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类常见相似鱼病的诊治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13.60 KB
- 文档页数:1
四类常见相似鱼病的诊治介绍在养鱼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症状相似的鱼病,在诊断手段有限的情况下,经常容易造成误诊。
本文对四类常见相似鱼病的诊治作简要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草鱼出血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病发病初期两者外观症状极为相似,病鱼体色发黑,体表轻微充血或出血,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打开腹腔可见肠壁充血。
草鱼出血性肠炎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镜检可见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性肠炎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镜检肠腔内红细胞较少。
防治草鱼出血性肠炎,每立方米用二氧化氯0.3克加水全池泼酒,隔天再使用1次,同时每100千克鱼每天用大黄、黄芩、黄柏和板蓝根各0.5千克,再加0.5千克食盐拌饲料投喂,连喂7天。
草鱼细菌性肠炎,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或0.3克优氯净加水全池泼酒,同时每100千克鱼用大蒜素0.5~1克拌入10千克精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投喂3天。
二、鳃霉病、细菌性烂鳃病与寄生虫性烂鳃病这三种病外观相似,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
发病晚期3种病极易区别,鳃盖内表皮组织发炎充血,中间腐烂,有“开天窗”现象,鳃丝腐烂发白带黄色,尖端软骨外露,并黏有污泥或黏液为细菌性烂鳃病。
镜检若寄生虫数量多,则为寄生虫性烂鳃病,若鳃丝末端挂着似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常为中华鱼蚤病。
鳃部分泌大量黏液则可能是隐鞭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或指环虫病。
三、细菌性白头白嘴病与车轮虫病前者病鱼体色发黑,漂浮在岸边,头顶和嘴周围发白,甚至腐烂,且常发生于鱼苗期和夏花阶段。
后者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发白。
防治细菌性白头白嘴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4克浸泡30分钟后全池泼酒。
或每立方米水体用大黄2.5克放入20倍的0.3%的氨水中浸泡过夜,然后将汁液全池泼酒。
防治车轮虫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0.7克兑水全池泼酒。
9种相似鱼病鉴别(锦鲤)九种相似鱼病的鉴别锦鲤鱼目前,流行较广、危害较大并且比较常见的鱼病有十几种。
这十几种鱼病中,常有一些症状相似而病原体不同的病症,必须正确诊断,才能彻底防治。
现将具有相似症状鱼病的识别方法介绍如下:一、白皮病、打粉病、小瓜虫病、微孢子虫病和痘疮病①相似处病鱼体表都有白点。
②不同处A、白皮病病原体是白皮假单孢菌。
白点出现于背鳍基部或尾柄处,病情发展了只是白点本身的面积扩大,最终表现为以背鳍至臂鳍为界的整个后部皮肤呈白色。
B、打粉病病原体是嗜酸性卵甲藻。
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但随病情加剧白点数量增多,最终白点遍及全身,整个体表似擦了一层粉末。
C、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小虫瓜。
细看白点间有充血的红斑,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带有白色小点的囊泡。
D、微孢子虫病病原体是微孢子虫。
病鱼死后2~3h,观察其发病部位,仍有白点的是微孢子虫引起的,如果没有白点的是小瓜虫引起的。
E、痘疮病病原体是痘疮病毒。
特征虽与小瓜虫相似,但小瓜虫病可用肉眼见到小瓜虫游动,而痘疮病在普通镜下看不到病原体。
二、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赤皮病和鲩内变形虫①相似处病鱼肠管都呈红色。
②不同处A、病毒性肠炎病原体是病毒。
病鱼肠道局部或全肠出血,呈鲜红色。
口腔、肌肉、鳃盖和鳍条等处有充血现象,肠黏膜皮肤一般不腐烂脱落。
B、细菌性肠炎病原体是鱼害黏球菌。
病鱼肠道呈紫色,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
C、赤皮病病原体是荧光假单孢菌。
鱼体局部或大部分充血发炎,鳞片脱落。
D、鲩内变形虫病病原体是鲩内变形虫。
鱼病特征虽然相似于细菌性肠炎,但一般只表现于肠道的后部。
3、白头白嘴病、车轮虫病和钩介虫病①相似处病鱼都呈白头白嘴状。
②不同处A、白头白嘴病病原体是黏球菌。
刮下病鱼皮肤镜检,可见蠕动的细菌。
B、车轮虫病病原体是车轮虫。
较大的车轮虫主要侵袭幼鱼的皮肤,它分布于鱼的全身,特别喜欢聚集在鱼的鳍条和头部,有时也出现鳃上。
C、钩介虫病病原体是钩介虫。
池塘养殖几种常见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池塘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养殖方式,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鱼类的需求。
