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题型分析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63.51 KB
- 文档页数:13
小说阅读专项训练一字形良莠不齐秀坐收渔利鱼向隅而泣偶缘木求鱼沿戒骄戒躁燥再接再厉在满载而归栽以身作则责沾沾自喜占明火执仗杖乌烟瘴气障昭然若揭招动辄得咎辙饮鸩止渴鸠旁征博引证支离破碎枝趾高气扬指炙手可热灸鳞次栉比节闲情逸致志衷心感中莫衷一是钟一见钟情衷老态龙钟肿摩肩接踵踪惴惴不安揣摇摇欲坠堕越俎代庖阻虚左一待座一、成语39 瓜田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40 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
41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
42 登堂入室学问技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43 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
44 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
45 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
46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47 浮光掠影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48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49 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
50 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
二、字音81、纰缪..()82、嫔.妃()83、一抔.土()84、蹊.径()85、强.人所难()86、逡.巡()87、襁.褓()88、休戚.相关()89、掮.客()90、跫.音()91、掉色.()92、追溯.()93、舢.板()94、渊薮.()95、作祟.()96、叨.咕()97、不祧.之祖()98、腼腆.()99、臀.部()100、繁文缛.节()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小说阅读题型分析类型一:分析景物(环境)一、常见题型1.景物(环境)描写特点及作用。
2.景物描写的手法。
3.景物的寓意。
二、知识点汇总1.分析景物特点:景+特点+意境 2.分析景物作用:(1)社会环境: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③揭示社会关系;④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⑤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②交往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③渲染营造烘托氛围,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换转或展开情节,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⑤设置悬念,激趣,产生波澜;⑥烘托表现人物心理、性格,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暗示人物命运;⑦景与人的映衬。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板与范文阅读理解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应试技能。
在阅读理解环节,考生需要迅速准确地理解文章、提炼主旨、解读语义、理清脉络,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题目的解答,因此阅读理解考试中,掌握一些高效实用的模板和技巧显得尤为必要。
一、阅读理解模板1.作品分析(小说类)题干:以《XXX》为例,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内容。
(1)情节分析文章以(事件一)为开端,(事件二)为转折,(事件三)为高潮,(事件四)为结尾,情节跌宕起伏,很好地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一、性格特点二等)。
(2)人物分析主人公XXX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的描写,详细描述了他的性格特点(性格特点一、二等),这些特点与情节的推进相得益彰,使他成为故事的核心人物。
(3)主题分析文章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描述,表达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主题一、主题二等),即(主题的简洁准确描述),可谓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2.文章解读(议论文类)题干:以《XXX》为例,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和掌握文章的思路和论证技巧。
(1)中心思想文章写得深刻、透彻,主题鲜明,通过对(事件一、事件二等)的分析,表达出作者对(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二等)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了(中心思想)。
不仅仅是独立的思想观点,更是承载了社会和时代的责任。
(2)思路和论证技巧作者思路清晰,推理严密,论证透彻,通过准确的数据、鲜活的事例和深刻的分析,构建了完整的论证链条。
同时,作者善于用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
二、文章范例【范例一:阅读理解】某杂志社对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家庭的平均月支出为7901元,但月收入却只有5119元。
可是,不少人却把自己窘迫的日子,归咎于“房价太高,生活费用也太贵了”。
因此人们又有一个错觉:负担重的租金和生活成本等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影响着个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以上讲述了人们普遍把日子过得较窘迫的原因,然而,年纪轻轻就“住房难”、“钱难赚”的状况并不是一定是问题出在人身上。
2024届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聚焦分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试题在考查高阶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个性回答、加强教考衔接等方面均有新的尝试。
下面是今年语文试题中六大创新题型介绍及其解析。
试题一: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
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
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
柱为梁的支撑构件。
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
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
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
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
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
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
“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
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分析一、考点分析现代文阅读因其分值高,基本决定了语文成绩的走向,因此,同学们不能丢太多的分。
