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格式:docx
- 大小:20.06 KB
- 文档页数:3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同步练习考试总分:6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20分)2. 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思君/不见/下渝州B.未若/柳絮/因风起C.其一犬/坐于前D.淫慢/则不能励精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B.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C.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D.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
如“阴阳割昏晓”中的“阴”指泰山的南面。
4.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短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溪流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
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它回旋在幽潭之中,便有了自己()。
A.白练般的颜色不可测的深沉金属般的声音B.不可测的深沉金属般的声音白练般的颜色C.金属般的声音白练般的颜色不可测的深沉D.金属般的声音不可测的深沉白练般的颜色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20分)5. 解释下列词语。
(1)略无:_______________。
(2)阙: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非:_______________。
(4)亭午:_______________。
(5)夜分:_______________。
(6)曦:_______________。
(7)奔:_______________。
(8)素湍:_______________。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2、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在艺术上完全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平淡朴实,生动有趣。
B.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
“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太阳西沉,天快要晚了。
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
C.“沉醉不知归路”,沉醉,有酣乐之意。
“沉醉”二字透露出了词人心底的欢快。
“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D.“误人藕花深处”把词人醉眼蒙胧,醉的憨态全部写了出来,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代,又照应开头的“常记”(长久记忆)。
【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题目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常记溪亭日暮”中意为“常常”?A. 常常B. 常规C. 常识D. 常住2. 在诗句“沉醉不知归路”中,“沉醉”指的是?A. 酒醉后的状态B. 沉浸在美好时光中C. 睡得深沉D. 深深地迷恋某物3. 诗句“兴尽晚回舟”中的“兴尽”意为?A. 兴奋到极点B. 高兴地回去C. 玩乐的心情结束D. 兴趣盎然4.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误入藕花深处”中意为“不小心进入”?A. 误入B. 进入C. 深入D. 走进5. 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渡”表达了什么情感?A. 慌张寻找出路B. 惊讶发现美景C. 愉快划船竞赛D. 平静观赏风景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请解释“溪亭”的含义。
2. 请解释“藕花”的含义,并说明它与荷花的关系。
3. 请解释“鸥鹭”的含义,并说明它们通常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4. 请解释“日暮”的含义,并描述这一时刻的自然景象。
5. 请解释“沉醉”的含义,并说明它在本词中的具体指向。
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请将“常记溪亭日暮”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在词中的作用。
2. 请将“沉醉不知归路”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3. 请将“兴尽晚回舟”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兴尽”的含义。
4. 请将“误入藕花深处”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描述这一误入的情景。
5. 请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句话中的动态描写。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
2. 兴尽晚回舟,误入________深处。
3. 争渡,争渡,惊起________鸥鹭。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词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并举例说明每种手法在词中的具体表现。
如梦令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如梦令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李清照《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一、文学常识知多少1、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____。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依据曲调的要求来写,曲调即____《如梦令》是____,这两首词都是依据同一个曲调来写的。
2、李清照(1084约1155),号___,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__代女词人。
其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
给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现传____。
二、请比较李清照两首《如梦令》的异同。
三、默写《如梦令》两首。
四、收集李清照后期作品,如《声声慢》等。
附答案:一、文学常识:1、长短句词牌词牌名2、易安居士宋《漱玉词》二、比较异同同:从内容上说,对生活的看法。
闲适,宠爱生活,宠爱大自然。
从语言上说,都擅长白描,善用口语。
(如绿肥红瘦)。
都使用了叠词。
异: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是特殊怀念当时的奇妙生活,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后一首是惜花之情。
前者是动态的外景;后者是静态的室内场景。
从感情基调上说,前词欢快明朗,后词因惜花之情而带哀痛之调。
三、略四、《声声慢》李清照寻查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受,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检测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 下列对《浣溪沙》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此句中蕴含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B.“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为天然对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悟。
D.本词描写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徘徊于小园中的词人等,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心情愉悦的氛围。
2. 下列对《采桑子》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的一项是()A.上阕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总摄全篇,点明颗意,直抒赞美之情。
B.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提、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C.下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三、四句以静衬动,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西湖的动态美。
D.这首词的下阕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3. 下列对《相见欢》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4. 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如梦令·常记》李清照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如梦令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常常;经常。
2、溪亭:溪边的亭子。
3、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
4、沉醉:大醉。
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5、归路:回家的路6、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7、回舟:乘船而归。
8、误:不小心。
9、藕花:荷花。
10、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
11、滩:群。
12、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翻译: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玩到日暮时分,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桨声惊动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感叹身世。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情境默写类试卷1.默写(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2),若出其里。
