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人群行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1.69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白内障手术的护理方法及意义发表时间:2016-08-23T13:52:04.80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作者:高小丽[导读] 探讨分析白内障手术的护理方法及意义。
陕西省西安市北方医院 7100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白内障手术的护理方法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206例白内障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大部分患者术后第一天视力都有明显改善;23例患者出现眼胀、磨、疼、流泪的症状,占总数的11.2%;16例患者出现角膜水肿,占总数的7.8%;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后症状均有所缓解,无发生不良发应。
结论:临床上给予白内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有利于改善其预后,促进尽快康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白内障;护理方法;围手术期;优质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158-01为了探讨白内障手术的护理方法及意义,现选取我院自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206例白内障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206例白内障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共有112例、女性患者共有94例,各占总数的54.4%、45.6%;年龄在3-92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53.4±12.7)岁;老年性白内障共有189例、先天性白内障共有2例,代谢性白内障共有13例、青光眼引起的白内障共有2例,各占总数的91.7%、1.0%、6.3%、1.0%。
1.2 方法1.2.1 术前护理术前需做好:①一般护理:术前护理人员需先详细了解患者的各项常规检查结果,评估患者有无感冒、咳嗽、发热以及颜面部、口鼻等器官有无感染的病灶,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疾病史,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均需先进行相应的指标调整后再行手术,年龄大于50岁者可适当放宽收缩压,妇女手术需避开经期,另外还需采用托吡卡胺滴眼液点滴患者的双眼以使其充分散瞳;②心理护理:术前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可能遇到的情况,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提高其在手术过程中的配合程度,以及还要让患者和家属认真阅读并签手术知情同意书;③药品和器械准备:在进行各项检查及手术之前,护理人员均需准备好各类药品和器械设备,手术时应在手术室内准备好氧气袋和抢救车等。
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种白内障不仅造成患者视力下降,还可能导致失明。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传统白内障手术和激光手术。
传统白内障手术是将混浊的晶状体通过手术取出,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来恢复视力。
这种手术是一个非常有效且成熟的方法,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手术风险较高。
糖尿病患者通常会伴随有血糖不稳定、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近年来,激光手术逐渐应用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中。
激光手术主要通过激光照射晶状体,使晶状体组织变得透明。
相比传统手术,激光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稳定等优点,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这样的高风险人群。
激光手术还可以在手术中同时处理糖尿病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
除了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也是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主要使用的药物是促进晶状体代谢的药物,如高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晶状体氧化应激和糖化终产物的堆积,从而减少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正在研究中。
使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晶状体细胞,用于修复损伤的晶状体组织。
虽然这种治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但它有潜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方法。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新的治疗方法上。
这些研究的目标是寻找更有效且低风险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眼睛健康。
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和医生投入到这个领域,加强研究合作,共同推动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的进步。
白内障研究现状综述摘要:白内障是致盲和低视力的主要眼病,为了更好的了解白内障的研究现状,本文从白内障的分类、影响因素、筛查和诊断标准、发病率等角度对现有文献做了综述;在结语部分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供后续研究参考。
关键词:白内障;诊断标准;患病率1.前言随着世界人口随年龄的不断增长,以白内障为主的视功能损坏疾病已经成为致盲的主要疾病,在上个世纪末,白内障是一个重要的全球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如今,白内障已经非常严重。
2.白内障的分类和影响因素2.1 白内障按患病原因可以分为先天性、老年性、代谢性、并发性、外伤性和药物中毒性几大类。
先天性白内障是指存在先天发育不良造成胎儿晶状体的损害;代谢性白内障可以由糖尿病、半乳糖血症、甲状腺功能不良、血钙过低等疾病造成;并发性白内障与高度近视、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和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相关;外伤性白内障由眼部外伤引起;而药物中毒可以由长期使用激素、长期接触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等药物引起。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老年性白内障。
