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实验报告册
- 格式:docx
- 大小:272.71 KB
- 文档页数:1
一、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提高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是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组成。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可以了解其基本结构。
二、实验材料:1. 植物叶片;2. 水滴;3. 显微镜;4. 实验报告册。
三、实验步骤:1. 将植物叶片放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清水;2. 用镊子将叶片压扁,使细胞排列整齐;3. 将盖玻片覆盖在叶片上,用镊子轻轻压紧;4.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细胞;5. 调整焦距,换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结构;6. 观察并记录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7. 重复观察不同细胞,对比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植物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独有的结构,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2.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通道;3. 细胞质是细胞内除细胞核外的全部物质,含有各种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等;4.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DNA;5. 液泡是细胞内的储液器官,储存水分、营养物质等。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这些结构在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提供了物质和能量保障。
六、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显微镜,注意调节焦距,确保观察效果;2. 观察时要认真、细致,注意不同细胞结构的差异;3. 实验报告要简洁明了,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
七、实验拓展:1. 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2. 研究细胞器的功能;3. 探究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水生生物学实验(英文):Experiment of Hydrobiology课程编号:15241048课程学分:0.7课程总学时:2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前修课程:水生生物学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水生生物学实验是水生生物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巩固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水生生物学实验认识水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
掌握一般水生生物的调查分析方法,能独立设计进行水生生物调查工作方案,并能写出总结报告。
三、实验目标与要求实验目标在于认识水生生物常见种类,掌握其种群变化规律,对于增殖有益种群,控制有害种群,提高水体生产力显得十分重要。
认识淡水水域中蓝藻、硅藻、绿藻等八大藻门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认识淡水浮游动物的四大类群: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认识淡水底栖动物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熟悉水生高等植物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
四、学时分配水生生物学实验课学时分配内容学时实验类别备注实验一 蓝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实验二 硅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实验三 裸藻、金藻、黄藻、甲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2 验证性实验识别实验四 绿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一) 2 验证性实验实验五 绿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二) 2 验证性实验实验六 原生动物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实验七 轮虫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实验吧 枝角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实验九 桡足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2 验证性实验实验十 水生高等植物的观察及底栖动物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注: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总计0.7学分,安排10次实验,验证实验性占100﹪,其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课程实习中安排)五、教学内容与安排实验一:蓝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1、实验目的与要求(1)、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识别蓝藻的主要形态特征,如无细胞核、无色素体、有异形胞等。
学院:水产学院系部:水生动物养殖系班级:水产2101班姓名:张三学号:20210001日期:2023年11月15日目录一、实训目的二、实训内容1. 水生动物养殖环境准备2. 水质检测与调控3. 饲料投喂与管理4. 疾病预防和治疗5. 水生动物行为观察三、实训过程四、实训结果与分析五、实训总结六、参考文献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水生动物养殖的基本技能,了解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熟悉水生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水生动物养殖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训内容1. 水生动物养殖环境准备-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和养殖设施。
- 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 调整水温、pH值等水质参数。
