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跨膜转运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8
药动学考纲三、药动学1.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影响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常见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掌握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达峰时间、药物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熟练掌握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药物的解离程度受体液pH 值的影响离子型非离子型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pK a(解离常数)的含义:>>是指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即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
>>每一种药物都有自己的pK a。
若为弱酸性药物,则:若为弱碱性药物,则: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正确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即:解离度为107.4-8.4=10-1=0.1。
※四两拨千斤: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既然膜主要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那么理论上只有脂溶性的物质才有可能通过它。
但事实上,一个进行着新陈代谢的细胞,不断有各种各样的物质〔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到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及团块性固形物或液滴〕进出细胞,包括各种供能物质、合成细胞新物质的原料、中间代谢产物和终产物、维生素、氧和二氧化碳,以及Na、K、Ca2离子等。
它们理化性质各异,且多数不溶于脂质或其水溶性大于其脂溶性。
这些物质中除极少数能够直接通过脂质层进出细胞外,大多数物质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转运,都与镶嵌在膜上的各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子有关;至于一些团块性固态或液态物质的进出细胞〔如细胞对异物的吞噬或分泌物的排出〕,那么与膜的更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关。
现将几种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分述如下:〔一〕单纯扩散溶液中的一切分子都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
这种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与溶液的绝对温度成正比。
在温度恒定的情况下,分子因运动而离开某一小区的量,与此物质在该区域中的浓度〔以mol/L计算〕成正比。
因此,如设想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物质的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那么高浓度区域中的溶质分子将有向低浓度区域的净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物质分子移动量的大小,可用通量表示,它指某种物质在每秒内通过每平方厘米的假想平面的摩尔或毫尔数。
在一般条件下,扩散通量与所观察平面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如果所涉及的溶液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混合溶液,那么每一种物质的移动方向和通量,都只决定于各该物质的浓度差,而与别的物质的浓度或移动方向无关。
但要注意的是,在电解质溶液的情况下,离子的移动不仅取决于该离子的浓度也取决于离子所受的电场力。
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区别于体内其他复杂的物质转运机制。
但单纯扩散不同于上述物理系统的情况是: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存在一个主要由脂质分子构成的屏障,因此某一物质跨膜通量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它们在膜两侧的浓度外,还要看这些物质脂溶性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该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这统称为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促进药物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引言药物的有效吸收是药物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
大多数药物需要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了解和促进药物跨越细胞膜的途径对于提高药物吸收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促进药物跨细胞膜途径吸收的机制,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细胞膜透过机制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组成的,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通透性。
药物跨越细胞膜主要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细胞内泡转运等机制实现。
被动扩散被动扩散是指药物通过浓度梯度驱动自由地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
这种过程不需要能量消耗,取决于药物分子的疏水性和分子量等因素。
疏水性较好的小分子药物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药物通过跨越细胞膜的蛋白质通道或载体蛋白,依赖能量消耗,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移动。
这种过程可以逆转浓度梯度,使药物在体内积累。
主动转运通常与特定的转运蛋白相互作用,如ABC转运体和离子通道等。
细胞内泡转运细胞内泡转运是指药物通过细胞内泡的形成和释放实现跨越细胞膜。
这种机制常见于通过内吞作用将药物囊泡进入细胞内部或通过囊泡的外分泌将药物释放到细胞外环境。
促进药物跨细胞膜途径吸收的策略为了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策略来促进药物跨越细胞膜途径的吸收。
脂质纳米粒子(Lipid Nanoparticles)脂质纳米粒子是由生物相容性的脂质组成的纳米级粒子,可以用于包裹和传递药物。
通过调整脂质纳米粒子的性质,可以改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细胞膜渗透性,从而促进药物跨越细胞膜。
细胞膜穿透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细胞膜穿透肽是一类富含阳离子氨基酸的多肽,具有对细胞膜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特点。
这些肽序列可以与细胞膜结合并渗透到细胞内部,从而将药物引入细胞内。
载体介导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载体介导转运利用具有高选择性的转运载体将药物跨越细胞膜。
这些转运载体通常与特定的药物结合,并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来实现跨越。
药物:防、治、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制剂:把药物制成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的形式。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学科之一,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科学基础。
跨膜转运: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通过质膜的一种物理性扩散(渗透扩散)。
特点:1不消耗能量 2顺浓度差转运 3无竞争抑制现象4扩散的能力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与膜的结构面积、厚度、药物在膜两侧的解离度 5无需载体主动转运:耗能的逆浓度差的转运方式。
特点:1耗能,2逆变化梯度,3有饱和、限速和竞争抑制现象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总称。
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性变化。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或体外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首过消除:口服用药,药物首次通过胃肠和肝脏,经过灭活代谢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分布:药物自血液分布到各组织,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过程。
