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如梦令》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梦令》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阅读答案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未醒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叙述,既说了一夜风雨,也说了醉酒的过程。
答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8.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其中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里没有直接写问的是什么话,但从丫环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所问的内容。
“试问”表现了内心的急切,本来可以不问,自己起床后打开窗子就能知道,但因为要急于知道,所以迫不及待地“试问”。
答案: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9.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被王士祯认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阴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题目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常记溪亭日暮”中意为“常常”?A. 常常B. 常规C. 常识D. 常住2. 在诗句“沉醉不知归路”中,“沉醉”指的是?A. 酒醉后的状态B. 沉浸在美好时光中C. 睡得深沉D. 深深地迷恋某物3. 诗句“兴尽晚回舟”中的“兴尽”意为?A. 兴奋到极点B. 高兴地回去C. 玩乐的心情结束D. 兴趣盎然4.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误入藕花深处”中意为“不小心进入”?A. 误入B. 进入C. 深入D. 走进5. 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渡”表达了什么情感?A. 慌张寻找出路B. 惊讶发现美景C. 愉快划船竞赛D. 平静观赏风景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请解释“溪亭”的含义。
2. 请解释“藕花”的含义,并说明它与荷花的关系。
3. 请解释“鸥鹭”的含义,并说明它们通常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4. 请解释“日暮”的含义,并描述这一时刻的自然景象。
5. 请解释“沉醉”的含义,并说明它在本词中的具体指向。
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请将“常记溪亭日暮”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在词中的作用。
2. 请将“沉醉不知归路”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3. 请将“兴尽晚回舟”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兴尽”的含义。
4. 请将“误入藕花深处”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描述这一误入的情景。
5. 请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句话中的动态描写。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
2. 兴尽晚回舟,误入________深处。
3. 争渡,争渡,惊起________鸥鹭。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词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并举例说明每种手法在词中的具体表现。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与答案《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
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
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
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
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
“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
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
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
“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A.叶茂花残B.红花绿叶相映衬C.红花绿叶很艳丽D.绿叶红花茂盛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如梦令综合练习李清照一、选择题1.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C.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答案】C.“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有误。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
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
故选C。
二、诗歌鉴赏阅读《渔家傲》和《如梦令》,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诗歌内容和链接评价,应填写在①②两处的一项是()(链接评价)梁启超在评价李清照的①这首词时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其中,“苏辛”指的是豪放派词人②和辛弃疾。
A.①《如梦令》②苏辙B.①《渔家傲》②苏轼C.①《如梦令》②苏轼D.①《渔家傲》②苏辙2.在《渔家傲》和《如梦令》两首词中李清照都提到了“日暮”。
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
《如梦令》中“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后,不觉天黑时的惊讶和着急。
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并无伤感之情,反而有种又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之感。
而《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的孤独与苦闷。
1.B 2.试题分析:《渔家傲》一词写梦中海天相接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高中古诗词阅读】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武陵春》
(附答案)
阅读
李清照的两个词,完成问题9-11。
(5分)像梦一样,我常常想起溪亭的夕阳,陶醉在那里,不知归路。
我很晚才回到船上,掉进了莲藕的深处。
为渡口而战,为渡口而战,惊吓一群海鸥和苍鹭。
武陵春风吹尽了尘土和花香。
我厌倦了早上和晚上梳理和阅读李清照的两个词,完成了9-11
题。
(5
(分钟)
如梦令
时常想起夕阳在溪亭里,陶醉而不知道回家的路。
我很晚才回到船上,掉进了莲藕的深处。
为渡口而战,为渡口而战,
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泉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据说双溪泉还不错,还计划去划船。
恐怕双溪的船载不下太多烦恼。
1
找出《武陵之春》中诗人将空虚变为现实,描写忧郁的句子。
(1
分)
二
、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2
(分钟)
3
这两个词是诗人南下前后的作品。
他们之间的情感差异是什么?(
2
(分钟)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
阅读一
一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分钟)
2.
