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宇-案例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4
大宇破产,一个神话覆灭的背后2001年10月31日11:14:04大宇曾创造了世界车坛的一个速成神话,从成立到崛起为汽车业界的巨无霸之一,仅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这曾给最为强调民族自尊的韩国人带来过无限的自豪和荣耀。
但也许,超速发展的背后是单薄的根基,今天,大宇这座“摩天大楼”的轰然倒塌,又是那么地令人措手不及——因资不抵债和经营不善,韩国第二大汽车生产企业大宇汽车公司于2000年11月8日宣告破产。
在韩国大企业集团中排名第二的大宇集团成立于1978年,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于1999年8月被迫解体.大宇汽车公司则被列入“整顿企业”名单。
在此期间,大宇曾就出售问题与多家世界著名汽车巨头协商,但尚未成功。
大宇公司1999年的汽车产量为93万辆,在韩国仅次于现代汽车公司。
但是,由于大宇汽车公司在列入“整顿企业”名单后没有及时地进行结构调整,亏损日益严重。
该公司自有资产近十八万亿韩元(1200韩元约合1美元),而负债额达到十八余万亿韩元。
据媒体报道,实际上,2000年以来,大宇汽车一直徘徊在破产的边缘,具体表现为:一、营业成绩持续下降,亏损不断增长。
据统计,仅在2000年上半年,大字汽车每月净亏损就接近一千亿韩元;二、工厂开工率大幅下降,人员精简不见进展。
大宇汽车公司在国内拥有两个大工厂,到10月份它们的平均开工率仅为 60%;但是在过去近两年内,大宇汽车捉襟见肘,资金流动困难日益加深。
2000年以来大宇汽车的工人有几个月未能及时领到工资。
退休职员的养老金也无力正常发放,到2000年年底,公司的正常运营资金有近四千五百亿韩元的缺口。
“章鱼足式”扩张的悲剧韩国经济界人士认为,大宇集团破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过度扩张。
韩国的大企业集团是60年代在政府的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在韩国的经济腾飞过程中功不可没。
然而,这也使企业界滋生了所谓“大马不死” 的心理,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
无限制地、盲目地进行“章鱼足式”的扩张成了韩国企业推祟的一种发展模式,而大宇正是这种模式的积极推行者。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韩国大宇公司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1999年11月1日向新闻界正式宣布,该集团董事长金宇中以及14名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决定辞职,以表示“对大宇的债务危机负责,并为推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韩国媒体认为,这意味着“大宇集团解体进程已经完成”,“大宇集团已经消失”。
大宇集团于1967年开始奠基立厂,其创办人金宇中当时是一名纺织品推销员。
经过30年的发展,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银行的信贷支持和在海内外的大力购并,大宇成为直逼韩国最大企业-现代集团的庞大商业帝国:1998年底,总资产高达640亿美元,营业额占韩国GDP的5%;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通用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众多行业;国内所属企业曾多达41家,海外公司数量创下过600家的记录,鼎盛时期,海外雇员多达几十万,大宇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大宇是“章鱼足式”扩张模式的积极推行者,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即所谓的“大马不死”。
据报道,1993年金宇中提出“世界化经营”战略时,大宇在海外的企业只有15家,而到1998年底已增至600多家,“等于每3天增加一个企业”。
还有更让韩国人为大宇着迷的是:在韩国陷入金融危机的1997年,大宇不仅没有被危机困倒,反而在国内的集团排名中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金宇中本人也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亚洲风云人物。
1997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其他企业集团都开始收缩,但大宇仍然我行我素,结果债务越背越重,尤其是1998年初,韩国政府提出“五大企业集团进行自律结构调整”方针后,其他集团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改善财务结构方面,努力减轻债务负担。
大宇却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就能躲过这场危机。
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3亿美元)。
1998年第4季度,大宇的债务危机已初露端倪,在各方援助下才避过债务灾难,此后,在严峻的债务压力下,大梦方醒的大宇虽然作出了种种努力,但为时已晚。
一、财务杠杆是把双刃剑纵然进行债务融资拥有利息抵扣税费、提供更多资金来源等作用,但它的负面效应仍是不容小觑,大宇公司便是举债过度而遭受失败的典型例子。
因此,对于债务负担较重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而言,举债数量要适度、举债时机要适宜、举债资金使用要合理,以保持财务安全。
与此同时,还应提高风险意识建立有利的资本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利用效果,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二、注重效益规模而非规模效益规模效益是以规模为前提,通过规模来扩市场促效益;而效益规则是以效益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的是较高的投入产出率。
对于上市公司和依靠政府及信贷机构资助的国企而言,应该注重产品的质量和雄厚的技术开发能力,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
三、多元化经营,重视“分饼”效应而非单纯的“做饼”效应大宇集团走的是一条传统思路,即“做饼原理”。
即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实现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目的。
因此,在追求盈利的过程中只考虑了如何“做饼”,而没有考虑如何“分饼”的问题,即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来实现提高资本收益率的目的.。
多元化经营的好处在于可以调整不同行业资本结构配比,将优势资本投入到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中。