2. 水质检测与调控- 使用水质检测仪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测。
-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水质参数,确保水生动物的生长需求。
3. 饲料投喂与管理- 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和投喂量。
- 定时定量投喂,保证水生动物营养需求。
4. 疾病预防和治疗- 观察水生动物的行为变化,及时发现疾病迹象。
- 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药物、改变养殖环境等。
5. 水生动物行为观察- 观察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记录其行为变化。
- 分析水生动物的行为特点,为养殖管理提供依据。
三、实训过程1. 实训前期,我们对养殖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规划,选择了适合水生动物生长的养殖设施,并对养殖水体进行了消毒处理。
2. 在水质检测与调控方面,我们使用水质检测仪对养殖水体进行了多次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了水温、pH值等水质参数。
3. 在饲料投喂与管理方面,我们根据水生动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选择了合适的饲料种类和投喂量,并定时定量投喂。
4. 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我们通过观察水生动物的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并治疗了疾病。
5. 在水生动物行为观察方面,我们记录了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行为变化,分析了其行为特点。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水生动物养殖的基本技能,了解了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熟悉了水生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水中细菌培养结果与分析实验报告摘要:水质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水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通过采集水样,利用凝胶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水样中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
结果显示,水样中细菌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包括常见的肠道菌和病原菌。
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必须重视水质的检测和治理,以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健康。
关键词:水质、细菌、培养、鉴定、实验报告引言水质是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着水体的质量。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水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水中的细菌主要来源于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等。
因此,对水中细菌的培养和鉴定非常重要,可以评估水质状况和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水环境。
本实验旨在通过凝胶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水样中的细菌进行培养和分析,以期得到水样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情况。
材料与方法1.样品采集:选取两个不同水源的水样作为实验材料,使用无菌容器采集水样,并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2.细菌培养:将水样均匀悬浮后,分别采用平板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进行细菌的培养。
平板培养法使用琼脂平板培养基,通过在平板上涂布悬浮液并在适宜条件下孵育,观察并统计菌落数量。
液体培养法使用含有养分的液体培养基,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悬浮液,以适宜条件下摇床培养,观察并统计菌液浓度。
3.细菌鉴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培养后的细菌进行鉴定。
使用细菌特异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进行PCR扩增反应,并通过荧光定量PCR仪读取结果。
根据荧光信号的强度和特定峰值,确定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结果与讨论1.细菌培养结果:通过平板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成功培养出水样中的细菌,并观察到菌落数量较多。
平板培养法结果显示,水样A中的菌落形成较为集中,而水样B中的菌落分布相对分散。
液体培养法结果显示,水样A中的细菌浓度较高,而水样B中的细菌浓度较低。
2.细菌鉴定结果: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培养后的水样进行了鉴定。
实验科目:海洋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微藻形态结构观察与玻片制作实验时间:周日3-4节上课时间:周日3-4节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硅藻、甲藻、裸藻等微藻代表种的实验观察,掌握各门的主要特征。
2.学习硅藻玻片制作技术。
3.了解微藻的分离纯化技术。
二、实验原理各种微藻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
三、实验材料,用品,方法(一)、硅藻,甲藻及甲藻代表种的观察1. 实验材料:裸藻、硅藻的小环藻、舟形藻、扁形藻、羽纹藻及直链藻装片;活体或鲁格试剂固定样品。
2. 实验内容: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并照相。
(二)、硅藻玻片的制作1. 实验材料:采集的新鲜海水及表层底质样品,福尔马林溶液,碘-碘化钾2. 实验内容:(1).用吸管吸取少量样品置于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2).硅藻永久片的制作学习:冲洗、离心,去除上层液,收集藻类与管底,加H2SO4或洗涤剂处理以去除细胞内有机物,清洗使成为白色硅藻粉末。
取含白色硅藻粉末的液体一滴滴在盖玻片上,烘干后,有藻的一面向下覆盖在载玻片上,制成玻片,以pleurax封片,或用硅藻胶处理制成硅藻永久装片。
(3).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三)、微藻的分离纯化1. 实验材料:采集的新鲜海水及表层底质样品:F/2海水培养液及培养基2. 实验内容:(1).稀释分离法:应用24孔板/离心管,倍数法稀释样品液3-5次,取最后3-5次稀释液滴入溶解的琼脂培养基中,充分混匀,一起凝固,待单藻落出现,直到得到单一种;或镜检最后稀释液吸取单胞藻至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2).平板分离法:取样品液,均匀涂布在平板培养基表面,封口培养,单藻落出现时分离,得均匀种。
