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7
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本章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其他植物激素这三个部分的内容。
本节内容则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
(2)生物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各种代谢活动及生殖发育能够严格有序的进行,需要各系统、器官及细胞的协调统一;生物体作为环境的成员,能够生存下来,需要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本节中的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提供了基础。
并且,利用胚芽鞘作材料还可以有许多新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科学的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生长素发现的过程。
②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有关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②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③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④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着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在于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因此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知识基础上,高二的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第一节生长素的发现开启了人类对植物激素调节的探索课标内容核心素养1.向光性的研究导致生长素的发现1.生命观念——说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阐释生物学中的适应和平衡观念,并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2.科学思维——①通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探究需要进行大胆的猜测、严谨的实验、认真的观察和严密的逻辑分析,科学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②准确归纳总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及作用,并能基于模型与建模,构建生长素两重性的模型图示。
3.科学探究——①通过“观察植物的向光性”,分析植物向光性的意义,提升实验分析能力;②通过“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实验,提升实验的操作、分析能力,阐明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特点。
2.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3.生长素调节植物生长时表现出两重性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父子的实验(1)发现问题:植物的向光性,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
(2)实验操作①取材:金丝雀草的幼苗。
②条件:单侧光照射。
③操作及现象(3)实验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部。
由此推测,有某种“影响”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2.波森·詹森的实验(1)实验处理及结果(2)实验结论:从苗尖端向下传递的信号是一种可移动的化学物质。
3.拜尔的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图示结论及分析拜尔①切取苗尖端移至左侧+黑暗→向右弯曲生长②切取苗尖端移至右侧+黑暗→向左弯曲生长幼苗弯曲生长,是苗尖端产生的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温特的实验(1)实验处理及结果(2)温特实验充分说明,苗尖端中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后来这种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
5.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从玉米油、根霉、麦芽等材料中分离纯化了生长素,发现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
1.判断(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云母和明胶对生长素的透过性不同。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案编者:陆德平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的实验结论:(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 。
2、1910年詹森的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 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端。
3、1914年拜尔的实验结论: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 。
4、1928年温特的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 。
5、1942年其他科学实验: 。
向光性产生的解释:由于生长素____________造成的;______光照射后,胚芽鞘_______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_____-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________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植物向光性的原因还与向光侧的_____________物质多于背光一侧有关。
植物激素:由植物________产生,能从_________部位运送到________部位,对植物的______ ____有显著影响的__ ______有机物。
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等。
例1、下列情况下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都是左侧单侧光照射)归纳: ①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____ ___;②生长素产生于胚芽鞘的_______;③胚芽鞘的弯曲部位(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部位: 。
2、运输特点:3、运输方式:4、分布部位:例2、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甲、乙中的接收块成分有何变化:A .甲的含有生长素,乙的不含有B .乙的含有生长素,甲的不含有C .甲、乙的都含有生长素D .甲、乙的都不含有生长素 例3、下图表示一项生长素的研究实验,以下哪一项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是正确的A .M 长得比N 长B .N 长得比M 长C .M 弯向一侧而N 不弯曲D .N 弯向一侧而M 不弯曲例4、在一个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
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b. 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向光性的原因.c. 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向性运动和生长素发现的系列实验并预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a. 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思维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等创新思维的品质。
b.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还有争议,以启发学生关注和认识植物向光性的研究并没有终结,再次感受众多科学家的贡献,科学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二、教学要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三、教学难点a。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b。
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教学流程进行分析。
⑴①与②形成对照,这个对照实验中不同的因素(单一变量)是什么?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推论?讲解:①有尖端,②无尖端,一段时间后①向光弯曲生长,②不生长也不弯曲,表明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胚芽鞘的向光性可能与其尖端有关。
(2) ③和④比较可得出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哪个部位?发生弯曲的是哪个部位?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讲解:③尖端用黑布罩住,不感光,结果直立生长;④尖端以下部位用黑布罩住,尖端感光,结果向光生长.表明感光部位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以下部分。
倾听、意会。
分析、讨论、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让学生在亲身体会科学探究历程同时,领悟科学研究方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而将尖端放置在琼脂块上,在放到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向光生长.表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琼脂片换成云母片,实验结果一样吗?讲解:由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结果组都不生长也不弯曲。