“京”一词不仅描述了船的速度,还生动地描述了栖息在小岛上的海鸥和白鹭的恐慌。
三
前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1
积分);后一首歌:悲伤,悲伤,孤独(2)
分)。
诗歌鉴赏(6分)
22.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分)
▲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4分)
▲
答案:
22.⑴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⑵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美文赏读〗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词译文〗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诗词主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
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表现了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诗词赏析〗1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常记”明确写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写出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中间两句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阅读训练〗1.“浓睡不消残酒”的“浓睡”是之意,用在这里不但新颖,而且很贴切。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感情。
B.本词通过主仆对话,表现了女主人娴雅聪慧、侍女率直粗心的特点。
C.这首词语言通俗,全篇没用一个典故,而是用口头语写心中事,明白易懂。
D.“绿肥红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儿繁茂、叶儿凋零的景象。
〖参考答案〗1.(2分)沉睡,酣睡,深睡2.(3分)D(“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叶儿繁茂、花儿凋零的景象)〖参考资料〗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痴迷赌博“每忘寝食”文人大多有一种痴情。
〖美文赏读〗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词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诗词主题〗《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1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13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诗词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鉴赏附阅读答案李清照如梦令古诗鉴赏附阅读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古诗鉴赏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6分)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2.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2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三)私心19.(5分) ①就②比作③可是,但是④这,这样⑤说,称20.(4分) ①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2分) (关键词“或”“公” 未译或错译,每处扣1分) ②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即使)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2分)。
(关键词“疾”“省视”“竟夕”未译或错译,每处扣1分,扣完为止。
)21. (3分) 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了他严于自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四) 如梦令22.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23.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李清照《如梦令》诗歌鉴赏如梦令作者:李清照【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译文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5)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如梦令》的阅读答案
今天,推荐的是如梦令阅读答案。
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展赏析。
这篇如梦令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理解和感悟!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绿肥红瘦妙语天成,为文坛之绝唱。
请结合详细内容作简要赏析。
(3分)
如梦令阅读答案由语文网,仅供参考:
11.(5分)(1)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无忧无虑的情怀。
(2分,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教材p219思考与练习一的变式)
(2)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1分)肥瘦:用拟人描绘雨后海棠的花叶形态。
(1分)有创意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
(1分)(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
这篇如梦令阅读答案是由为您收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如梦令》阅读答案《如梦令》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梦令》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阅读答案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未醒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叙述,既说了一夜风雨,也说了醉酒的过程。
答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8.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其中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里没有直接写问的是什么话,但从丫环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所问的内容。
“试问”表现了内心的急切,本来可以不问,自己起床后打开窗子就能知道,但因为要急于知道,所以迫不及待地“试问”。
答案: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9.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被王士祯认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阴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如梦令词李清照阅读答案如梦令词李清照阅读答案引导语: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下面是她的《如梦令》原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阅读练习一: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阅读练习二: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风”“雨”情态各1分)2 。
B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李清照《如梦令》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如梦令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
之情。
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
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
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
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如梦令习题答案
(宋)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比照鲜明的,强化了春末夏初的风光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
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如梦令词李清照阅读答案引导语: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下面是她的《如梦令》原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阅读练习一: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阅读练习二: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2 。
B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中考古诗词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答案引导语:如梦令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试题】1.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2.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2014年黔西南州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及答案大家对于《如梦令》这首词应该不陌生吧,下面,为大家关于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及答案,欢送大家参考阅读。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比照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风光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阅读练习二: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 以下说法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欣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2 。
B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练习二(1)不消外表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肥、瘦分别形容。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阅读答案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5.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6.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7.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4.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风”“雨”情态各1分)5.B6.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7.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
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
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
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
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
“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
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
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
“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
情绪。
6、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一句中,是卷帘人的回答,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问的是:
7、对卷帘人的回答,作者满意吗?显然不满意。
“应是”这个词表达了作者的猜想。
她想,此刻外面的景色应该是绿肥红瘦,绿指的是,红指的是,肥这个字指的是,而瘦这个字写出了。
8、肥、瘦常用来形容人物身材形貌,这首词中,作者把当作人来写,表达了她的感情。
9、“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10、“绿肥红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之。
(2)借代。
“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