(3).毛细管吸取分离法(4).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5).抗生素或其他生物抑制剂分离法五、实验结果1. 螺旋藻属Spirulina主要特征:藻体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圆柱形螺旋状的丝状体,单生或集群聚生,螺旋数2-7个。
藻体可以颤动和旋转运动,常像围绕着一个纵轴似地很快旋转,向前爬行。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浮游生物的形态观察指导老师:赵盛龙专业:生物科学班级:A10 生科学生姓名:陈斌宾 100103110同组者姓名:实验日期:2012.3.5气压:温度:一.实验目的:配合海洋生物学理论课程,了解并掌握浮游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类依据。
二.实验材料及器具:光学显微镜、解剖显微镜、载玻片、吸管、培养皿、解剖针等。
三.实验方法:调节显微镜,在解剖显微镜及可见光显微镜下通过前后左右调节载物台,寻找所滴加试液中的浮游生物,并通过调节显微镜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来观察清晰的物像。
用解剖针拨弄视野中选定的浮游生物,观察其精细形态结构并将其用铅笔描绘下来,比较不同生物之间的形态差异,实验总结与分析。
四.实验结论:浮游植物1分类地位:硅藻门中心纲盘状硅藻目直链藻科直链藻属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细胞短圆柱形,壳面平,通常10—20个细胞以壳面紧密连成直链,两细胞间凹纹。
细胞直径8—80纳米,其径大于壳环轴。
细胞壁厚。
在壳环面有大型网纹。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是底栖动物及浮游小动物的良好饵料。
211.群体2.壳环面上的网纹2 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 (West )Grun.:单细胞,形状为三角柱形,近于圆柱形或方柱形。
细胞宽25-60纳米,高98-190纳米,通常高为宽的2-3倍或更长。
壳面扁平,大多为三角形,中央有中空的大刺。
细胞壁薄,色素体多数,呈颗粒状。
布氏双尾藻适温范围广,属世界性种类,也是我国沿海常见中之一。
我国四大海区均有记录。
3短楔形藻 Licmophra abbreviate :细胞壳面棒状,一端大一端小,两端皆成顿圆形。
壳环面楔形。
节间带弯曲,隔片约占细胞的1/8至2/3。
细胞以窄的一端附着于胶质柄上,形成群体。
本种在沿岸水域附着生活,但常混入浮游生物中。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分类地位:硅藻门 中心纲 盒形硅藻目 盒形藻科 双尾藻属分类地位:硅藻门 羽纹纲 无壳藻目 平板藻科 楔形藻属4 诺氏海链藻Thal.nordenskioldi (Cleve ):细胞壳环面八角形,壳面正圆形,直径12~43微米。
第1篇实验名称: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地点:____实验室实验者姓名:______合作者姓名:______一、实验目的1. 学习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2. 了解藻类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
3. 掌握显微镜观察藻类细胞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藻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光合作用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是研究藻类生物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培养藻类,可以观察其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材料:- 水生生物培养槽- 玻璃片(面积稍大于培养槽)- 橡皮管- 显微镜- 三角烧瓶- 试管- 筛绢- 棉塞- 微吸管- 凹玻片- 灭菌锅- 载玻片- 吸管- 培养皿- 人工光源- 木盆(或小型实验池) - 充二氧化碳气钢瓶- 抽气泵- 离心机2. 药品:- 土壤抽出液- 青霉素- 链霉素- 琼脂- 硝酸钙- 磷酸二氢钾- 磷酸氢二钾- 过磷酸钙- 硫酸镁- 氯化钾- 碳酸钠- 三氯化铁- 硅酸钠- 葡萄糖- 蛋白月东- 硫酸鞍- 硝酸鞍- 氯化鈣- 碳酸氢钠- 钳酸- 氯化钠- 柠檬酸铁- 硫酸镒- 人尿- 海泥抽出液- 食盐四、实验步骤1. 藻类的采集:从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河流中采集藻类样品。
2. 藻类的初步处理:将采集到的藻类样品用筛绢过滤,去除杂质。
3. 藻类的分离:将过滤后的藻类样品用微吸管吸取少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根据藻类的形态和大小进行分离。
4. 藻类的培养:- 将分离好的藻类放入三角烧瓶中,加入适量的培养液。
- 将三角烧瓶放入培养槽中,用人工光源照射。
- 定期观察藻类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5. 藻类的繁殖:当藻类生长到一定数量时,可以进行繁殖,将藻类样品稀释后重新培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藻类的分离:通过显微镜观察,成功分离出不同形态和大小的藻类。
2. 藻类的培养: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藻类生长良好,数量不断增加。
《水生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生生物学使用教材:水生生物学教材类型:自编讲义教研室:水产养殖任课教师:XX武汉工业学院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水生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生生物学英文名称:Hydrobiology课程编码:0730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课程教研室:水产养殖学分: 3.5 学时:12应开实验项目个数: 4 实开实验项目个数: 4适用专业、年级:水产养殖专业大二本科生要求先修课程:动物学、植物学、鱼类学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水生生物学(形态和分类)是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研究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分类地位及其特征,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科学观点认识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种类的主要特征;掌握水生生物的研究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加强内陆水体的水质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水产资源,改进产品质量,为提高水体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一浮游植物观察(3学时)要求学生能详尽地描述浮游植物各大类群常见种类的特征,熟悉了解常见的浮游植物种类。
