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二)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散文阅读训练(二) 归纳概括李仕才[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谁说春色不忧伤迟子建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
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意味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
虽说年分四季,但由于南北不同和季节差异,四季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春短,有的秋长。
而我们那儿,最长的季节是冬天。
它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
人们在呼号的风中得大声说话,不然对方听不清。
你走在户外,男人的髭须和女人的刘海,都被它染白了。
所以北国人在冬天,更接近童话世界的人,他们中谁没扮过白须神翁和白毛仙姑呢?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的人,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
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
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
人们看见活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
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
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
人们眼巴巴地看着屋檐滴水时凝结的冰溜儿,就像望着脆弱的琴弦,不敢把动人的旋律弹奏。
到了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全然融化了,家家的白屋顶露出了本色,红瓦的现出热烈的红色,青瓦的现出深沉的钢青色,这时春天的脚步真的近了。
雪花隐遁,天空由灰白变成淡蓝,太阳苍白的面庞有了暖色,河岸柳树泛红,林中向阳山坡的达子香花,羞答答地打骨朵了,人们饲养的家禽,开始在冬窝里频频伸展翅膀,想啄春天的第一口湿泥,做自己的口红。
这时的春天怎么说呢,是婚日的盛装的新娘,呼之欲出了!到了五月,春天波涛汹涌地来了,所有的生命都荡漾在它明媚的波涛里!地上的草,林中的树,园田的菜圃,呈现着一派娇嫩的绿;山间原野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蓝的如宝石,红的如玛瑙,白的如珍珠,金黄的如琥珀。
这时窗缝的封条撕下来了,门上用于抵御寒风的棉毡也取下来了,人们换下棉衣棉裤,家禽们又可以寻觅园田肥美的虫子,作为它们的小点心了!但这样的春色,也许过于寻常,并没有烙印在我心灵深处。
生命里偶然的欢喜——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二)翡翠莲雾林清玄①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
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②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每天都在果园中追逐嬉戏,爬到树上去摘水果。
外祖母逝世很多年了,每次想起她来,自己就仿佛置身在那个果园中,又回到外祖母的怀抱。
③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
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④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
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
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
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⑤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以躺在枝桠的杈上睡午觉。
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⑥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
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
⑦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
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
⑧又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
2021年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二)(含答案和解析)一、(2021年四川德阳市)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共15分)犁尖上的往事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
”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毛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
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
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
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
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
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
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
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
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
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
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1一、散文基础知识巩固【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写作过程和中心分 :①描写性的散文 (抒情散文)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
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只言片语或语句,即文章的点睛之笔。
文眼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
也有个别的文章是文眼和线索合二为一的。
②记叙性的散文 (叙事散文)写人的散文 要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 ,对人(类)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记事的散文 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 同上。
③议论性的散文 (初中不作要求)二、直击考点——理清文章脉络,寻找作品线索1.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常见的线索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3.理材料,抓线索,识文眼。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
演练22散文阅读(二)(时间:40分钟分值: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15分)高腊梅作坊来到隆回,我首先奔着滩头的木版年画。
不仅因为滩头的画好,还由于心里一直怀着一种歉疚。
虽然我们为隆回的滩头年画做过一点事——曾将其列入中国木版年画抢救的主要目标之一,帮助他们启动了田野普查,并请深谙湖湘民间美术的专家左汉中先生协助他们编撰了滩头年画的文化档案。
这项工作为滩头年画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我自己却没到过隆回的滩头。
一个世纪前拥聚在滩头镇小溪河两岸的大大小小数十家年画作坊,如今只剩下钟李二家,而且都是井然有序的世袭传承。
滩头年画的招牌作品有两种,一种是《老鼠娶亲》,再一种是各类门神。
滩头的门神别具一格。
在全国各地门神的印制中,门神的双眼多为版印,很少手绘,唯滩头是手工“点睛”。
我曾看过钟海仙为门神点睛的录像。
他手握粗杆的短毫毛笔,蘸着浓墨,在门神的眼皮下边一按,落笔凝重。
一双大而黑、圆而活的眼睛立时出现,目光炯炯,神采照人也逼人。
但去年十月钟海仙老人辞世了。
钟家的老宅子依旧在河北边的小街上。
临街的两层木楼,下店上坊。
钟海仙的老伴高腊梅掌管着画坊。
门口的牌匾是“高腊梅作坊”。
我把最关心的问题说给高腊梅:现在谁是画坊的主力呢?高腊梅笑了,指指楼顶,意思是到楼上一看便知。
楼上是典型的手工年画作坊。
高大而发暗的木板房内,一男一女腰间系着围裙,正在面对面印画。
印画的男子为中年,女子略小一些。
待问方知,女子曾是钟家的帮工,后收为徒;男子是钟海仙的长子钟石棉,原在县自来水厂工作,自小在画坊长大,耳濡目染,通晓画艺。
如今父亲去世,母亲年高,当地政府担心钟氏年画一脉由此中断,遂与钟石棉所在单位商议,让他提前退休,享受公务员的待遇,人却回到家中承艺,以使其艺术的香火不灭。
我无意间看到贴在墙上的门神蛮有神气,眼神也活,便问高腊梅这门神是谁做的。
高腊梅指指钟石棉说:“他。
”我对钟石棉说:“真不错呀!可得守住你们钟家的绝技,还得往下传呵。
”钟石棉露出憨笑。
我喜欢他这种笑。
据说,钟石棉还有个弟弟在县检察院做检察官,也被政府安排回家承艺。
原单位的公职和薪水保持不变。
此后,我又到小溪河边去看望金玉美作坊的艺人李咸陆。
当今滩头镇开店印画的,除去钟家,就只有这位老艺人了。
但他身患重病,见面时坐在椅子上,连站起身也不能了。
很热的天,下半身盖一条被单,握手时他的手又凉又湿。
李咸陆有四个孩子,都不肯接过父亲手中的画笔,这是民间文化传衍最要命的事。
幸好冒出一位外姓的年轻人,愿意学习李氏的画艺,被李咸陆收为弟子。
于是,县政府准备以命名“传人”的方式,鼓励这位年轻人担起历史交接中一副不能搁置的担子。
滩头之行使我颇感欣慰的是,虽然滩头年画和各地民艺一样,皆处于濒危之境,但他们抓住了关键。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作者写钟海仙、李咸陆两家的用意有什么异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介绍“高腊梅作坊”墙上的门神时,“眼神也活”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中对滩头年画的描述,探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哪些“关键”之处。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执虚如盈张丽钧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当然不是。
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
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
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
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
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
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
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
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
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
”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
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
浩叹四起。
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
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预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
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
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选自《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4.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
(5分)(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