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掌控了中国经济的 顶层权力
- 格式:docx
- 大小:30.17 KB
- 文档页数:7
核心單元 十六1.在中國,誰掌管國家的經濟?哪個機構及部門負責制定國家的經濟政策? 2. 當經濟出現問題時,由哪些國家機構及部門負責處理?如何處理?3. 為甚麼很多國家都羨慕中國經濟建設的效率?中國政府在經濟的角色基礎部分:中國政府對經濟的規劃與調控以下有三個國家的情況,在配置資源的過程中,這些國家分別運用了三種不同的方法去處理基本的經濟問題,試細閱以下的資料,並回答問題。
神明族族長 - 史洛奇特先生導入活動:三個基本經濟問題及不同的經濟體系學生可透過分析以下三個個案,學習三個基本經濟問題及不同的經濟體系,作為理解中國經濟體系的前備知識。
:娃哈哈小島由我們祖先至今,世世代代都在娃哈哈小島依靠耕作及畜牧為生。
我們的祖先累積了數百年的經驗和智慧,建立了我們神明族獨有的習俗和村規,在每年的不同季節進行各式各樣的生產活動,如種植番薯、捕魚、飼養牛隻等。
神明族內每一個家庭均會分工進行生產,並以世襲形式把獨有的生產方法傳授給下一代。
例如我們巴哈家便運用家傳獨有秘方製作魚餌和捕魚器,進行捕魚,這個方法很有效呢! 我家每年均是族中捕魚量最高的家庭,實在是光宗耀祖呢! 巴哈家長子神明族一直都依賴村民分工合作進行生產,並由族長根據祖先訂立的傳統習俗和慣例來決定分配物品的方法。
在每月初一,各個家庭的父親或長子便會到神壇領取食物和物資,族長會按各家庭的地位、人數、功績等配置物資,地位越高者,所得物資便會越多! 但我們女士們在族內的地位低微,不能繼承任何財產。
巴哈夫人1. 從上述三人的說話內容中,請你辨識一個社會在配置資源過程中,需要面對的三個基本經濟問題。
2.娃哈哈小島主要運用甚麼方法解決上述三個基本經濟問題? 你知道該國屬於哪種經濟體系嗎?娃哈哈小島主要以傳統社會風俗和慣例來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這種經濟體系稱為「傳統經濟體系」。
生產甚麼?怎樣生產?為誰生產?巴哈夫人的說話 巴哈家長子的說話神明族族長的說話:烏啐啐共和國烏啐啐共和國大部分的資源屬政府擁有,並由政府決定如何配置,例如政府領導人每年與經濟發展部官員及專家商討後,便會訂定每年生產的物品及其數量,並會決定應該運用的資源和生產方法。
谁掌控了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2013-6-3 16:22:45 作者:余云辉浏览:905 评论:3据统计,2010年度,94%的新增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是由流入境内的美元所决定。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现在还是一个金融设防、政策自主、经济独立的主权国家吗?答案是否定的。
照妖镜按:本文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阐明了中国丧失货币发行权权、汇率定价权和资产定价权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危害,并质疑央行高官以“汇率改革”、“与国际接轨”等名义出卖国家经济主权的行为,读罢令人振聋发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主权一步步沦丧于美国主导的海外资本之手,特别是近10年来的金融改革加剧了中国彻底沦为美国经济殖民地的进程。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一危机,纷纷发文予以揭露,并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疾呼,但主流舆论和官方媒体却长期置若罔闻。
因此,《求是理论网》能刊载这样一篇直陈经济殖民地现实、矛头直指中国央行的雄文,的确是一次突破,它标志着民间爱国力量的呼吁已经得到党内健康力量的呼应。
18大后我们的确感受到了阵阵新风,因此期待新一届中央能尽快清除央行等金融领域的汉奸卖国势力,避免中华民族滑向更加深重的灾难谷底。
周小川,18大后以非中央委员身份第三次连任央行行长,谁给他如此特殊的待遇?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走入由美国及其美元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深水区。
美国已经开始实施针对中国的“屠龙战略”(详见美国威廉.恩道尔的《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一书)。
这里到处是冰山、暗礁与漩涡。
中国的经济巨轮是否可能在未来不断变幻的不测风云中触礁、搁浅和沉没,甚至像前苏联一样突然解体?当“顶层设计”成为时髦的话题之际,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经济的顶层在哪里?中国经济顶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谁在控制中国经济的顶层?中国经济顶层控制权是否已经旁落到海外政治经济势力的手中?中国是否正在沦为国际金融殖民地?以美国为首的军政集团把全球围剿重点指向亚太,是否在配合着中国经济顶层控制权的最后争夺?中国军队的后方粮草大营是否已被美国控制?这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1.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放宽对市场经济的限制,引导市场力量发挥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2. 中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中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中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政策引导、调控和监管来维护市场秩序。
•垄断与竞争并存:中国市场经济中既存在一些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同时也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和竞争市场。
•市场全球化: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涌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
•创新引领: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一些新兴行业,如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等,通过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3.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的GDP增长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贸易活跃: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和进口额均居全球前列。
•产业升级:中国市场经济带动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从传统制造业到高科技产业,中国市场经济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
•消费潜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逐渐提升。
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
4. 中国市场经济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市场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地区和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经济发达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