实验二浮游动物观察(3学时)要求学生能详尽准确地描述浮游动物的特征,熟悉了解常见的浮游动物种类。
实验三底栖动物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3学时)要求学生能详尽准确地描述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的特征,熟悉了解常见的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种类。
实验四水生生物的基本调查方法(3学时)通过实地采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水生生物定性及定量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科学说明实地采样、实验室观察配合装片观察四、考核方式实验报告五、教材《水生生物学》,赵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六、参考书:梁象秋,方纪祖,杨和荃:水生生物学(形态和分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沈嘉瑞等:中国动物志。
科学出版社,1979陈义:无脊椎动物学。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海洋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海洋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海洋生物观察、海洋化学分析、海洋地质探测和海洋物理学实验。
1. 海洋生物观察实验材料:采集的海洋生物样本、显微镜、培养皿、解剖刀等。
实验步骤:(1)采集海洋生物样本,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2)将样本放置在培养皿中,用解剖刀进行解剖,观察内部结构。
(3)利用显微镜观察样本的细胞结构、形态等特征。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我们了解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掌握了海洋生物的基本结构。
2. 海洋化学分析实验材料:海水样本、滴定管、pH试纸、氯离子检测试剂等。
实验步骤:(1)采集海水样本。
(2)使用滴定管滴定海水样本中的氯离子含量。
(3)利用pH试纸检测海水样本的酸碱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海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了解了海洋环境的酸碱度和氯离子含量。
3. 海洋地质探测实验材料:沉积物样本、地质锤、筛网、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采集沉积物样本。
(2)将样本用筛网进行筛选,分离出不同粒径的颗粒。
(3)利用地质锤对样本进行破碎,观察颗粒的形态、结构等特征。
(4)利用显微镜观察颗粒的内部结构。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掌握了海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4. 海洋物理学实验实验材料:波浪模拟装置、海水样本、温度计、盐度计等。
实验步骤:(1)利用波浪模拟装置模拟海洋波浪。
(2)采集海水样本,测量其温度和盐度。
(3)观察波浪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海洋波浪的特性,掌握了海洋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三、实验总结本次海洋科学实验使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海洋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册专业学号姓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二O一五年月实验目录实验一霉菌水浸片标本片的制备与观察实验二微生物的显微直接计数法实验三培养基的配制与高压蒸汽灭菌实验四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纯化及计数实验五固氮菌(细菌)划线分离技术实验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荚膜染色实验七细菌, 真菌, 放线菌, 酵母菌菌落观察实验一霉菌水浸片标本片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六、实验结果手绘出你所观察到的霉菌的个体形态图(或拍照), 并注明各部位名称。
实验二微生物的显微直接计数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六、实验结果七、思考题: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 哪些步骤易造成误差?实验三培养基的配制与高压蒸汽灭菌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1、阿斯毕培养基、NA培养基的配方2.实验器材一、实验步骤1.阿斯毕培养基、NA培养基的配置步骤2.高压灭菌锅的操作步骤四、注意事项五、思考题(1)培养微生物能否用同一种培养基?细菌、放线菌、霉菌的培养基有何异同?(2)培养基为什么要调节pH值?所有微生物培养基最适pH值是否相同?(3)高压蒸汽灭菌开始之前, 为什么要将锅内冷空气排尽?灭菌完毕后, 为什么要待压力降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 开盖取物?(4)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实验四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纯化及计数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六、实验结果计算七、思考题1.培养微生物时, 为什么要把已接种的培养皿倒置保温?2.分离微生物的目的是什么?用稀释分离法, 怎样保证准确并防止污染?实验五固氮菌(细菌)划线分离技术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六、思考题:为何每区划线后都要将接种环烧干净?为何第四区划线不能与第一和第二区重叠?实验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荚膜染色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七、思考题:革兰氏染色要获得成功, 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为什么?2.荚膜染色中, 1%结晶紫染色后为什么用20%硫酸铜冲洗, 而不能用水?实验七细菌, 真菌, 放线菌, 酵母菌菌落观察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六、实验结果:七、思考题:。
实验一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目的要求】1.认识鱼的外形;了解鱼各种鳍的作用。
2.设计探究鱼各种鳍在游泳中不同作用的实验方法。
3.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继续培养实事求是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方法步骤】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4.一致,原因可能是:鱼的个体有差别,实验操作有差别。