2.2 白内障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个体角度有:性别、年龄、经济条件、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地区、职业、近视等。
多数文献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白内障;随着年龄增长,白内障患病率逐渐增高,特别是在40岁以上人群中,白内障患病高发。
经济条件较差人群中白内障患病率增高[2]。
此外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与白内障患病密切相关[2];地区,特别是城乡存在显著差别[2]。
另外,不同职业白内障患病率不同[3]。
还有近视是白内障形成的危险因素[4]。
二是从地理环境角度有:紫外线辐射、海拔、日照时间等。
多数研究表明强紫外线辐射会形成白内障[5]。
另外日照时间长、海拔高是白内障发病的危险因素。
三是从基因角度和营养健康角度有: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其他疾病等。
营养因素是影响白内障患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整体护理在老年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老年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80例(眼)老年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整体护理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8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术后视力迅速恢复,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很高。
结论:整体护理能够提高老年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整体护理;老年白内障;临床应用老年性白内障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为主要致盲的眼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老年人由于对疾病的担忧和害怕给家庭增加负担,对手术治疗心存负担,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通过对8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行围术期整体护理,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80例(眼)老年白内障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6.54岁,其中男46例,女34例。
晶状体核Emery分级:I~Ⅲ级69例,Ⅳ~V级11例。
术前视力光感至眼前指数者39例,0.02~0.1者27例。
所有患者均常规行血液分析、空腹血糖,心电图等术前全身检查,无手术禁忌证。
1.2整体护理方法1.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首先要强化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切实转变服务观念,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整洁的治疗环境。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主管医生、护士以及科主任、护士长,尊重患者,经常与患者及家属接触交谈,态度和蔼,关心患者痛苦,使患者获得亲切感,力所能及地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
1.2.2术前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对疾病认识有限,对手术治疗存在恐惧,害怕术后疼痛,担心术后仍视物模糊,效果欠佳,且由于视力障碍的影响,往往性格变的沉闷孤独,护士观察患者的心态变化,主动热情的同患者交谈,耐心细致、态度和蔼的对患者及家属做好相关解释工作,讲解有关注意事项及相关疾病知识,向患者说明手术的方法及优点,鼓励患者增加与疾病抗争的信心,使患者对医务人员建立信任感,使之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手术[1]。
临床观察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效果评估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眼病,影响了大量人群的视力。
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手术的效果评估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临床观察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效果的评估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病例选择与观察指标手术效果的评估首先要选择适合的病例进行观察。
一般来说,对于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的评估,应选择具有相似病因和手术方式的患者进行比较。
观察指标应包括手术前后的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以及可能的并发症等。
二、视力评估方法视力是观察白内障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视力评估方法包括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裸眼视力是指患者在没有佩戴任何矫正器具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佳视力,通常以国际标准视力表来进行评估。
而矫正视力则是指患者佩戴矫正器具后所能达到的最佳视力,通常以眼镜或隐形眼镜来进行矫正。
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视力变化,可以客观评估手术的效果。
三、角膜曲率与屈光度评估方法角膜曲率和屈光度的评估对于手术效果的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
角膜曲率是指角膜前表面曲率的强弱程度,正常情况下角膜呈弧状,通过角膜曲率的测量可以了解手术后角膜屈光度的变化情况。
屈光度则是指人眼对光线的折射能力,通常以近视度数或远视度数来表示。
通过测量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和屈光度,可以评估手术对眼部结构的改变以及对屈光度的矫正效果。
四、并发症与术后效果评估在进行手术效果评估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术后眼压增高、术后后发性白内障、视网膜剥离等。
通过对并发症的观察和统计,可以在手术效果评估中体现手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五、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手术效果的评估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可以根据手术效果评估结果调整手术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
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效果评估了解手术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综上所述,临床观察白内障患者手术效果的评估方法多样化且相互补充。
浅析白内障治疗研究进展白内障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致盲眼病,老年人最常见的眼病,属于一种致盲性眼病。
