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艺术创新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论《红楼梦》中的园林艺术杨明摘要《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我国园林建造艺术的总结,代表着园林的最高成就,极具古典园林特色的大观园,兼具园林艺术之美与园林建筑的极佳意境,是一座具有现实意义的美轮美奂的“文笔园林”,大观园寄寓着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和审美价值。
本文以《红楼梦》大观园为背景,综合分析了大观园与清代园林的关系与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总结《红楼梦》中古典园林的园林要素和造园手法以及书中人物的典型性格与其所居住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对现代古典园林的营造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红楼梦;古典园林;大观园目录前言 (1)1.清代园林与大观园 (2)2.大观园的原型与寓意 (3)3.大观园的园林艺术 (5)3.1 相地与建造 (5)3.2 造园要素的精妙配置 (6)3.2.1 大观园的筑山 (6)3.2.2 大观园的理水 (6)3.2.3 大观园的植物配置 (7)3.2.4 大观园的建筑 (8)3.3 造园手法与巧妙布局 (9)3.3.1 大观园的精巧布局 (9)3.3.2 大观园匾额楹联 (10)3.3.3 大观园的笔下借景 (10)4.大观园园林的人格化 (12)4.1 潇湘馆与黛玉 (12)4.2 蘅芜院与宝钗 (13)4.3 秋爽斋与探春 (13)4.4 稻香村与李纨 (14)4.5 怡红院与宝玉 (15)5.大观园的当今意义 (17)结束语 (19)参考文献 (20)前言《红楼梦》是我国清代文人曹雪芹的经典作品,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它对于当时的文史哲理、琴棋书画、工艺美术、服饰宴饮、保健医药、园林建筑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精确的描写。
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中曹雪芹花费了大量笔墨塑造一个纸上园林——大观园。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平台。
虽然是作者在现实园林基础上想象的纸上园林,但是却没有超越现实生活中营造的可能性。
它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它是虚幻的,但更是现实的。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它是一部伟大的语言艺术作品。
它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平中见情;人物形象生动,绘行绘神,情趣盎然;情节悲喜映照,冷热相生,张弛有度。
关键词浅谈《红楼梦》语言艺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每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不能不读《红楼梦》,因为它是一部伟大的语言艺术作品,如同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如同贝多芬的交响乐,没有艺术的眼睛或耳朵,是很难读出其中的意蕴与情味的。
一、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平中见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红楼梦》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平淡无饰,质朴自然。
然而,细细咀嚼,却平中见奇,平中见情,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初看,觉得傻气;细嚼,发人深省。
在那个政权、神权、夫权四重压迫下,在那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宝玉对“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强烈反抗,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热烈追求,全在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了。
正如柳湘莲对贾宝玉所说:“你们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正如焦大的“疯话”:“每日偷鸡戏狗,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一语道尽贾府的龌龊、荒淫、腐朽和罪恶,简单朴素的言语中,蕴含着满腔的愤怒和憎恶。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紫鹃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去,宝玉顿觉晴天霹雳,于是,呆呆的,傻傻的,愣愣的,怔怔的,继而时哭时闹,似傻如狂,把贾府上下闹得惊天动地,丧魂失魄。
粗看宝玉太呆、太傻,细想却是十分的清醒,他对妹妹的爱,多么真挚,多么深沉,多么浓烈!质朴自然的语言里,饱含着多么动人心魄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曹雪芹正是怀着对人物的赞赏、同情、悲叹、憎恶等复杂感情,一边抹着“辛酸泪”,一边援笔成文的。
意境构建:《红楼梦》中艺术意境的巧妙构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在意境的构建方面具有独特的巧妙之处。
通过巧妙运用描写手法、语言表达和情感渲染等艺术手段,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论述《红楼梦》中艺术意境的构建。
一、描写手法的巧妙运用《红楼梦》中的描写手法非常独特,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作者成功地构建了小说的艺术意境。
首先,作者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红楼、贾府和人物的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描写红楼时,作者通过描述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庭院景观等细节,使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引发了对于华贵奢华的遐想。
这样的描写手法使得艺术意境得以巧妙构建。
其次,作者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增强了艺术意境的张力和表现力。
例如,他用“甲卯孟春,正是李鸿章经略考察京冈之际,忽报京兆尹曾公云:‘倪奎奸细之情尤为匪夷所思’”,并在后文细致描写了倪奎的形象和行为,这样的描写使得倪奎的恶劣形象得以刻画得更加鲜明,进一步营造了反腐败、正直勇敢等艺术意境。
再次,作者通过快笔与慢描的巧妙对比,给艺术意境增添了变化和层次感。
在书中,作者有时采用快速概括的手法,几句话即可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人物形象一览无余。
而在关键时刻,作者则采用慢描的手法,通过反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手法的使用,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变化和层次感,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意境。
二、语言表达的巧妙运用《红楼梦》的语言表达非常精细,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以及对声音、色彩等感官元素的描绘,成功地构建了艺术意境。