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鱼类病害便开始频繁出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类病害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白点病是池塘养殖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鱼体上出现白色小点,同时鱼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白点病通常是由于水质、饲养管理等问题引起的。
诊断:观察鱼体表面有无白点,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正常。
防治方法:一般来说,首先要改善水质,加强饲养管理。
使用药物治疗时,可以选择含有甲氧苄啶、马来酸甲氧氯普嗪等成分的药物,用药前应确保鱼体无伤口。
二、溶血菌病溶血菌病是由于细菌寄生于鱼体内而引起的病害,感染后会导致鱼体组织坏死,最终死亡。
溶血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池塘水、池底泥沙等。
诊断:观察鱼体上是否有病变,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正常。
防治方法:治疗溶血菌病可以采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同时也要注意水质,加强饲养管理。
预防溶血菌病可以采用池塘消毒、消毒剂的运用等方式。
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可以在短时间内使鱼群死亡。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的病原只能通过池塘水、泥沙等途径来传播。
诊断:观察鱼体上是否有出血现象,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异常。
防治方法:治疗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比较困难,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可以严格控制养殖密度、维护水质、卫生清洁、隔离病死鱼、拒绝野生鱼引进等措施。
四、鳃丝虫病鳃丝虫病是由于鳃内几种寄生虫所引起的病害,常见于夏季气温高湿的时候。
诊断:观察鱼的鳃部是否有虫子,通常会看到白色的细线状东西穿过鱼的鳃片。
防治方法:处理鲫鱼的方法:在饵料中添加米奇丹并喂食5-7天,复查时如仍不见病愈者,可继续投药。
饲养管理方面:1. 防止鳃部损伤,减少饵料粉尘磨损鳃片。
2. 维护水质健康,保障生态环境清洁。
3. 适时对池塘搬移,消毒保健。
草鱼相似病的诊断
对于症状相似的草鱼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区别诊治而盲目施药,往往起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甚至会加重病情,影响养殖效益。
1.细菌性烂鳃病与鳃霉病。
病鱼的共同特征是鳃瓣受损、腐烂发白。
细菌性烂鳃病病鱼主要表现为:鳃丝腐烂发白,鳃丝尖端软骨外露,附有污泥和黄色黏液,鳃盖骨内表皮充血,表面常被腐蚀成不规则的透明小洞。
鳃霉病病鱼主要表现为:鳃瓣点状出血,部分鳃丝发白并呈腐烂状。
2.肠炎型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
病鱼共同的特征是肠道充血发炎。
肠炎型出血病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局部或全肠因出血而鲜红,肠壁微血管特别明显,肠道充血而不腐烂,有韧性,口腔出血。
细菌性肠炎病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全部充血发炎呈紫红色,后肠近肛门一段尤为明显,肠壁的黏膜溃烂化脓,腹部膨大有红斑,腹腔内有黄色腹水。
肠炎型出血病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防治。
3.白头白嘴病与车轮虫病。
白头白嘴病的病鱼头部和眼球区的皮肤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周围皮肤腐烂,并有絮状物黏附。
车轮虫病的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浅白色,头部附有一层白色粉状物质并分泌很多黏液。
- 1 -。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一览在养鱼的过程中,鱼类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这不仅对鱼的生长和健康造成威胁,也会给鱼主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了解鱼类常见的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持鱼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类常见的鱼类疾病及预防措施。
一、细菌感染类疾病1. 水霉病(灰霉病)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或灰色的粘液、腐败组织以及溃疡。
为了预防水霉病的发生,鱼主人应当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如果出现水霉病的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2. 毛细管卜氏菌病毛细管卜氏菌病主要症状为鱼体表面的黄色或黑色细菌感染,鱼体会出现发炎、溃疡和损伤。