结论:胸鳍,腹鳍,背鳍能维持鱼体身体平衡;尾鳍有产生前进的动力和控制前进的方向【实验作业】1.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固定后,鱼体左右摇摆不定,不能掌握平衡,可见胸鳍或腹鳍起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
(2)当鱼的背鳍被捆绑后,鱼体会因失去平衡而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可见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3)通过捆绑鱼的尾鳍或模拟实验,证明鱼的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可以控制运动的方向。
2.不完全。
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的运动主要靠躯体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运动的动力,各种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只有极少数的鱼,如海马只靠背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问题讨论】模拟实验的优点是:(1)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2)模拟实验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
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实验二饲养和观察蚯蚓【目的要求】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方法步骤】1、(1)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2)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2、蚯蚓身体分节,从蚯蚓头部到环带有13节粗糙3、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快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慢4、有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一般昼伏夜出。
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
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行为,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学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1. 显微镜2. 滴管3. 玻璃片4. 小型玻璃容器5. 水样本6. 草叶样本三、实验步骤1. 准备显微镜和玻璃片。
2. 取一滴水样本放在玻璃片上,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的形态和运动。
3. 取一片草叶样本放在玻璃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草叶上的细胞结构。
4. 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四、实验结果1. 水样本中观察到了许多微小的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和原生动物。
它们的形态各异,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呈扁平形,有的有纤毛或鞭毛。
它们的运动方式也不同,有的通过摆动纤毛或鞭毛来前进,有的通过扭动身体来移动。
2. 草叶样本中观察到了许多细胞。
细胞呈长方形或多边形,有的有细胞壁,有的没有。
细胞内部可以看到细胞核和细胞质,有些细胞还含有色素颗粒。
五、实验讨论1. 为什么水中会有这么多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它们在水体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水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2. 为什么草叶上会有这么多细胞?植物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草叶上的细胞负责光合作用和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因此草叶上会有大量的细胞存在。
3. 为什么微生物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各不相同?微生物的形态和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
不同的微生物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形态和运动方式也各不相同。
4. 为什么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各异?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和记录了水中微生物和草叶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在形态和行为上的多样性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观察和研究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学原理。
这对于我们深入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提高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学校生物实验室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现象。
2. 掌握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探究外界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
实验原理: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当细胞置于高浓度溶液中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收缩,导致质壁分离;当细胞置于低浓度溶液中时,细胞吸水,原生质层膨胀,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洋葱鳞片叶、紫甘蓝叶片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剪刀、镊子3. 实验试剂:蒸馏水、蔗糖溶液、盐酸实验步骤:1. 将洋葱鳞片叶和紫甘蓝叶片分别用剪刀剪成约1cm²的小块。
2. 将洋葱鳞片叶小块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用滴管吸取少量盐酸,滴在洋葱鳞片叶小块上,使其略微变软。
3. 将洋葱鳞片叶小块和紫甘蓝叶片小块分别用镊子夹起,放入载玻片中。
4. 在洋葱鳞片叶小块上滴加少量蒸馏水,用盖玻片轻轻盖住,制成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