对这类题,该如何去做呢,下面结合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进行思路讲解。
二、专题详解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什么是重要句子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深层含义。
句子的基本义即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
有些句子有特定的含义,这往往是指句子的概括意义、警策意义。
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阅读文章时还会碰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又往往在文中起到重要作用,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等。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比如结构上超常组合或是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的句子。
(4)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小结: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方法(1)进行语法分析。
如果是复句,就要先抓住第一层次,整体把握句意;如果是单句,就要先找准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
在抓住句子的第一层次或主干的同时,应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内涵的作用。
(2)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
重要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往往起关键作用,在注意句子结构的同时,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
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如果是结尾句一般是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启人思索等。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分析随着高考科目的改革,语文阅读理解题在高考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对于许多考生来说,理解题是一大难点,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从题型的构成、解题策略以及常见错误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题型构成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和非课文阅读理解两部分。
1. 课文阅读理解:即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课文材料,通过阅读理解并回答问题。
该题型通常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细节性、主旨性或观点性的问题,要求考生通过全面理解课文并运用推理、归纳、综合等能力来解答。
2. 非课文阅读理解:即要求考生阅读理解各种非课文材料(如报刊文章、社论、评论、广告等),并回答相关问题。
这类题型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考生具备推理、辨析、抽象、推测等能力。
二、解题策略对于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考生在准备和解答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解题策略:1. 全面阅读:在做题前,首先要对题目中的材料进行全面阅读,了解大意和基本情况。
有时候,题目中的第一问很容易,但后面的问题会涉及更多的细节和推理能力。
2. 理清问题: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要仔细阅读问题,确保对问题有清晰的理解。
有时候问题会有陷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
3. 划关键词: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可以用铅笔或者直接在试卷上划出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子,以便后面解题时快速定位。
4. 梳理脉络:对于长文阅读,可以通过标注分段,梳理脉络,理清文章的结构。
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材料,同时也能更快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5. 多解合理选择题:对于选择题,要注重排除法,如果有明显错误的选项,可以优先排除。
对于含有否定词或者反义词的选项,也要慎重选择。
三、常见错误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中,考生常犯的错误有以下几种:1. 粗心大意:由于阅读理解题通常是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完成,考生容易在解答过程中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因此,考生在解答题目时要提高对细节的敏感性,减少低级错误的出现。
2. 主观臆断:考生有时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者看法主观臆断,可能会对题目有一定的偏见。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类常考题型分析题型一:分析人物心里或情感变化过程(方法:理情节、品关键词或句)题例一: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体具心态。
傲慢无知的自大心态: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从众、趋新的心态: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固步自封的心态: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焦虑不安的心态: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题例二: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越野滑雪》答案:①两人一再相约,强调他们对滑雪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已经感觉到滑雪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题例三: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微纪元》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题型二:分析某个人物形象(结合其言行举止、外貌心理、议论抒情的词句,结合情节整体感知,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答题格式:品行性格+身份+分析。
题例一:大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大先生》)【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注意“人物形象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的区别: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因素。
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
本题题干“什么样的形象”,既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要概括其身份、职业、技能。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不仅现在即使将来,也是英语学习中和中国人接触外语的最主要途径。