(《观沧海》)(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5),落英缤纷……(《桃花源记》)2.理解性默写填空。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1)表现词人因景色迷人流连忘返的句子是“,”。
(2)描写鸟儿被惊动,抒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
(3)古人写舟有不同的意义。
“闲来垂钓碧溪上,”是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行舟;“春潮带雨晚来急,”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的孤舟;“,”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归舟。
3.根据提示默写。
(1),将以遗所思。
《庭中有奇树》)(2)馨香盈怀袖,。
(《庭中有奇树》)(3)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青松的雄健挺拔的诗句:,!(4)岂不罹凝寒?。
(刘《赠从弟(其二)》)(5),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6)剧哉边海民,。
(曹植《梁甫行》)(7)柴门何萧条,。
(曹植《梁甫行》)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天若有情天亦老,。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3)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4),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5),终岁常端正。
(刘桢《赠从弟》其二)(6)柴门何萧条,。
(曹植《梁甫行》)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5.古诗文名句填空。
古典诗文别有洞天,藏有无数美景,也蕴含无限思绪。
孟浩然望洞庭湖,“①,②”,描绘了水天合一的奇妙景象;《诗经》中,男子面对眼前的“③,④”,感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女子痴迷地思念心中的恋人,只好“挑兮达兮,⑤”,抒发自己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⑥,⑦。
(诗经《关雎》)⑧,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美文赏读〗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词译文〗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诗词主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
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表现了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诗词赏析〗1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常记”明确写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写出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中间两句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阅读训练〗1.“浓睡不消残酒”的“浓睡”是之意,用在这里不但新颖,而且很贴切。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感情。
B.本词通过主仆对话,表现了女主人娴雅聪慧、侍女率直粗心的特点。
C.这首词语言通俗,全篇没用一个典故,而是用口头语写心中事,明白易懂。
D.“绿肥红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儿繁茂、叶儿凋零的景象。
〖参考答案〗1.(2分)沉睡,酣睡,深睡2.(3分)D(“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叶儿繁茂、花儿凋零的景象)〖参考资料〗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痴迷赌博“每忘寝食”文人大多有一种痴情。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及答案大家对于《如梦令》这首词应该不陌生吧,下面,为大家关于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及答案,欢送大家参考阅读。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比照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风光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阅读练习二: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 以下说法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欣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2 。
B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练习二(1)不消外表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肥、瘦分别形容。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很高昂的诗句是:。
2.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3.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中写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4.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了浓浓乡愁的诗句是:。
5.自然的风景往往触动诗人的情怀。
微雨拂面或骤雨敲窗,都能被诗人听出无限的诗意。
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雨”字的古诗词:。
6.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7.在《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两句诗是:。
8.杜牧在《赤壁》中以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政治军事情势变迁的诗句是:。
9.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有一句诗与其意相似,这句诗是:。
10.《赤壁》中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1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对故乡山水无限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12.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13.曹植《梁甫行》中表现海边的贫民生活极其艰苦,只能住在田野的草棚里的句子是:。
1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来描写船由蜀地到荆门的景物变化,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
15.《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16.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17.《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18.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19.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20.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21.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22.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23.李清照在《渔家傲》中,“”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如梦令阅读答案如梦令阅读答案13篇在各领域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梦令阅读答案1原文《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
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
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
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
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
“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
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
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
“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A.叶茂花残B.红花绿叶相映衬C.红花绿叶很艳丽D.绿叶红花茂盛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1题)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2.主旨、情感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追叙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3.请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表达作用。
答:①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②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透露出了女词人心底的欢快,“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4.请赏析“误入藕花深处”的表达效果。
答:①“误入”把诗人酒眼朦胧醉的憨态全部写出来,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毫无雕凿痕迹。
要在平时船划入藕花深处,要出多大的劲呀,今天不知不觉地撞进来了,这里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待。
②照应开头的“常记”(长久记忆),因为这首词是追忆少时游玩的情形。
5.说说“争渡,争渡”的表达作用。
