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山木》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庄子·山木》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或曰:‘为其布①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
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乃命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
缘则不离,率则不劳。
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
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③,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
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
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
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
夫今之歌者其谁乎!”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
”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何谓无受人益难?”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
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
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鷾鸸③,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
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
社稷存焉尔。
”“何谓无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④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人之不能有天,性也。
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注】①布,财货。
②猋氏之风,神农时代的歌曲。
③鷾鸸(yì ér):燕子的别名。
《庄子》外篇·山木原文及译文作者:庄子及门徒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
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
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
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
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
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
”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送君者皆自崖而反。
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
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译文】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只不过一瞬间罢了。
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庄子·山木》
【译文】君子之间的交情清澈、纯洁,虽平淡但亲近;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虽亲密但极易因利益断交。
3、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喜好当面阿谀奉承的人,也必然喜好背地诋毁别人。
4、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外篇·天道》
【译文】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媲美。
5、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外篇·至乐》
【译文】人生最高境界的快乐就是无所谓快乐,人生最大的荣誉是不追求荣誉。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有用之用,安所困乎?无用之用,方为至用。
夫道者,无为也,而无不至也。
虚室生风,虚心自守,不为形所役,不为物所累,斯为至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共由也,而仁者之所共由也。
道者,万物之所共由也,而仁者之所共由也。
道也者,所以导万物也;仁也者,所以导仁也。
道者,万物之所共由也,而仁者之所共由也。
故道者,无为之本也;仁者,无为之道也。
道也者,万物之所共由也,而仁者之所共由也。
道也者,所以导万物也;仁也者,所以导仁也。
道者,无为也,而无不至也。
无为而治,其德乃厚。
夫道之出也,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夫道之出也,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是以至道之精,不可为形;至道之用,不可为名。
是以至道之精,不可为形;至道之用,不可为名。
《庄子·山木》文言文翻译:山中的树木,因为自恃高大,容易招致砍伐;油脂燃烧,因为它能照明,所以会自焚。
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人砍伐;漆树可以制作涂料,所以被人割取。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有用的用处,又能使什么陷入困境呢?无用的用处,才是真正的用处。
道,就是无为,却能无所不至。
虚静的屋子会产生风,虚静的心灵自然能保持安宁,不被外物所役使,不被名利所累,这就是至道。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已经知道追求知识是危险的,那么追求知识的人就更加危险了!做善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触犯刑法,遵循中庸之道,可以保全自己的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奉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庄子·山木高中作文人生于世,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山木因为“无所可用”而得以“终其天年”,一雁因“不能鸣”而遭到杀戮。
同是“不材”,但两者的命运截然相反。
虽说如此,可它们的身上却是有着相通之处的:没有价值!想想,山木百无一用,即使高寿,它的价值又体现在何处?雁“不能鸣”,留着何用,不死何为?读罢《庄子•山木》篇,山木和雁给身处新时代大发展中的我们予启示:人生于世,要活出自己的价值。
山木,“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它是匠人眼中彻头彻尾“不中用的木材”,几乎没有任何价值;雁,“不能鸣”,只知道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同样,它在主人的眼中也是一无是处的。
