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跨膜转运
- 格式:pptx
- 大小:82.12 MB
- 文档页数:17
第7讲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和方式一、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方式:渗透作用1、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2、必备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3、概念辨析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原理①: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②:浓度差:细胞质与外界溶液(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2、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皱缩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吸水膨胀③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质浓度水分进出动态平衡注:细胞内外浓度差(物质的量浓度差)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四、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分析及应用1、原理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③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得多。
2、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流程略3、结果与分析(1)质壁分离现象:液泡体积(变小);液泡颜色(变深);细胞大小基本不变内因:原生质层收缩性大于细胞壁。
条件、外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植物渗透失水,体积缩小。
⑵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液泡体积(变大);液泡颜色(变浅),细胞大小基本不变。
条件、外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会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4、易错警示略5、判断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时的规律(1).从细胞角度分析:①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才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从溶液角度分析:①在溶质可穿膜的溶液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
②在溶质不能穿膜的溶液中细胞只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不能自动复原。
③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但会因过度失水而死亡不再复原。
6、质壁分离实验的拓展应用略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2、影响因素(1)被动运输①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讲义一、引言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
然而,伴随着这些交流活动,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污染物跨境转移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因此,深入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状、原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对于维护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概念与类型(一)概念污染物跨境转移是指污染物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产生,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二)类型1、废物跨境转移包括危险废物、电子废物、医疗废物等的转移。
2、污染产业跨境转移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污染产品跨境转移例如含有有害物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
三、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状(一)全球范围内的废物转移据统计,每年有大量的危险废物从发达国家运往发展中国家,这些废物往往得不到妥善处理,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污染产业的转移一些发达国家将高污染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相对宽松的环境法规和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却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跨境大气和水污染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质可以通过大气环流和水流等自然过程跨越国界,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环境质量。
四、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一)经济利益驱动发达国家为了降低处理污染物的成本,将废物转移到其他国家。
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有时会接受污染产业的转移。
(二)环境法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法规和标准存在差异,这为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监管不力一些国家在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监管方面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的监测和执法手段。
五、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危害(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会导致接收地区的土壤、水源、空气等受到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二)危害公众健康受污染的环境会导致当地居民患上各种疾病,如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影响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及转运的物质。
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和细胞外液相溶质转运。
1.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物质跨膜转运时消耗能量,在逆浓度梯度的情况下,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
主动转运通常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能源分子(如三磷酸腺苷-ATP)或电化学梯度(如钠-钾泵),如钠-钾泵和如转运体。
2.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是指物质跨膜转运时不耗费能量,在浓度梯度下自发地将物质从高浓度区域转运到低浓度区域。
被动转运主要包括了简单扩散和渗透调节、载体介导的渗透调节、离子通道和水通道等,如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如水蛋白AQP)进行跨膜运输。
3. 细胞外液相溶质转运:细胞外液相溶质转运是指物质在胞外液中通过溶质传递过程跨越细胞膜。
这种转运方式可以通过特定的细胞外受体和分泌蛋白介导,如胞外液相溶质的转运是肽类和脂质中介物质如甲硫氨酸。
转运的物质主要包括葡萄糖、氨基酸、离子、水分子、有机酸等。
不同细胞类型和环境条件下,转运物质的种类和量也会有所不同。
镍、钴、锰等重金属多价阳离子的跨膜运输效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写作思路:本文主要探讨与分析了镍、钴、锰等重金属多价阳离子在跨膜运输过程中的效率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之一。
镍、钴、锰等重金属多价阳离子作为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跨膜运输效率对于环境健康和生物安全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别对镍、钴和锰多价阳离子的跨膜运输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将介绍重金属污染的背景与问题,以加深读者对这些重金属元素的了解。
然后,我们将详细解析镍、钴和锰多价阳离子在跨膜运输过程中的机制,包括其在细胞膜上的吸附、转运和释放等过程。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影响这些多价阳离子跨膜运输效率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本文旨在深入了解镍、钴、锰等重金属多价阳离子在跨膜过程中的运输机制和效率,以期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物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重金属元素在生物系统中的行为规律,为环境治理和生态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镍、钴和锰多价阳离子的跨膜运输效率,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有望为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研究镍、钴、锰等重金属多价阳离子的跨膜运输效率。
