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梦幻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9
红楼梦梦幻般的世界观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绚丽多彩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创造出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观。
它以琼瑶琉璃为原材料,融合了现实与虚幻、歌舞与风月,使读者沉浸在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中。
本文将从人物、情节和园林三个方面来剖析红楼梦中独特的世界观。
一、人物:追求超越现实的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多姿多彩,他们并非一成不变的现实存在,而更像是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体现。
比如黛玉,她是红楼梦中最负盛名的女性形象。
黛玉不仅有着非凡的聪明才智和深厚的情感,还具备了超越尘世的文艺情操。
她常常与自然景物结合在一起,透过诗词、音乐和绘画,表达出她内心深处的悲欢离合。
其次,红楼梦中的情感也是超越现实的。
宝黛之间的爱情,被赋予了无尽的浪漫和艺术之美。
无数诗词咏史和世人瞻仰的暖暖情愫,仿佛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种如鱼得水、纠缠复杂的爱情。
二、情节:活灵活现的虚幻世界红楼梦的情节发展堪称模范。
在这个世界观中,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精致的迷宫之中,时而被虚幻的世界所吸引,时而又被现实世界的残酷所震撼。
这种错综复杂的情节安排让人如痴如醉,难以自拔。
在红楼梦的情节中,一些虚幻与真实的元素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魔力。
王熙凤点缀着各种离奇的谜语,似乎与红楼梦中的超自然元素相呼应。
而贾宝玉的身世之谜又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这种虚实交融的情节设计,使得整个故事更加耐人寻味,令读者不禁陷入其中。
三、园林:现实与理想的结合红楼梦中的园林描写是独树一帜的。
园中人物、景物与情节的相互融合,使得园林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元素。
在红楼梦中,花木才子宝钗和丫鬟晴雯通过诗词咏史间接表达了他们内心的苦闷和痛苦。
而宝玉和黛玉则通过与花木相结合,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以此来表达它们心中的理想园林。
同时,红楼梦中的园林也是纯艺术的独立存在。
诸如蘅芜苑、荣府和荣府后花园等园林,以其迷人的景色和巧妙的构思,成为了红楼梦中艺术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艺术手法《红楼梦》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
它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
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很高的美学价值。
它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
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
在这众多的人物中。
有的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
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和林黛玉。
她俩的出身和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
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
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
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
这种迥异在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黛玉对于宝玉,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
而宝钗,却是因宝玉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
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
红楼梦:梦幻与现实的交错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长篇小说以贾府为背景,展现了一个虚构的贵族家庭中人物丰富、情节曲折的故事。
其中,梦幻与现实的交错成为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
梦幻与现实在《红楼梦》中的表现1. 游幻境、登录蓬莱小说中经常出现角色做梦或进入奇异的景象,如王熙凤梦游幻境、贾宝玉登录蓬莱等场景。
这些场景通过夸张、离奇等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梦境。
2. 幻影人物: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是贾府和荣府两个家族间结成良缘的十二位女性形象,她们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和命运轨迹。
然而,在小说结尾,作者揭示了这些女子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贾府荣府主人物的意识形态上的幻想。
3. 梦境与现实的交融小说中的梦境与现实相互交融,如黛玉在梦中与宝玉共舞,也为现实中二人之间的情感发展埋下伏笔。
这种幻梦表现了主人公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同时也透露出人物对于纷繁世故和尘世欲望的追求。
梦幻与现实:寓意和意义1.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小说通过描绘角色们对梦幻世界或者理想生活的渴望,凸显了他们与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
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家族兴衰、官场纷争等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变革、社会封建制度以及人性困境等问题的关注。
2. 冥冥中所受命运束缚小说中许多角色深陷于自身所受到的命运束缚之中,无法逃离和改变。
梦幻与现实的交错,在揭示这种命运束缚之余,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命运力量的无奈和迷茫。
3. 意识与真实世界的辩证关系小说中不少场景都存在意识与真实世界之间微妙的关系。