为了预防毛细管卜氏菌病的发生,鱼主人应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并定期给鱼进行洗浴。
如果出现毛细管卜氏菌病的症状,可以使用硫酸链霉素等药物治疗。
二、寄生虫感染类疾病1. 鳃蚤感染鳃蚤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会寄生在鱼的鳃部,导致鳃丝显著肿胀和出血。
为了预防鳃蚤感染,鱼主人应定期清洁鱼缸并更换水质,同时在购买新鱼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感染了鳃蚤。
如果鱼已感染鳃蚤,可使用除虫剂进行治疗。
2. 轮虫感染轮虫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虫,会引发鱼体表面的白色或黄色圆形斑点。
为了预防轮虫感染,鱼主人应定期检查鱼体表面是否有异常,保持水质清洁,并定期对水进行消毒。
如果发现鱼已感染轮虫,可以在水中添加甲醛类药物进行治疗。
三、真菌感染类疾病1. 真菌病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长出白色或灰色的绒毛状物体。
为了预防真菌病的发生,鱼主人应保持水质清洁,同时定期对水进行消毒。
如果发现鱼已感染真菌病,可使用甲醛或硫酸链霉素进行治疗。
四、病毒感染类疾病1. 鱼类疱疹病鱼类疱疹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水疱状的病变。
为了预防鱼类疱疹病的发生,鱼主人应定期检查水质,避免引入携带病毒的新鱼。
如果发现鱼已感染鱼类疱疹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唯一的方法是尽可能将已感染的鱼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淡水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真菌性疾病以及病毒性疾病等。
以下是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鱼身上出现腐烂、脱鳞、溃疡、呼吸困难等。
诊断时可通过鱼体的外观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测细菌培养来确定。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如磺胺类、青霉素和氯霉素等。
提高水质卫生、增强鱼体的免疫力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2. 寄生虫性疾病: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鱼虱、鱼蛙、鳃蚤等。
寄生虫会在鱼体上产卵或寄生,并导致鱼体出现疼痛、瘙痒、食欲不振等症状。
诊断可通过观察鱼体外观和鳃、鳄鱼小板等部位的寄生虫或卵来确认。
治疗方法可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甲氧苄啶、多潘立酮等。
提高水质卫生和定期清洗设备也有助于预防寄生虫的发生。
3. 真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常见的症状是鱼体出现白色斑点、白毛病以及鳃病等。
诊断可通过观察鱼体外观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测真菌的菌丝和孢子来确认。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使用含有龙脑醇、硫酸铜等成分的药物进行浴池浸泡,或直接将药物添加到水中进行预防和治疗。
提高水质卫生和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也是防治真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4.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鱼体出现呼吸困难、排泄物异常、生长缓慢等症状。
诊断可通过实验室检测血清抗体或病毒核酸来确定。
目前对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尚无特效药物,因此重点在于预防。
提高水质卫生、加强鱼体免疫力、隔离病鱼和健康鱼群等措施,可减少病毒性疾病的发生。
预防为主是淡水鱼养殖中常见疾病的关键。
定期检查鱼体外观和水质,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保证养殖效益。
在出现疾病症状时及时诊断和治疗,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鱼群的存活率和产量。
10种相似的病害症状的病因分析在鱼病诊断中,往往有不少症状相似,但引起鱼类生病的原因不同,或病原体不同,或几种病菌交叉感染侵害鱼体。
在没有显微镜、解剖镜的情况下,如何正确诊断相似症状的疑难鱼病呢?我们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归纳了以下10例症状相似不同鱼病的诊断方法,提供给广大的养殖户参考。
1、病鱼体表有出血症状,鳃基充血或蛀鳍鱼病的诊断:有赤皮病、暴发性流行病、疖疮病、打印病、锚头鳋病和肠火病。
(1)赤皮病:鱼体鳞片脱落,鳍条折断,体表充血发炎或腐烂。
(2)暴发性流行病:病鱼体表、眼、鳍、口腔充血外,还有眼球突出,腹腔积水,肝、胆、脾肿大等特征,以鲫、鲤、鲢、鳙鱼发病居多。
(3)疖疮病:鱼体背部两侧有浮肿浓疮,手摸有浮肿感。
(4)打印病:在尾柄或腹部两侧有指印状红斑,由外烂入体内症状。