它们在世人眼中都是没有价值的物,所以,山木遭遇匠人的鄙弃,雁成为主客的盘中物,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社会人,我们实在是要从它们身上吸取教训的。
可是,在我们的身边还真的有不少类似于“山木”和“雁”这样的人。
君不见,我们身边那些患有“巨婴症”的人,一把年纪了还在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宅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沉迷于网游的生活;君不见,我们身边的“啃老族”终日游手好闲却像吸血鬼一样吮吸着父母的血汗;君不见,一些不学无术、碌碌无为之辈在职场上疲于奔命找工作难以安身……想想,这些人能真正为我们社会创造多少价值呢?可喜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拥有更多的是像袁隆平、钟南山、彭士禄这样为国家无私奉献创造巨大价值的人。
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会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我们才能拥有今天美好的生活。
也正是因为他们为国家作出的伟大贡献,他们才被人民称为“国士”!即使我们不能够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但是我们也要努力地向他们靠近。
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为祖国的建设、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可以像河南郑州街头凌晨摆摊的96岁的“励志奶奶”一样,30年如一日做好一件事情;我们也可以像身残志坚的在考场用脚写字考上同济大学研究生的无臂考生彭超一样,用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去追求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也可以像……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庄子山木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庄子《逍遥游》中关于“山木”的原文和译文: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万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古之学者,其出也远矣,然后知者,愈悲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也,君子称物之主而贵其主。
非所物而贵其主,则为盗贼者也。
故君子不废树木,不辞细腰之人;方以此示之于外也,而不以其身易物也。
译文:
北海中有一种鱼,叫做鲲。
它的体积巨大,多少千里也说不定。
它变身成为大鸟,叫做鹏。
鹏的背有数万里长,愤怒时飞舞,它的翅膀形如天空中飘荡的浓云。
它属于鸟中的一种,如果身处北海,它将要往南海过冬。
南海就是所谓的天池。
注:在《诗经·大雅·文王》中“鹏之执昏”等词,说明鹏是一种巨鸟。
周代职官制度中,设有鹏翼府、鸟具府等官署,以掌管养殖和管理这类鸟兽,证明当时已将鹏和鲲等视为鸟兽之一。
在天地之间,每一物种都有主宰。
君子重视物种的主宰
而非物种本身。
如果不注意到物种的主宰而只贪求自身的私利,那么是典型的盗贼行为。
因此君子不会砍伐大树,也不会拒绝为细腰人让路。
以此示人,而不会将自己当做一件物品去交换。
这便是君子的品德与行为的体现。
“君子之交淡若水”出自《庄子·山木》,原文及注释原文: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注释: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交:交往,交情。
-淡若水:像水一样清淡。
形容君子之间的交往不掺杂功利之心,平淡如水,却能长久。
-小人:指道德低下的人。
-甘若醴(lǐ):像甜酒一样甘甜。
醴,甜酒。
形容小人之间的交往以利益为纽带,表面上亲密,实际上不可靠。
-淡以亲:因为淡泊而亲近。
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却真诚,所以能够长久而亲近。
-甘以绝:因为甘甜而断绝。
小人之交虽然甜蜜,但往往因利益冲突而断绝。
-彼:那些。
-无故以合者:无缘无故而结合在一起的人。
这里指小人之交。
-则无故以离:就会无缘无故地分离。
说明小人之交不可靠。
《庄子-山木》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庄子-山木》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山木本篇通过九则寓言故事,从不同的侧面来论述生逢乱世的避祸之道。
庄子山木读后感《庄子·山木》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
本文通过对山木的比喻,表达了庄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以及他对自然、人生和道德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借助山木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展现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首先,庄子通过比喻山木的生长过程,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理解。
他认为山木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是因为它们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去追求虚名和功利,而是顺应自然的本性,顺其自然地生长。
庄子通过这个比喻,告诉人们要像山木一样,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是要顺其自然地生活。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其次,庄子通过山木的比喻,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如同山木一样,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功利,而是要顺其自然地生活。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珍惜生活,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最后,庄子通过山木的比喻,表达了他对道德的看法。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庄子认为,道德不是通过追求名利和功利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来实现的。
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珍惜道德,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综上所述,庄子的《山木》通过对山木的比喻,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道德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珍惜生活,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山木》读后感新闻学1701 吴缘缘庄子·山木是由九则寓言故事组成,每一则寓言故事的主旨不尽相同,但是大体上都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体验和感悟,对人生哲理和社会问题深刻认识。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近日,阅读到《庄子·山木》中第一则故事:庄子行于山。