首先,作者运用了古典文言的语言,增强了小说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审美。
古典文言语言的庄重、典雅和华丽,使得小说的艺术意境更加浓郁。
例如,书中对人物身份、家庭背景等进行介绍时,使用了大量的典故、诗词和名句,如“遂集红楼诸公住京中者,同谢中之儿郎,立揖谢进来云……”这样的语言使得整个小说充溢着古典文人的气息,使艺术意境更加深远。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还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元素,来探讨其独特之处。
1. 文学艺术1.1 描写细腻入微《红楼梦》以无比细致的描写风格而闻名。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精准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例如,林黛玉对花草鸟兽的喜爱、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交错等。
1.2 对话技巧高超《红楼梦》中充满了生动而具有张力的对话。
作者巧妙运用对话来展示人物性格、情感纠葛和社会现象。
对话不仅贴切描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还通过言辞间的暗含与谐音,增添了文学作品的韵味。
1.3 寓意深远《红楼梦》中富有寓意的情节和象征手法也是其艺术之一。
作者通过家族兴衰、爱情悲欢、权谋斗争等故事线索,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世俗间的伤痛矛盾。
同时,通过对宝玉与黛玉、宝玉与湘云等重要人物的构建和塑造,以及对贾府置景、贾府人物名字等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安排,给读者留下了丰富而深思熟虑的心理空间。
2. 思想内涵2.1 道家思想《红楼梦》中融入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通过对荣府春园消逝、花开花谢和人物命运变迁等描写,展示了生命无常、人事如梦、虚妄空幻等诸多道家思想的触动。
贾宝玉的超脱情感与境地,以及反对拜金主义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超越世俗之困扰的人生思考。
2.2 儒家伦理《红楼梦》中还融入了儒家伦理思想。
通过对尊卑有序、忍让礼仪和合乎传统伦理道德的准则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儒家教化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例如,贾府各族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和传统家规下的点滴细节。
2.3 批判社会现实《红楼梦》中批判社会现实是其鲜明之处。
通过对封建制度、权贵阶级和双重标准等问题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与虚伪。
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主要角色对于封建道德体制和荣宁二府的颠覆态度,则体现了作者潜藏于故事背后的时代责任感。
浅谈《红楼梦》的人物艺术人力101张莎莎 16910116《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品,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它塑造了高度个性化、复杂的艺术典型。
我们就从一个《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
小说是在一个钟鸣鼎食、爵禄世袭的封建大家族中,以大观园为背景,以闺阁内帏为内容,并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穿插其中。
在宝黛爱情的纠葛之中,主要围绕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进行。
宝黛的相爱,是两个封建社会叛逆者的相爱,在尊卑有序、等级森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考验;在无休止的猜疑、妒忌和无尽的哭泣泪水中,彼此心心相印。
在人物塑造上,把许多生活中的人第一次带进了文学的领域,并以一种新的写实的手法,塑造了具有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恶则无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格局,关注人的全部复杂性和矛盾性,就性格的基质而言,也有美丑善恶之分,但就总体而言,没有“无一不美”的好人和“无一不恶”的坏人,有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充满了有性格魅力的人物。
曹雪芹主要把人物分为肯定性人物和否定性人物两大类。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独到之处,看到艺术典型发散出的永久魅力。
我国早期的小说偏重于记述事件、构造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相对比较忽略。
《红楼梦》把许多生活中的人第一次带进了文学的领域,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探春、鸳鸯、紫鹃、尤二姐、尤三姐乃至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薛蟠、刘姥姥……,这些人物不仅具有彻底的现实品格,而且作者在描写他们时完全采用了平实的写实手法,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和以前不同,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浅论《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人物形象超鲜活。
再看看王熙凤,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她管理着贾府上下大大小小的事儿,说话又风趣又泼辣。
有一回,刘姥姥进贾府,王熙凤一出场,那笑声简直能把房子都震塌,她把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又把大家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特别能干。
故事情节很精彩。
这本书里的故事,就像一串冰糖葫芦,一个接着一个,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黛玉葬花”这个故事,春天的时候,花儿都落了一地,林黛玉看着那些落花,心里特别难过。
她就拿着小锄头和小篮子,把落花都埋起来,还一边埋一边哭着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就像看到自己心爱的东西不见了一样,特别让人感动。
还有“宝玉挨打”的故事,贾宝玉因为一些事儿,被他爸爸狠狠地打了一顿。
打得他躺在床上起都起不来,好多人都围着他心疼得直掉眼泪。
这个故事让感受到了宝玉的委屈,也让看到了贾府里复杂的关系。
环境描写美如画。
再比如说大观园,那简直就是一个大花园。
里面有清澈的湖水,湖面上还有小船在飘荡;有各种各样的花儿,五颜六色的,香气扑鼻;还有好多小亭子,供大家休息玩耍。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那里种满了竹子,一到下雨天,雨滴打在竹叶上,滴答滴答的,特别好听。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篇一:《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传承《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小说,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艺、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雅、优美的风格。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古代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小说中描写黛玉葬花的情节,运用了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黛玉的悲伤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红楼梦》还传承了古代曲艺和戏剧的表演艺术形式。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对话采用了古曲剧的对白形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
