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作用 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反刍动物碳水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23
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反刍动物(Ruminant)消化碳水化合物的特点:一、反刍动物消化食物方式:1、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舌、牙齿、胃和瘤胃。
2、反刍动物把食物放进瘤胃,通过有齿的牙齿和舌将食物细碎,并含有消化酶。
3、瘤胃中除了消化酶,还有细菌和发酵微生物,它们把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例如乳酸、硫酸等有机酸,以便吸收。
4、食物在瘤胃中经过发酵,大部分被彻底消化,然后放进胃中,最终由胃吸收进入血液中。
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1、由于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的特殊结构,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比其他动物要高得多,有达到90%以上。
2、反刍动物可以大量消化植物性食物,而不必改变植物性食物,因为它们可以把植物性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以方便吸收。
3、由于使用细菌和发酵微生物来参与消化,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可以有效的消化大量碳水化合物,大大提高效率,而且不会浪费太多能量。
三、反刍动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的优势:1、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可以有效的消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比起其他动物效率更高,而且可以把微小的有机酸吸收入体,从而大大提高消化效率。
2、反刍动物可以利用碳水化合物完成体能活动和生长发育,可以增加肉质量和大小,以及饲料利用率。
3、反刍动物胃内发酵细菌可以有效率的分解碳水化合物,从而为动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对于动物健康和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可以有效的消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还有助于动物的体能活动、生长发育以及饲料利用率。
反刍动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可以达到90%以上,可以有效的分解碳水化合物,有助于动物获得更多营养物质,为动物健康成长服务。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复习内容----9c93bf98-6eab-11ec-b7fa-7cb59b590d7d试题类型一、名词解释(20分)2。
填空或选择题(30分)3。
简短回答问题(30分)4。
问答题(20分)第一章1.营养素,一般营养素分析方案,饲料中的营养素分为哪些类型?试着解释他们的概念。
营养物质:饲料中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营养物质,简称养分或营养素。
总水分: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总和。
初水:即自由水、游离水、原始水分。
新鲜饲料在60-70℃烘箱中烘一定时间,室温恒重,所失重量即为初水。
吸附水:即结合水和结合水。
风干饲料在100-105℃的烘箱中干燥一定时间,并将干燥器冷却至恒重。
损失的重量是被吸附的水。
粗灰分:饲料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有机物全部燃烧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蛋白cp:饲料样品中中所有含氮物质的总和。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测出样品含氮量后,再乘以6.25即为粗蛋白含量。
粗脂肪EE: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用乙醚提取样品得到的产品也称为乙醚提取物。
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成分。
评价饲料中纤维物质的指标有: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无氮浸出物nfe:即不含氮的一类浸出物,也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nef=100%-(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汤姆斯隆利*2、比较动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组成的差异。
元素组成差异: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不同。
化合物组成差异:①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的结构物质和储备物质,动物的含量较低。
② 蛋白质:是动物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量很大。
由于物种的不同,在植物中是不同的。
③ 脂类:动物的能量储存物质,通常在植物中含量较低。
④ 水分和灰分:植物的水分含量变化很大,而成年动物的水分含量相对稳定;动物体内的灰分含量高于植物体内的灰分含量。
第二章1.简述动物的主要消化吸收方法消化方式:物理消化:通过喂食、咀嚼和胃肠运动研磨、混合和向后推动食物,最终清除体内消化残渣的过程。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碳水化合物在宠物食品中的作用及选择宠物食品是维持宠物健康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碳水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在宠物食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碳水化合物在宠物食品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些选择碳水化合物的指导。
一、碳水化合物的作用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宠物身体所需的主要能量来源。
以下是碳水化合物在宠物食品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 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是动物体内产生能量的关键。
通过被消化酶分解,碳水化合物会转化为葡萄糖,然后被宠物身体吸收,供给身体运动、新陈代谢和其他生理功能所需的能量。
