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5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小学五年级上册主要实验设计【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
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实验材料】1.铜棒、支架、火柴、酒精灯、凡士林;铁片、蜡烛、火柴、酒精灯、试管夹。
2.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烧杯、热水等【实验步骤】:实验一:(一)、1、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头上蘸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的三个孔上。
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现象。
(二)、1、用试管夹夹住铁片,在铁片上放上蜡,分别从一边或中央加热铁片。
2、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同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用手感觉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实验一:(一)、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二)、无论是在铁片的一边,还是在铁片的中央加热,蜡都是在加热点开始溶化,然后向温度低的方向淌。
实验二:不同的物体传热的快慢不一样。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传导。
不同的物体传热能力不一样。
【实验名称】验证物体下落的原因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探究物体下落原因的实验)【实验材料】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等【实验过程】(1)将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曲别针,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针,带动曲别针竖立并悬浮于空中。
(2)观察并思考:如果移走磁铁,回形针向哪个方向运动?(3)观察并思考:如果剪断细线,曲别针会向哪个方向运动?为什么?(4)由此推想:地球上的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实验现象】(1)如果移走磁铁,这种吸引力消失,曲别针会掉到地面,而不是落向其他方向。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单青岛版科学上册报告单1、声音的产生实验一、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实验器材:水槽、音叉、气球、烧杯、水三、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注入半槽多水,敲击音叉,当听到清脆的声音时,迅速把音叉放入水槽中,会发现(水中有波纹,有水花溅出。
)说明:(音叉被敲击在振动,产生声音)2、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右手端起烧杯,距离水槽的上方适当的距离向水槽中倒水,听到(哗哗的流水的声音)。
而且发现水槽中冒出水泡,说明:(水在振动,产生声音)3、把气球吹大,用手捏紧气球的口径部分,轻轻松开手指,让气球中的气体从口径中间慢慢跑出,这时我们能听到声音,感觉招手指发麻,说明(气体在振动产生声音)四、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注意事项:音叉敲响后要立即插入水中。
这样,实验现象才明显。
整理器材,归位如初青岛版科学上册报告单2、声音的传播实验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二、实验器材:小闹钟、塑料袋、水槽、小锤、小鼓、蜡烛、火柴等三、实验步骤:1、两生合作,在桌子各一方,用小锤敲击桌子,发现(声音能通过桌子传播过来)2、把闹钟调好,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铃声响起时,发现(铃声能通过水传出来)3、把两根蜡烛点燃,一只距离鼓近,一只距离鼓远,敲击小鼓,观察,发现(距离鼓近的蜡烛火苗晃动明显。
)说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四、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整理器材,归位如初青岛版科学上册报告单3、木材的特点实验一、实验目的: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木材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不同的木材、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水槽等。
1、用燃烧的酒精灯烧木材,哪种木材更易燃烧?发现()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五年级上册重点实验1、写出你研究火山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实验过程: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孔,往孔里面倒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2、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溢出来了。
实验结论:岩石受热形成岩浆。
在薄弱的地方喷发形成火山。
3、温度会对岩石造成破坏吗,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实验过程: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岩石,加热岩石后马上放入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往下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4、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你从固体液体气体三个方面各举一个实例。
答:1、敲击音叉听到嗡嗡声,是固体振动发声。
2、气球放气发出噗噗声,气流振动发生。
3、用杯子向水槽中倒水,听到水声是液体振动发声。
得出的结论是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你是怎样通过实验探究谁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实验过程:1、把闹钟放到空气中;2、把耳朵贴到桌面上,轻轻的挠着腿;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
实验现象:都能听到声音实验结论: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6、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设计实验。
答: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里开始能听到声音,用抽气机不停往外抽,空气声音越来越小,空气抽没了声音就听不到,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实验目的: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实验器材:两支蜡烛,一盒火柴、大鼓、鼓锤。
实验过程:①、点燃蜡烛,一支放在近处,一支放在较远处,作为对比;②、敲鼓,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苗随鼓声闪动。
实验结论:空气能传播声音。
8、实验目的:模拟雨的形成过程实验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冰块、火柴、温水、碟子。
实验过程: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内的水,将盛着冰块的小碟子放到烧杯上面。
实验现象:随着水温的升高,小水点聚在小碟子底部,随着时间推移,小水滴不断聚集并且落入烧杯中,就像下雨。
实验一:研究地震成因的实验实验名称:研究地震成因的实验所需仪器:木棍过程现象:木棍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将木棍用力弯曲,相当于地球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力,木棍发生变形,继续用力,木棍折断发出“啪”的声音,手感觉到震动,说明岩层受到地球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这种断裂引起的地震波传到地表上,即引起地表的震动,发生地震。
实验二: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实验名称: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所需仪器:酒精灯、岩石、镊子、烧杯、冷水过程现象:将酒精灯点燃(注意酒精灯的操作),用镊子夹住岩石,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岩石加热后放到冷水中冷却,反复几次后,岩石出现裂纹甚至破碎。