二、语言的创新《红楼梦》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作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古代语言与现代口语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元素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人倍感亲切。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对话,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此外,《红楼梦》还运用了许多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心理描写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得知黛玉要离开人世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宝玉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三、结论《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文学功底,作者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典语言与现代口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红楼梦》的诗词艺术解读与欣赏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和瑰宝。
其中诗词艺术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和精彩的部分之一。
本篇文章旨在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进行深入解读和欣赏,探讨其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运用技巧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会介绍《红楼梦》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古典诗词对于小说创作风格和表达手法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深入剖析《红楼梦》中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形式美、意境美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重点关注诗词在剧情推动和人物心理描写上的作用,剖析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诗词来展现故事情节,以及通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来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诗词的解读与欣赏,加深读者对这一经典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红楼梦》中诗词艺术的美妙之处,并深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哲理和社会观察等方面。
同时,也可为读者提供一种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途径,以便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伟大的艺术瑰宝。
2. 红楼梦的诗词艺术解读与欣赏2.1 红楼梦与古典诗词的关系在《红楼梦》中,诗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贯穿于整个小说之中。
作者曹雪芹结合了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将大量精美的古典诗词融入到小说之中。
这些古典诗词既是角色情感的宣泄,也是表达主题思想和展示作品意境的手段。
通过纵观《红楼梦》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古典诗词来突出表达人物和故事情节,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效果。
他在小说中引用了许多唐宋时期的名篇佳作,如苏东坡、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并且根据情节需要进行修改和创新,使得原有古典诗意在小说中得以延伸和补充。
2.2 从形式到意境: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表现在《红楼梦》中,诗词通常以插句、刊首和脂批等形式出现,通过这些方式,作者将古典诗词巧妙地融入到小说情节之中。
论述《红楼梦》是怎样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
《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主要表现在:(1)情真意切的写实性曹雪芹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
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
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
《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既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
它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整部小说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2)诗话的情境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
作者将诗化的山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相互融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
象征手法的运用,引领读者伴随弦外之音,去参透人生的奥秘,也使作品像诗一样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引起几百年来不断的猜想、思索,成为长久的探索的课题。
《红楼梦》里的象征除一般的观念象征,如用翠竹象征黛玉的孤标傲世的人格,用花谢花飞、红消香断象征少女的离情伤感和红颜薄命之外,更有创造性的是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
整体象征如石头,既是石又是人的双重含义,造成了小说双重层次的艺术世界。
(3)宏大而精致的网状结构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
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与文化内涵探析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刻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诗词艺术。