梦幻境象隐喻了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同时也揭示出现实维度下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欲望。
总结《红楼梦》以其独特而精彩的艺术形式,刻画了一个充满梦幻与现实交错的虚构世界。
通过游幻境、幻影角色以及梦境与现实交融等手法,小说呈现了人性困境、社会变革以及理想与现实冲突等主题。
这些元素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引领读者进入一个丰富多彩、深思熟虑又充满魅力的文学殿堂。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与特点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艺术风格红楼梦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注重细腻描写红楼梦以其精细入微的描写,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都被描写得十分细致。
在描写贾宝玉时,曹雪芹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他的容貌、性格、情感等方面,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2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注重意境营造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意境营造而闻名于世。
曹雪芹通过精心构建的场景描写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好与悲哀。
例如,在描写黛玉梦境时,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将黛玉的内心世界与外在景物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这种意境营造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共鸣。
1.3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注重音乐和诗词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的音乐和诗词元素,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曹雪芹通过描写人物演唱的曲子、吟诵的诗词,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例如,在黛玉离世之前,她吟唱了一首《葬花吟》,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无奈和对世事的领悟。
这种音乐和诗词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艺术的层次感。
二、艺术特点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是以人为本红楼梦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核心,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贾宝玉这样的纨绔子弟,也有林黛玉这样的情感细腻的女子。
曹雪芹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2.2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是以家族为背景红楼梦以贾府这个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对家族成员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家族制度的弊端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红楼梦的意境与艺术力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卓越的艺术力成为了世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
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夸张形象的塑造以及深邃的主题思想,构建出一个鲜活而梦幻的世界。
纵观整个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其意境的独特之处,并体味到驰骋于其中的艺术力量。
首先,红楼梦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细致的描绘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整个小说中,充斥着丰富多样的意象,如宝黛情深、黛玉葬花等,这些意象对于小说的情节推进和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宝黛情深的情节展现了深沉的爱情与痛苦的离别,黛玉葬花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悲愤。
这些意象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了诗意的氛围,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了红楼梦独特的情感世界。
其次,红楼梦通过对角色形象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力。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具体,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个性特点。
贾宝玉温文尔雅,贾母睿智慈祥,林黛玉才情出众……这些形象的刻画细腻入微,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感。
而这些形象的塑造并不仅仅是通过外貌和性格的描绘,更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内心独白等多方面展现出来。
这种精细的刻画使得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具有真实感,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对比的空间。
此外,红楼梦以其深邃的主题思想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力量。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现实的反思,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弱点。
其中,对于爱情、权力和财富的思考尤为深刻。
通过宝玉、黛玉、王熙凤等人物的遭遇和成长,作者表达出对于人性的痛苦和无奈。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如贾府里那些温情的描写和对亲情的赞赏。