2. 维持肠道健康:碳水化合物在宠物食品中还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
宠物消化系统中的益生菌需要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来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合适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有助于促进益生菌的生长,从而提高肠道健康和免疫力。
3. 稳定血糖水平: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有助于维持宠物的血糖水平。
血糖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对宠物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可预防低血糖和糖尿病等疾病。
二、选择适合的碳水化合物在选择宠物食品时,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来源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选择碳水化合物的指导:1. 天然来源:尽可能选择天然的碳水化合物来源,如全谷物、水果、蔬菜等。
这些天然来源的碳水化合物含有更多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宠物的整体健康。
2. 避免不良添加剂:一些宠物食品中可能添加了人工的碳水化合物,如精制谷物、添加糖分等。
这些添加剂可能会对宠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应尽量避免选择含有这些不良添加剂的食品。
3. 与其他营养素的平衡:宠物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应与蛋白质和脂肪等其他营养素保持平衡。
过量或不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都可能对宠物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最好咨询兽医或宠物营养师,以确保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比例。
4. 考虑宠物的特殊需求:不同宠物在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吸收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糖尿病、肠炎等健康问题的宠物可能需要特殊的碳水化合物选择。
不同动物对饲料中碳⽔化合物的消化利⽤特点不同动物对饲料中碳⽔化合物的消化利⽤特点
在常规营养分析中碳⽔化合物包括⽆氮浸出物和粗纤维。
前者主要由易被动物利⽤的淀粉、菊糖、双糖、单糖等可溶性碳⽔化合物组成。
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质素及⾓质等成分。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不能被动物消化道分泌的酶⽔解,但能被消化道中的微⽣物酵解。
酵解后的产物才能被动物吸收与利⽤。
⽽⽊质素却不能被动物利⽤。
⼀、单胃动物碳⽔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单胃动物营养性碳⽔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腔到回肠末端)消化、吸收,⽽结构性碳⽔化合物主要在消化到后段(回肠末端以后)消化、吸收。
猪、禽对碳⽔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特点,是以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VFA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肠。
所以在猪、禽的饲养实践中,其饲粮粗纤维⽔平不宜过⾼,对⽣长发育肥猪应控制在8%以下,对母猪可在10%~12%。
马、兔对粗纤维则有较强的利⽤能⼒,它们对碳⽔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是以粗纤维形成VFA为主,以淀粉形成的葡萄糖为辅。
⼆、反刍动物碳⽔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除前胃外,消化道各部分的消化和吸收均与⾮反刍动物类似。
前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粗饲料的主要场所。
前胃碳⽔化合物的消化,实际上是微⽣物消耗可溶性碳⽔化合物,不断产⽣纤维分解酶分解粗纤维的⼀个连续循环过程。
在纤维酶作⽤下,粗饲料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部分能被分解。
果胶在细菌和原⽣动物作⽤下可以迅速分解,部分果胶能⽤于合成微⽣物体内多糖。
⽊质素是⼀种特殊结构物质,基本上不能分解。
半纤维素-⽊质素复合程度越⾼,消化效果越差。
工程一 动物营养原理任务四 碳水化合物营养【知识目标】以劳动部或行业协会制定的相应岗位目标考核标准为依据,使学生能够识别出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分类,说明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能区分出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代谢特点,归纳出影响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率的因素。
【技能目标】以劳动部或行业协会制定的相应岗位目标考核标准为依据,能够在动物养殖中,科学合理地利用碳水化合物,充分发挥碳水化合物的营养潜力,尤其是粗纤维在草食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而发挥其生产潜力,提高生产性能。
【课前思考题】碳水化合物是动物主要的能量物质,那么碳水化合物包括哪些呢?碳水化合物的分布如何?有哪些营养功能?对不同动物的消化代谢特点有何区别与联系?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与植物性饲料中,在植物组织中一般占干物质的50%~75%,在一些谷物子实中,其含量可高达80%。
碳水化合物是动物日粮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类营养物质,是动物生产中的主要能量类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中氢、氧原子的比为2:1,与水分子的组成相同,故又称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如图1-8所示。
图1-8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碳水化合物中的无氮浸出物是构成植物细胞质的主要成分。
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淀粉〔由许多单糖聚合而成的多糖〕无氮浸出物 碳水化合物粗纤维 糖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纤维素半纤维素镶嵌物质 木栓质、硅酸角质木质素各种饲料中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差异很大,其中以块根块茎类及子实类中含量最多,且主要成分是淀粉,容易被各类动物消化利用。