本文将以《红楼梦》为基础,探析其中融入的诗词艺术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 诗词艺术在《红楼梦》中的表现2.1 春、夏、秋、冬四时描写•利用四时描写手法,作者通过各种意象和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物心理相结合,深化了对人物情感、命运等方面的描绘。
•四时描写格式多样: 对景抒怀、抒发情愫、借景映射等。
### 2.2 唐诗宋词引用 *《红楼梦》通过大量引用唐诗宋词来塑造角色形象,并衬托情节氛围。
•不仅使用原作题材与风格迥异的名篇佳句, 也有改编变异创作的句子。
### 2.3 文化典故运用 *《红楼梦》中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文化典故以及神话传说,通过与情节相结合并赋予新的意义,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典故的巧妙融入,既使得小说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同时也起到了隐喻和象征的作用。
3. 诗词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3.1 知识与修养的体现•《红楼梦》中广泛引用了各个时期、各类题材的诗词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广博知识和深厚修养。
•这些引述反映了作品中人物角色背后深层次思想情感,并使得整体氛围更加浓郁和文化底蕴更加丰富。
3.2 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红楼梦》通过精选与创作诗词,表达了人物角色内心世界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作品中使用诗词艺术,传递了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感受,让读者体验到美好与忧伤的交织,加深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3.3 社会风貌与价值观•《红楼梦》通过描写人物的文化修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展现了封建贵族阶层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描绘角色在时代背景下所处的境遇,反思社会制度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并透露出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与思考的意图。
4. 结论《红楼梦》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诗词艺术,这些艺术手法不仅赋予作品以美感与情趣,还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
舞剧红楼梦作品赏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而舞剧《红楼梦》则是将这部文学巨著搬上舞台,以舞蹈、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成为中国舞台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对舞剧《红楼梦》进行赏析,探讨其在舞台艺术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首先,舞剧《红楼梦》在舞蹈表演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舞剧中的舞蹈动作精湛细腻,舞者们的身姿优美,舞台上的舞蹈场景仿佛是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将《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舞剧中的舞蹈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舞蹈和现代舞蹈的元素,既有古典舞的优雅和端庄,又有现代舞的活泼和大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舞剧《红楼梦》通过舞蹈表演,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感纠葛以及家族沉浮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红楼梦的世界之中。
其次,舞剧《红楼梦》在音乐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舞剧中的音乐设计精妙绝伦,既有传统的古典音乐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的音乐编曲手法,使得整个舞剧的音乐氛围既古朴典雅又富有现代感。
舞剧中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配合着舞蹈场景的变化,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红楼梦的梦幻般的境界之中。
舞剧《红楼梦》的音乐不仅是舞蹈表演的伴奏,更是整个舞剧的灵魂所在,通过音乐的魔力,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红楼梦》中的情感与内涵。
此外,舞剧《红楼梦》在舞台美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舞剧中的舞台布景、道具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都力求完美,将《红楼梦》中的场景、人物形象以及时代风情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舞剧《红楼梦》的舞台美术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舞台艺术的创新理念,使得整个舞剧的视觉效果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舞剧中的舞台美术不仅是舞蹈表演的背景,更是整个舞剧的一部分,通过舞台美术的设计,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楼梦》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增强了舞剧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总的来说,舞剧《红楼梦》是一部在舞台艺术中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论《红楼梦》的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Hong Lou Meng" is one fuses elegant vulgar cultural the artistic high-quality goods. "Hong Lou Meng" described the multitudinous rich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character with the succinct accurate vernacular literature, by the mortal worldling, the daily life, love love and marriage, the human sentiment hundred condition, has won surely reader's affection. The author when describes the Jia government office this poetry book ritual, hundred year prominent family's daily life pictures, achieves the novel by its extraordinary ability “Wen Beizhong