说明岩石受到温度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引起风化。
实验三: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实验所需仪器:鼓、黄豆过程现象:把黄豆洒在鼓面上,用鼓槌敲打鼓面,黄豆会发生跳动,说明鼓面震动,鼓面震动产生了声音,不敲打时,黄豆不会跳动,说明鼓面没有震动,也听不到声音,从而说明了振动产生声音,不震动就没有声音产生。
实验四: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名称: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所需仪器:纸筒、薄膜过程现象:纸筒相当于外耳道,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薄膜,相当于鼓膜,在另一端大声说话,薄膜振动,我们发出的声音不同,薄膜振动不同,说明声音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从而听到了声音。
实验五:水蒸气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的实验实验名称:水蒸气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的实验所需仪器:烧杯、温度计、棉花过程现象:首先观察一下温度计在常温下的温度,把它记在记录单上,然后用棉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住,沾上少许水,每隔两分钟观察一下温度计温度的变化,把它填在记录单上,观察后发现温度计温度降低,说明水蒸气蒸发时吸收热量。
(读温度计的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在一条直线上)实验六:水的凝结实验实验名称:水的凝结实验所需仪器:小镜子过程现象:对着小镜子哈气,小镜子上出现小水珠,说明呼出来的气遇冷变成了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新教材实验操作方案实验一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器材、激光笔、手电筒、3张带孔的纸板、鱼尾夹、纸屏、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火柴等。
实验步骤:1.用激光笔照射桌面,并且让激光笔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现象。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桌面上,分别通过直纸筒盒和弯曲的纸筒看蜡烛的火焰,观察现象。
3.把三张带孔的纸板用鱼尾夹固定好立在桌面上,使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用手电筒从一侧照射,观察在纸屏上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调整其中一个纸板的位置,纸屏上还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现象:1.桌面上会发现一条红色的光束。
2.通过直纸筒能能看蜡烛的火焰,通过弯曲的纸筒不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3.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器材:平面镜实验步骤:1.用一面平面镜做光的反射实验:一位同学站在教室门口,手执一面平面镜,把射向教室门口地面上的太阳光用手中的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天花板上。
2.用两面平面镜做光的连续反射实验:一位同学站在教室门口,手执一面平面镜,把射向教室门口地面上的太阳光,用手中的平面镜反射到站在教室黑板前面一位同学手中的平面镜上,再把光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
3.说说观察到的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的空气中。
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实验三实验名称:探究彩虹形成的原因实验器材:三棱镜、水槽、平面镜、纸屏.实验步骤:1.利用三棱镜,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在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2.把一面镜子斜放在水中,让镜子反射的光投射在纸屏上,仔细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实验现象:在纸屏上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彩色光带。
实验结论: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能把太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
11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课堂观察报告一、教学内容虽然与生活实际联系,但学生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
现在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会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噪声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学生对工业、建筑工地等噪声源了解得较少,而对生活噪声了解得较多些,而且有切身的体会。
利用多媒体图片可以让学生认识更多得噪声来源、危害、防治。
二、实验小组分组合理,学生之间互动积极。
小组合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能否合理的分组,对合作探究产生重要影响。
配备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能有效控制本组的活动局面。
小组成员和谐相处,就能促使学生探究的兴趣。
小组内能否积极参与探究,组长的作用不能忽视。
本课教学以小组讨论、交流为主,学生生活感受不同,交流的多少就不同。
课前能从网上搜集资料的学生,其交流信息肯定要多于单凭感觉的或知识少的学生。
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教师及时发现那些搜集材料较多的学生,以便在集体汇报时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对其他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教师指导要到位,做到“放”“收”自如小组讨论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教师要“放”得开,不能布置任务后就草草收场。
噪声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止?是本课学生讨论的重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但放的时间不能过长,过长了,会降低课堂效率,过短就成为“走过场”。
“放”的时间长短要根据学生讨论进展情况而定。
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了解交流情况。
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状况适时叫停,这就是|“收”。
当学生表现为没有可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小组,了解情况,多数情况是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较少,课堂上没有可交流的信息。
教师要提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重要性,同时要表扬课前准备充足的学生。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2021年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过程现象结论报告五年级上册科学材实验操作方案实验一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器材、激光笔、手电筒、3张带孔的纸板、鱼尾夹、纸屏、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火柴等。
实验步骤:1.用激光笔照射桌面,并且让激光笔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现象。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桌面上,分别通过直纸筒盒和弯曲的纸筒看蜡烛的火焰,观察现象。
3.把三张带孔的纸板用鱼尾夹固定好立在桌面上,使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用手电筒从一侧照射,观察在纸屏上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调整其中一个纸板的位置,纸屏上还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现象:1.桌面上会发现一条红色的光束。