•资源环境压力: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压力,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角色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起到了经济主导和计划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政府的角色也逐渐从计划者转变为市场监管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府角色的变化,并分析其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一、政府在计划经济阶段的主导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在经济领域起到了主导作用。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和宏观调控来引导和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实行集中领导和统一规划。
政府拥有大量的资源和权力,能够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并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
在这一阶段,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规划经济和推动发展,以实现国家整体利益。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角色转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政府的角色逐渐发生变化。
政府逐渐退出直接经济活动,放宽了对市场的干预,鼓励市场竞争和创新,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政府加大了对市场活动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市场秩序的维护和规范,以确保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1. 政府作为市场监管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和管理市场经济的运行。
政府加强了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推行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并维护市场秩序。
政府完善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了监管机构,加强了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以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2.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
同时,政府还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就业、环保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政府角色变化的影响政府角色的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政府作为市场监管者的角色转变,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
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执法,能够有效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排名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有:
1、梁实秋:他是著名经济学家、教授、研究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他主要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涉及经济发展研究、改革开放研究等,他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了杰出贡献。
2、蔡元培: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授、研究员。
他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开拓者。
他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他的研究和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费孝通: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授、研究员,他主要从事国民经济学、西方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他的著作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4、王义桅: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授、研究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他主要从事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在中国经济学史上有重要贡献。
5、杨振宁: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授、研究员,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学研究,他的研究实践,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泰斗改革的智囊——记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廖季立作者:曾思政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7年第12期曾思政在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里多个事件与他有关。
改革开放初期,他曾奔走于多个发达国家搞调研,并筹备和主持过多个重要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国际性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
他发表过大量有关经济体制改革论著,曾深刻影响中国改革进程,被誉为经济学泰斗、改革的智囊。
他就是与薛暮桥、杜润生、马洪等齐名,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起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经济学家廖季立。
奔赴延安投身救亡廖季立,原名廖信元, 1915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东溪村, 1993年12月14日因过度操劳,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
廖季立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一生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为党的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耗尽了最后心血。
廖季立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读书上进。
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复旦大学新闻专业。
此时,日本鬼子侵占了东三省。
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巨大,气焰十分嚣张,于1937年7月7日借故制造事端,进行武装挑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当时我军民义愤填膺,奋起抵抗,就此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毛泽东在延安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号召,举国上下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随即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