这些主题思想不仅仅是对于18世纪封建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和人生的体悟,使得红楼梦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具有了更为普适的意义。
纵观整个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卓越的艺术力创造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通过丰富的意象、细致的人物形象描绘和深刻的主题思想,红楼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境界。
梦与现实红楼梦中的梦幻情节梦与现实:红楼梦中的梦幻情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融合了现实与梦幻的元素,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遐想空间。
在小说中,梦幻情节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还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和解读,折射出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
一、贾宝玉的梦境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之一,他的梦境是整个小说中最为显著且频繁的。
在贾宝玉的梦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描写和象征意味的浓厚符号,勾勒出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和个性,加深了读者对他的理解。
在梦境中,贾宝玉经历了种种离奇的情节,如梦见自己成为大观园的主人,与众多美女畅谈人生;又梦见秦可卿的忧郁形象在烟雨中渐行渐远;还梦见黛玉跃入湖中,化作一朵荷花。
这些梦境中的场景和人物虽然离奇,却透露出贾宝玉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死命运的思考。
二、梦与现实的互动在红楼梦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解梦的情节,展示了梦境与人物内心的关联,以及梦境所承载的信息。
例如,在贾宝玉与黛玉的对话中,黛玉预言了贾母将逝世的消息。
这个预言恰恰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使得读者不禁思考梦境与未来事件的关系。
同时,对于贾宝玉而言,也通过这个梦境体味到了亲人离世的痛苦和无奈。
三、梦幻情节与社会现实的关联红楼梦虽然以梦幻为主题,却也对自身时代所处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通过梦幻情节,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及人性弱点的深刻思考。
在梦境中,贾宝玉常常遇到各式各样的美女,如黛玉、秦可卿等。
这些美女形象背后,折射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命运的悲剧。
作者以梦境中的人物形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戏谑和调侃,激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此外,作者通过梦境中的探险和奇遇,借以探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贾宝玉梦见自己成为大观园的主人,暗示着他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生向往。
然而,现实的社会环境和封建礼教却将他束缚在现实的命运之中,从而产生了矛盾和困惑。
四、梦幻情节的艺术表现红楼梦中的梦幻情节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红楼梦》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它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
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很高的美学价值。
它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
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的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和林黛玉。
她俩的出身和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
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
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
这种迥异在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黛玉对于宝玉,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
而宝钗,却是因宝玉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
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
红楼梦赏析《红楼梦》的赏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的赏析,即叙事结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一、叙事结构《红楼梦》的叙事结构非常复杂,可以被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林黛玉梦中的故事,第二层是书中的故事,第三层是作者生活经历和哲学思想的反映,第四层是全书的象征内容。
这四个层次相辅相成,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
在《红楼梦》中,作者采用了极其复杂的时间结构,利用了多种叙述手法,如回想,梦幻,笑话,讽刺等。
同时,作者也利用了人物关系的变化,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来构建叙事结构。
例如,书中的主角贾宝玉曾经拥有一段和薛宝钗的感情,然而因为叶经天的出现,这段感情得不到继续。
此外,本书中还描写了众多的情节和事件,如林黛玉的死亡,贾宝玉的赴京等,这些情节和事件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
二、文学价值《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它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巅峰。
这部作品不仅在古代取得了很高的声誉,在当代也广受好评。
第二,它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无论是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还是语言和风格,都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