而纤维素、半纤维素镶嵌在一起构成植物的细胞壁,多存在于植物的茎叶、秸秆和秕壳中。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都是复杂的多糖化合物,它们不能被动物消化道分泌的酶水解,但能被消化道中的微生物酵解,酵解后的产物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而木质素不能被动物利用。
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一〕碳水化合物是动物能量的主要能量为支撑,如维持体温、血液循环、胃肠蠕动、肺的呼吸、肌肉收缩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
(一)碳水化合物的供能贮能作用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葡萄糖是供给动物代谢活动快速应变需能的最有效的营养素。
葡萄糖是大脑神经系统、肌肉、脂肪组织、胎儿生长发育、乳腺等代谢的主要能源。
葡萄糖供给不足,小猪出现低血糖症,牛产生酮病,妊娠母羊产生妊娠毒血症,严重时会致死亡。
体内代谢活动需要的葡萄糖来源有二:一是从胃肠道吸收;二是由体内生糖物质转化。
非反刍动物主要靠前者,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能量来源。
反刍动物主要靠后者。
其中肝是主要生糖器官,约占总生糖量的85%,其次是肾,约占15%。
在所有可生糖物质中,最有效的是丙酸和生糖氨基酸,其次是乙酸、丁酸和其它生糖物质。
核糖、柠檬酸等生糖化合物转变成葡萄糖的量较小。
碳水化合物除了直接氧化供能外,也可以转变成糖原和脂肪贮存。
胎儿在妊娠后期能贮积大量糖原和脂肪供出生后作能源利用,但不同种类动物差异较大。
(二)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产品形成中的作用高产奶牛平均每天大约需要1.2kg葡萄糖用于乳腺合成乳糖。
产双羔的绵羊每天约需200g葡萄糖合成乳糖。
反刍动物产奶期体内50-85%的葡萄糖用于合成乳糖。
基于乳成分的相对稳定性,血糖进入乳腺中的量明显是奶产量的限制因素。
葡萄糖也参与部分羊奶蛋白质非必需氨基酸的形成。
碳水化合物进入非反刍动物乳腺主要用以合成奶中必要的脂肪酸,母猪乳腺可利用葡萄糖合成肉豆蔻酸和一些其它脂肪酸,也可利用葡萄糖作为合成部分非必需氨基酸的原料。
(一)碳水化合物的供能贮能作用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葡萄糖是供给动物代谢活动快速应变需能的最有效的营养素。
葡萄糖是大脑神经系统、肌肉、脂肪组织、胎儿生长发育、乳腺等代谢的主要能源。
葡萄糖供给不足,小猪出现低血糖症,牛产生酮病,妊娠母羊产生妊娠毒血症,严重时会致死亡。
体内代谢活动需要的葡萄糖来源有二:一是从胃肠道吸收;二是由体内生糖物质转化。
非反刍动物主要靠前者,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能量来源。
反刍动物主要靠后者。
其中肝是主要生糖器官,约占总生糖量的85%,其次是肾,约占15%。
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单胃动物唾液与饲料在口腔中的接触是碳水化合物进入消化道进行化学消化的开始,哺乳动物唾液中含α-淀粉酶,在微碱性条件下能将淀粉分解成糊精和麦芽糖,但时间短,消化不具备明显的营养意义。
饲料进入胃中,唾液含淀粉酶的动物可继续消化淀粉酶,唾液不含淀粉酶的动物,胃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甚微。
胃内无淀粉酶,在胃内酸性条件下仅有部分淀粉和部分半纤维素酸解。
饲料在十二指肠与胰液、肠液、胆汁混合,α-淀粉酶继续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和糊精。
低聚糖α-1,6糖苷酶分解淀粉和糊精中α-1,6糖苷键。
饲料中营养性多糖基本分解成二糖,然后由肠粘膜产生的二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等彻底分解成单糖吸收。
因此,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以单糖形式经载体主动转运通过小肠壁吸收。
随着食糜向回肠移动,吸收率逐渐下降。
进入肠后段的碳水化合物以结构性多糖为主,包括部分在肠前段未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碳水化合物,这些物质由微生物发酵分解,主要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和甲烷,部分挥发性脂肪酸通过肠壁扩散进体内,气体组要由肛门逸出体外。
反刍动物反刍动物除了前胃外,消化道部分的消化吸收与单胃动物类似。
前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粗饲料的主要场所。
其中瘤胃每天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量占总采食量的50-55%,具有重要的营养意义。
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被微生物分泌的酶水解未短链的低聚糖,主要是二糖,部分二糖继续水解为单糖。
二糖和单糖被瘤胃微生物摄取,在细胞酶的作用下迅速的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
瘤胃微生物的降解使纤维物质变得可用,对宿主动物有显著的供能作用,但发酵过程中存在碳水化合物的损失,宿主体内代谢需要的葡萄糖大部分由发酵产品经糖原异生供给。
糖异生作用的前体物质--丙酸在瘤胃发酵中的数量和比例很小,试验表明,在饲喂劣质饲草时,瘤胃液中的乙酸与丙酸比例为100:16,在饲喂精料时比例为100:75,丙酸不足时,会导致动物体脂合成与沉积量下降,导致机体蛋白质代谢恶化,导致母畜泌乳量下降,故在反刍动物饲喂中要适当饲喂精料。
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可称为饲料CP(粗蛋白质):是指饲料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CP%=N%×6.25粗灰分(C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灼烧后的残渣中含有泥沙,故为粗灰分EE(粗脂肪):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的物质,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 4.简述养分的一般营养生理功能。
(1)机体或动物产品的构成物质(蛋白质、矿物质、水分、脂肪)---部件(2)动物生产的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动力(3)动物生产的调节物质(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添加剂)---控制系统★ 5. 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答1:元素组成的比较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植物体化学成分含量受生长期、地区、气候影响较大,动物体则相对稳定。