在中国名校复旦大学,校园内形势报告会、声讨会、动员会,以及游行示威等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此起彼伏,爱国师生同仇敌忾,情绪激昂。
血气方刚的廖季立,为了抗日,为了救国,不但参与和组织了这些活动,而且与同学们商定,到抗日前线去,参加抗日救亡。
不几天,廖季立和几位同学便结伴而行,走上了革命的征程。
他们历尽艰辛,几经l辗转周折,长途跋涉一两个月后,才到达陕西泾阳县蒋路乡的安吴堡。
安吴堡离泾阳县城16.2公里,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抗日青年培训班就设在该村旁嵯峨山脚下的一座庄园大厅里。
他们很快就投入到紧张的培训学习中去。
半年的培训结束后,经组织引导,廖季立等离开吴安堡,来到了距泾阳县277公里的革命圣地延安。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张五常(1943年-)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他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制度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五常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他将中国的经济制度描述为“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助”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在张五常看来,中国的经济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在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较为强大,尤其是在战略性产业和关键领域。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投资规划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引导和支持,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其次是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
张五常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机制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在资源配置和效率的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强调了市场对经济调节的重要性,认为市场的力量应该得到更大的发挥,以增加效率和提高竞争力。
再次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结合。
在中国,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既有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和个体户。
张五常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促进,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健康发展。
最后是政府和市场的合作与协调。
张五常认为,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和推动结构性改革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市场则通过竞争机制和市场规则的发挥,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
然而,张五常也指出中国经济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权保护不足等。
他呼吁加强市场监管和改革,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制度的效能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张五常对中国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市场在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权利结构三层.txt11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面对左右之争的政治抉择——及中国三层权力格局之分析-------------------------------------------------------------------------------- 面对左右之争的政治抉择——及中国三层权力格局之分析一国家主义是服务于中央政治的,因此要求其思维应该立足于中央的立场看问题。
现在,左右两派的争论很激烈,的确蕴涵着一定的危险,但是面对这种危险,国家主义者决不应该急着去进行理论批判,尤其是对左派,这是无效的。
我认为,左右之争不是靠国家主义作为新的争论者的加入就能够解决的,且不说左右之争深深地源于现实对立,本身具有合理性,即使真要就理论方面做些辩驳,也首先要对双方的争论形势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即,要分析争论双方的动态关系和各自地位,哪一方是主动的,哪一方是被动的,并且,是哪一方主要地刺激和推动着另一方。
按照毛泽东的矛盾分析方法,就是要知道,哪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哪一方主导了矛盾的发展进程。
很显然,右派才是争论的主动一方,根本原因是,右派掌握着主导社会进程的力量,仅在不久前,右派言论还一统天下,大部分改革都或多或少以右派自由主义为理论指导,右派还揣着“不争论”的咒语,无所顾忌地压制着不同声音。
但正是最自由的网络世界,催生了声势浩大的新左派,击碎了右派自由主义的专制王国。
新左派正是在对右派的反对中才产生的,左派是右派引起的反应。
右派自由主义主导的国企私有化、教育医疗产业化、住房市场化等等改革,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如果没有反对声,那是不正常的。
这种反对声被右派们封上了“左派”的帽子,就成了新左派。
所以,是右派主动行事在前,而左派被动反应(反对)在后。
科学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作者:刘永晏然来源:《经济》2020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
纵观新中国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公有制始终保持了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一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为我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服务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和影响上。
国有经济既要保持一定数量,更要注重整体布局的优化和实力上质的提高,并从战略上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整体调整,这种战略调整还必须同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进行。
具体而言,国有经济作为主导力量的作用发挥应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国有企业是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国有企业坚决执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在中国脱贫攻坚战场上,中央企业勇挑重担,扶贫领域点多面广,是任务最重的“集团军”。
