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32.14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毕业论文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Diabetic Ophthalmoplegia)是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受限,视力下降等。
传统的中医学认为,针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神经修复,缓解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
本文旨在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和机制。
一、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已经有多项研究证实其疗效。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针刺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和视力,同时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该研究还观察到针刺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稳定,对于控制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另外,一些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也证实了针刺对于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促进作用,从而改善病情。
二、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机制1. 调节气血运行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调节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这可以增加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出,减轻病变部位的水肿和炎症反应,从而促进眼肌的修复和恢复。
2. 促进神经再生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神经元兴奋和重塑。
此外,针刺还可以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提高神经生长因子的水平,从而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这对于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恢复眼球的正常功能。
三、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操作方法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 穴位选择常用的穴位选择有阳白穴、神阙穴、曲池穴等。
这些穴位分布在头颈部,在中医学中与眼睛相关的经络相通。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神经修复。
2. 刺激方法针刺可以选择针刺或者配合电针、温针等物理疗法进行。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适合的刺激方法,并进行适当的刺激时间和频率。
3.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刺治疗需要个体化的调整。
·糖尿病与并发症·糖尿病新世界2017年2月糖尿病新世界DIABETES NEW WORLD随着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递增,糖尿病会诱发核性或者是周围的神经产生病变,从而增加了糖尿病性动性眼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其病也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常见的,糖尿病性动性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有瞳孔散大,复视、单侧上眼睑下垂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中常规的治疗方法比较单一,多是用西药物进行治疗,因为治疗周期长,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而近年里,在临床中多用针灸对糖尿病性动性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1]。
选取该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共74例糖尿病动性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药物和针灸联合进行对比治疗,观察针灸治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共74例糖尿病动性眼神经麻痹患者。
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7例。
常规组:女性15例(18眼),男性22例(24眼),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49.8±4.5)岁;其中视力模糊患者20例,眼球活动受限患者7例;复视10例,其中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17例(左眼8例,右眼9例),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20例(左眼11例,右眼9例)。
治疗组: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19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8.7±5.3)岁;其中视力模糊患者23例,眼球活动受限患者9例;复视5例,其中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14例(左眼患者6例,右眼患者8例),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23例(左眼15例,右眼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1.2.1纳入标准①通过检查确定疾病是糖尿病动性眼神经麻痹;②无认知功能障碍;③患者均同意为研究对象并自愿签订同意书。
第1篇一、引言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Diabetic Ophthalmoplegia,简称DOC)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引起的眼外肌运动障碍。
DOC的诊断对于早期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诊断依据1. 病史采集(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情况。
(2)询问患者是否有眼部不适、视力下降、复视等症状。
(3)了解患者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等。
2. 体格检查(1)全面检查神经系统,重点检查动眼神经支配的眼外肌运动功能。
(2)观察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应等。
(3)检查眼位、眼球运动、视野等。
3. 辅助检查(1)血糖检测: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
(2)眼电生理检查:包括眼电电图(EOG)、视网膜电图(ERG)、视野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眼病引起的神经麻痹。
(3)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
三、诊断标准1. 病史及临床表现(1)患者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
(2)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如眼球运动障碍、复视、视力下降等。
2. 体格检查(1)动眼神经支配的眼外肌运动障碍,如上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等。
(2)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应异常。
3. 辅助检查(1)血糖控制不佳。
(2)眼电生理检查结果异常。
(3)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
四、诊断分级1. 临床疑似DOC:具备病史及临床表现,但辅助检查结果不明确。
2. DOC确诊:具备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可确诊为DOC。
3. DOC排除:具备病史及临床表现,但辅助检查排除DOC。
五、诊断注意事项1. 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如感染、肿瘤、外伤等。
2. 重视血糖控制,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DOC的恢复。
3. 及时进行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分析1 引言1.1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背景介绍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眼肌运动障碍,影响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水平、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关于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因此,进一步研究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糖尿病的病因及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高血糖代谢性疾病。
其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糖尿病的并发症多样,主要包括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所导致。
高血糖状态可造成神经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引起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2.2 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动眼神经麻痹是指由于动眼神经受损,导致眼肌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神经炎症反应:高血糖状态可激活神经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组织损伤。
2.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组织的微血管病变,影响神经纤维的营养供应。
3.神经纤维变性: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动眼神经麻痹。
2.3 糖尿病与动眼神经麻痹的关系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神经组织易受到氧化应激损伤,导致神经纤维病变。
动眼神经作为脑神经的一部分,也容易受到损伤。
2023-11-06CATALOGUE目录•引言•临床资料•治疗方法•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治疗结果•讨论与分析•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等,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观察韦氏三联九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韦氏三联九针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目的与方法02临床资料50例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年龄45-70岁,平均病程5年。
研究对象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韦氏三联九针治疗。
研究分组一般资料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动眼神经麻痹诊断标准:患者出现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复视、视力下降等症状。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诊断标准,年龄45-70岁,病程在1个月以上,愿意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肝、肾等)的患者,对针灸治疗过敏的患者,不能坚持治疗的患者。
03治疗方法基础治疗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6和胞磷胆碱等,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对症治疗如改善循环、减轻水肿等,以缓解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
常规降糖、降压、调脂等对症治疗,以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
韦氏三联九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
采用韦氏三联九针治疗方法,即同时使用三种不同的针灸技术,包括围针、套针和温针,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九针是指选取的9个穴位,包括四白、攒竹、球后、丝竹空、太阳、睛明、承泣、阳白和瞳子髎等,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配穴治疗。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有关。
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糖尿病性眼肌麻痹进行综合分析。
一、病因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主要病因是糖尿病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和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末梢神经和微血管,导致眼外肌麻痹。
此外,高血糖还会导致肌肉营养障碍,从而进一步加重眼肌功能失调。
二、临床表现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常常表现为视力下降、双眼暗视、斜视和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结膜充血、眼球外露不全等眼部改变。
临床症状的表现程度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较为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完全的眼肌麻痹。
三、诊断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眼科检查。
医生会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同时还会进行电生理检查以评估眼肌功能。
此外,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
四、治疗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恢复眼肌功能和控制糖尿病病情。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糖尿病药物和抗炎药物,以控制糖尿病病情和改善眼肌功能。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眼肌锻炼和康复训练等,以促进眼肌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总结: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
其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双眼暗视、斜视和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眼科检查,并可辅助实验室检查。
治疗上需综合应用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以控制糖尿病病情、改善眼肌功能和促进康复。
对于糖尿病患者及时有效地治疗和管理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有助于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首发为动眼神经麻痹的糖尿病合并动眼神经麻痹误诊为痛性眼肌麻痹1例分析摘要: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与痛性眼肌麻痹症状相似,容易误诊,误诊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回顾性分析1例首发为动眼神经麻痹的糖尿病合并动眼神经麻痹误诊为痛性眼肌麻痹临床资料,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时,对于病因检查,完善实验室检查的重视。
Abstract:The symptoms of diabetic oculomotor nerve palsy and painful ophthalmoplegia are similar and easy to be misdiagnosed.The clinical data of 1 case of diabetes mellitus with oculomotor nerve palsy and oculomotor palsy misdiagnosed as painful ophthalmoplegi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 clinicians’ attention t o the examination of the causes of the oculomotor paralysis in the patients without the history of diabetes and to improve the laboratory examination.Key words:Diabetic painful ophthalmoplegia;Diabetic oculomotor palsy;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diabetic oculomotor palsy)是糖尿病比较少见的并发症,但随着糖尿病发病率也呈增长趋势,约占糖尿病并发症0.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