4.讲述:尖端产生的影响能传到下部,那么它为什么能使得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三)1914年拜尔的实验1。
优选文档第 1 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目标】(1)经过观察图像、资料解析,识记向性运动的看法。
(2)经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考据的同时,归纳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经过阅读文本、师生交流,能够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长素产生、分布和运输,能够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解析农业生产实责问题。
【授课重难点】1.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①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慎重性解析是本节的授课难点。
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预习案植物的向光性早在19 世纪就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并深入研究发现了生长素,做出突出贡献的有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
让我们回到 19 世纪末,和达尔文一起“思虑”,与詹森、拜尔同感“刺激”,随温特揭穿生长素的神奇。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认真阅读课本 46 页“问题商议”,思虑并试一试回答三个谈论题,写出“向光性”的看法。
2.认真研究课本46-48 页“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所涉及的实验,解析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论,领悟科学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家实验办理方法、现象实验结论达尔文达尔文依照实验提出:鲍森·詹森鲍森·詹森的实考据明:拜尔拜尔的实考据明:温特温特的实考据明:3.归纳并写出植物激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生长素的合成产生部位有哪些?原料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请在课本上勾画、并记忆,默写在下面。
2.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什么?生长素的运输有什么特点?请在课本上勾画、记忆,默写在下面。
【预习自测】1.由燕麦实验得知,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觉刺激的部位、向光波折的部位分别是()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一面B.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D.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的一段2.以部下于生长素合成的主要部位的是()A.凋零的花瓣B.发育中的种子C.老根D.变黄的叶片3.若要从植物体中提取生长素,最好不要选择以下哪一种资料()A.胚芽鞘B.根的分生组织C.老树皮D.发育中的果实【我的诱惑】研究案研究点一:生长素的发现画出达尔文实验的表示图,注明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标出实验组和比较组。
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本章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其他植物激素这三个部分的内容。
本节内容则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
(2)生物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各种代谢活动及生殖发育能够严格有序的进行,需要各系统、器官及细胞的协调统一;生物体作为环境的成员,能够生存下来,需要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本节中的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提供了基础。
并且,利用胚芽鞘作材料还可以有许多新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科学的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生长素发现的过程。
②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有关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②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③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④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着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在于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因此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知识基础上,高二的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外因是单侧光的照射。
2.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感光部位是尖端.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
3.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有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5.生长素的运输有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是主动运输.6.生长素相对集中地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植物的向光性向光性是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生长素的发现[填表]科学家实验实验结论达尔文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照射产生某种“影响"并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生长素的确认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这种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IAA),直到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的成分为IAA3.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植物激素1.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2.种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达尔文通过实验提出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2)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产生生长素(×)(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4)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5)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还可通过木质部进行非极性运输(×)(6)生长素主要分布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2。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的实验(1)发现问题:植物具有向光性,即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实验设计:(3)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图示结论及分析1.向光性产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
2.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3.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有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4.生长素的运输有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
5.生长素相对集中地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鲍森·詹森①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②胚芽鞘尖端和下面部分之间插入琼脂片+单侧光→向光弯曲生长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①切取胚芽鞘尖端移至左侧+黑暗→向右弯曲生长②切取胚芽鞘尖端移至右侧+黑暗→向左弯曲生长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3.温特的实验(1)实验组:①处理: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小块,放于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2)对照组:①处理:把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小块,放于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3)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确认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5.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1.根据达尔文的实验结果分析,感受单侧光的是哪一部位?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又是哪一部位?提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而发生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伸长区)。