2015年以来,中央企业共投入和引进各类帮扶资金206亿元,承担着24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定点帮扶任务,约占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数的42%。
中央企业还是“一带一路”海外项目的主力军,同时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截至目前,已经有81家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承担了超过3400个项目,在以下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谁掌控了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求是理论网:谁掌控了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2013-6-3 12:35| 发布者: 作用力| 查看: 595| 评论: 0|原作者: 余云辉|来自: 求是理论网摘要: 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走入由美国及其美元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深水区。
前天12:33 上传下载附件(16.36 KB)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走入由美国及其美元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深水区。
美国已经开始实施针对中国的“屠龙战略”(详见美国威廉.恩道尔的《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一书)。
这里到处是冰山、暗礁与漩涡。
中国的经济巨轮是否可能在未来不断变幻的不测风云中触礁、搁浅和沉没,甚至像前苏联一样突然解体?当“顶层设计”成为时髦的话题之际,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经济的顶层在哪里?中国经济顶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谁在控制中国经济的顶层?中国经济顶层控制权是否已经旁落到海外政治经济势力的手中?中国是否正在沦为国际金融殖民地?以美国为首的军政集团把全球围剿重点指向亚太,是否在配合着中国经济顶层控制权的最后争夺?中国军队的后方粮草大营是否已被美国控制?这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市场经济制度中的“顶层权力”及其内部关系市场经济制度的顶层权力不同于计划经济制度的顶层权力。
计划经济的顶层权力存在于使用价值领域,而市场经济的顶层权力存在于价值领域。
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的顶层权力都是由“货币发行权”、“汇率定价权”和“资产定价权”组成。
这三大权力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权力体系,决定着市场体系的广度、深度和功能,主导着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全社会财富的分配。
如果没有顶层权力概念或者不了解顶层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不可能了解货币、外汇、资本市场、产业资本、政府财政、对外经济等彼此之间复杂的关联关系;如果没有站在市场经济“顶层权力体系”这一制高点进行观察和分析,就不可能制定出系统的、具有前瞻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顶层权力体系的互动结构示意图如下:基础货币发行对汇率和资产价格有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同时,汇率走势决定着海外热钱的出入、基础货币的松紧、产业资本的兴衰、资本市场的起伏;此外,通过扩张或紧缩股票债券的规模可以影响基础货币发行和汇率趋势。
所谓“量化宽松”或“定向紧缩”也是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来完成的。
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主权。
货币发行的目的究竟是为本国企业和居民服务还是为外国政府、外国企业和外国公民服务,由此,可以判定这个国家究竟属于经济独立的主权国家性质还是属于经济附庸的殖民地国家性质。
汇率定价权也是属于国家主权。
一国的汇率政策究竟是服务于本国资本和产业还是服务于外国资本和产业,以及汇率定价的主导权究竟是由本国政府掌控还是由外国政府或外国国会控制,由此,可以判定该国是属于经济自主国家还是外国金融殖民地。
资产定价权主要指股票、债券、利率和本国主要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如果某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和汇率定价权被外国政府组织和国外央行所控制,那么,该国的资产定价权必然由海外跨国经济金融集团所控制。
如果外国政府和外国央行及其背后的海外跨国经济金融集团控制着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汇率定价权和资产定价权,那么,这也意味着这个国家政府和企业已经丧失了本国国民财富的分配权、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宏观经济的调控权。
丧权必然辱国。
这种国家徒有主权国家之名,而无主权国家之实。
外国政府和经济金融集团对该国的经济金融政策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对该国核心金融管理部门的领导人之任命具有重大影响力。
这种国家往往不停地进行宏观调控,但又表现为进退维谷、调控失效、越调越乱、失控失序的混乱状态。
这类国家在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倾向于软弱,一般不会强硬,因为不敢强硬,否则,必然后院起火,经济金融与社会分配领域会突然冒出一系列问题,让国家管理者顾此失彼、焦头烂额。
中国是否属于这一类国家,这需要深入地分析。
二、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之一:美国政府控制下的汇率定价权当中国由计划经济制度转变为市场经济制度之后,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也由原来的生产计划权、物资调配权和物价核定权转变为:基础货币发行权、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和人民币资产定价权。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计委主宰着中国经济的命运,那么,在市场经济时期,则由中国央行即人民银行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兴衰成败。
如果美国操纵了中国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和汇率波动趋势,那么,事实上则是由美国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命运。
如果承认中国目前实行的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那么,就可以在理论逻辑上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是哪个经济管理部门的失误导致中国经济陷入当前的困境?答案应该是中国央行,是中国央行近十年来错误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困境,是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被美国和美元剥夺的结果。
对于任何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经济“顶层权力”一定是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比如,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强弱走势、美元利率与美股走势,难道可以由中国、日本或欧盟来摆布吗?显然不可能。
美国完全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金融资本套利的需要,制定美国的货币政策并操纵美元的汇率走势,但是,美国拒绝任何国家对其货币与汇率政策的指责。