白内障盲占盲人总数一半,仅我国就有400万因白内障而致双眼盲的患者(不含单眼盲),而且每年还将新产生白内障患者约40万人。
目前,白内障真正病因尚不清楚,手术室治疗是最主要方式。
本文就目前白内障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白内障的概述白内障是指各种原因致晶体蛋白变性混浊,光线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导致视物模糊。
占其发病率的80%以上。
白内障与年龄、性别、辐射(可见光、紫外线、X线)、氧化、物理损伤、饮食及药物、吸烟、职业、地区分布等有关,而且在不同种族、国家亦有不同的发病率[1]。
白内障根据致病因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2.白内障的流行病学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3.14亿人有视觉损害,低视力患者和盲人分别是2.69亿和4.5千万。
白内障的主要致盲原因包括屈光不正的低视力人群中白内障患者占了39.1%,如果不把屈光不正人群计算在内的话这个比例上升到47.8%。
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分布极不平衡,在发达国家白内障患者仅占盲人的5%,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是50%。
我国1998年统计局公布[2]了10年的流行病学资料,白内障发病与视力有关,双眼视力<0.3的白内障患者约500万人,患病率为0.46%,因白内障致盲者占盲人的41.06%,因白内障致低视力占所有低视力的患者的49.4%。
发病和年龄呈正相关,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高发年龄,61岁—80岁是患者发病最集中的年龄段,约占79.4%。
发病与地理环境相关,主要分布在西南和沿海地区,以西藏和新疆为最高,分别为1.62%和0.33%,上海、北京、广东次乏(0.25%,0.24%和0.24%);缺乏营养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是白内障的高发因素。
3.白内障的治疗3.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白内障仍然在探索中,主要用于预防和减少白内障发病的危险因素。
在全球约有40种用于治疗白内障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类、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类药物、糖基化抑制剂等[3],尚无特效药物,但能产生明显效果的很少,且缺乏有力的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探究不同手术方式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散光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式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9月2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组。
对照组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散光度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视力、眼压、散光度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视力高于对照组,眼压、散光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的疗效与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能够降低术后眼压与散光度,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小梁切除术;房角分离术;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具有较高的致盲性,对于患者的视力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白内障是晶状体透明度改变引起的视觉障碍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可引起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重影等症状[1]。
目前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数量不断增长,引起临床广泛关注。
目前临床对于此类患者,主张进行手术治疗,但是不同术式有着不同的作用原理,效果不同,并且目前尚未制定统一标准,因此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为了观察不同术式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2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3年9月22例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组。
观察组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为62~88岁,平均为(70.3±6.5)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为61~87岁,平均为(70.6±6.6)岁。
入选标准:符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不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1.2方法对照组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具体措施为:在眼球11~12点行一隧道切口,直达前房,然后在角膜边缘后方3mm处,做梯形板层巩膜瓣,之后逐渐分离至透明膜,注入甲基纤维素,进行超声乳化治疗。
6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摘要:目的:探讨6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流行病学。
方法:从某街道中随机抽取5个社区,开展视力及眼部检查,了解白内障流行病学。
结果:60岁及以上人群的白内障患病率为35.49%(653/1840)。
随着年龄的增高,白内障的患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高的趋势。
白内障的男女比为。
白内障手术率为86.09%(1584/1840)。
842例患者1184眼的白内障手术率为82.09%(972/1184)。
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视力以0.1≤PVA<3、0.3≤PVA<0.7、≥0.7居多。
结论:6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较高,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白内障患病率不断增高。
该地区白内障手术覆盖率高,其实施对改善患者视力效果明显。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患病率;性别;年龄白内障造成的致盲是所有眼病排行最高,据报道中国是白内障盲人最多的国家[1]。
本次研究从某街道中随机抽取5个社区,调查60岁及以上人群的白内障流行病学,从而为此类人群的白内障防治提供一定参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某街道中随机抽取5个社区,将5个社区内60岁及以上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共计1840例。