人教版必修三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案【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3.难点:①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案难点。
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看”—知识经纬“导”—自主预习一、植物的向性运动科学家 实验的处理方法和现象 实验结论 达尔文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及可能产生某种物质(现在知道是吲哚乙酸)的部位依次是胚芽鞘的尖端、尖端②该物质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使______一侧生长慢,______一侧生长快温特 ③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运输)从______向下面一段运输,并且能够促使________的部分生长郭葛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故取名为生长素 1.概念:植物体受到________方向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与之相对应的叫感性运动,引起反应的刺激是不定向的多种刺激。
如触摸、震动、明暗等>b5E2RGbCAP 2.类别: 向性运动 单向刺激 现象 意义向光性生长 ________ 向光性生长 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根的向重力性生长______ 根向地生长 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既有利于植物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茎的负向重力性生长 ______ 茎背地生长 使茎、叶向上生长,占有充分的空间, 有利于光合作用、物质交换等。
二、生长素的发现史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和生理作用1.产生部位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种子。
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p1EanqFDPw2.运输进行______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____________运输到__________,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DXDiTa9E3d3.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________的部位,如________、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________、发育中的种子和______等处。
高一新授课学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科目:生物课题: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号:课型:新授主备人:刘彬审核人:李曙光使用时间:4月16日教师寄语:科学发现需要大胆的假设和精密的实验来验证;重走科学巨匠们的发现历程能让你充分体验到科学的严谨、缜密,希望我们也能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目标】:1、体验科学家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历程2、再次探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方法3、尝试总结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及锻炼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学习难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知识链接】:植物的向光性1.概念:。
如“朵朵葵花像太阳”。
2.意义: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新知导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科学家实验图示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9世纪末,达尔文A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受_________刺激后,向下面的_________传递某种“影响”,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BC 不弯曲、直立生长D 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一段,单侧光照射科学家实验图示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910年鲍森·詹森单侧光照射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不胚芽鞘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传递给下部(如果换成云母片?)生长1914年拜尔黑暗条件下,切去胚芽鞘,移至一侧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造成的1928年温特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弯曲生长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________。
放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生长素的后续研究:1931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______________。
1946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体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定它就是______________()。
进一步发现了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重难点)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说出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重点)1.达尔文实验(1)发现问题:植物的向光性,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进行实验:对金丝雀草的胚芽鞘进行单侧光照射。
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鲍森·詹森实验(1)过程及现象:①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②胚芽鞘尖端和下面部分之间插入琼脂片+单侧光―→弯曲生长。
(2)图解:(3)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实验(1)实验组①处理: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
(2)对照组①处理: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3)结论:胚芽鞘尖端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会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
5.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IAA)。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合作探讨]探讨1:从对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角度分析,鲍森·詹森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又该如何改进?提示:不足之处为该实验不能排除使胚芽鞘弯曲的刺激不是由琼脂片产生。
改进方案为:增设③组:将胚芽鞘尖端切掉,将琼脂片放在切口上,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探讨2:拜尔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温特实验是否也需要在黑暗中进行?提示:排除光照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不需要。
[思维升华]胚芽鞘实验的相关结论(1)与尖端有关的结论①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尖端,而发生生长及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的伸长区。
②感受光照的部位在尖端,而且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只发生在尖端。
③生长素产生的多少与尖端是否感受光照无关。
(2)判断胚芽鞘生长与弯曲的依据①生长:看有无生长素。
生长素可能是自身产生的,也可能是外源的,如含生长素的琼脂等。
②弯曲: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若分布均匀则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向浓度低的一侧生长。
1.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一面B.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D.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的一段【解析】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都是尖端;生长和弯曲的部位都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
【答案】 C2.(2016·全国丙卷)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
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B .胚芽鞘b 侧与胚芽鞘c 侧的IAA 含量不同C .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 而c′侧细胞不能D .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 量小于a′的输出量【解析】 结合文字信息和图示信息可知,题中左图为对照组,右图为实验组。