第三,它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部描述清朝封建社会生活的作品,它为我们了解清朝封建社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三、思想内涵《红楼梦》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悟空性,返璞归真”。
作者通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恋、宝钗对抗宝玉的冷漠和心灵的沟通,告诉我们人们应该珍爱自己的天性和品行。
尤其是贾宝玉的出家,林黛玉的自杀,它们都向人们传递着人生的意义。
此外,作品还探讨了性别、宗教、婚姻等社会现象,对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历史与文化的相互影响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四、艺术风格《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部典型的典雅小说,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隐喻等。
试论《红楼梦》意境美创造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或精神内涵就是意境,它的意义就像黑格尔《美学》所说的: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
曹雪芹以其丰富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如椽之笔,在《红楼梦》中营造了一种博大而深沉的意境。
一、虚化的意境美曹雪芹由锦衣玉食坠入绳床瓦灶,个人遭遇的不幸促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可以说,正是这种对人生况味的咀嚼以及他自身的文化反思使《红楼梦》能达到一种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意境。
毋庸置疑,《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但全书又笼罩着一种神化的、虚幻的意境,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无才补天之石幻化为宝玉,赤瑕宫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造历幻缘变成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其灌溉之情亦下凡为人还泪即为林黛玉,太虚幻境一群仙女遂陪同她下凡结案,一僧一道时时出入于现实、梦境与太虚幻境之中,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描写都使全书在整体艺术风格上构成一种空灵、超脱、幽远的境界,这和主人公的精神气质也是一致的。
曹雪芹在书中将“真事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假语村语”,这是作者在整部书构筑的最宏大的意境。
面对世间种种繁华,曹雪芹却以他那悲天悯人的视角,为沉醉于追名逐利,贪财涎色的世人唱出了一首看破尘世的《好了歌》。
唯有这首歌唱尽了“真实”的实际就是“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种看透世情,超越现实的“实境”将《红楼梦》一书中的许多章节创造得充满奇幻的色彩。
作者惨淡经营的这一非现实的意境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和体悟———其中虽有人生如梦、世事虚幻、“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等消极思想;但是,更主要的是,它包含着作者的伟大发现: 平凡的人物来历不凡,实是其性格、精神、命运之不平凡。
可以说,《红楼梦》高度的思想性和不朽的艺术魅力正是与这一非现实的意境紧密相联的。
二、诗化的意境美《红楼梦》是一部诗化小说,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感知生活、体验人生,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创造出了具有浓郁诗情诗味的艺术境界,小说被浓浓的意境诗化了,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红楼梦梦幻虚实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中,作者曹雪芹以虚实结合的手法为小说增添了一层梦幻的色彩。
红楼梦以清代贵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丰满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巧妙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真实和虚幻、梦幻与现实、人情冷暖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小说的开篇讲述了贾雨村梦见了女儿林黛玉的“金陵十二钗”一词,预示着整个故事发展的虚实交错。
之后,贾宝玉在薛宝钗的婚礼上遇到了贾敏,产生了“红颜知己”的感情。
这种梦幻般的爱情,既是人们心中的理想,也是现实所不能满足的。
虚实的辩证关系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例如,贾宝玉的花粉病是一种现实的疾病,但在小说中却象征着他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
另外,贾母的产褥热是对现实生活中死亡的客观描绘,而黛玉的蛊惑则是对人性的艺术抒发。
小说中的梦幻虚实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交织、相互渗透的。
作者通过大量的意象和象征,将小说中的人物、事件与梦幻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时,虚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让读者在梦幻与现实之间徘徊。
小说中的物象、意象、情节和语言,都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小说开篇的“投笔问草”一段,描述了贾雨村对红楼梦的心态,象征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厌恶和他对文学的渴望。
另外,小说中一些隐晦的言辞和性别隐喻也在表达着作者对封建礼教的讽刺批判。
红楼梦中的梦幻世界并不是一个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现实的反思。
通过幻境,作者揭露了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悲剧,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映射和批判。