即使是在美国驻军控制之下的日本,其经济顶层权力也不受美国掌控。
在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之后,日本迅速推出“超常量化宽松政策”,使日元快速大幅贬值,同时推高股票市值,防止日本国内财富遭到垃圾美元的洗劫。
反观中国,则是一副完全相反的图景。
从2005年7月启动汇率改革的那一刻开始,美国政府和国会就牢牢掌握着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权。
所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演变为由美国政府和国会及其背后的国际资本所掌控的可预期的、持续升值的汇率制度。
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压力决定着人民币的价格走势和升值节奏。
人民币兑美元由“汇改”前的8.11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到目前的6.20人民币兑1美元。
在人民币持续的可预期的升值过程中,美联储打开了垃圾美元的闸门,中国外汇储备由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快速上升到目前的3.4万亿美元,增长5倍以上。
人民币持续升值吸引了大量热钱涌入中国,造成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稀释了人民币储蓄者的国内购买力,形成了通货膨胀的隐患;大量美元资本涌入中国兑换为人民币,形成高收益的人民币资产,并享受着人民币升值的财富盛宴;与此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等低收益资产,形成收益倒挂和财富流失。
人民币升值的产业后果是严重削弱了国内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同时增强了在华跨国产业集团的竞争力。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在华的跨国产业集团降低进口零配件的成本,提高其产品的在华竞争力,最终抑制中国本土产业的发展;同时,人民币升值造成大批出口导向型实体企业破产倒闭,形成银行坏账。
在国内市场,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跨国公司进口配件的成本优势压力;在国际市场,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人民币升值所形成的价格压力。
最后,国内资本开始从实体经济领域撤离而进入房地产等投机领域,逐步形成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
在实体经济的利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不可持续的卖地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同时,基于土地收入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始高速运转并大量举债融资。
政府官员的任期制、政绩考核制和工程项目的灰色利益链,刺激着各地政府融资平台发债的疯狂。
只要本届官员资金到手,哪怕下届政府洪水滔天。
这是各地官员的普遍心态。
社会资源配置出现严重失衡,经济金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中国宏观经济步入进退维谷的困境正是始于汇率改革。
尽管中国前方将士守住了军事上的国防大门,但后方的金融经济精英们却以“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迎接经济全球化”、“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名义,向国际金融强盗打开了搬运中国财富的大门。
美国政府和国会以难以自圆其说的贸易赤字理由逼迫人民币持续升值,而中国经济管理部门并没有在外资、外贸、外汇、产业结构和财税政策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来夺回人民币汇率定价权,而是把人民币升值作为美国政要访华和中美战略对话的见面礼,把作为国家主权重要内容的货币定价权用于外交领域的交易。
美国舞着一顶汇率操纵国的帽子就吓趴了一群中国金融门户的守卫者。
美国操纵着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并利用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的指挥棒功能,配合美元热钱的流入或流出,直接影响着中国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股票指数和其他资产价格。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一国的货币贬值意味着该国经济扩张;一国货币升值意味着该国经济紧缩。
美国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步步紧逼而对日本政府大幅贬值日元却网开一面,体现了美国看待对手与友邦的双重标准:即,一方面通过逼迫人民币升值来达到紧缩中国经济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则通过放任日元贬值来支持日本的经济扩张,以此来弥补鼓动日本挑衅中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大踏步升值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大踏步地迈向紧缩的死亡之谷。
不过,具有紧缩性质的人民币升值政策与城镇化的扩张刺激政策之组合,可以看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牛头不对马嘴的搭配。
这说明中国经济政策的设计者还不了解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的内涵、功能以及丧失这一权力的后果。
汇率不是经济金融领域的常规武器,而是足以摧毁一个国家的核武器。
这是美国政府和国会紧盯中国人民币汇率、不断施加升值压力的根本原因。
“美国不断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向中国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
此举不只是要削弱中国的出口能力、破坏中国经济安全,更是要让人民币最终成为全球流通货币,致使中国完全开放资本市场,为华尔街巨鳄与其他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扫除障碍”(详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评介威廉.恩道尔新作》,作者张方远,台湾《海峡评论》2013-5-1,第269期)。
遗憾的是,中国金融界和理论界在“汇改”之初甚至直至现在,尚未认识到汇率定价权属于国家主权、属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核按钮,尚未意识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困境起因于汇率定价权的丧失。
三、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之二:美联储和美元掌控下的基础货币发行权当货币与黄金脱钩之后,货币增加了一项职能:稀释储蓄和掠夺财富。
这是信用货币的“第六职能”。
拥有国际储备货币功能并与黄金脱钩的美元也拥有稀释全球储蓄、掠夺全球财富的功能。
美元作为发动金融攻击、掠夺世界财富的武器,与美国的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并列为美国统治世界的三大法宝。
美国严防死守着高科技出口的关卡,但却想尽一切办法让美元泛滥全球。
在中国,美元是最软的武器,招商引资,无人不爱;同时,美元又是最硬的武器,无坚不摧,拥有无限的能量,主导着中国基础货币的发行。
在中国央行发行的25万亿“高能货币”即基础货币中,由美元储备主导发行的基础货币竟然高达20多万亿人民币,只有区区5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是由非美元因素而发行的。
据统计,2010年度,94%的新增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是由流入境内的美元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