5. 在紫甘蓝叶片小块上滴加少量蔗糖溶液,用盖玻片轻轻盖住,制成紫甘蓝叶片临时装片。
6. 将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和紫甘蓝叶片临时装片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7. 将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和紫甘蓝叶片临时装片分别放入盛有蒸馏水和蔗糖溶液的培养皿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实验结果:1. 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明显,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2. 紫甘蓝叶片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不明显,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基本贴合。
3. 将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和紫甘蓝叶片临时装片分别放入盛有蒸馏水和蔗糖溶液的培养皿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实验分析:1. 洋葱鳞片叶细胞壁较厚,原生质层收缩明显,导致质壁分离现象明显。
2. 紫甘蓝叶片细胞壁较薄,原生质层收缩不明显,导致质壁分离现象不明显。
实验名称: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分析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2023年3月20日实验地点:我国南海某海域实验目的:1. 调查我国南海某海域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2. 分析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 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1. 样方法:在实验海域选择五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设置一个5×5米的样方,采用随机取样法,对样方内的海洋生物进行分类、计数和测量。
2. 浮游生物调查: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并进行分类和计数。
3. 底栖生物调查:使用拖网采集底栖生物,并进行分类和计数。
4. 环境因素调查:调查海水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等环境因素。
实验结果:1. 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 浮游生物:共采集到浮游生物22类,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浮游微生物,其中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
- 底栖生物:共采集到底栖生物18类,包括无脊椎动物、鱼类和软体动物,其中无脊椎动物以甲壳类为主,鱼类以小型鱼类为主。
- 优势种:浮游生物中的硅藻、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底栖生物中的甲壳类为该海域的优势种。
2. 环境因素调查结果:- 海水温度:平均温度为26.5℃,属于热带海域。
- 盐度:平均盐度为33.5‰,属于正常范围。
- pH值:平均pH值为8.2,属于碱性海域。
- 溶解氧:平均溶解氧浓度为7.8mg/L,属于较丰富范围。
数据分析:1.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海水温度与浮游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温度越高,浮游生物多样性越丰富。
- 盐度与底栖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盐度越高,底栖生物多样性越丰富。
- pH值与浮游生物多样性呈负相关,pH值越低,浮游生物多样性越丰富。
- 溶解氧与底栖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溶解氧越高,底栖生物多样性越丰富。
2. 生物多样性状况评价:- 该海域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种类较多,优势种明显。
- 生物多样性状况良好,生态环境稳定。
第1篇实验名称:海洋单胞藻培育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1. 掌握海洋单胞藻的培育方法。
2. 了解海洋单胞藻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 研究不同营养盐、光照和温度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1. 海洋单胞藻种子液2. 营养液(含氮、磷、钾等营养盐)3. 光照培养箱4. 温度控制器5. 精密天平6. 量筒7. 烧杯8. 移液器9. 显微镜10. 计时器实验方法:1. 准备营养液:根据实验要求,配制含有不同浓度氮、磷、钾的营养液,并保持pH值为7.8-8.2。
2. 调节光照:将光照培养箱设置为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循环,光照强度为1500-2000勒克斯。
3. 调节温度:将温度控制器设置为25℃。
4. 培育海洋单胞藻:将海洋单胞藻种子液接种到营养液中,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5. 定期观察:每天观察海洋单胞藻的生长情况,记录其生长速度、颜色变化等。
6. 数据采集:在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取样,用精密天平称量藻液重量,并使用显微镜观察藻细胞的密度。
7.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营养盐、光照和温度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1. 不同营养盐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磷、钾等营养盐对海洋单胞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条件下,当氮、磷、钾浓度分别为100mg/L、50mg/L、25mg/L时,海洋单胞藻的生长速度最快。
2. 光照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对海洋单胞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条件下,当光照强度为1500勒克斯时,海洋单胞藻的生长速度最快。
3. 温度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海洋单胞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条件下,当温度为25℃时,海洋单胞藻的生长速度最快。
实验讨论:1. 营养盐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磷、钾等营养盐是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必需元素。
在实验条件下,适当提高氮、磷、钾浓度,可以促进海洋单胞藻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