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共分为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是概述,介绍了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背景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二小节是文章结构,说明了本文的整体组织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
第三小节是目的,明确了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节讨论了镍的多价阳离子跨膜运输效率,包括重金属污染的背景与问题、镍多价阳离子的跨膜运输机制以及影响镍多价阳离子跨膜运输效率的因素。
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溶液中的一切分子都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
这种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与溶液的绝对温度成正比。
在温度恒定的情况下,分子因运动而离开某一小区的量,与此物质在该区域中的浓度(以mol/L计算)成正比。
因此,如设想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物质的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则高浓度区域中的溶质分子将有向低浓度区域的净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物质分子移动量的大小,可用通量表示,它指某种物质在每秒内通过每平方厘米的假想平面的摩尔或毫尔数。
在一般条件下,扩散通量与所观察平面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如果所涉及的溶液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混合溶液,那么每一种物质的移动方向和通量,都只决定于各该物质的浓度差,而与别的物质的浓度或移动方向无关。
但要注意的是,在电解质溶液的情况下,离子的移动不仅取决于该离子的浓度也取决于离子所受的电场力。
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区别于体内其他复杂的物质转运机制。
但单纯扩散不同于上述物理系统的情况是: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存在一个主要由脂质分子构成的屏障,因此某一物质跨膜通量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它们在膜两侧的浓度外,还要看这些物质脂溶性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该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这统称为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人体体液中存在的脂溶性物质的数量并不很多,因而靠单纯扩散方式进出细胞膜的物质也不很多。
比较肯定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它们能溶于水,也溶于脂质,因而可以靠各自的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甚或肺泡中的呼吸膜。
体内一些甾体(类固醇)类激素也是脂溶性的,理论上它们也能够靠单纯扩散由细胞外液进入胞浆,但由于分子量较大,近来认为也需要膜上某种特殊蛋白质的“协作”,才能使它们的转运过程加快。
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2021高考生物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是指一些脂溶性的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小编为你准备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知识点的内容就介绍到这,更多内容请考生关注查字典生物网!
2021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知识点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知识点有哪些?想了解这个知识点的朋友可以来看看本文,下面由小编为你准备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资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知识点总结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自由扩散高→低. 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水,气体小分子,脂溶性有机小分子,脂肪酸,胆固醇,性激素,维D)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如蛋白质,体现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高中生物的基本学习方法及技巧首先讲讲归纳,这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
因为我高三这一年花在比赛上的时间很多,没有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进度很系统的复习,但知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我的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
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教材优化全析]要点提炼物质跨膜运输,有的是顺浓度梯度的,如水、O2、CO2等,有的是逆浓度梯度的,如:Na+、Cl-、Ca2+等,而且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这主要是因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生物膜的这一特性对保证细胞正常代谢的进行非常有意义:它既能保障细胞对基本营养物质的摄取、代谢废物的排出和细胞内离子浓度的调节,又能使细胞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一、自由扩散由于分子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即一种物质的分子从相对高浓度的区域移动到相对低浓度的区域,称为扩散,又称为自由扩散。
物质能否实现跨膜运输与物质的性质、颗粒大小及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能保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取少许高锰酸钾结晶,投入一杯清水中,高锰酸钾很快溶解而使水变为紫色。
开始时紫色溶液只集中在高锰酸钾结晶的周围,然后逐渐扩展,最后高锰酸钾结晶完全溶解,水液也全部成为均匀的紫色溶液。
这一过程就是自由扩散。
物质分子可以穿过细胞膜,在细胞内外之间进行自由扩散(如下图)。
自由扩散示意图O2和CO2分子都可以穿过脂类双分子层而扩散。
由于细胞呼吸之故,细胞内的O2浓度总是低于血浆或体液中的O2浓度,而CO2的浓度则高于血浆或体液中的CO2浓度,因而体液中的O2就向细胞内扩散,而细胞内的CO2则向血浆或体液扩散。
保持或增加浓度梯度,有利于扩散的进行。
血液在组织中循环,可经常保持血液和细胞之间的O2和CO2浓度梯度,因而有利于O2从血液中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和CO2从细胞中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液。
分子扩散的速度是与温度成正比的,温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
在同一温度下,由浓度来决定扩散方向与速度。
自由扩散的动力是物质由高浓度流向低浓度的倾向。
例如CO2、O2、N2进出红细胞,取决于血液和肺泡中该气体的分压差。
脂溶性的固醇类小分子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酰胺类、甘油、乙醇等出入细胞是自由扩散。
自由扩散的速度基本上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和油溶度,分子越小,油溶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
技术控制角度污染跨介质迁移流程详解技术控制角度污染跨介质迁移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控制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之间的迁移过程。
The technical control of cross-media migration of pollutants refers to the control of the migration of pollutants between different media through a series of technical measures.该过程包括污染物在地下水、土壤和大气等介质之间的迁移和转化。
This process involves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 between media such as groundwater, soil, and atmosphere.技术控制角度污染跨介质迁移流程需要综合考虑介质特性、污染物性质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The process of technical control of cross-media migration of pollutants requires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factors such as media characteristics, pollutant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首先,通过地下水位控制和土壤修复等措施,阻止污染物向地下水体迁移。
Firstly, measures such as groundwater level control and soil remediation are taken to prevent pollutants from migrating to groundwater.其次,可以通过覆盖层和植被覆盖等手段,减少土壤和大气之间的污染物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