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_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18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九单元的教案【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活动探究三【思考】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可以溶解氯化钠吗?可以溶解高锰酸钾吗?【结论】3.氯化钠不能溶解,但高锰酸钾能溶解于饱和食盐水中。
【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板书】一.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提问】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讨论、总结】【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1.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克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未溶解,加入10克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其他各组提出异议)归纳总结三次实验得出的结论:物质无法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无限制的溶解。
但是若改变条件,可以使物质继续溶解。
结合实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
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
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
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板书】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设问)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甜的糖水,说明浓度很大,那这种浓度很大的糖水是否一定是饱和溶液呢?看一看:完成下列空格【板书】三.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的关系:1.对于不同种的物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第九单元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4、知道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课前预习知识回顾:1、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溶质、()温度或()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剂或()温度预习检查4、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5、以横坐标表示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6、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一定时溶解在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7、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20 。
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9、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课内探究学习任务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自主学习: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合作探究:1、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各是多少?2、请你根据P36表1中KNO3的溶解度,绘制出KNO3的溶解度曲线:精讲点拨:1、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初中化学溶液溶解度教案
主题:溶液及溶解度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受何种因素影响。
教学内容:
一、溶液的概念
1. 什么是溶液?
2. 溶质和溶剂的区别是什么?
二、溶解度的概念
1. 什么是溶解度?
2. 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三、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 温度的影响
2. 压力的影响
3. 溶剂的种类
4. 溶质的性质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介绍溶液的概念,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中理解溶液是指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混
合物。
二、讲解溶解度概念
通过示意图和实验观察来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让学生学会用单位来表示溶解度。
三、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搜集资料并报告给全班。
四、实验操作
让学生进行溶解度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变化,并总结出规律。
五、小结
通过总结讨论,让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六、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调查,了解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写出实验结果和结论。
七、反馈
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互相交流并解答疑问。
扩展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化学工厂,让他们亲身体验化学实验和观察溶解度的实际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和观察。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溶解度变化。
3.学会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3.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4.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知识。
3.利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表格,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3.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4.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溶解度的单位和范围。
通过PPT 和教学课件,展示溶解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温度对溶液中有关变量的影响专题教案1. 引言本专题教案是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课题2“溶解度——温度对溶液中有关变量的影响”而设计的。
本专题教案旨在通过实例和实验,向学生们介绍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温度对溶液中其他有关变量的影响。
通过本专题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学习目标•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溶液中其他有关变量的关系;•掌握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观察、测量和分析溶解度的变化。
3. 学习内容1.溶解度的定义;2.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3.温度对溶液中其他有关变量(如饱和溶液的浓度、溶度曲线等)的影响。
4. 学习活动活动1:导入•给出问题:溶解度是什么?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溶解度?•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给出答案。
活动2:概念讲解与实例分析•通过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向学生介绍溶解度与溶液中其他有关变量的关系。
•举例说明溶解度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种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活动3: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让学生提出猜想:温度对溶解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取几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测量其溶解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
活动4:温度对饱和溶液的浓度的影响•让学生猜想温度对饱和溶液的浓度是否有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制备饱和溶液,并测量其浓度。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饱和溶液浓度的影响规律。
活动5:溶度曲线•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一个固定的规律?•向学生介绍溶度曲线的概念和形状。
•让学生通过实验制备饱和溶液,并绘制出溶度曲线。
5. 总结与拓展通过本专题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对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掌握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理解了溶解度与其他有关变量的关系。
