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作用-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岩浆岩和岩浆的区别讲解
岩浆岩和岩浆是地球内部的两种不同形态的物质,它们在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它们都是由熔融的岩石组成,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区别。
岩浆岩是指在地壳深部或地幔中形成的熔融岩石,它们在地壳深部经过长时间的冷却和结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岩石类型,如花岗岩、玄武岩、辉绿岩等。
而岩浆则是指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固体岩石熔融而成的流体物质,它们在地壳深部或地幔中形成,并通过火山口喷发到地表,形成了火山岩、火山灰等。
岩浆岩和岩浆的成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岩浆岩的成分主要由硅酸盐矿物、铁镁矿物、长石等组成,而岩浆的成分则主要由硅酸盐、氧化物、碳酸盐等组成。
此外,岩浆中还含有大量的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这些气体在火山喷发时会随着岩浆一起喷出,形成火山喷发的特有现象。
岩浆岩和岩浆在地球内部的运动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同。
岩浆岩主要通过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地震等地质作用而发生变化,而岩浆则主要通过地球内部的对流和热对流等物理作用而运动。
岩浆的运动不仅会影响地球的地质构造,还会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产生影响。
岩浆岩和岩浆虽然都是由熔融的岩石组成,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和地质变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防范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各种力量和过程对地壳进行改造和塑造的现象和过程。
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地壳变动、地表风化和侵蚀等。
构造作用是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由地壳内部的地震活动、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断裂和褶皱等现象。
这些构造作用可以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现象的发生。
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岩浆的释放和运动过程。
当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地球内部的岩浆可以通过断裂带和火山口进入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和岩浆岩的形成。
岩浆活动是地质作用中最具有破坏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之一,对地壳演化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地壳变动是指地壳板块的水平位移和垂直变形过程。
地壳板块的水平位移可以形成地震、山脉和盆地等地貌特征;而垂直变形则包括隆起和沉降。
地壳变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地质作用中的重要内容。
地表风化和侵蚀是地质作用的表面现象,主要由气候和水体的作用引起。
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大气和水体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使其质地和组成发生变化。
侵蚀则是指水体、冰川和风力等外部力量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磨蚀和剥蚀过程。
地表风化和侵蚀可以塑造地表的地貌,形成山体、峡谷、河流和海岸线
等地理特征。
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地壳运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第四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1.概念
§2.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3.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4.岩浆的起源
§5.岩浆的类型及特征
§1 概念
岩浆——上地幔或地壳深处,天然产出的成分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化学成分:SiO2为主大量Al2O3、Mg O、Fe O......
富含挥发份:H2O、CO2、NH3、H2S
物理性质:温度高(650°-1400℃)压力大(几千大气压)粘稠流体
岩浆类型:依据SiO2含量的多少,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酸性岩浆(SiO2> 65%)
中性岩浆(SiO265~52%)
基性岩浆(SiO252~45%)
超基性岩浆(SiO2< 45%)
从上到下挥发组分含量由多到少,粘度由小到大。
基性岩浆——温度高、压力小、稀
酸性岩浆——温度低、压力大、稠
酸性岩浆中,由于SiO2含量高,硅氧四面体链较多,使岩浆粘度较大,不易于流动,常起源于地壳下部。
基性或超基性岩浆中,SiO2含量低,岩浆粘滞度则小,岩浆显得易于流动,常起源于岩石圈下部或软流圈
岩浆在地下深处形成之后,常沿着静岩压力较小的破碎带或软弱带向上运移或喷溢到地表面上来,这个作用过程就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在向上运移、侵位后,在地壳上部某处冷凝下来,此作用过程就叫侵入作用此时冷凝而成的岩石就称为侵入岩。
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后冷凝成岩的作用过程,称火山作用。
冷凝而成的岩石称火山岩或喷出岩。
§2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一、喷出活动与火山构造
喷出活动(火山活动、火山爆发)岩浆喷出地表在地表冷凝的全部过程。
活火山(active volcano)——现代仍在活动或周期性活动。
休眠火山(dormant volcano)——人类史后喷发过,但长期以来静止
死火山(extinct volcano)——人类史前喷发过,史后从未喷发
火山喷发是一种极为壮观而又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但由于喷发前征兆明显,有一定的地形标志,一般不会给人类生命带来大危害。
现代火山活动,内陆不多,常见一些岛国、沿海地区,这里的火山喷发仍是危协人类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
火山喷发类型:
裂隙式喷发——岩浆沿地表狭长的裂隙溢出。
地史早期多。
通常地球形成初期,地壳薄,
此方式较多。
(现代冰岛)
中心式喷发——岩浆沿火山通道从火山口喷出
猛烈式:突然喷发(酸性粘度大易发生)喷发开始时,火山突然爆炸,大量的气体、围岩、岩浆一齐喷出,危害大。
宁静式(夏威夷式):基性岩浆容易发生
递进式:猛烈——宁静(复合式)
火山地形:
中心式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常呈锥状,称为火山锥。
在火山锥的顶部常有低洼的部位,略呈圆形,边缘很陡,火山物质由此喷出,称为火山口。
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积水就成为火山口湖。
与火山口相连的岩浆通道叫火山颈(也称火山喉管)。
裂隙式喷发形成的地形为熔岩流和熔岩被。
二、火山喷出物
1气体:H2O > 60%、CO2、H2S、SO2 、NH3
2 .固体(火山碎屑)
来源 1. 先冷凝或半冷凝在火山通道的物质
2. 岩浆液滴,喷到空中,在空中冷凝后落下
3. 围岩
分类火山灰< 2 mm
火山砾2—50 mm;
火山弹> 50 mm;
火山渣多孔、渣状
火山灰火山爆发崩碎的细小岩屑和凝固细小浆屑。
火山砾粒径为2—50mm的火山碎屑叫火山砾;
火山渣火山喷发时由被抛到空中的熔浆凝固而成的熔渣,多具气孔及尖锐棱角,从砂粒到核桃般大小或更大。
火山弹是由熔浆以高速喷向空中发生旋转、扭曲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块体,大小可从数cm到数m。
纺锤形、梨形、扭曲形以及扁平状。
3、液体(熔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