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 2014
- 格式:ppt
- 大小:399.00 KB
- 文档页数:60
20年代诗歌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等几个阶段。
】1、【新诗诞生之前已经有“诗界革命”的探索。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文学殿堂里,诗为崇高地位,被视为文学正宗,甚至被当作“经”。
)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
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
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从诗、人、事的关系方面,主张打破一切禁制,强调“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并且尝试“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一次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
梁启超指出,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清光绪22年(1896年)至23年(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又称"新诗")。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跨越了近九十年的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20世纪20年代:1.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
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
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2.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微音等。
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
3.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等。
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等。
20世纪30年代:4.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
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源头,移植的倾向比较明显。
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
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5.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
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20世纪40年代:6.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
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
第五章 20年代的诗歌•第一节概说•第二节闻一多•第三节徐志摩第一节概说•一、早期白话诗•显示白话的价值。
破除旧诗格律,实现“诗体大解放”。
但未能脱尽窠臼,还很幼稚。
•最值得注意的是《尝试集》。
其他是刘半农的《扬鞭集》、《瓦釜集》,沈尹默的《三弦》,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朱自清的《毁灭》,周作人、郑振铎、徐玉诺、俞平伯、郭绍虞、刘延陵、叶绍钧等的合集《雪朝》。
•二、“开一代诗风”的新诗•自由体诗歌的建立。
情感、想象、抒情被强调。
克服白话诗少“诗味”,创立了诗的艺术。
但形式散漫。
•《女神》最突出。
•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的爱情诗,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的小诗,冯至的抒情诗等值得注意。
•三、走向“规范化”•为纠正新诗的散漫,新月社提出“新格律诗”并取得创作成就。
•四、“纯诗”概念与象征诗•1926年,穆木天提出“纯粹的诗歌”的概念。
•李金发专写象征诗,1925年《微雨》是代表。
其他诗人有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
第二节闻一多•闻家骅,1899 生于湖北浠水,1946 被特务暗杀于昆明。
走过了诗人—学者—斗士的人生道路。
•诗作集为《红烛》《死水》。
•闻一多是杰出的爱国诗人。
1922 留美,写《太阳吟》《忆菊》《孤雁》表达爱国情怀,写《洗衣歌》《七子之歌》控诉帝国主义罪行。
1925 回国,写《发现》《一句话》《死水》表达失望和希望。
•闻一多主要贡献是“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创作•新格律诗理论的核心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讲究节奏和韵律,具有听觉美。
•绘画美指辞藻富丽、恰切、有色彩,讲究语言特色,视觉形象有魅力。
•建筑美指节与节、行与行之间的均衡,讲究匀称整齐,具有视觉美。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象征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诗的思想是对现实的失望和憎恨,隐含着对祖国绝处逢生的信念。
应从“三美”理论进行分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死水》并没表现绝望,闻一多说它里面藏着“火”,为什么?•闻一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现代文学(上):20年代诗歌选读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出版的诗集有《尝试集》(1920)、《胡适诗存》(1989)等。
胡适诗歌《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诗歌《人力车夫》警察法令,十八岁以下,五十岁以上,皆不得为人力车夫。
“车子!车子!”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胡适诗歌《老鸦》一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二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也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胡适诗歌《鸽子》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它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胡适诗歌《威权》“威权”坐在山顶上,指挥一班铁索锁着的奴隶替他开矿。
他说:“你们谁敢倔强?我要把你们怎么样就怎么样!”奴隶们做了一万年的工,头颈上的铁索渐渐的磨断了。
他们说:“等到铁索断时,我们要造反了!”奴隶们同心合力,一锄一锄的掘到山脚底。
山脚底挖空了,“威权”倒撞下来,活活的跌死!沈尹默(1883-1971) 1918年1月发表的新诗《人力车夫》《三弦》《月夜》等。
20多首作品多发表于《新青年》沈尹默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沈尹默三弦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
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