计,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测力计、塑料袋、材料包。
实验步骤: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
2.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塑料袋。
3.将要测的物体放入袋中。
4.读取此时测力计上的数。
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差距玻璃珠。
1N。
1.2N。
0.2N塑料块。
3N。
2.8N。
0.2N橡皮擦。
0.5N。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步骤:
1.在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如图1)。
2.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如图2)。
3.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
4.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如图3)。
5.将两面平面镜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如图4)。
6.在镜子的反射面各开一个窗口,通过低处的窗口观察物体,并调整镜子的
角度,直到能看见高处的物体为止。
图1 图2 图3 图4
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本学期在实践教学中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五年级实验报告单---马士和小学:姚兰泉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