2.通过直纸筒能能看蜡烛的火焰,通过弯曲的纸筒不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3.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器材:平面镜实验步调:1.用一面平面镜做光的反射实验:一位同学站在教室门口,手执一面平面镜,把射向教室门口地面上的太阳光用手中的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天花板上。
2.用两面平面镜做光的连续反射实验:一位同学站在教室门口,手执一面平面镜,把射向教室门口地面上的太阳光,用手中的平面镜反射到站在教室黑板前面一位同学手中的平面镜上,再把光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
3.说说观察到的现象,画出光的传播门路。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革,有一局部光被反射的空气中。
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实验三实验名称:探究彩虹形成的原因实验器材:三棱镜、水槽、平面镜、纸屏.实验步调:1.利用三棱镜,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在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2.把一面镜子斜放在水中,让镜子反射的光投射在纸屏上,仔细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实验现象:在纸屏上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彩色光带。
实验结论: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能把太阳光聚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方案实验一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不易观察到的光线变得直观;通过探究,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激光笔、手电筒、3张带孔的纸板、鱼尾夹、纸屏、直纸筒、弯曲的纸筒等。
实验设计:方案一:用激光笔照射桌面,并且让激光笔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现象。
方案二:借助直纸筒和弯纸筒分别来看教室里的白炽灯,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呢?方案三:把三张带孔的纸板用鱼尾夹固定好立在桌面上,使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用手电筒从一侧照射,观察在纸屏上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调整其中一个纸板的位置,纸屏上还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现象:1.桌面上会发现一条红色的光束。
2.通过直纸筒能能看白炽灯的光,通过弯筒不能看到。
3.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实验名称: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不易感觉到的光线变得直观,通过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总结,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平面镜、激光笔。
实验步骤:1.固定平面镜。
2.将激光笔射向平面镜观察实验现象。
3.让学生不断改变激光笔的角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1.光射向平面镜后,光线传播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2.当不断改变激光笔的角度,反射光线的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实验三实验名称:观察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现象实验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彩虹形成的原因,知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被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感知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器材:三棱镜、水槽、平面镜、纸屏、手电筒。
实验设计:1.利用三棱镜,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在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2.把一面镜子斜放在水中,让镜子反射的光投射在纸屏上,仔细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于是小军疑惑的问爸爸: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也就是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我的发现: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我的结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壳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实验二:“地震”一词,让人触目惊心,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试想一下地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破裂产生的我的方案:1.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1.通过挤压,在压力作用下,毛巾成了褶皱状。
2.木棍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我的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三: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玩耍,小明对小军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军看后连连点头,但是却疑惑不解。
请你帮他们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是由于水的冲刷和石头互相碰撞的结果我的方案:1.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演示实验4个 分组实验16个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 :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 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 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受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实验3 :做一块卵石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实验4: 声音的产生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5:能传播声音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罩、抽气机 实验步骤: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把闹钟放在真空的玻璃钟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你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现象:除了在真空玻璃钟罩内听不到声音外,其余都能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实验6:怎样听到声音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棉线、火柴、纸杯 实验步骤:1、在纸杯底上打一个小孔,将棉线由此小孔穿过,在杯内一端的棉线捆一根火柴棒。 2、棉线的另一端如上法穿过一个纸杯。 3、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说话,另一个同学把另一个纸杯贴在耳朵上。看能否听到声音。 实验现象: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
