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剂和注射剂中药物含量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240.54 KB
- 文档页数:63
-(⼀)⼀般检查1.⽚剂1)外观、⾊泽和硬度完整光洁、均匀和适宜;2)重量差异的检查指按规定称量⽅法测得每⽚的重量与平均⽚重之间的差异程度。
(1)重量差异限度见表平均⽚重重量差异限度0.30g以下 ±7.5%0.3g以上(含0.3g) ±5%(2)检查法:取药⽚20⽚,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平均⽚重X后,再分别精密测定各⽚的重量。
每⽚重量和平均⽚重相⽐较(凡⽆含量测定的⽚剂,每⽚重量应与标⽰⽚重⽐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不得多于2⽚,并不得有⼀⽚超出限度的⼀倍。
糖⾐⽚与肠溶⽚应在包⾐前检查⽚芯的重量差异,符合规定后⽅可包⾐。
包⾐后不再检查重量差异。
(3)注意事项:避免吸湿和污染。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剂不再进⾏重量差异的检查。
3)崩解时限的检查:指固体制剂在规定的介质中,以规定的检查⽅法进⾏检测,崩解溶散⾄⼩于2.0mm碎粒(或溶化、软化)所需的时间限度。
(1)检查装置:升降崩解仪,附录ⅩA(2)检查⽅法:⽚剂、糖⾐⽚、薄膜⾐⽚或浸膏⽚、肠溶⾐⽚、泡腾⽚各有规定和⽅法。
凡规定检查溶出度、释放度或融变时限的制剂,不再进⾏崩解时限检查。
2.注射剂的⼀般检查1)装量检查灌封注射液式应按表适当增加装量,保证注射液⽤量不少于标⽰量。
除另有规定外,供多次⽤量的注射液,每⼀容器的装量不得超过10次注射量,增加的装量应能保证每次注射⽤量。
(1)检查⽅法 2.0ml或以下者,取供试品5⽀;2~10.0ml,3⽀;10.0以上者,2⽀。
⼲燥注射剂(预经标化),不得少于其标⽰量。
⽆菌粉末的装量差异检查⽅法:5⽀,除去标签、铝盖、容器外壁⽤⼄醇洗净、⼲燥,开启时注意避免玻璃等异物落⼊,分别迅速称定,倾出内容物,容器可⽤⽔、⼄醇洗净,在适宜条件下⼲燥,再分别称定。
求出每1瓶(⽀)的装量与平均装量。
⽐较,应符合表的规定。
3)澄清度检查除另有规定外,按照卫⽣部标准规定进⾏检查,应符合规定。
4)⽆菌检查:附录ⅪH项下的⽆菌检查法进⾏检查,应符合规定。
片剂含量测定公式片剂是一种常见的固体制剂形式,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
片剂的质量是制药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品质参数,也是对药物含量准确性的直接反映。
因此,对片剂的含量进行测定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片剂含量测定的公式以及其相关原理和步骤。
1.标准比例法:片剂含量=(样品中所含药物质量/标准品中所含药物质量)×标准品浓度这种方法是通过相对比例的方式来计算样品中所含药物的质量。
首先将样品中所含的药物与标准品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标准品中的浓度来计算片剂的含量。
2.酸碱滴定法:片剂含量=(酸滴定液消耗体积-小样盛装容器的酸滴定液消耗体积)×酸的浓度)×分子量/样品质量酸碱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含量的方法,特别适用于碱性药物。
该方法是通过酸滴定液与样品中的碱性成分反应来确定药物含量的。
3.溶液浓度法:片剂含量=(所用标准溶液消耗体积×(标准溶液浓度-标准品背面应减去的溶液体积))/样品质量溶液浓度法是一种通过溶解片剂样品来测定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测定所需标准溶液的消耗量来计算药物含量的。
这些公式都是基于不同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计算的,具体选择哪种公式取决于样品的性质和实际情况。
在进行片剂含量测定时,需要先准备好标准品和样品。
标准品是含有已知浓度药物的样品,可以用作测定的参照物。
样品则是待测药物的实际制剂,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测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好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包括分析天平、比色皿、滴定管、计量瓶等。
根据公式所需的量取相应的试剂。
2.样品制备:将样品按照一定比例取样,经过研磨、筛网等处理,制备好适合测定的样品。
3.测定步骤:a.将适量的样品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b.将溶液经过适当的预处理,如稀释、过滤等,以便于后续的测定。
c.根据选择的方法和公式,进行测定操作。
d.根据测定公式,计算出样品中药物的含量。
4.数据处理: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出样品中药物的平均含量和标准差等参数。