(5)锚头鳋病:病鱼部分鳞片发炎红肿,其红点部位肉眼可见有针状虫体。
(6)肠炎病:病鱼肛门红肿,腹部肿胀,手摸有柔软感,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
2、肠炎病的诊断:(1)病毒性肠炎病:肠壁组织完整,呈间断性充血,肠黏膜一般不腐烂脱落,还兼有口腔、肌肉、鳃盖、鳍条充血现象。
(2)细菌性肠炎病:口腔、肌肉没有充血,肠道黏膜往往溃烂发炎,有很多乳黄色液体。
值得注意的是,细菌性肠炎往往同烂鳃病并发,要找出主次,对症治疗。
3、体表呈白色症状的鱼病:有白皮病、打粉病、三代虫病、小瓜虫病、徽孢子虫病、粘孢子虫病、水霉病和钩介幼虫病。
(1)白皮病:该病鱼的白点只出现在病鱼背鳍向后的整个尾柄皮肤上,其面积逐渐扩大呈白雾状,手摸有粗糙感。
(2)打粉病:鱼体出现大量白点状黏液,白点数量不断增多,遍及体表,像米粉般裹满病鱼全身。
(3)三代虫病:应仔细观察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黏液层,可见到毛状虫体在鱼体表上活动。
(4)小瓜虫病:病鱼的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许多白色小点深藏不露膜状脓泡,细看白点间有充血的红斑,病鱼死后2-3小时后白点逐渐消失。
S h u i c h a n y u y e在渔业养殖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使得养殖业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但是在实际养殖时由于受鱼病的影响,而且绝大部分常见鱼病的外观及症状具有相似性,严重影响辨别及治疗,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损失。
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常见鱼病,则应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重视,掌握当前鱼病养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鱼病鉴别的水平,从而选择针对性防治方案,促进渔业养殖的健康发展。
一、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1、主要症状及诊断方案这两种鱼病早期症状相似,病鱼体色发黑而且表面有充血或出血的情况,病鱼经常单独游走,同时游动相对较为缓慢,若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则会导致病鱼食欲减退情况的出现。
针对两种鱼病差距来讲,在实际进行活检的过程中,前者肠壁弹性相对较好,而且肠腔内存在的粘液较少,但是肠道绝大部分区域都是鲜红色,肠系膜及脂肪有出血点,出血粘膜上并没有腐烂脱落的情况。
针对后者鱼病来讲,病情相对较轻的病鱼前肠或后肠有血红的情况,较为严重的出现紫红色,肠腔内通常不会存在食物,甚至还会有淡黄色粘液,严重时可以发现肠腔内有坏死脱落细胞,红细胞相对较少。
针对这两种鱼病的防治来讲,为了避免受到其影响而无法保证鱼的正常生长,则应该加强对两种病情有着充足的了解,并通过活检及临床检查等各项工作完善处理方案,最大化发挥治疗的效果,制定针对性诊治方案,避免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治疗工作的有序进行。
2、防治技术的运用首先,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
针对这种鱼病治疗来讲,由于具有较高的治疗难度,而且并没有相对较好的特效药物,必须要加强对预防的重视,掌握频发病的季节,进而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各项工作进行创新,合理的选择生石灰若干,提高预防的效果。
对于已经发病的病鱼,则可以选择大黄、板蓝根、食盐0.5kg 搅拌投喂,并且需要将治疗周期控制在3-7天,同时应该时时观察鱼病的发展情况。
除此之外,不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还以通过水花生、大蒜头和食盐的运用,将其做成药饵,使得治疗的效果能够不断提升。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鱼病诊断与治疗方法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养殖鱼病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养殖鱼病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养殖效益,还威胁到了养殖鱼的生命健康。
因此,科学准确的鱼病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养殖鱼病以及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白点病白点病是养殖鱼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它由一种寄生虫引起。
患病鱼体表出现白色斑点,伴随鳃盖运动异常、摇头晃尾等症状。
白点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鱼体表上的白点,寻找寄生虫的存在来进行确认。
治疗方面,可以选择药浴法,将鱼浸泡在药物溶液中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甲醛、溴化镁等。
二、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也较为常见,常见的病原菌有弧菌、青霉菌等。
患病鱼会表现为食欲不振、体色暗淡、呼吸急促等症状。
诊断细菌性疾病可以通过鳃片、肝脏等组织的细菌培养来确认。