全文讲的是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颗大树,但是伐木人没有动手,因为认为这棵树没有什么用。
后来庄子出山留宿在朋友家,朋友杀鹅款待,但是杀了一只不能叫的。
弟子很疑惑,鹅和树同样为不成材的,为何待遇有差别。
并问庄子会如何选择。
当我读到这里是我思考了下,如果把树和鹅转变为人,我会如何选择,是选择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呢还是选择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最终我觉得做人还是要做出类拔萃的。
于是我继续阅读下去。
庄子的回答却是: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意思是: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约束与劳累。
看到这个回答,让我有点惊讶,庄子既没有选择出类拔萃也没有选择碌碌无为,而是选择成为一个成材与不成材之间的一类人,通俗一点就是平常人,不算成功人士也不算失败者。
在我看来正常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文化悠久的国家,不论是父母的期盼,还是自身的目标。
除非个别人,不然不会有人甘愿成为平凡人。
但是庄子,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居然愿意成为这一类平凡的人。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读完这句我终于知道为何庄子选择“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他认为,如果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
没有赞誉和诋毁,可以像龙腾飞或者像蛇蛰伏,随着时间推移,不偏滞任何一方进退自如,悠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那么就不会受到外物的约束和劳累。
君子之风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关于君子之风的诗句及其意思和出处:
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意思:君子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小人之间的交情,像甜酒一样甘美,却容易断绝。
出处:这句话出自《庄子·山木》,是庄子对人际关系的一种看法,强调了真正的君子之间的情谊应该是纯粹、真诚、朴实的,而不是建立在功利和虚荣之上的。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意思:天体运行刚健不息,有志向的人也应该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有德行的人也应该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出处:这句话出自《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品质的一种概括,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
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意思: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出处: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对君子和小人心态的一种对比,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坦荡、豁达的品质。
这些诗句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君子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在使用这些诗句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表达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用,以展示对君子之风的理解和追求。
【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1)而歌猋(2)氏之风。
有其具(3)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4),木声与人声,犁然(5)有当于人之心。
颜回端拱(6)还目而窥之。
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7)也,爱己而造哀(8)也,曰:“回,无受天损(9)易,无受人益难。
无始而非卒(10)也,人与天一也。
夫今之歌者其谁乎?”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
”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11),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12)也,言与之偕(13)逝之谓也。
为人臣者,不敢去之。
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14)乎?”“何谓无受人益难?”仲尼曰,“始用四达(15),爵禄并至而不穷。
物之所利,乃非己(16)也,吾命其在外者(17)也。
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18)?故曰:“鸟莫知(19)于鷾鸸,目之(20)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21),弃之而走。
其畏人也而袭(22)诸人间。
社稷(23)存焉尔!“何谓无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万物(24)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25)而已耳!”“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26);有天,亦天也。
人之不能有天(27),性也。
圣人晏然(28)体逝而终矣!”【出处】本段属《庄子》·山木【注释】(1)据槁木:执持木杖。
槁伎,以枯枝为击节之策。
(2)猋〔yàn〕:古通“焱”。
焱氏即神农氏,传说为教民稼穑之古帝王。
风:歌谣。
(3)具:敲击拍节之木棍等。
无其数:作为乐器用的各种器具都有一定规格尺寸,即为数。
此时只是信手取来,不合规格,故称无其数。
(4)宫角:官商角徵羽五声之代称。
(5)犁然:犹厘然,条理分明。
(6)端拱:端立拱手。
还目:转眼。
(7)广己:扩大己之德。
造大:造作夸大。
(8)造哀:超乎自然,过分造作之哀痛。
此句意为,孔子担心颜回把自己的道德看得过高而有所造作夸大,由于爱已过深而哀痛过度。
(9)天损:自然带来的损害。
庄子山木读后感庄子的《庄子山木》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通过对山木的描述,表达了庄子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文章以山木为载体,表达了庄子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展现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文章中,庄子以山木为主题,通过对山木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他用“山木”来比喻人生,认为人生就像是一棵树,经历风雨和严寒,却依然坚韧地生长着。