总之,《红楼梦》通过虚实的交错与渗透,创造出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让读者可以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穿梭。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既具有迷离的虚幻感,又紧扣现实生活的面貌。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得《红楼梦》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品味。
浅析《红楼梦》的梦幻艺术摘要:学问是无止境的,“红学”更是日新月异。
关于《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存在着不少争论的问题。
《红楼梦》自古以来就备受中外学者的青睐。
关于《红楼梦》中的梦幻艺术,本文就几个主要的梦幻从梦幻与情节、梦幻与人物、梦幻与现实入手对梦幻在作品中的作用略做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梦幻情节人物现实《红楼梦》这部巨著在“梦幻艺术”的研究方面,长期以来存在“宏观”和“微观”之分。
所谓“宏观”研究,则偏重于《红楼梦》这部作品原本就是一场大梦,而到头来终是一场空,重点宣扬虚无主义。
这种研究方向一直占据着“梦幻艺术”研究的主导地位,并为大众认可。
而所谓“微观”研究,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是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梦幻”描写,并借鉴心理学、审美学和宗教学的理论,深入解读《红楼梦》艺术特征及美学意义等。
本文在前人的“微观”研究成果上,分析《红楼梦》在“梦幻”描写创作上的作用及其积极意义。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有大约三十二个梦贯穿其中,建构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艺术世界。
这许多梦幻在著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曹雪芹用各种梦幻,使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无限放大,让人无法拒绝,也把“梦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梦幻与情节梦幻是个让人费解的灵魂之结,与文学作品有着不解之缘,恰如《红楼梦》这部作品,梦幻的艺术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作品中的梦幻在情节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时充当全文框架,成为小说主心骨;有时预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有时更是充当催化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一)、全文框架作者巧妙的运用甄(真)贾(假)二人之梦,分别安排于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完整的勾勒出了小说框架,真真假假令人难以分辨梦与现实的界限。
甄贾二人好似仙人,看破尘俗,在作品中若隐若现,来去自如,飘渺而不缺现实意义。
甄士隐的梦犹如天空一般,轻灵而洒脱;贾雨村的梦好似大地一样,厚实而有质感。
通过两人梦的交织,刻画出了一个宏大的艺术世界,这种框架构思,大大提升了作品艺术价值。
这两个奇幻的梦可谓包罗万象,道尽了作者的真言情怀,恰如诗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这首诗可谓揭开故事序幕,总领作品。
这荒唐之处、心酸之泪、作者之痴、其中之味!真令读者欲罢不能,津津乐道。
而作品最后诗曰:“说到辛酸处,荒唐与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这首诗却是呼应开头那首诗,同事总结作品精艺。
使得框架更为明朗。
如果说上述之梦为抒发作者情怀的框架,那么宝玉梦游太虚,翻阅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之梦,谁能否认它不是交代人物宿命的一个总纲。
宝玉第一次梦游太虚,只是“一头雾水”。
到第一百一十六回再游太虚幻境,便“恍然大悟,唏嘘不已”。
这一个是较甄贾之梦稍小的一个梦。
与甄贾之梦相呼应,组成一个“回”字形的艺术构思框架。
使得作品完美无瑕,回味无穷。
(二)、预示下文佛洛依德说:“梦是愿望的实现”即梦人的“愿望”。
正因为做梦者做了梦,所以梦是有意义的。
如甄士隐最后的云游四海的结局在第一回他的梦中就有暗示,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梦到一僧一道和太虚幻境,话语中知道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宝玉乃神木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救活了一株降珠草,这株降珠草修成女体后,想要用一生所有眼泪还债,爱情应该是愉快幸福的,黛玉以泪还情,预示着宝玉和黛玉之间必然是一场悲剧。
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2似乎定下小说“真假有无”的的格调。
在第二十回中,秦氏给王熙凤托梦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自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3都暗示贾府未来的命运,秦氏为日后贾府永远保全替凤姐出谋划策,并且在最后说贾府不久将有一件非常大的喜事,即元春封妃之事,也是在梦中预示早知。
第八十回中贾母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元妃娘娘,元妃在梦中给贾母说是“荣华易尽,须要退步曲身”。
4这些劝告与秦氏托给凤姐的梦中的话语是十分相似的,都有预示贾府的命运。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预示贾府命运的梦,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梦中明白一切,知道一切的都是贾府的“局外人”,一个是贾府娶来不久的媳妇(秦氏),一个是贾府嫁出的女儿(元春),并且都已经去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局外人”的他们将一切看的明白真切,却也爱莫能助,而那些“局中人”无法看得明白,也许明白了也无能为力。
第八十回中写“妙玉坐禅走火入邪魔”,预示着妙玉日后妙玉后来被强盗抢去的命运,而这一梦似也有显示前情,妙玉身为尼有许多束缚她精神自由的因素,妙玉来到大观园与惜春下棋,宝玉悄悄观看,情不自禁哈哈大笑,问妙玉:“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为何下凡一走?”5妙玉听了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看那棋。
后又到潇湘馆远听黛玉弹琴,哑然失色道:“如何你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
”当弦蹦的一生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