)2)元素含量规律有机元素: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它少无机元素: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3)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化2化合物组成的比较1).水分2).碳水化合物消化:动物采食饲料后,经物理性、化学性及微生物性作用,将饲料中大分子不可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农业综合知识二本科目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生理学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血液的理化特性、循环生理、呼吸生理、消化生理、泌尿生理、神经生理和内分泌生理等。
要求考生掌握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及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能,并解释生理现象的发生机制。
1.掌握哺乳动物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规律。
2.熟悉各有关功能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方式。
3.理解有机体各器官、系统与内外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了解其它种类动物(鸟类、鱼类、人等)的某些生理特性。
5.具备辨证地观察、分析和解决生命现象有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细胞生理1.细胞的兴奋性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3.细胞的跨膜信息传递功能4.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二)血液生理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血细胞生理3.血量与血型(三)循环生理1.心脏生理2.血管生理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四)呼吸生理1.肺通气2.气体交换与运输3.呼吸的调节(五)消化与吸收1.消化的方式、胃肠道功能调节2.内脏平滑肌的生理特性3.化学性消化4.微生物消化5.吸收6.禽类消化机能的特点(六)排泄与渗透调节1.肾脏的结构特点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2.尿的生成3.肾脏在维持稳态方面的作用(七)神经系统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特征2.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3.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6.高级神经活动(八)内分泌生理1.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作用的机理、激素分泌的调节2.下丘脑与垂体3.肾上腺、甲状腺、性腺二、考试要求(一)细胞生理1.了解细胞的兴奋性2.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与产生机制3.掌握神经-肌肉接头和突触的结构与兴奋传递4.掌握骨骼肌的超微结构、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二)血液生理1.掌握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理化特性2.掌握红细胞的生理机能及生成和破坏、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机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机能3.理解血量、血型概念、红细胞凝集现象与输血、动物血型及其应用(三)循环生理1.掌握心动周期、心脏泵血过程、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2.掌握各类血管的机能特征、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3.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四)呼吸生理1.掌握肺通气的结构基础、肺内压和胸内压、肺容量和肺通气量2.掌握气体交换的原理、氧气运输、氧解离曲线、二氧化碳运输、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3.理解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维持、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五)消化与吸收1.掌握消化的方式、胃肠道的神经支配、胃肠道激素2.掌握内脏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胃运动与胃排空、小肠运动3.掌握胃液的分泌与调节、胰液的分泌与调节、胆汁的作用4.理解反刍动物瘤胃内消化、复胃运动、前胃运动、反刍、食管沟反射、草食动物大肠内消化5.掌握的吸收的部位与机理、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6.了解禽类消化机能的特点(六)排泄与渗透调节1.了解肾脏的结构特点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2.掌握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尿的浓缩与稀释3.理解机体水盐平衡调节、机体内酸碱平衡调节(七)神经系统1.掌握突触传递与非突触性传递、神经递质与受体2.理解反射与反射弧、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内兴奋传导的特征、中枢抑制、反射活动的协调3.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机能4.掌握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5.掌握植物性神经的结构和机能特征、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6.理解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神经活动类型、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觉醒与睡眠、学习与记忆(八)内分泌生理1.理解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作用的机理、激素分泌的调节2.掌握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脑垂体的内分泌功能3.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髓质激素的生理机能及其调节、甲状腺激素的生理机能及其调节、性腺激素的生理机能及其调节动物营养学部分本《动物营养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