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研究理论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59.50 KB
- 文档页数:23
西方受众理论研究发展综述图一、引论:受众研究的不同传统和不同的受众观传播学中有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的区分。
而这样的区分还有一段故事。
1938年,阿多诺应拉扎斯菲尔德的邀请到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所担任音乐部门的负责人。
但阿多诺在两方面很不适应:一是洛克菲勒财团赞助研究所,使得研究不能批评美国现存的商业广播体制;二是研究所的经验研究方法。
1939年,洛克菲勒财团停止赞助,阿多诺也离开了研究所。
1941年,拉扎斯菲尔德发表了一篇题为《传播学的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的论文,首次命名了批判研究。
经验研究和批判研究这两种泾渭分明的传统,不仅仅是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别问题,也是受众观的问题。
1、什么是受众?受众(audience)一语,最初指演讲的听众,后来也兼指观看戏剧、体育竞技的观众。
1456年,德国人古滕堡在羊皮纸上印刷了《圣经》,使受众的意义有了实质性的扩张。
信息通过机械几乎无限地复制,受众的数量大大增加了,受众也不再需要和传播者处于同一时空内。
现在意义上的“受众”,是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的统称,是随着大众传播的产生而产生的。
大众传播的“大众”,本意只是“大规模的”。
但是,在西方社会学中,大众是一个有着严格界定和特殊含义的术语。
对大众传播的受众的考察,首先就必须从对“大众”这个概念的考察开始。
原因很简单,没有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使得人口城市化,工商业发达,广告增多;印刷、造纸技术的革新,降低了报纸的发行成本;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报纸的读者面,广大市民(无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成为报纸的读者对象。
此外,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化,也削弱了对媒介的政治控制。
报纸成为商品,媒介成为经济上独立的企业,其直接目的是赚取利润,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广告费。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新闻面广、文字通俗的商业报纸(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主流,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报纸大众化时期(商业报刊时期)。
受众研究得主要理论:一、大众传播得“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得群体二、早期得受众研究:受众就是非常被动得,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
后认识到不那么被动得。
三、受众研究得经典理论: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与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得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供信息得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受众得社会关系对媒介得接受有很强得影响。
有加强有削弱4、使用与满足论受众得心里选择过程: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得接受性,她们会从自己原有得意见、兴趣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得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得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就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瞧作就是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得,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得信息时,人们也会将她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得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得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得部分。
传播内容:一、信息得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得反映1、普通含义上得消息、情况等2、信息科学中得信息3、哲学角度得信息二、信息得分类: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3、复原性与刺激性信息:娱乐三、对信息流量得控制: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符号:一、符号得概念:(信息就是以符号得形式传播得)二、符号得构成:能指:声响、形象-———偶然得、约定俗成、变动所指:意义、内容三、语言符号得陷阱:1、语言就是静态得,实际就是动态得2、语言就是有限得,实际就是无限得3、语言就是抽象得,实际就是具体得四、语言失当现象:1、死线抽象。
只能在抽象范围、抽象水平瞧问题,详略不得当2、忽视差异。
3、非此即彼。
4、自我投射。
五、非语言符号:直接刺激人感官得符号1、作用:(1)补充语言符号得不足(4)否定(2)替代(5)重复(3)强调(6)调节2、类型:(1)体语:动作姿势表情(2)类语言:外貌与衣着(3)类语言:人们发出得有声但无固定语义得符号(4)空间与距离:(5)艺术符号: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媒介分析:一、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得偏向》二、传播得两大类:传统得与现代得(口语、书面语与大众传播)三、传播媒介得偏倚性:1、时间与空间媒介:(1)具有长久保存倾向,可克服时间限制(2)具有远距离运送得倾向,可克服空间得现实2、传播得偏倚与社会:(1)偏倚:培养人们历史感养成对宗教得尊重(2)偏倚世俗社会兴起,有利于科技发展麦克卢汉得媒体决定论:一、麦克卢汉与她得著作,过分强调了媒体作用,缺乏论证。
☐受众的角色:——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受众的类型:——积极选择者&随意的旁观者;纯粹受众&介质受众;介质受众又叫兼职受众或中介者,是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人预期受众&现实受众&潜在受众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受众及市场⏹买奎尔:从市场角度出发,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问题:1.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
2. 把社会的价值标准放在次要的位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置上。
4.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搜索引擎优化B2C展示应该考虑上述问题受众研究有诸多流派和观点,传播学界普遍认为,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1975)一书中对众多受众研究者的探索成果所作的归纳和总结是比较科学的。
德弗勒将相关的学说归纳为四种:(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性传播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态度等,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播。
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就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性传播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态度等,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播。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受众分析理论是理解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关键组成部分。
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而是在传播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的参与者。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这一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子弹击中身体一样,可以迅速且直接地作用于受众,引发预期的效果。
受众如同毫无抵抗力的靶子,会在信息的冲击下立即做出反应。
然而,魔弹论在后续的研究中被证明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它过于夸大了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社会背景以及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补充。
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它们不能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比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只有在与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方式相结合时,才能发挥比较显著的效果。