药物分析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原料药 以实际百分含量表示:片剂 片剂的含量测定结果常用含量占标示量的百分比表示:标示量%═%100⨯标示量每片的实际含量═%100⨯⨯标示量平均片重取样量测得量m m注射液 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结果一般用实测浓度占标示浓度的百分比表示:1. 原料药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 (1)滴定分析法① 直接滴定法: (无空白)T ——滴定度(g/mL),每毫升滴定液相当于被测组分的克数 V ——滴定时,供试品消耗滴定液的体积(mL ) F ——浓度校正因子W ——供试品的质量 (g)例1:P 93 例题例2:非那西丁含量测定:精密称取本品0.3630g 加稀盐酸回流1小时后,放冷,用亚硝酸钠液(0.1010mol/L )滴定,用去20.00mL 。
每1mL 亚硝酸钠液(0.1mol/L )相当于17.92mg 的C 10H 13O 2N 。
计算非那西丁的含量为(E )A. 95.55%B. 96.55%C. 97.55%D. 98.55%E. 99.72% %100⨯=WTVF百分含量%72.99%1003630.0101.01010.000.2092.17%3=⨯⨯⨯⨯=-非那西丁%100⨯=取样量测得量百分含量m m %100%⨯=标示实测标示量c c 标准实际c c F =② 剩余滴定法 (做空白)V 0——滴定时,空白消耗滴定液的体积(mL ) 其他符号的意义同直接滴定法含量计算公式例1:P 94 例题例2:精密称取青霉素钾供试品0.4021g ,按药典规定用剩余碱量法测定含量。
先加入氢氧化钠液(0.1mol/L)25.00mL ,回滴时消0.1015mol/L 的盐酸液14.20mL ,空白试验消耗0.1015mol/L 的盐酸液24.68mL 。
求供试品的含量,每1mL 氢氧化钠液(0.1mol/L)相当于37.25mg 的青霉素钾。
(2)紫外分光光度法① 吸收系数法例——P 122:(1)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取本品约40mg ,精密称定,置250mL 量瓶中,加0.4%氢氧化钠溶液50mL 溶解后,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 ,置100mL 量瓶中,加0.4%氢氧化钠溶液10mL ,加水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在257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C 8H 9NO 2的吸收系数( )为715计算,即得。
简述阿司匹林片剂含量测定《中国药典》采用的方法阿司匹林片剂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主要成分是阿司匹林。
为了确保阿司匹林药品质量,严格控制阿司匹林片剂中阿司匹林的含量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药典》提供了一种常用的阿司匹林片剂含量测定方法,以下是该方法的简述。
一、仪器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质量精密、稳定性好、响应灵敏的仪器设备,用于测定阿司匹林片剂中的阿司匹林含量。
常规实验工具:如移液管、称量器、研钵、胶头滴管、滤纸等。
试剂:浓盐酸、0.05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0.05% N-苯基-α-萘乙酸甲酯乙醇溶液。
二、操作步骤1.取样。
将10片阿司匹林片剂粉碎并混合,取其中适量(粉末量相当于约1.0g阿司匹林),精确称量并置于研钵中。
2.制备试液。
使用滴管向钵中加入3mL浓盐酸,用胶头滴管加水至约50mL,加热至热水浴中溶解。
同时准备0.05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和0.05%N-苯基-α-萘乙酸甲酯乙醇溶液各10mL。
3.生成最大吸收波长表格。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以磷酸盐缓冲溶液为对照,在320-240nm范围内扫描样品并记录下吸收度。
计算吸收波长在240-280nm范围内的最大吸收波长。
4.测定样品吸光度。
用磷酸盐缓冲溶液将钵中药物(此时已经酸化)稀释至适当浓度,得到测量结果。
用阿司匹林溶解在苯并丙酮中做标准曲线。
阅读荧光和吸收测量值,在最大吸收波长处进行测量。
根据浓度计算阿司匹林含量。
三、注意事项1.使用滤纸过滤药液以确保准确性。
2.遵循仪器的操作规范,确保精度正确。
3.保证操作环境清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4.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操作,杜绝不合格产生。
片剂的质量检查实验报告片剂的质量检查实验报告1. 引言片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制剂形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为了确保片剂的质量和安全性,质量检查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报告旨在介绍片剂的质量检查实验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对片剂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外观检查、药物含量测定、溶解度测定和稳定性评价。
3. 实验方法3.1 外观检查外观检查是片剂质量检查的首要步骤。
我们对样品进行了外观观察,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方面的评估。