同时,他也用“山木”来比喻自然界,认为自然界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类应该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庄子以山木为载体,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展现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庄子山木读后感。
庄子的《庄子山木》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通过对山木的描述,表达了庄子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文章以山木为载体,表达了庄子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展现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文章中,庄子以山木为主题,通过对山木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他用“山木”来比喻人生,认为人生就像是一棵树,经历风雨和严寒,却依然坚韧地生长着。
同时,他也用“山木”来比喻自然界,认为自然界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类应该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在庄子看来,山木虽然生长在山中,但它们并不为山所束缚,而是随着自己的本性而生长,不受外界的干扰。
这种自由自在的生长状态,正是庄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像山木一样,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随遇而安,随缘而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外界所干扰。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名利,忙于功利之事,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本性。
庄子的《庄子山木》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哲学课,教导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应自然的规律,随遇而安,随缘而生。
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本性,做一个真正的自由自在的人。
《庄子》庄子(原文+注释+译文)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山木》原文及译文展开全文庄子·山木庄子·山木由各自独立的九则寓言故事组成,每则寓言故事的主旨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不乏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中文名庄子·山木作者庄子实质九则寓言时间前369-前286庄子庄子(前369-前286),华夏族,姓庄名周,字子休,享年84岁。
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
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简介庄子外篇二十山木原文及译文作者:庄子题解本篇仍主要是讨论处世之道。
篇内写了许多处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故事,希望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而其主要精神仍是虚己、无为。
全文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其为道德之乡乎”,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和雁不能鸣因而被杀,说明很难找到一条万全的路,最好的办法也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
物物相累——《庄子·山木》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其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共同形成了我们今天的老庄之道,也就是黄老之术。
在《庄子》一书中,内篇《人间世》和外篇《山木》相互照应,阐发庄子对于养生之道和生存之道的观点与看法。
此二者中提到我们之所以会忧虑、会受到伤害,完全是由于万物相联系,物物相累。
【关键词】:庄子、山木、物物相累、物我相累、他我相累、本我相累
“妻子亡去,鼓盆而歌”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是一种几位不仁义的做法,可是在庄子眼中,却是一种对于妻子亡去的欣喜和快乐,对于妻子找到归宿的开心;“庄周化蝶”的美丽传说一直影响着我们,是一个美丽而又诡异的故事;“濠梁之辩”是诡辩吗?还是庄子思想的完美展现?对于生,对于死,庄子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于快乐,对于忧伤,庄子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在战国的乱世中,庄子对于生存又是怎样看待的呢?庄子告诉过我们,他要像鲦鱼一样的从容,他要曳尾于涂中,他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其故
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二烹之。
竖子请曰:“歧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
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1
物物之累
庄子认为,在世界中最基本的联系是便是物物相累,即物与物之间的相累,
相互影响。
为此,庄子举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例子来说明。
在世间,
不同的物体之间都会存在相累的情况。
这是世间最基本的相互牵累,相互联系。
大千世界中最基本最小的物体之间只要存在着关系,都会发生相累的情况。
无论
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螳螂因捕蝉而被被黄雀盯上了,此为螳螂为蝉所累;
1张京华校注《庄子注解》,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5曰第一版,365页
同样的黄雀因螳螂而被猎者盯上了,此为为螳螂所累;可想而知,那可怜的蝉定
是为了什么东西,例如是树上的什么东西所累而为螳螂所盯上。
庄子并未提出解决物物之累的方法。
但是就庄子整篇的思想可以得知若要解
决物物之累的话,就必须改变物体之间的这种你我相食的规律,但是庄子自己却
又是一个提倡要顺应自然的人,因此在这里边提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死结。
物我之累
除了对于物物之累的阐述之外,庄子更进一层提出了物我相累的一个看法。
认为不仅仅物物之间存在着相累的状况,物我之间一样存在着相累的状况。
特别是庄子认为物我之间存在的哪一种关系是由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