答:“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突出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急心情。
6.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答: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7. 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答:“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8.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这首小词用白描的手法,静中有动;用词简练,语言平淡朴实,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如梦令李清照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乐章集》中的一首词,强调感叹身世凄凉,悲愤交加的情感。
李清照在这首词的笔墨和韵律上都展现了她卓
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
这首词的第一句是:“常记溪亭日暮。
”通常我们会误解为“溪亭”是一个景点,而实际上,词中的“溪亭”是李清照的亲人的别墅。
文章以此来表达她时常怀念亲人的情感。
第二句则是:“微风柳色新留。
” 这一句借助了物象交融的手法,表现了李清照对于自然风景的敏感和深情,情感从亲人转移到了
自然风景。
第三句是:“又送故人去。
”这里的“故人”可以指挥官、官员或
好友。
而下一句“萋萋满别情。
”表达了情感的复杂交织和悲愤交加。
“宿雨初霁”这一句检验了李清照的聪明才智,她独特地运用了
一个由“宀”字结构组成的古汉字“宓”。
这个字比较复杂,需要6划,
但它意味着“宿雨初霁”这一场景,可以把整个情感的场景更加生
动地表现出来。
“绿苔三径合,青峰半壁挂。
” 这一句起到了美化景物,突出自
然风景的功能。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诗意中的清新凉爽。
最后一句是:“回看天际下。
” 这里的“天际”代表着一个远方,
李清照在此表达了对于人生之路的迷茫和无助感,情感回归至亲
人身上。
整篇词的情感流转从亲人到自然景色,再到人生迷惘的
主题,展现了李清照特有的叙事风格与丰富的情感内涵。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阅读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清照,是中国古代著名女词人之一,她的词集《易安尽极集》中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就包括《如梦令》这首词。
《如梦令》中描述了一个浪漫的夜晚场景: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又闻子规啼夜,急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绮。
想共梦,逐灯火争梦也。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夜晚迷失方向,陶醉在梦境之中的情景。
首句“常记溪亭日暮”,写出了女子常常在溪亭欣赏日落的情景,心旷神怡之感。
不知不觉间,就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沉醉其中。
接着描述了女子在夜幕降临时才意识到时间已晚,匆匆忙忙地返回舟船,却误入了莲花深处。
这里的莲花深处象征了女子幻想的梦境,她被美丽的梦境所吸引,无法自拔。
在这个梦幻般的夜晚,子规鸟在夜里啼鸣,急雨初歇,都门外贵族们的宴席正酣。
女子想与心上人同梦共享欢乐时光,但最终还是无法如愿。
这样一个夜晚,既梦幻又真实,既美好又留恋,给人一种深深的感慨。
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清新脱俗的文笔,抒发了一种纯真、忧郁的情感,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感叹。
她以娓娓动听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雅而细腻的画面,使人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情感。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婉转的语言、幽远的意境、深沉的情感影响了后人,被誉为中国古代“词圣”,其作品经久不衰,广为传颂。
《如梦令》正是李清照在情感上的宣泄,表现了她对爱情和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这首词反映出了她细腻的情感、深邃的内心世界,也展示了她在词作上的技巧和创新。
李清照《如梦令》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的描写,展现出了词人的独特情感和审美主张。
这首词用简练朴素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精妙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忧郁。
李清照的词作启迪了后人对于爱情、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也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仍然为人们传诵漫长的岁月。
第二篇示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其优美的词作和深情的爱情故事而闻名于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词人早年生活)A.上片第一句点明了地点、时间。
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
B.“沉醉”表明词人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词人对美景的沉醉之意。
C.下片末句让我们联想到鸥鹭受惊纷飞的场景,带给词人意外喜悦。
D.这首词表明了词人晚年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是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A.“常记”就是时常记起,表明词人对这次出游的情景难忘。
B.两个“争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C.“惊”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词人被小洲上的鸥鹭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D.整首词写词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3.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C.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4.赏析有误的是( B被美景陶醉,不是畅饮大醉)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可划分节奏为 ---常记/溪亭/日暮。
5. 选出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有误的一项:( B惊起一滩鸥鹭是点睛之笔)A.一二句中的“常记”表明往事难以忘怀,“沉醉”透出作者心底的欢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关于如梦令的阅读及答案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一: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二: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2 .B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练习二(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肥、瘦分别形容。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
〖美文赏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词译文〗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诗词主题〗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
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表现了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诗词赏析〗
1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常记”明确写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写出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中间两句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阅读训练〗
1.“浓睡不消残酒”的“浓睡”是之意,用在这里不但新颖,而且很贴切。
(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感情。
B.本词通过主仆对话,表现了女主人娴雅聪慧、侍女率直粗心的特点。
C.这首词语言通俗,全篇没用一个典故,而是用口头语写心中事,明白易懂。
D.“绿肥红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儿繁茂、叶儿凋零的景象。
〖参考答案〗
1.(2分)沉睡,酣睡,深睡
2.(3分)D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叶儿繁茂、花儿凋零的景象)
〖参考资料〗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
痴迷赌博“每忘寝食”
文人大多有一种痴情。
李清照对赌博的迷恋,就可称痴迷。
而且,痴迷的程度和豪气同样可称压倒须眉。
传世的李清照文字,有两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一篇叫《打马赋》,一篇叫《打马图经》。
“打马”是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博戏。
李清照酷爱这种博戏,专门为之做赋,还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打马”的规则做了记录。
在《打马图经序》中,李清照声情并茂地叙述了自己对博戏的痴迷:“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
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李清照颠沛流离,四处迁徙,博具尽散,但胸中却从未忘却。
只要一旦安适,舍舟车而见轩窗,就马上想起“博弈之事”。
这样对赌博的迷恋和坦然的态度,不输于任何男子。
其赌博技艺之精,居然到了不论睹注多寡,从未败北的地步。
这就不仅博艺“精而已”,还应该包括赌运佳了。
更重要的是,这位才女不仅酷爱赌博,而且对博戏的源流和变化颇有研究。
在《打马图经》中,女词人满怀自豪地宣告:“千秋万世之后,喜欢打马的人们,你们不要忘记,打马的规矩,是我易安居士给你们记载下来的啊。
”
〖相关阅读〗
如梦令
常记北海日暮,沉醉不知归处。
兴尽晚回脚踏车,误入长安西街。
左盼,右顾,惊起警察拦路。
3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