3.2 药物含量测定药物含量测定是评估片剂药物含量是否符合规定标准的重要指标。
我们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样品进行分析,测定片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3.3 溶解度测定溶解度是评价片剂的溶解性能的指标之一。
我们采用了溶出度仪对样品进行溶解度测定,以评估片剂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情况。
3.4 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评价是评估片剂在储存期间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
我们将样品置于不同条件下,包括高温、高湿和光照等,进行稳定性测试,以模拟片剂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情况。
4. 实验结果与讨论4.1 外观检查结果经过外观检查,样品的颜色均匀一致,形状规整,无明显破损或变形,光泽良好,符合片剂的外观要求。
4.2 药物含量测定结果药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样品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均在规定范围内,符合片剂的质量标准。
这表明样品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4.3 溶解度测定结果溶解度测定结果显示,样品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良好,符合片剂的溶解性能要求。
这意味着片剂可以在胃肠道中迅速溶解,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4.4 稳定性评价结果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样品在高温、高湿和光照条件下均未出现明显的质量变化,符合片剂的稳定性要求。
这表明样品在储存期间可以保持良好的质量和药效。
5. 结论通过对片剂的质量检查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样品的外观符合片剂的外观要求;- 样品中的活性成分含量符合片剂的质量标准;- 样品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良好,符合片剂的溶解性能要求;- 样品在储存期间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含量分析方法药物含量分析是药物分析领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
药物的含量分析主要用于确定药物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药物含量分析方法,包括定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
1. 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是药物含量分析的基础方法之一。
它基于物质的定量分析原理,通过实验测定药物含量的多少。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重量法、容量法和电位滴定法。
(1)重量法:将一定质量的药物样品称取,并进行溶解、稀释等处理后,通过质量差计算出药物的含量。
(2)容量法:通过向药物样品中滴加标准溶液,使溶液达到等量点(终点),从而推算出药物的含量。
(3)电位滴定法:利用反应溶液中的特定药物含量与溶液电压的关系,通过电位滴定仪进行电位滴定,从而确定药物的含量。
2. 滴定分析法滴定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滴定试剂与药物样品反应来确定药物含量的方法。
常用的滴定法有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络合滴定法。
(1)酸碱滴定法:根据药物样品的酸碱性质,采用适当的滴定试剂进行滴定,并通过滴定量计算出药物的含量。
(2)氧化还原滴定法:利用药物与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的氧化还原过程,通过滴定试剂的耗量推算出药物含量。
(3)络合滴定法:利用药物与滴定试剂之间形成络合物的特性,通过滴定试剂的耗量计算出药物的含量。
3. 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化学试剂在固定相上的吸附、分离和检测的方法。
常用的色谱法有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HPLC)和薄层色谱法(TLC)。
(1)气相色谱法(GC):将药物样品挥发成气态,通过在固定相上的分离和检测,确定药物的含量。
(2)液相色谱法(HPLC):将药物样品溶解在溶剂中,通过在固定相上的分离和检测,确定药物的含量。
(3)薄层色谱法(TLC):将药物样品涂抹在薄层板上,通过吸附、分离和检测,确定药物的含量。
4. 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一种根据药物与光的相互作用,通过测量药物对光的吸收、散射和发射等光学性质,来确定药物含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