血浆蛋白结合率:在治疗量时对正常人测的药物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特性:1可逆性;2饱和性;3竞争抑制性;4-结合性的药物活性暂失,不被消除;5和内源性的代谢产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
6血药浓度增加,结合总量增多,结合百分率下降肝药酶:催化药物转化的非专一性酶为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中。
肝药酶诱导剂(酶诱导剂|酶促剂):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加,生成增多的药物。
(苯巴比妥,水合氯醛)肝药酶的诱导|酶促作用:某些药物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加,生成增多的现象。
肝药酶的抑制|酶抑现象:某些药物使肝药酶的活性下降,生成减少的现象。
排泄:药物在体内的最终处理过程。
一级消除动力学:血浆药物浓度的消除速度与原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属于恒比消除。
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特性:①半衰期是恒定值②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③药物活性产物与母药的活性产物不同④有个体差异性⑤肾功能明显影响半衰期的长短-链霉素-⑥半衰期公式,⑦临床用药可参考之的长短,⑧t1\2与Vd成正比,与Cl成反比单位:小时/分生物利用度:药物经肝脏首过消除以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为药动学,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人机体产生药理效应,然后由机体排出,其间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基本过程,这个过程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
其吸收、分布和排泄称药物转运,代谢和排泄合称消除(elimination)。
药物在体内虽然不一定集中分布于靶器官,但在分布达到平衡后药理效应强弱与药物血浆浓度成比例。
医生可以利用药动学规律科学地计算药物剂量以达到所需的血药浓度并掌握药效的强弱久暂。
这样可以比单凭经验处方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跨膜转运是指药物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时多次穿越生物膜的过程。
生物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脂质分子以磷脂较多,并赋予细胞膜一定的流动性和通透性,极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蛋白质分子组装成物质载体和离子通道,载体参与某些药物跨膜转运,离子通道则是某些药物作用的靶位。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一)被动转运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1.简单扩散 又称脂溶扩散。
指脂溶性药物可溶于细胞膜的脂质而透过细胞膜,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简单扩散。
扩散速度除取决于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外,还与药物的性质有关。
分子量小的(小于200D)、脂溶性大的、极性小的(不易离子化)药物较易通过。
药物多是弱酸性或弱碱性化学物质,它们在体液环境中可溶解生成离子型分子,这种离子型药物不易跨膜转运,并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障现象,而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通过。
药物的离子化程度与其pKa(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及其所在溶液的pH有关。
改变体液环境pH可以明显影响药物的离子化程度,进而影响其跨膜转运。
一般来说,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不易解离,非离子型多,脂溶性大,容易跨膜转运;而在碱性环境下易解离,离子型多,脂溶性小,不易跨膜转运。
一,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而被扩散;水溶扩散: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物质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影响因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解离度,药物所在环境的PH。
(2)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存在饱和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转运有饱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1)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分解成ADP释放出的游离自由能来转运物质。
(2)继发性主动转运:不直接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而是与原发性主动转运中的转运离子相耦合,间接利用细胞内代谢产生的能量来进行转运。
包括协同转运和交换转运。
膜动转运:胞饮: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胞吐:某些液态大分子通过胞裂外排或出胞,从胞内转运到胞外。
药物转运体摄取性转运体:促进药物向细胞内转运,促进吸收外排性转运体: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限制药物的吸收。
二,药物的吸收及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1、药物性质:(1)脂溶性:脂溶性药物可溶于生物膜的类脂质中而扩散,故较易被吸收;(2)分子量:分子量大(大于100-200Da)的水溶性药物不易被吸收,分子量小的水溶性药物易被吸收。
(3)解离度:非解离型易被吸收,解离型药物不易被吸收。
2、给药途径:吸收速度:气雾吸入>舌下给药>肌内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
1)口服给药:是最安全、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影响因素:A.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剂型(药物粒径大小,赋型剂种类等)、等。
B.机体:(1)胃肠内PH,胃内容物的PH值为0.9—1.5,肠内容物的PH值为4.8-8.2,胃肠PH决定胃肠道中非解离型的药量。
第二章 药物体内转运第一节 概述药物要产生药效或毒性,必须先经吸收(absorption)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分布(distribution)到组织中,部分药物还在肝脏等组织中发生代谢(metabolism)。
药物及其代谢物经胆汁、肾脏等途径排泄(excretion)出体外。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统称药物体内过程,缩写为ADME。
对于静脉注射而言,因直接进入血液,不存在吸收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可用图2-1形式描述,药物在体内过程自始至终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药物在体内的命运是这些过程的综合结果。
图2-1. 药物在体内过程第二节 药物跨膜转运及其影响因素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涉及到跨膜转运问题。
因此了解药物跨膜转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一、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脂质、蛋白和多糖组成。
该脂膜呈液态骨架, 脂质形成一系列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在其中, 蛋白质多为物质转运的载体(transporter)、受体或酶, 担负着物质转运或信息传递任务。
此外, 在膜中还存在一些孔道, 使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如水、尿素等通过。
生物膜的脂质特性, 使得一些药物可以溶于脂膜中, 借助于浓度差, 从膜的一侧向另一侧转运。
不同种属动物,甚至同一动物不同组织的生物膜组成往往是不同的,这是构成组织具有各自转运特性的物质基础。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常见药物跨膜转运有以下几种类型:1. 被动扩散(passive processes, passive diffusion ) 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这种方式转运的,即药物是借助于在生物膜中的脂溶性(lipid solubility)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
这种转运方式有以下特点:1)顺浓度梯度转运,即药物从膜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其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无需能量。
当两侧浓度相等时,达到动态平衡。
可以Fick 定律描述药物的转运速率(d Q /dt )。
X C A P dt dQ ΔΔ⋅⋅−=// (2-1) 式中,A 为扩散膜的面积,ΔX 为膜厚度,ΔC 为膜两侧药物浓度差,P (permeability)为通透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