因此,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对阅读理解的测试始终是重点。
阅读理解的测试要点如下:1•理解主旨大意;2.寻读具体信息;3.理解细节;4•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推测生词词义,进而加深对文段的理解;5.简单的判断和理解;6.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7.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8.理解文段的文化信息。
9•理解图表信息;10•理解指代关系;基于上述测试要点,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具备下列技能,这样才能获取和处理信息。
1.略读;2.找读;3.预测下文4.理解大意;5.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6.猜测词义;7.推理判断;&了解重点细节;9.理解文章结构;10理解图表信息;11•理解指代关系;12.理解逻辑关系;13.理解作者意图;14.评价阅读内容。
从高考命题的实际情况看,命题者常用下述方法提问:1.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text?2.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3.What does the author mainly tell us about in the passage?4.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passage?5.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text that ________ ?6.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7.What is the general idea// main idea of the text?8.The passage mainly focuses on _______ ?9.What is the main subject discussed in the text?10.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 ?11.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that the author seemsto ___ ?12.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text//for the article?13.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 ?14.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last//the first twoparagraphs?15.The meaning of the word//sentence in ParagraphX is related to _____ ?16.In Paragraph X, “XXX" can be replaced by_______ ?17.The underlined word “ X ” //sentence inParagraph X probably mean ______ ・18.The text is mainly written to explain _______ ・19.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20.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text?作为一名高三毕业生,如果真正作好上边所有各项,就应当做好下面所有要求:1.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400-500个合成词与派生词;目前阶段至少掌握2000 个以上单词;2.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积达到30万词以上,换言之, 长度300词左右的文段1000篇;3.能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理解语言结构有一定难度或有一定新语言现象的文段)4.能根据阅读目的和文段的不同,调整阅读速度和阅读方法,阅读速度每分钟70—80词。
一高考五种题型分析主旨题(一)题型特征主旨题通常通过设置选择文章大意、文章题目和写作目的一类的试题来考查学生在整篇水平上对文章的把握。
不像细节题和语义题从微观上人手,主旨题要求考生有在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阅读理解考试中主旨题常以下列方式提问: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The passage tells us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ssage is .The subject of this passage is .What i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assage?What is the main idea expressed in the passage?有时通过确定文章的写作目的来测试考生对全文意思的理解,常用的提问方式有: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to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author’s advice to the reader?主旨题有时涉及到文章的标题,要求考生为所读文章选定一个最为合适的题目。
其实好的标题恰是文章主题的反映,常用的提问方式有: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passage might be“”..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should be“”.The passage should be best titled“”.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二)解题思路1.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2.确定主题句一篇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都包含在主题句中,找到主题句也就意味着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1)主题句在段首英语中最为常见的结构是开门见山地陈述观点或摆出要阐述的主要对象。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速读时要注意第一句与其后句子的关系,因为如果从第二句起开始对首句进行说明、议论或描述,则可断定它是主题句。
在此要特别注意首句后是否出现了however,but,yet等转折词语,因为这常常意味着作者话题、观点的转移,也就是说接下来的句子可能偏离了首句或反对首句的观点,首句并不是真正的主题句,而这个句子才可能是真正的主题句。
(2)主题句在段尾在归纳型的段落中,主题句放在段末。
也就是说在此类型的段落中,表示细节的句子在前,概括性的句子在后,作者步步为营,根据上述的细节,逐步推导出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结论句会伴有therefore,thus,as a result,accordingly,in a word,finally,in short,in brief,in conclusion,to conclude,in summary,to sum up,but,however等信号词。
3.概括段落大意,确定文章主(1)各段主题句相加为篇章主题正如我们曾讲过英语行文喜欢开门见山阐述观点一样,很多英文作者也喜欢在每段的首句阐明该段的段落大意。
这时我们就可利用这些段落主题句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各段大意相加为篇章主题归纳段落大意对中国学生而言似乎不是难事,因为从小学起,概括段落大意就是语文考试的必考题型。
因此当发现段落没有明显的主题句就要自己归纳了。
具体来说,先耍弄清楚该段落主要讲了几方面的内容,这几方面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样的,然后加以概括得到该段落的主题,最后把它们汇总起来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4.主旨题的特殊形式在开头部分我们已给出了主旨题的题型特点,也就是它通常以怎样的方式提问。