the body”, and enable these verses from to belong to the character image mold and the plot description need, becomes constituent which the novel cannot lack. In this novel, may appreciate the feudal aristocracy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the erudite Confucian scholar loose life, the Prospect Garden daughter who the look sincere feeling truehearted nature does not lose the slight defect, understands the China feudal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ustom. "Hong Lou Meng" in poem lofty and novel “vulgar” in the fusion and the sublimation, forever is glowing the dazzling ray.前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德育论文前言《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颠峰之作,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出其右。
其宏大而严谨的结构、细腻而传神的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度个性化的语言、伏笔千里的妙用、浓郁的文化氛围、精妙的场面描写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它的作者---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也不同于以往长篇小说(《水浒》、《西游记》等)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故事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一个空间和时间,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
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已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尤其是《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创造,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其思想内容的丰富,艺术成就的卓越和涉及范围的广阔是其它小说不能望其项背的。
在《红楼梦》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中,最突出的是作者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塑造的一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又得力于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
曹雪芹以他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现实主义精神来描写人物的个性语言,以至于听到“林妹妹”我们就会联想到是贾宝玉在唤黛玉;听到“宝兄弟”就会想到是宝钗来了;听到“厄哥哥、爱哥哥”就知道是史湘云在说话;而“心肝儿肉”却又是贾母的声口了。
红楼梦中的音乐艺术赏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一部包涵丰富文化内涵的小说,其中描绘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场景和音乐表演。
本文将针对《红楼梦》中的音乐艺术进行赏析。
1. 音乐在情节中的角色在《红楼梦》中,音乐常常扮演着桥梁和推动剧情发展的角色。
无论是贾府还是荣府都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人物们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更通过独特的音乐神韵来揭示人物性格、社会关系以及故事进展。
2. 音乐表演形式由于故事背景处于封建社会,因此《红楼梦》中出现了各种精致而高雅的音乐表演形式。
包括雅琴、清唱、曲调以及京剧等等。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音乐文化。
3. 音乐与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而音乐被巧妙运用来展现这些人物形象。
比如,黛玉善于才情斑斓的词曲创作,她的音乐才华成为了她个性的一大特点;宝玉则通过对宴会上京剧舞台表演的反应,彰显了他对艺术品味和审美追求的理解以及豁达心态;林黛玉悲伤、忧愁时自弹自唱等。
4. 音乐意象与主题音乐在《红楼梦》中还有着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与小说的主题相互呼应。
比如,在黛玉写下《钗头凤》之后,宝钗琴上弹奏出一曲《墨池墨》,预示着命运无常和生死轮回;而秋爽则唱起了《金陵雪》这首描绘枯寒寂寞的曲子,也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无奈和迷茫。
5. 音乐的情感表达音乐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有些音乐承载着喜悦与快乐,有些则流露出苦难和痛楚。
这种情感表达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使得故事更加动人。
通过对《红楼梦》中音乐艺术赏析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小说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音乐作为一种无声之音,能够以独特而美妙的形式让读者沉浸在古代文化和传统之中,并从中获取美学、哲学等多重思考。
浅析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摘要《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本文旨在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进行浅要分析。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服饰的描绘,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正面的塑造了人物形象。
其次,在对人物进行正面描摹的同时,又辅以大量的侧面描写反映其潜藏的性格特征,如对主要人物的居室进行描写,强调旁人的评价,并且利用汉语音形义的特点在人物的姓名中隐喻了其性格特征和命运。
再次,还利用了对比手法,反复手法进一步强调了人物鲜明的性格色。
最后,也是《红楼梦》最具特色的一点,作者把自己放在主要人物的位置,以他们的口吻写了大量诗词歌赋以反映其性格,并且根据人物的命运给主要女性人物写了判词预示其命运。
通过对以上方面分析归纳,对《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进行了总结,从而使读者对作品人物形象塑造技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并能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借鉴运用。