《9.2溶解度》教案9.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验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他们对本节课的关注。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怎样计算溶解度?在何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知识点概括通过实验活动的引入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对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4.知识点拓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等,让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数据和课堂练习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和个人活动,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体会本课教学活动以实验为主,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溶液浓度的表示有定量表示和精确的表示: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浓溶液和稀溶液粗略的表达较为精确的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二、知识讲解课堂导入五岁的宝宝受了风寒,妈妈让他自己冲袋感冒冲剂喝,宝宝看到茶几上有杯凉白开,于是将药粉撒入杯中。
你认为宝宝做的有什么不妥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用热水冲药粉)为什么要用热水呢?因为我们知道药粉更易溶于热水中,我们可以说药粉在热水中溶解性比在冷水中强,那么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呢?考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若不再溶解,为则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考点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加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考点3:固体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定义的几点说明:①条件:一定温度下。
因为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无意义。
②标准:100g溶剂。
这是概念中认为规定的的标准。
因为物质溶解的量在相同温度下与溶剂的量成正比,所以要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只有在确定了溶剂的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③状态:饱和状态。
溶解度是定量描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性强弱的,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能知道物质溶解性的强弱。
④单位:克。
2、溶解度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可以用溶解度给出易容、可溶、微溶、难容的定量范围。
注意:习惯上把难容成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考点4:溶解度曲线1、定义: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考点5: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考点6: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想因素:内因:气体和水的性质;外因:温度和压强。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④气体溶解度无单位。
考点7: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上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考点8:溶解度曲线上线的意义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考点9:溶解度曲线上面的意义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考点10:溶度曲线交点的意义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考点11: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相同温度时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三、例题精析【例题1】常温下,向盛有几小粒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饱和硝酸钾溶液,并固定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9-9所示)。
图9-9小军同学向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并搅拌,结果试管中的晶体消失了。
请你猜测,小军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
【答案】氧化钙浓硫酸氢氧化钠等【解析】能够使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硝酸钾,应该加入的物质使体系温度升高,即溶解时能够放热的反应,如氧化钙、浓硫酸、氢氧化钠等。
【例题2】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①加入CaO ②加入Ca(OH)2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C【解析】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①加入CaO,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②加入氢氧化钙,①②均能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③升高温度的方法.故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例题3】下列措施一定能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溶液 B. 向不饱和的A. 加热不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食盐KNO3溶液 D. 向不饱和的C. 加热不饱和的Ca(OH)2溶液中加水Ca(OH)2【答案】C【解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加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
但是,溶液是个特例,它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例题1】Ca(OH)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都是无色透明的C.均一、稳定的混合物D.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答案】C【解析】水也是均一稳定的,但不是溶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稀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衡量标准不一样,所以没有必然的关系【例题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下列有关t2℃时的溶液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C所含的溶剂最多B.三种溶液都是饱和溶液C.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D.t2℃时A和C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答案】C【解析】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下列有关t2℃时的溶液说法:A、溶液中C所含的溶剂最多,溶液的质量不知多少,则此说法错误,故A错误;B、三种溶液都是饱和溶液,A、B不是饱和溶液,则此说法错误,故B错误;C、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说法正确,故C正确;D、t2℃时A和C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t1℃的,则此说法错误,故D错误。
【例题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据图回答:(1)P点的含义是。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填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答案】(1)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都为20克;(2)不能;(3)c<b<a;(4)b>a>c【解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②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一定量的溶剂中是否可以溶解一定的溶质;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1)P点是a和c的溶解度曲线在t1℃时的交点,即在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由于在t1℃时,a的溶解度是20g,即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a,则在50g水中最多溶解10ga,,不能形成80g溶液;(3)根据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c<b<a;(4)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a=c<b,所以在此温度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c<b,将温度升高到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变大,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物质的溶解度变小,会有溶质析出,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所以应比较t1℃时a、b的饱和溶液与t2℃是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再依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t1℃时a、b的饱和溶液与t2℃是C的溶解度大小即可得出结论:所以升温后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四、课堂运用【基础】1、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A.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B. 20℃时,100g溶液中含有31.6g的硝酸钾C. 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 20℃时,31.6g的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答案】D【解析】描述溶解度时,四要素要齐全:条件、标准、状态、单位。
2、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试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点的意义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