这表明,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和社会关系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解读。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动机,主动选择和使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有人通过观看电视剧来获得娱乐和放松,有人通过阅读新闻来获取信息和知识。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的需求和动机是多样的,包括娱乐、信息获取、社交、情感满足等。
四、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关注新事物、新观念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和扩散过程。
它认为,创新的扩散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比如,创新者往往是最先接受和采用新事物的人,早期采用者则在创新者之后,随后是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者。
受众对创新的接受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创新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和可观察性等。
五、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受众研究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受众的含义一、大众传播的含义★概念: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者(传者)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媒介)向一般受众(受者)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信息)。
要素:传者——信息——大众传播工具——受者★特点:1.传播者通常居于强势地位,具有专业性,是信息和传播工具的掌握者,可以自主选择传播何种信息和如何传播信息。
传播者通常具有严格的组织性。
2.信息具有公开性和易逝性。
3.传播工具通常利用科技传播手段,具有可复制性。
4.受众是庞杂的,匿名的,通常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现代传播领域也具有反馈功能。
二、受众的含义★概念: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是信息流程的终端,又称受传者。
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特征: 1.广泛性 2.众多性3.分散性 4.流动性5.隐匿性6.能动性分类:1.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 2.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3.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第二节受众研究的历史★一、西方受众研究史(问:受众发展在各阶段的理论,核心是什么?)(一)受众被动论——魔弹论基本内容:受众就是靶子受众观:⑴受众是信息的极度被动的接受者。
⑵受众别无选择。
⑶受众和媒介之间不存在中介因素。
⑷受众信息接受是一种本能反应。
(二)受众差异论——鲍尔提出的“固执的受众”理论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三)受众主动论——“使用与满足论”核心概念是受众行为;“讯息是放在接受者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地方”。
★第三节受众观念的基本结论——总结1、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
即便是对某种传播媒介而言,也是如此。
2、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经历、受共同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容的反应类似。
他们选择性地接受、解释和记忆大体相同的内容。
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众的相互影响,将会引起一系列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受众研究一、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一)概念: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等。
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同时又是大众传播媒介积极主动的参加者和反馈源。
离开了受传者,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便不能成其为传播。
(二)特征和类型:1、特征(1)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但由于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等不同,在传播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人,受人际传播与社会联系的影响,并按照现实和自身习惯有意识的选择信息;(3)受众成分复杂,且不断变化,不同的受众对传播内容有明显的选择倾向;(4)由于传受双方的时空间隔,传者对受众了解间接而笼统。
(5)受众虽然处在大众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的信息接受活动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自愿、主动、积极的。
2.分类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分为一般性受众和专门性受众。
一般性受众对于各种媒介及其传播内容都有接触欲望,没有固定的接受方向和重点。
专门性受众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接收倾向、虽然同样是分散、混杂和隐匿的,但他们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接受信息有较高的专门要求,参与活动的目的性、功利性很强。
2.依据日常接收某一媒介内容的习惯和程度,分为基本受众和潜在受众。
基本受众是事实上已经成为某一类媒介内容比较忠实和稳定的受众群。
潜在受众是对某一类的媒介内容在接受心理上具有潜在意愿的,是媒介要寻找的传播对象,也是媒介大可开发的丰富资源。
3.依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听众和网民。
读者(阅读)观众(视听结合)听众(听)网民(上网)(三)动机:(1)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2)娱乐消遣,满足精神、情感需求;(3)获取知识,拓宽视野;(4)迎合一种已经养成的接触媒介的习惯。
此外还有满足特殊心理需要,如增加共同语言,寻找认同感等。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效果以及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对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知识进行梳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发布,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个人内心的思考与反思)、人际传播(两人或少数人之间的交流,如朋友聊天、家庭讨论)、群体传播(具有共同目标或身份的一群人的交流,如工作小组讨论、社区会议)、组织传播(在正式组织中的信息交流,如公司内部的通知、会议)和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体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报道)。
二、经典的传播学理论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是传播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指出传播过程由五个要素构成: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为我们理解传播行为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框架。
2、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各种干扰因素会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让我们意识到传播并非总是完美无误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失真或丢失。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强调了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他认为传播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
三、传播的效果研究1、魔弹论也称为“皮下注射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像子弹击中身体一样迅速而直接地影响受众。
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受众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2、有限效果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受到受众个人因素、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