关键词: 《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Abstract"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true to life full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s, this paper aims to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haracters in art to a shallow analysis. By reading the tex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e author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appearance clothing language, psychological action, etc.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irect positive characters. Secondly, in front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descript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ide description reflects the underly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room description, evaluation stressed the othe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peech meaning in the names of characters a metaphor for the character and destiny. Once again, by contrast, repeated technique further emphasizes the characters of distinctive character color. Finally, a point i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the author put myself In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characters, with their tone and wrote lots of poems and songs to reflect their personality, and according to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to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written verdicts indicate its fat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haracters were summarized, so that readers of the works of characters shaping techniques hav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can use for reference the writing proces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dream of Red Mansions"; character image; Shaping Art.目录摘要IABSTRACT II引言 1一、人物形象的直接描写 1(一)外貌服饰描写 1(二)语言描写 2(三)行动描写 3(四)心理描写 4二、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 5(一)人物居室描写 5(二)第三者的叙述 6(三)命名的谐音与寓意 7三、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 8四、反复手法的运用 8五、诗词歌赋与人物形象塑造及人物命运9结论11参考文献12致谢13引言明清两代,小说创作旺盛,名篇佳作涌现,诸如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等等,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红楼梦》。
论昆曲《红楼梦》对原著的改造与创新
昆曲《红楼梦》是以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为蓝本,通过音乐、舞蹈、
唱腔等手段进行改造和创新的艺术作品。
它保留了原著的基本情节,并以昆曲形式进行呈现,使小说更具有戏剧性和视听感受。
在创新中也充分表达了昆曲独有的审美特色和艺术
魅力。
首先,昆曲《红楼梦》对于原著进行了严谨的改编。
曲剧《红楼梦》运用了大量的现
代研究成果,删改并存,将原小说中纷繁复杂的情节剪裁出精华,将大量人物细节和气氛
情感通过语言表述转化为音乐表演。
在进行改编过程中,昆曲《红楼梦》对于原著中幽默、细腻的描写进行了很好的传达,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红楼梦中人物的情感、个性
和命运。
其次,昆曲《红楼梦》对于原著进行了合理的结构调整。
曲剧中小说中的诸多背景故
事融为一体,展现出了红楼梦的整体氛围。
此外,昆曲创造性地采用了许多曲艺调门进行
艺术创新,如花丛中的小廊下、夜深窗网短短篇等,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内涵和表现
形式。
最后,昆曲《红楼梦》对于原著进行了艺术上的创新。
曲剧突破了传统戏曲的局限,
大力发挥了昆曲“唱白相配”、“旁敲侧击”的特点,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其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尤为出色,曲剧大胆地运用了女性特有的婀娜多姿、轻盈优雅
的唱腔和舞蹈动作,为原著中诸多优雅美人的形象增彩添采。
总之,昆曲《红楼梦》对于原著的改造和创新既尊重了小说原著,又不断丰富其艺术
内涵,为增强观众的鉴赏力和文化修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笔辉煌成就。
红楼梦文创设计说明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人性思考使其备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而如今,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红楼梦也成为了文创设计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们将其元素运用到各种创意产品中。
本文将就红楼梦文创设计进行详细说明,探讨其设计灵感和实际运用。
一、设计灵感来源1. 文学内涵: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场景等都是设计师们极具创意的灵感来源。
比如贾宝玉的红娘、林黛玉的荷花、薛宝钗的海棠等,都是富有文学意蕴和情感的形象,能够赋予文创产品以深刻的内涵。
2. 传统文化:红楼梦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符号和意蕴。
设计师们可以通过挖掘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为文创产品赋予独特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
3. 艺术表现:红楼梦不仅在文学上有着丰富的内涵,还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其叙事手法、人物刻画、情节布局等都能够成为设计灵感的来源,为文创产品注入艺术的魅力和迷人的气息。
二、文创设计实践1. 文创产品类别:红楼梦文创设计可以涵盖多种产品类别,包括衍生品、手工艺品、装饰品、礼品等。
设计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和市场定位,运用红楼梦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并结合当下的潮流和消费趋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2. 创意设计风格:在红楼梦文创设计中,设计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和受众群体,灵活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