物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利益关系。
如果我们过度的追求利益,追求于物,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受到物的“累”。
还是那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例子。
庄子在林中看到了黄雀、螳螂和蝉的关系以及表现之后,边忍不住想看下去,结果被守园人骂了一通,因此便感到自己很委屈,同样也是深有体会“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忘请渊”1,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因为留恋与尘世的利益之利而迷失了天道之贵。
在此,庄子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即是“入其俗,从其令”也就是说要顺应自然,顺应天命,不应为了一时之利而丧失了修身的机会,更不可因此放弃了道。
物我之累的另一个环节便是环境对于我们的相累。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会让我们相累。
在不同环境里面我们便会有不同的表现。
庄子的山木的的那个猿猴的故事以及比干剖心的故事都可以反应出这种情况。
那只猿猴只有在顺势的时候方可以上下自如,也就是在顺势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一旦居于弱势或者逆我的环境之下便难以在发挥自己的长处,只能任人宰割了。
庄子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中说道其和魏王的谈话,从中反映出庄子认为解决此类相累的问题只能是顺应时势而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善终。
我认为这是一个庄子对于当时时局的一种无奈和痛苦。
面对自己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难题一个借口而已。
庄子的这一说法一样的提出了对于当时的文人或者是士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庄子一心想超脱于世,但是却始终无法逃避着环境对于其压迫和生活的困境,最终还是难以得到自己的“鲦鱼之乐”。
他我之累
所谓他我之累便是指他人对于我们的所累,也就是他们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始终存1张京华校注《庄子注解》,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5曰第一版,378页
在的。
庄子讲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也是他用了很多次的故事,其中提到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也就是说孔子快饿死了。
这个时候孔子就敲击木头,可是却无法敲出发音完备的音乐。
此时,颜回感到疑惑便问了孔子原因,孔子说:“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
解作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我们始终会受到社稷有无道之间的影响。
无论是有道则仕还是无道则隐也好,我们无论如何都是因为自己受到的影响而产生的这种情况,都是受到世人的影响的。
因此,庄子便提到无受人益难。
其次,在《山木》中庄子还提到另一个方舟与水中的故事。
讲的是方舟与水上的两艘船。
如若是船上有人,那么我们便会很生气;如若船上没人,那么我们便不会感到愠怒。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很难可以摆脱这别人的影响。
然而,正是这样,庄子也提出了自己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没有“他”。
这样子我们便可以做到不会愠怒了。
对于事情便可以做到不为他人所累。
本我之累
当然在庄子眼中,无论是什么相累,最重要的还是本我自己的相累。
我们往往无法摆脱自己对于自己的束缚。
在前几个故事中,庄子只是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对于自己的束缚。
那棵大树在山林中不会被砍,而那只不会鸣叫的鹅还是被主人当成是招待客人的美味。
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自己的性质决定了自己的去留。
木材是用于建筑的,因此要使得自己的一免于危难就必须使得自己不符合作为建材的标准;而鹅一方面是用于鸣叫的,因此要使得自己免于危难就必须使得自己可以鸣叫,符合这一方面的要求,之后再去考虑其他的条件。
因此无论如何,他们总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本身性质。
另一个故事是指鲁哀公的故事。
市南子建议鲁哀公不要太哀伤,应该“乘道德于浮游”,抛弃当前的困惑,走向“道德之乡”。
可是我们必须弄清楚鲁哀公的哀伤和忧虑从何而来,是从他自己的国家和担忧而来的,他作为一个国君必须以身作则,时刻关系国家的安危,因此他才会如此的哀伤和忧虑。
对于次庄子提出了道德之乡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地方让鲁哀公前往,可是在本质上也就是值的是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的“心斋”,也是很多专家学者所提到的“虚几”。
庄子在《人间世》和《山木》中主要阐述的是人之累从何而来以及如何解决人之累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观点便是“物物相累”,其中包含的物物、物我、他我、本我之间的相累以及庄子对其提出的解决办法最终可以归结于一点:万物相互联系,联系的途径便是“利”字,无论是心灵之利还是物质之利,无论是将得之利还是已得之利,都是最终的祸首。
另外,庄子在其中提出了他自己的一部分解决办法:心斋,虚几。
但是庄子毕竟是处于那么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总会受到一些思想的影响,使得其在其中无法解答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正确处理时势和我们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
在既保持自己与他人一样,使得自己顺应自然的同时却使得自己与他人不同,不受他人影响,能够真正的化蝶而飞,和那碟共舞与梦中和现实中;能够值得自己真正的可以做到鼓盆而歌。
参考文献:
1. 张京华校注《庄子注解》,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5曰第一版
2.王钟陵《庄子人间世》讲疏,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1 期
3. 高利民《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4 期
4.金五德《庄子的生死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第10卷第3 期,2010 年9月
5. 钟文龙《无情世界的心境-浅议庄子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第16卷
6.卜茹雯《乱世中心灵的救赎——读庄子<人间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NO.35
7.马寒《论庄子的生命观—以《庄子》的内七篇为例》,船山学刊,2011 年第4 期
(复总第8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