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素、四环素等。
三、真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病原真菌有白毛菌、黑毛菌等。
患病鱼体表出现腐烂、发白、发黑等症状。
诊断真菌性疾病可以通过镜下观察病鱼体表并进行真菌培养来确认。
治疗方面,可以使用具有杀菌效果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甲酚等。
四、寄生虫疾病养殖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寄生虫,如虫卵、虫幼体等,它们会侵袭养殖鱼的体表和内脏,引发寄生虫疾病。
患病鱼表现为食欲不振、虫体可见、体色变浅等症状。
诊断寄生虫疾病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病鱼体表和粪便中的寄生虫来确认。
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药浴或饵料添加的方式进行治疗,如氯化钴、福尔马林等。
五、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比较严重的疾病,常见的病毒包括鳗鱼病毒、疱疹病毒等。
患病鱼会出现鱼眼凹陷、尾部溃烂等症状。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目前,对于水产养殖中的病毒性疾病,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主要依靠预防为主。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鱼病诊断与治疗方法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白点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等。
四类常见相似鱼病的诊治介绍
草鱼出血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病发病初期两者外观症状极为相似,病鱼体色发黑,体表轻微充血或出血,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打开腹腔可见肠壁充血。
草鱼出血性肠炎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镜检可见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性肠炎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镜检肠腔内红细胞较少,有部分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
防治草鱼出血性肠炎,每立方米用二氧化氯0.3克加水全池泼洒,隔天再使用1次,同时每100公斤鱼每天用大黄、黄芩、黄柏和板蓝根各0.5公斤,再加0.5公斤食盐拌饲料投喂,连喂7天。
草鱼细菌性肠炎,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或0.3克优氯净加水全池泼洒,同时每100公斤鱼用大蒜素0.5~1克拌入10公斤精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投喂3天。
鳃霉病、细菌性烂鳃病与寄生虫性烂鳃病 3种病外观相似,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
发病晚期3种病极易区别,鳃盖内表皮组织发炎充血,中间腐烂,有“开天窗”现象,鳃丝腐烂发白带黄色,尖端软骨外露,并黏有污泥或黏液为细菌性烂鳃病。
镜检若寄生虫数量多,则为寄生虫性烂鳃病,若鳃丝末端挂着似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常为中华鱼蚤病;鳃部分泌大量黏液则可能是隐鞭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或指环虫病。
鳃色发白并略带红色小点,则是鳃霉病,镜检可见病原体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或血管和软骨中生长。
细菌性白头白嘴病与车轮虫病前者病鱼体色发黑,漂浮在岸边,头顶和嘴周围发白,甚至腐烂,且常发生于鱼苗期和夏花阶段;后者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发白。
防治细菌性白头白嘴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4克浸泡30分钟后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大黄2.5克放入20倍的0.3%的氨水中浸泡过夜,然后将汁液全池泼洒。
防治车轮虫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0.7克兑水全池泼洒。
竖鳞病与鱼波豆虫病竖鳞病的鱼体表粗糙,鱼体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有时伴有体表充血,鳍基充血。
后者发病是因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鳞囊内而引起的竖鳞症状,需用显微镜检查鳞囊液才可区别。
防治竖鳞病时,每亩水面用艾蒿根5公斤、生石灰1.5公斤,调匀后兑水全池泼洒。
防治鱼波豆虫病,冬季水温2~8℃时,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合剂0.3~0.4克兑水全池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