比如可以通过插画、手绘、立体雕塑等方式,将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生动地呈现在产品中,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3. 营销推广策略:红楼梦文创产品的成功离不开有效的营销推广策略。
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推广,比如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文创展览等渠道,吸引目标客户群体的关注和购买。
设计师们还可以结合红楼梦的文学资源和知名度,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故事背景,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
幸,人们在咀嚼了她的故事后,她却像嚼得没有滋味的甘蔗渣,受人唾弃。
她被人视为会带来噩运的扫帚星。
她的悲剧性,有时代的色彩,有阶级地位的烙印,有妇女在旧社会中的必然遭遇,也有性格的弱点。
喋喋不休地见人就诉说自己的不幸,冥冥中隐约可见一根救命稻草———对神的乞怜———这是旧社会长期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的一种十分典型的性格。
祥林嫂,这个满脑子封建礼教,思想迷信的人在经过了一连串的波折后转而却渴望鬼的不存在。
(如果“我”只要说出一句真话就完全可能使祥林嫂走向不同道路、不同命运。
)然而在举目无亲、炎凉世态下,对一个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神的虚无信仰的的确确从精神上彻彻底底地摧毁了祥林嫂。
再次亡夫丧子沦为寡妇的她又一次到了鲁镇,在鲁四老爷家里又做起了奴仆,可鲁四老爷却成见很大,也怕伤风败俗,说什么都不让她参加祭祀的一切活动。
闲暇之佘,她向众人说起了她的阿毛,说了一次又一次,久而久之,人们都能将她的阿毛的故事背诵下来了,再也没有人愿意听她的唠叨了。
在这个时候,柳妈的出场对祥林嫂的死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很快祥林嫂就死了。
柳妈在祥林嫂改嫁时就曾说过,不如一头撞死合算。
后来又鼓励祥林嫂去捐门槛,说捐完以后就没事了。
可是事实不是这样的,神并没有眷顾她,一切仍然照旧。
祥林嫂彻底绝望了。
多么希望她能象改编的电影中那样,跑到神庙砍门槛,然后去参加娘子军。
但是祥林嫂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下层妇女,从小就接受着封建礼教的教育和束缚,如果没人点拨她,不可能摆脱,更不可能觉悟。
她所信仰和维护的封建礼教始终左右着她的思想,她认为自己触犯了神灵,当听了“我”说“可能有的”话之后,在新年将到的年底,在家家都在祝福的时候,在她临死之前,除了与她为伴的赖以为生存的破碗与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就只有剩在心里面的鬼了———一个到死都没有舍得放弃的信仰。
祥林嫂死了,死于祝福之夜,那时那地,就凭她,是无论如何也讨不到饭要不得衣的。
祥林嫂极有可能死于饥寒交迫,但不管说祥林嫂是死于饥寒交迫或其他什么原因,都不如这样说:导火线是被“我”的一句话(或许是能救命的一句话);外因上,被祥林家的人、贺老六家的人、卫老婆子、柳妈、鲁四老爷与四婶、鲁镇上的人们;内因上是被自己至死不移的信仰害死的。
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摘要】《红楼梦》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著作,代表着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其成就之一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为数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红楼梦》突破了传统小说塑造人物非正即邪的传统模式,并有不少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作者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五方面相互配合灵活使用,所以在肖像描绘、心态剖露、动作摹写、景物与环境渲染、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方面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不仅打破正面人物一切皆善、反面人物一切皆恶的僵化模式,而且开创了以环境写人、以诗词写人的独特人物描写艺术,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关键字】红楼梦曹雪芹人物形象描写艺术据统计,《红楼梦》中有480多个姓名和姓氏,其中至少有几十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
可以说,《红楼梦》的伟大艺术成就与这些人物的塑造密切相关,尤其是一些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红楼梦》不同于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
古典小说源于纪事录闻,总是以事件为中心,在叙事的过程中写人,因此,基本上属于情节型小说。
而现代小说往往以人物为中心,事件的叙述退居其次,并且为描写人物服务,因而或可称为人物型小说,这是现代小说的典型特质。
《红楼梦》显然具有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的双重特色,它处于古典小说向现代转型的过渡阶段。
作为一部后出之书,作为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无疑借鉴了前人小说塑造人物的艺术经验,同时也突破传统模式并独创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本文拟就《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进行一些探析。
笔者以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色。
一、多重性格组合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出炉后,传统的思想和写作方法被打破”,其中包括人物描写。
《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圆形的,是多个人物的组合。
以往小说中的人物也有复杂的性格,如宋江、曹操、刘备、诸葛亮、西门庆、潘金莲等,但基本上属于大叛徒、大恶、大忠、大圣人。
《红楼梦》中的人物基本上是“善与恶并举,善与恶相结合”。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的创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
《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个欧洲。
为什么《红楼梦》会有如此高的评价?《中国小说史略》如此说来着:“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这说明创新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就《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将诗词赋予作品中、以及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来阐述该作品艺术手法的创新。
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最突出的是“白描”。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是大量描写战场厮杀的场面,却极少运用到心理描写。