因此,各公司在进行项目选择和投资决策时,应该站在全公司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资本收益率并分散风险。
四、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大宇公司始终坚持“大马不死”的观点,一直都在走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的发展道路。
然而,这条道路的选择本身就存在着较大问题,并非一条理想的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
对于各自不同的公司与企业而言,应该抛弃大马不死的观点,开展专业化经营,避免涉及的行业无关联性,提高业务之间的互补充性、支撑力,清理无关的资产和业务。
五、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大宇公司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财务杠杆的负效应和资本结构的不完善,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各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增加对企业的账目和账户审查频度。
实行对资产的清查盘点制度,做到帐实相符,帐帐相符;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坚持授权审批制。
1.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造成大宇集团财务危机的因素有哪些?1盲目扩张战略无论是金融危机来临前,大宇是采取“章鱼足式”扩张模式,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到1998年底已增至600多家,“等于每3天增加一个企业”。
还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仍再次扩张,接收“双龙汽车、三星汽车”。
但这种模式虽数量增加但非质量的进步。
属于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方式,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
2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杠杆过重虽然高喊“世界化经营”,但骨子里仍然是“借款经营”的模式,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宇仍然我行我素,仍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结果债务越背越重。
负债比率越大,企业财务杠杆越大,收益越高,但同时风险也越大,是一把双刃剑。
当盈利能力下降时,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还本还息的压力,财务杠杆起消极作用,使企业陷于难于自拔的财务困境。
3盈利水平下降大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大部分投资项目还没有进入盈利期,却遇到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和出口放缓,失业率提高、消费者收入减少,,但却选择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的错误战略。
不仅投资得不到回报,整体盈利也大幅下滑。
4结构调整缓慢大宇作为当时韩国的第二大财团,总以为“大马不死”,利用国家监管的漏洞,在财务上肆意造假,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其他集团都在有意识收缩时,本应立即着手进行结构调整,大宇却仍然坚持其扩张战略,在面对严峻的财务形势下,也是是在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下被迫进行的。
5高度集权的致命模式在大宇集团内部,董事长金宇中至高无上,大权独揽,决策上的个人主义,使其经营管理的风险急剧增加,没有“任人唯贤”的机制,也没有战略选择、经营决策时的广泛讨论,成为其破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此案例给予我们什么启示:从纺织业起家的大宇,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涉足机械、化工、造船和汽车等工业领域,在80年代中期成为韩国五大财阀之一。
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到来,大宇的资金状况不断恶化而最终因为沉重的债务走上了破产的道路。
“大宇”神话的破灭——“章鱼足式”扩张的悲剧(案例)“大宇”神话的破灭——“章鱼足式”扩张的悲剧大宇曾创造了世界车坛的一个速成神话。
从成立到崛起为汽车业界的巨无霸之一,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这给强调民族自尊的韩国人带来过无限的自豪和荣耀。
但也许超速发展的背后是单薄的根基,时至今日,大宇这座“摩天大楼”的轰然倒塌,又是那么地令人措手不及。
Synopsis简介1967年,年仅31岁的金宇中以500万韩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1万美元的资本成立了一个只有5名职员和30平方米办公室的小公司——“大宇实业”。
他从做布料贸易入手,仅1年时间就因出口成绩突出而受到总统的表彰。
20世纪70年代,通过兼并其他公司他将经营范围扩展到机械、造船和汽车等多个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他将“大宇实业”改为“大宇株式会社”,建立了集团总裁制度,大宇集团初具规模。
20世纪90年代,金宇中将目光转向了国外。
1993年他最先提出了“世界经济”的口号。
从此为选址建厂他奔波于世界各地,罗马尼亚、波兰、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越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大宇一时间颇有红遍全球之势。
经过30多年苦心经营,到1998年底大宇已成为拥有41个子公司、396个海外法人和15万员工的大集团,在韩国企业中的排名上升到第2位,金宇中也一度成为“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的会长。
然而盲目兼并、长期扩张的后果是债务如山。
1998年大宇集团就开始出现债务危机的苗头,1997年7月大宇集团陷入了严重的流动资金不足,金宇中虽然极力挽救但终究无力回天。
同年11月金宇中辞去集团总裁职务,债权银行主导了大宇的结构改造,大宇集团从此分崩离析。
在此之前的1999年10月金宇中借到中国烟台参加竣工仪式的机会出走欧洲,一去不会,“大宇神话”成为历史。
2000年11月10日大宇汽车公司100多名高级执行人员集体引咎辞职,当中包括公司两位总裁。
公司的主要债权银行产业银行——汉城银行和第一银行2000年10月6日向大宇汽车公司发出偿还3900万元美元巨额贷款的最后通牒后,公司于10月31日在绝望中拿出了拟就的“自救计划书”,其中包括裁员3500人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