6妙玉似已感觉到黛玉的命运,可未曾想到自己,当回到庵中,走进禅房,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7页.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0页.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69页.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210页.5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226页.6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227页.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晃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求娶她。
又有些媒婆车车拽拽要扶她上车,自己不肯去,一会儿又有盗贼劫她,持刀执棍的逼勒,只得哭喊救。
这一梦境中强盗强抢她如出一辙,终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1为什么这么安排她命运,这与作者的佛教观是有关的。
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在红尘,她以“槛外人”自居,却在暗恋着宝玉这个“槛内人”若是真的心离尘埃,又何来“槛”更不提“槛内槛外了”。
宝玉最终会去当和尚,也是在袭人的梦中预演出来,当袭人听到如若宝玉不回来,便打发屋里人出去,她好像看到宝玉在她面前,恍惚又好像是一个和尚,手里拿着一本册子揭着看,还说道:“你别错了主意,我是不认得你们的了。
”2当众人都以为宝玉失踪了,袭人却在梦里看见了宝玉恍惚像个和尚,当贾政贾老爷也在雪地里见宝玉被一僧一道带走,我们就更加确信宝玉是真真儿去做和尚了。
说中个个梦的预示作用,使各个人物富有命运感,就像一个强磁场各读者以巨大的吸引。
(三)、推动情节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艺术境界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有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入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所谓‘超以象外’。
”3曹雪芹正是把现实和梦幻相结合,使作品若即若离,把情节置于梦幻之中,具有神秘,朦胧之感。
作者在情节的构思上可谓是匠心独运,就拿作品中各色各样的梦幻来说,作者给它们赋予了推动情节的作用,而推动情节无非是制造冲突,或渲染气氛,或使之有节奏力度。
那么用梦幻来推动情节给人感觉更细腻,更具有神秘色彩。
正如作品中许多梦都出现在梦者辞世之际,比如贾瑞、秦钟、尤二姐、王熙凤、鸳鸯等都是如此,这些梦把情节的过渡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舒服。
还有些梦给人以神秘之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红楼梦》一书的开头,作者就将作品的缘由在梦幻中交代了。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者绛珠草始得久延岁。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
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
仅修成个女体,而神瑛侍者抑郁下凡,遂绛珠仙子也下世为人。
愿把一生眼泪还他。
这还泪之说果是罕闻。
因而生出一段风流案。
这一梦幻为整部小说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这样的梦幻形式一方面让读者捉摸不透,另一方面也给人以好奇感。
其次,作品的大梦之一,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之梦,神奇美妙,结构复杂,内涵丰富。
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金陵十二钗”,听《红楼梦》十二支曲目,“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仙子带他看的“金陵十二钗”,这十二钗对书中众女子命运一一呈现。
如:林黛玉、薛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史湘云、秦可卿、李纨、巧姐、妙玉、香菱、袭人、晴雯等。
那么,在开篇五回就已把故事交代清楚,还有什么可看呢?正因为这些情节都是在梦幻中体现,使故事具有神秘色彩,让读者想要一探究竟。
梦的神奇还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86页.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590页.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65页.在于它可以心心相印,如第八十三回中袭人对紫鹃说:“昨日晚上睡觉还是好好儿的,谁知半夜里一叠连声的嚷起心疼来,嘴里胡说白道,只说好像刀子割了去似的。
”1这究竟又是为何,从前文中可知,黛玉在那日晚上也做了一个噩梦。
梦中有人报她已被许了他人,贾母等人在梦中态度极为冷淡,而宝玉却说:“你原是许过我的,不愿去就不去。
”又用小刀子划破胸口,叫她瞧瞧他的心。
同样宝玉也梦到自己的心像刀子割了去似的。
这样神奇的梦传递给读者一种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的关系,使得读者对他们的未来更加期许。
从而把情节推向高潮。
二、梦幻与人物有人说:“《石头记》生理学最深,心理学也最深”,2当梦幻与人物结合起来,又放在文学作品中,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说,梦很好的反映了人物的心境,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而单从这个人物来说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就会做什么样的梦,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一)反映人物心境梦的动力不是无意识的欲望的冲动,它是生活的折光,因而能更好的反映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梦显得比现实要真,梦才是一个完整人的初衷,描写梦幻便能更好的反映人物的心境,活生生的展现人物形象,换句话说,故事中的人物的人生,是由假的现实和真的梦境交错而构成的。
如在第八十九回里,宝玉梦访阴司,黛玉死后,宝玉相思之情无处诉说,长期的压抑、巨大的精神折磨,使他急于找到一种释放的途径,无疑梦是一个很好的平径,恰恰在这个梦里宝玉找到了释然,借道士的口、宝玉的耳朵,听到了他内心安慰自我的想法。
宝玉无处寻觅黛玉,正巧迎合了道士所言中的无魂无魄,无处寻访,好人生而聚气,死而气散,宝玉希望黛玉如气而散。
当梦到此道士以石击宝玉心口,又一次显示出宝玉对黛玉的撕心裂肺的情思。
描写到黛玉梦到自己要嫁人,却又是嫁给别人,急着求老太太的情节,反映出黛玉对宝玉的一片痴情,但又不得倾诉,只能说:“我在这里情愿做个奴婢过活,自做自吃,也是愿意。
”3在黛玉的心里,一直缺少一种安全感,总觉得每个人对她的好只是一种伪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