曹公就在这方面大大的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
请看宝玉、黛玉的一次口角之后——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
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了。
”宝玉是这个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
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
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因你立刻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
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
”黛玉心里又想:“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
”这一段心里对白将封建贵族公子、小姐的性格特征刻画的细腻,生动,栩栩如生。
《红楼梦》所写不同于《水浒传》,粗人多,细人少,说话做事粗言村语、直来直去者多;《红楼梦》中是贵族之家,在主子中,识文认字的多,不识字的是极少数。
因此,说话、做事拐弯抹角的,逗心计的,心里想的多,自然心理活动就多。
尤其是宝玉和黛玉这两个男女主人公,恋爱的途程上,障碍多,曲折多,风波也多,宝钗和宝玉的“金玉”,就是制造摩擦的最突出的一个“尤物”。
曹雪芹设计得很巧妙,“宝玉”、“金锁”不是在宝玉和黛玉手中,而是在宝玉和宝钗手中,于是,“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就不断发生冲突,一提…金玉‟,黛玉就像刀戳心窝子一样不痛快。
其实,宝玉和黛玉始终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
但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女受封建意识和观念的影响,心里话是不可能随便说出口的,因此就引起了多层次的猜忌和误会,上面所引这段话,就是彼此猜忌所引起的。
二人心里所想是一样的,面对面反而不能捅破这层窗户纸。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心理上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人物性格上的一个特点。
又如《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段心理描写“素日虽闻探春的名,他想众人没眼色,没胆量罢了,哪里一个姑娘就这样厉害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着?自己仗着是邢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待,何况别人?”曹公寥寥数语,
就把王善保家的重重地挨探春一耳光之前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她以为探春是赵姨娘生的,就那么容易受欺侮;她看到荣府里的多数人不敢轻易招惹三姑娘,还以为是“没眼色”、“没胆量”;她不相信这称为“玫瑰花”的三姑娘“就这样厉害?”她还自我掂了掂分量,“王夫人尚另眼相待”,我还会怕什么“三姑娘?”这一段心理描写也让大家都不会忘记抄检大观园时轰动荣府的大波澜,正是王善保家的竭力煽风点火哄动起来的。
红楼梦中另一个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就是大量的诗词赋予到作品人物身上。
中国小说从唐宋传奇以来,多在回目之前或回目结尾,用诗词开头或用诗词作结,这种套路一直沿用到明清小说。
在《红楼梦》之前著名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都延用了这种旧框架。
如三国演义当中就用“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而不是作品中人物应时应景慷慨而出的诗句,多数是前人的作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打破了这种俗套,创造性地代书中人物吟诗、填词。
看林黛玉和史湘云“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凹晶馆中秋节联诗:“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诗魂”。
史湘云借助一只野鹤飞过塘去,意外吟出“寒塘度鹤影”的佳句,被黛玉称之谓“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的上好诗句;黛玉不肯轻易输在别人手里,沉吟良久,突然联出下句:“冷月葬诗魂。
” 这一句五言诗,几乎写尽了林黛玉的悲凉身世和孤苦无告,寄人篱下的愁苦心灵。
它把黛玉的身世、性格、
心灵都概括进去了。
曹公又一个艺术手法上的创新即是现实主义为主导、浪漫主义,甚至是魔幻手法予以辅助。
在《红楼梦》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或者是现实主义,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就极少浪漫主义;或者是浪漫主义,如《西游记》《聊斋》,就极少现实主义。
《红楼梦》打破了这种延续多年的小说框架,红楼梦就以现实主义主导,浪漫主义、甚至是魔幻手法予以辅助。
第一回中: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女娲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叹自愧,日夜悲哀。
曹雪芹不明说,自己写《红楼梦》是为“补天”,是向当今圣上的上疏进谏,他就借一块石头道出自己的心迹。
谁能相信他编造的“神话”是实有其事呢?既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实,只是借神话表达曹雪芹的“实情”,这还不是浪漫主义是什么?
再者,书中出现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和空空道人,这跛足道人、瘌头和尚的作用就是把贾宝玉从神话中拉出来,把他幻化为人间的一个活人。
曹雪芹的特点就是用现实手法不便解决时就借用一下浪漫主义手法,这僧、道在《红楼梦》中也不是出现一次两次。
其实,魔幻现实主义并非始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曹雪芹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撰写《红楼梦》时已经开始实用了:那时秦钟早已
魂魄离身,只剩得一口悠悠余气在胸,正见许多鬼判持牌提索来捉他。
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又记挂着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又记挂着智能尚无下落,因此百般求告鬼判。
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
正闹着,那秦钟魂魄忽听见“宝玉来了”四字,便忙又央求道:“列位神差,略发慈悲,让我回去,和这一个好朋友说一句话,就来的。
”众鬼道:“又是什么好朋友?”秦钟道:“不瞒列位,就是荣国公的孙子,小名儿叫宝玉的。
”都判官听了,先就唬的慌张起来,忙喝骂鬼使道:“我说你们放了他回去走走罢,你们断不依我的话,如今只等他请出个运旺时盛的人来才罢。
”众鬼见都判如此,也都忙了手脚,一面又抱怨道:“你老人家先是那等雷霆火炮,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
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是阴,怕他亦无益。
”那都判越发着急,吆喝起来。
这两段阳间与阴间、人与鬼的对话,写得如此生动,活灵活现。
然而,哪里有判官和鬼,人还能与鬼对话?判官还惧怕“运旺时盛”的宝玉?判官和小鬼还有一番口角?这真是天外奇谈,不是魔幻,又是什么?
曹公在作品中的种种创新创造了《红楼梦》经久不衰的传奇,亦奠定了曹雪芹在世界文坛中大师的地位。
即使中国人的骄傲,亦是所有华人华侨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