所有研究对象都应在本社区常驻。
1.2 方法采用人口登记表检录研究对象,充分动员研究对象在指定时间内进行检查,当一些特殊人群行动不便时则携带专业设备上门检查。
当小孔视力不超过0.6且排除了其他原因造成的视力下降、排除对视力造成影响的点状浑浊以外的其他晶状体模糊、术后没有植入晶状体或者植入人工晶体的均被视为白内障[2]。
当受检者没有使用远用矫正眼镜或者不经常使用矫正眼镜时对裸眼视力进行检查;当经常使用矫正眼镜时则对戴镜后的视力进行检查,将测定结果判断为日常生活视力(PVA)[3]。
1.3 观察指标观察白内障的患病率及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白内障手术率及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视力(PVA)。
2、结果2.1 6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的患病率及年龄分布、性别分布60岁及以上人群的白内障患病率为45.76%(842/1840)。
高龄老年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摘要】目的总结基层医院对扶贫90岁以上高龄患者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安全性、临床性效果及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1年对白内障患者中90岁以上超高龄老人28例(32眼)进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手术中麻醉效果、安全性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28例(32眼)白内障成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快。
随访无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高龄老人白内障在基层医院开展扶贫高龄白内障复明手术,安全、实用、效果良好,同样可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龄;白内障;手术我院从2002年7月以来对90岁以上的老人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效果良好。
现对其进行回顾性临床观察及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白内障28例(32眼)。
男12例(13眼),女16例(19眼),年龄90-102岁,平均(94.5±3.83)岁,3例(3眼)单眼白内障另一眼无光感,本组患者中均为ⅳ-ⅴ级核。
术前视力、光感者5眼,眼前手动者7眼,眼前指数者8眼,0.02者11眼,0.05者1眼。
1.2 全身病情况伴心脏病4例(4眼),伴有高血压6例(8眼),伴有糖尿病2例(3眼),伴有慢性支气管炎6例(7眼),伴有陈旧性脑梗塞3例(3眼),其他7例(7眼)。
术前常规进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眼压、1m光定位,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科a/b超等各项必要检查,排除青光眼、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大的角膜斑翳或变性、晶体脱位等白内障手术禁忌证。
均认为眼科情况适合手术治疗。
1.3 手术准备①术前进行全面的内科检查,在内科医师的指导下做术前治疗,待全身疾病稳定后,评估有无手术禁忌证。
心脏病患者改善心脏功能,高血压患者术前将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对伴有慢性支管炎者给予相应的抗感染及止咳平喘等治疗。
②充分的术前沟通,目的为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或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消除一切危及手术安全的隐患,预防医疗纠纷,由患者本人及子女并签手术同意书。
白内障-疾病研究白皮书第一部分白内障-疾病概述 (2)第二部分白内障-疾病的病因分析 (4)第三部分白内障-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临床表现 (6)第四部分白内障-疾病的发展趋势分析 (8)第五部分白内障-疾病患者的分布情况 (10)第六部分白内障-疾病的鉴别诊断 (12)第七部分白内障-疾病的权威治疗医院与机构 (14)第八部分白内障-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 (16)第九部分白内障-疾病的护理方案 (18)第十部分白内障-疾病的科学管理 (20)第一部分白内障-疾病概述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其特征为眼球内晶状体的混浊和透明度降低,从而导致视力下降。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完全失明。
白内障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国家。
疾病概述白内障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眼部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数百万人因白内障而失去视力,其中绝大多数是65岁以上的患者。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包括视力模糊、眼球发红、感光度增加、对强光敏感等。
如果患者忽视这些症状,白内障可能逐渐进展,最终导致失明。
病因与发病机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许多因素与其发生密切相关。
其中,年龄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蛋白质沉积,导致晶状体混浊。
此外,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不良的生活习惯、高度近视、糖尿病等也与白内障的发生有关。
晶状体是眼睛中一个关键的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进行折射和聚焦,从而使视网膜上的影像清晰可见。
当晶状体受损或受到蛋白质沉积时,会引起晶状体混浊,进而影响光线的透过,导致视力下降。
流行病学白内障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盲疾病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1800万人因白内障失明,其中大多数患者位于发展中国家。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白内障的患病率将进一步上升。
大量人群行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3-03-06T13:31:45.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0期供稿作者:周方兴[导读]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传统囊外摘除两种手术方式在大规模实施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
周方兴(江西抚州光明眼科医院江西抚州 344000)【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195-02