现在我们要具体讲述其中涉及写作目的和标题这两种特殊形式的主旨题。
主旨出现在文章的中间。
在有些议论文或说明文中作者首先列举或说明人们的错误观点或最后点题,这样文章的主题句就出现在篇1.局部信息选项的范围太窄,或是某自然段的大意或是某个自然段中的一个细节,而不足以概括全文。
这种情况最具迷惑性,因为选项本身提供的信息是正确的,它也因此成为主旨题干扰选项的最常见情况之一。
2.概括范围过宽选项虽覆盖了全文的意思,但同时又超出文章所阐述的内容,它同样不能成为正确的答案。
这种情况在问标题的题目中由为常见,要多加注意。
3.错误信息或无关信息选项在文章中我们不能找到其依据,或是与原文的观点相悖写作目的题秘诀1:广告文体写作目的题一般用advertise!写作目的题秘诀2:一般说明文写作目的题常用inform!细节题(一)题型特征细节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所述某个事实或细节的理解能力,而这些事实是用来论证、说明文章主题思想的。
细节题不同于主旨题,它不需要运用太多的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通常可直接或间接地在文中找到答案。
但细节题也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再现,不仅提问有一定的技巧,选项常用文中同义句代替以增加难度,而且也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判断。
细节题涉及的面很广,有的需要对某一细节进行对错判断,有的要涉及把某一事实作为“except”处理,有的要求根据文中提供的数字进行运算,有的要根据题干,查找特定的细节等等。
细节题常以如下方式提问: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discussed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true EXCEPT .In the first(second,third...)paragraph, the writer tells us that .The reason for...is that .How does the author feel about ?The author uses the examples in the passage to illustrate his (her) point that .The example of...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1ies in that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when(where, why, how, who, what, which,etc.)...?(二)解题思路1.如何快速定位对于细节题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在原文中定位,然后比较选项,确定答案。
因此如何根据题干快速、准确地定位是关键。
(1)因果句作为考点。
这是考查考生对文中两个有内在因果关系事件的认识能力,因此经常作为考点出现。
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可能是只有内在的联系,要经过推理才得出;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提示词,如because,since, be due to, so, therefore, as a result,consequently,result in等。
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提示词,在略读时就将它们图画出来,它们不仅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更可以帮助快速定位。
(2)条件关系作为考点。
注意原文中一些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语,如depend upon,determine,if, when,as,因为题干经常会给出一个主句,然后问其他的相关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题干本身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引导条件句的词。
(3)数字、年代作为考点。
不管考点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只要题干问及年代或数字,答案就对应于原文的年代与数字。
因此在略读时要注意圈画它们以备后用。
(4)比较点作为考点。
略读时圈画表示最高级、比较级及惟一性的词语(only,simple,unique,sole,just)。
(5)举例处作为考点。
例子是常见的考点之一。
例证题无非有两种:—是就例子本身而言,通常题干问一具体事物,那么它所在的句子就是例证的内容。
第二是根据例子推导出一个结论。
因为我们知道,文章举例子的目的就是要说明一个观点或道理,那么例子的之前或之后总会有一句说明总结性的话。
因此阅读时要注意for example, for stance,such as,as等词,以便遇到例证题时回原文查找。
对于有些题干而言,可能没有明显的标记让考生知道是对应于原文的那一部分,那就记住这样一个原则:一般而言,细节题的排列顺序与文章内容的叙述顺序基本‘致。
这意味着在定位时可以看看上下都考了那些题,从而缩小定位范围。
2.运用排除法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细节题难度并不一致,有些题通过定位到原文就能找到答案,有些题则要经过分析。
而且出题者在设题时,还在选择项中设置陷阱,迷惑考生,这时可以用排除法来应对。
(1)选项中最容易迷惑考生的是张冠李戴,把甲事物的特征说成是乙事物的,就是说选项的内容的确存在,但却不是题干所问内容的答案。
(2)题干经常问及某一事物的特征,而且原文也说明此事物有多种特征,但选项内容过窄,只讲了其中的一个特征,那通常它就是—个干扰项,要排除。
(3)例证题经常会问到例子说明了什么,那么在备选项中有关例子本身的选项就不大可能是正确的答案,因为我们反复强调:例子只是一个论据,它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而观点也就是考查点一定是超越论据的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排除法可以帮我们缩小范围。
(4)若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相关部分提供的信息相反或根本在原文找不到依据,那么可以排除。
推理题阅读理解中的推理类试题,是要求考生根据已知的信息,推导出隐含的信息,也就是在理解表面文字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逻辑得出的文章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意义。
这就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捕捉信息的能力,还要有逻辑推理能力。
推理题一直是阅读理解中较难的部分,而且在测试中出现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因此考生有必要多加重视。
(一)题型特征It is suggested by the author that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about .What does the passage imply about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The passage implies that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conclude that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it is likely that .The passage tends to .We can infer from this passage t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sage that .(二)解题思路推理题所涉及的内容可能是文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也可能是文章的主旨,但做题总的原则都是以表面文字信息为根据,按照作者引导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