对照组中a 琼脂块不含IAA ,所以胚芽鞘b 侧不含IAA ,b′侧含有从a′琼脂块运输来的IAA ,故A 项错误。
胚芽鞘b 侧与胚芽鞘c 侧都不含IAA ,故B 项错误。
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 ,故C 项错误。
a′琼脂块输出的IAA 在向下运输过程中有所消耗,所以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 量小于a′的输出量,故D 项正确。
【答案】 D1.主要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转变而来。
2.运输(1)方式:主动运输。
(2)方向⎩⎪⎨⎪⎧ 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单 方向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3.分布: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部分。
[合作探讨]探讨1:用图中数字符号表示出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向?尝试总结其运输有何规律?提示:(1)①→② (2)④→③ (3)⑥→⑤规律: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探讨2:分析判断下列图中生长素横向运输的方向,并思考影响横向运输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①→② (2)③→④ ⑤→⑥ (3)⑦→⑧影响横向运输的因素有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
[思维升华]生长素的运输和分布(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根尖、茎尖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且有单侧光或重力刺激时。
尖端均匀光照或黑暗时不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2)失重状态下由于没有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芽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植物会水平生长。
(3)琼脂等不能感光,不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而云母片、玻璃等则会阻断生长素的运输。
(4)生长素的分布①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②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生长点>老根。
3.比较图中的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A.a>b>c B.c>b>dC.b>a>c D.a=b=c【解析】本题中涉及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和尖端向下的极性运输。
左侧的胚芽鞘尖端中间有云母片,阻止了横向运输,所以a=b;而右侧云母片位于尖端以下部位,不影响横向运输,所以c>d;由于两侧产生的生长素总量是相等的,所以c>a=b>d。
【答案】 B4.对胚芽鞘甲做如图所示的处理,形成胚芽鞘乙,光照后它的弯曲情况是( ) 【导学号:67330016】甲乙A.Q处向左B.Q处向右C.P处向右D.不弯曲【解析】图中形态学的上端为P,下端为Q,所以生长素只能由P向Q运输。
在胚芽鞘乙中,P和Q颠倒,使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答案】 D5.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主要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B.成熟的叶片和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很少C.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D.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解析】生长素主要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合成,根尖与成熟的叶片中合成的很少。
生长素的运输是一种极性运输,即单方向运输。
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在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则含量较少,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 D1.下列是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些说法,错误的是( )A.达尔文设计简单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证实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B.如果鲍森·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琼脂片,胚芽鞘产生的影响也能传递给下部C.温特用实验证实了植物的向光性确实和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有关,首次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并不知道生长素的化学本质D.首次分离出的生长素不是从植物体内,而是在人的尿液中【解析】胚芽鞘产生的影响不能透过玻璃片,能透过琼脂片。
【答案】 B2.用不同实验材料分别对燕麦的胚芽鞘进行以下研究实验,若图中箭头所指表示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解析】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所以用锡箔套住尖端后,不能感光,因此燕麦胚芽鞘应该直立生长,A错误;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所以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导致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错误;琼脂块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所以单侧光能导致燕麦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C正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右侧,导致右侧有生长素,促进右侧生长,向左弯曲生长,D错误。
【答案】 C3.如图所示,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
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甲乙A.处理甲图中的A端,不能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B.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C.处理乙图中的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D.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解析】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甲图中A端为形态学上端,乙图中B端为形态学上端,故处理甲图中A端能在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反之不能;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反之不能。
【答案】 D4.下列是生长素发现的一系列实验(实验材料为燕麦胚芽鞘),请认真分析实验条件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A、B实验的推论是:燕麦胚芽鞘具有________。
(2)E、F实验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实验体现了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E、F实验的单一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G实验的推论是:向光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4)预测实验H的现象是________,预测该现象是依据实验________(填符号)。
【解析】(1)A、B两组中的单一变量是单侧光照,光照的一组向光弯曲。
(2)E、F两组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接触过胚芽鞘尖端,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能使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生长,没接触过的不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中含有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3)A、G的结果是一致的,G 是对A 的一个本质解释,G 结果的形成是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造成的。
(4)弯曲本质上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依据来自G ;感光部位尖端的缺失,将不会使生长素再发生横向运输,依据来自于C 、D 。
【答案】 (1)向光性 (2)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琼脂块是否接触过胚芽鞘尖端(3)单侧光引起某种物质分布不均 (4)向右弯曲 C 、D 、G课堂小结:(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解析】 温特的实验设计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促进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弯曲生长。
【答案】 D2.将燕麦胚芽鞘作如图所示处理,经过几天后的变化情况是( )A.向左弯曲B.向右弯曲C.直立生长D.停止生长【解析】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促使尖端下部生长,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在尖端处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此题由于左侧切口,生长素在尖端部位虽能横向运输,但不能向下运输促使尖端下部生长,所以胚芽鞘右侧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