实验7: 声音大小和音调的高低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 :鼓、碎纸屑、木梳、硬纸片。 实验步骤: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 2、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1、响度越大,纸屑跳动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2、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波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说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实验8:研究木材特点的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线、小灯泡、水槽等。 实验步骤:1、用酒精灯烧木材,看哪种容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比较软硬。 4、将木材放在水中,看木材的浮沉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实验现象:1、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 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 4、木材有沉有浮。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有较弱的导电能力。 实验9: 研究纸的特点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长宽厚相同的各种纸、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1、将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 2、把尺子水平放在水槽上方,使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好。 实验结论:不同纸的透光性、吸水性、坚硬程度、粗糙成都等有所不同。
实验10: 研究陶瓷特点的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电珠、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等 实验步骤: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 3、放入水槽,看浮沉。 4、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 5、把陶瓷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 7、用陶瓷碎片切纸。 实验现象及结论:陶瓷不易燃,硬度较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 实验11: 研究金属的特点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电珠、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等。 实验步骤: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 3、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 4、用砂纸打磨,看是否有光泽。 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实验结论 :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有些金属较软),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
实验12: 研究玻璃与塑料的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酒精灯、镊子、天平。 实验步骤:1、用天平分别称量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 2、分别透过玻璃和塑料看书上的字。 3、让玻璃和塑料在同一高度落下。 4、用镊子夹着玻璃和塑料在火上烧 实验现象:玻璃比塑料重、透明度好、易碎、不易燃烧。 实验13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温度计、支架、棉纱、表。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浸入水中,记录这时的温度。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实验14: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瓷盘、湿巾、支架、酒精灯、火柴、水。 实验步骤:1、两个同样的瓷盘,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桌面上,一个放在火上加热。观察哪个蒸发的快。 2、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展开,一块折叠两次,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3、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放在阴凉处,一块放在通风处,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实验结论:加热、增大蒸发面积、有风都可以加快蒸发。
实验15 :沸腾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铁架台、圆底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彩笔、表 实验步骤:1、在铁架台的铁圈上放一个盛水的烧瓶。 2、吊一个温度计,使液泡刚刚浸入水中。 3、用酒精灯加热,记录水温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水的温度在不断增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随着给水加热时间的延长,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水里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会很快从水面冲出。当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沸点)时,水不停翻滚,不断减少,水的温度不再上升。 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注意温度计液泡不要触到烧杯壁和杯底,且要完全浸入水中。因为酒精灯的热量有限,再者隔着石棉网给水加热,石棉网会吸收一部分热量,因此,建议老师们采用用酒精灯直接给圆底烧瓶加热。
实验16: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酒精灯、铁夹、火柴、热水 实验步骤:1、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 2、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然后将两块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会出现小水珠,热玻璃片上不会出现小水珠。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实验17: 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烧瓶、带玻璃弯管的橡胶塞、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大烧杯、碟子、三脚架、火柴。 实验步骤:实验一:1、在烧瓶里装1/3的水,用橡胶塞塞住,装在铁架台上;另一个铁架台上倒放一个烧杯,玻璃弯管出口正对烧杯。 2、用酒精灯加热烧瓶,观察现象。 实验二: 1、把水装在烧杯里,烧杯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2、把碟子放在沸腾的烧杯口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1、烧杯底部滴出的水滴就是雨。 2、碟子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的滴下来。这就是雨。
实验18: 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 实验步骤:1、在广口瓶里倒入温水。 2、用冰块接近瓶口。 实验现象:把冰接近瓶口,瓶口有“白气”出现,把冰移开则“白气”消失。 实验结论:“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云)。
实验:19:模拟露的形成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毛巾、不锈钢杯、碎冰块。 实验步骤:1、将碎冰块倒入不锈钢杯。 2、下面放上一块湿毛巾。静置一段时间。 实验现象及结论:杯壁外挂满了小水珠,这就是露。
实验20: 模拟霜的形成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冰、水、食盐、深色搪瓷杯、毛巾 实验步骤:1、先倒半杯冷水,在加入冰块 2、在冰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待食盐溶化后在测定杯内的温度 3、将搪瓷杯放在是湿毛巾上,观察杯外壁出现的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杯的外壁有一层白色粉末出现,这就是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