【摘要】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传统囊外摘除两种手术方式在大规模实施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在2009年9月-2011年10月共为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4296例(5054眼),对比2007年5月之前在我院行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患者1085例(1224眼),比较两组手术患者耐受,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
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式优于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具有方便、快速、安全等特点,在大规模白内障复明手术中很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乳化囊外摘除大规模白内障手术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在世界范围内白内障是致盲的首要病因,白内障患者约占盲人的一半,白内障的手术是一项很重要的复明手段。
我院在做“光明微笑工程”中给白内障患者全实施超声乳化手术,回顾对比2007年前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对象
A组病例:收集2005年5月—2007年5月住院白内障患者1085例1224眼,这些白内障均行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B组病例:收集2009年9月-2011年10月“光明微笑”工程中的白内障患者4296例5054眼,这些白内障均采用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
2.治疗方法 (1) 术前准备
两组患者术前3d点抗生素滴眼液,每日3次,或术前每0.5h点3次抗生素滴眼液,泪道冲洗+结膜囊冲洗,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
(2) 麻醉
A组患者均行球旁或球后麻醉,部分患者加用表面麻醉,B组患者全部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爱尔凯因)表面麻醉。
(3) 手术步骤 A组(ECCE组),常规消毒铺巾,剪开上方角膜缘球结膜,灼烧止血,在角巩膜缘做7mm左右板层隧道切口,中央切口用3.0mm穿刺刀刺入前房,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用自制一次性1mm注射器截开前囊膜,做晶状体水分离,将原隧道切口全层切开,用圈套器娩出晶体核,注吸干净前房残余皮质,再次注入透明质酸纳,植入人工晶体,吸出透明质酸纳,切开用10-0尼龙线缝合1-3针,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
B组(PHACO组),常规消毒铺巾,用3.0穿刺刀在11点处角巩膜缘做隧道切口,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纳,15°穿刺刀在3点处做辅助切口,撕囊镊做连续环形撕囊(CCC),充分水分离、分层;连接好超乳机及其匹配液体流管,配输血器,将灌注瓶瓶高设定100mm左右,能量60%,吸引流量30cc/min,超乳模式(U/S)负压最高设置200mmHg,注吸模式(I/A)最高负压设置500mmHg,将超乳手柄伸入前房,先吸除表面晶体皮质,再对晶体核行刻槽,左手用劈核器通过辅助切口入前房,采用拦截劈核法,将晶状体核劈成2半,并继续劈成更小碎块,超声乳化核碎块吸出,超乳时间0.6-1.2min。
更换吸引手柄将残余皮质吸除干净,并抛光后囊,前房内再注入透明质酸纳,5.5mm刀扩大切口,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检查切口密闭,必要时水闭处理或缝合一针,典舒眼膏包眼。
(4) 术后处理 A组(ECCE组)给予全身静脉输液广谱抗生素和地塞米松三天,口服吲哚美辛,局部使用典舒、泰利必妥滴眼液;B组全身给口服广谱抗生素和吲哚美辛,局部使用典舒、泰利必妥滴眼液。
二、结果
1.两组中, A组(ECCE组)手术时间15-25min,平均18.6min,平均住院3天;B组(PHACO组)手术时间6-10min,平均7.4min,均未住院。
2.在两组术后视力恢复的对比中,B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提高明显高于A组,术后视力采用χ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在手术并发症方面:两组由于采用的切口均靠前,手术操作动作轻柔,术中均没有发生暴发脉络膜出血的严重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如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等,A组中共发生26只眼(2%)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这些眼均未植入人工晶体;B组中,有4眼(0.2%)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通过手术调整,都植入了人工晶体。
两组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
白内障的发生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还没有哪种药物能有效治疗白内障,手术治疗是白内障患者的最终选择。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超声乳化手术渐渐成为白内障手术的主流手术方式,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ECCE同PHACO手术效果进行比对,随着超声乳化仪器、手术器械的发展,以及手术技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术者赞同PHACO术。
我们在短期内行到了人群白内障手术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控制感染,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给患者做卫生宣讲。
2、对于各种类型白内障,特别是硬核白内障手术,手术医师不能急于求成。
3、对于急切想手术的患者,医生要多问病史,并且要详细检查眼部和全身状况。
本研究总结PHACO手术组5054眼,每只眼手术时间是6-10分钟,平均7.4分钟,不到ECCE组1/2,只需表面麻醉,不用缝线,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5054只眼中,术后视力均好于术前,一周视力达0.3以上(脱残)有4630只眼,占91.6%,远高于ECCE组的66.1%;0.5以上达49.9%,也远高于ECCE组11.6%。
术中并发症的发生也大大减少,白内障手术最常见最怕的后囊膜破裂在PHACO组只发生了7例(0.2%),因为保留完整的前囊袋口,通过手术调整,这7例都植入了人工晶体,明显优于ECCE组的26眼(2%)后囊膜破裂;术后反应角膜混浊两组经用药后无差异,房水闪辉PHACO组也明显轻微。
综合以上评价,大规模行手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方式明显优于传统囊外摘除术。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主编.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 1457.
[2]杨培增,李绍珍.葡萄膜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73-174.
[3]李朝辉,何守志,等.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技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附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眼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