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 格式:pdf
- 大小:253.49 KB
- 文档页数:5
汉代的文化特征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汉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发展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么,汉代的文化特征有哪些呢?
首先,汉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推崇儒家思想。
在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思想,这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汉代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注重文学艺术的发展。
汉代文化对文学艺术的重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在汉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再次,汉代文化的特征还体现在礼制文化的强调上。
在汉代,礼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也为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礼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汉代文化的特征还表现在科技创新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上。
在汉代,科技创新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这也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汉代,哲学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各种哲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汉代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汉代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文学艺术、礼制文化、科技创新和哲学思想等方面。
这些文化特征不仅影响了汉代,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传承
和发展。
汉朝的文化特点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特点深远影响了后世。
本文将对汉朝的文化特点进行探讨,为读者展现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化风貌。
一、重视儒家思想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信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汉朝帝王高度重视儒家学说,推崇儒术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教育、官制和法律等各个领域。
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汉朝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繁荣的文学艺术氛围汉朝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楚辞》、《世说新语》等,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九章”,即乐府、诗经、楚辞、汉赋、骈文、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辞章、史铭,其中包含了汉朝独有的文化特色。
在艺术方面,汉朝继承了先秦时期的艺术传统,发展了丝织、瓷器等工艺,并培育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
著名的汉代文人画家、书法家和音乐家多有涌现,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对中国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发达的科学技术与制度建设汉朝是中国科学技术与制度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科学技术方面,汉朝人民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指南针、造纸术和铁铸技术等。
这些发明与创新对中国历史的进步和文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汉朝也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它建立了严格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汉朝的农业、税收和货币制度等也相对完善,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开放的对外交流与文化融合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频繁的时期。
汉代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中亚国家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同时,汉朝也接纳了西域、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汉朝的文化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它重视儒家思想、繁荣文学艺术、发展科学技术与制度建设,并开放对外交流与文化融合,使得中国的文化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发展与壮大。
《释名》的编排及其义训特点探析《释名》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与《尔雅》、《说文》堪称我国训诂学史上声训、义训、形训的三大里程碑。
《释名》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编排上更为细致、系统化、合理化,成为后世类书中词语分类取法的对象;义训上开创了以声训统系全篇的新的训释方式,发展了原有的训释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汉代是训诂学的黄金时代,《尔雅》、《说文》、《释名》堪称训诂学史上义训、形训、声训的三大里程碑。
《尔雅》、《说文》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至今仍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所在,《释名》则冷落得多了。
除三国吴韦昭补作《职官训》,并撰《辨释名》外,直到清代研究者才渐多起来,如毕沅作了《释名疏证》、《续释名》、《释名补遗》等。
随着语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提高,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对《释名》也有了新的审视。
其在编排上有何特点?作为一部以声训为主的训诂学书籍,它在义训方面又有何独特之处?本文特将其与《尔雅》《说文》进行对比,以展现其后出转精的编排及义训特点。
一、《释名》编排的特点(一)划篇分类精细合理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名殊。
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著于既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与其用而不易其旧,所以崇易简,省功事也。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
以此为创作主旨,刘熙按义以类聚的分篇原则推求事物得名之由,将全书分为八卷二十七篇:(1)有的沿用了《尔雅》的分类,它们是《释天》《释山》《释丘》《释宫室》《释乐器》;(2)有的是离析了《尔雅》的分类,它们是:析《尔雅·释亲》为《释长幼》《释亲属》;析《尔雅·释器》为《释采帛》《释首饰》《释床帐》《释书契》《释用器》《释兵》《释车》;析《尔雅·释地》为《释州国》《释道》;析《尔雅·释水》为《释水》《释船》。
汉代思想文化总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其思想文化也是十分丰富多样的。
汉代的思想文化总结如下: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汉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
儒家思想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礼制、道德和教育体系,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
同时,儒家思想对于国家治理、社会伦理、家庭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汉代也是道家思想的繁荣时期,道家思想对于人的本性、社会秩序、修身养性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道家注重个体的自然本性,在修身养性方面推崇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三、墨家思想:汉代墨家思想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墨家思想主张爱人、克己奉公、赞美和平,反对战争和权贵统治,具有一定的社会改良倾向。
墨家思想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都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
四、兵家思想:汉代战国思想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对于兵器、兵法、兵变、军事战略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这对于汉代的军事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文化艺术的繁荣:汉代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汉代的文人墨客和文学作品。
汉代有着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同时,汉代也是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繁荣时期,这些艺术形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汉代思想文化丰富多样,由于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儒家思想的发展是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兵家思想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影响。
同时,汉代的文化艺术也繁荣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这些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于整个汉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也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虎通义》《释名》声训之优劣【摘要】深入探讨《白虎通义》《释名》声训之优劣的重要性,对于学习和理解这两部典籍的意义。
接着在分析《白虎通义》的优势包括系统全面、讲解详细;劣势则在于文言文难懂、内容繁琐。
而《释名》的优点在于解释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劣势则可能在于内容相对较少,涉及范围不够广泛。
最后对声训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优点在于有助于语音标准化,劣势可能在于限制了发音的多样性。
结合以上分析,综合评价《白虎通义》《释名》声训的优劣,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思考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白虎通义》、《释名》、声训、优点、劣势、综合评价1. 引言1.1 了解《白虎通义》《释名》声训之优劣的重要性了解《白虎通义》《释名》声训之优劣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部古代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这两部文献在古代书法及音韵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研究古汉语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白虎通义》《释名》声训的优劣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在语文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了解《白虎通义》的优劣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古代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
了解《白虎通义》的劣势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误导和偏颇,从而更加客观地对待这部文献。
了解《释名》的优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音韵体系和文字发展的历程,对比分析其与《白虎通义》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
2. 正文2.1 《白虎通义》的优点《白虎通义》在整理和系统化声训方面表现出色。
它深入研究了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将声母、韵母和声调等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整理,形成了相对完整且系统的声训体系。
这种系统性的整理为学习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
《白虎通义》在解释语音变化和发音规律方面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作者对古代汉语的音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为后人研究古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浅析《说文解字》与《释名》中的声训摘要:声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训诂方式,它在汉代成为一种风尚并且从语文学中分离出来而进入语言学的范畴。
许慎的《说文解字》与刘熙的《释名》中都有声训的存在,并且《说文》成书早于《释名》。
而《释名》也正是对于类似《说文》中所体现出的早期声训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书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训对于探究语源和对语言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声训《说文解字》《释名》语源语言学声训,又称音训,古人也将其称为“谐声训诂”。
它是用语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来说明词语的真正意义,“声训”之名也就由此而起。
在科学的词源学产生以前,人们对于词源的探索都经历了一个主观猜测的阶段。
语源学的原始意义是“真诠学”。
古印度的耶斯迦的《尼禄多》对一些吠陀诗歌、经文、词语的来源做了一定的分析,找出了一千多个词的词源。
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等也都曾经探讨过语词的真正意义,对词源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不过他们都缺乏历史主义的观点,所以那时的研究对于词源学的发展影响并不大。
但是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已经在为解决词源问题而努力做出尝试就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而与西方上古时代一样,我国上古时代的很多学者们都对语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希望以词的语音形式的先决条件来说明两个词之间的语源关系。
我国在探究事物的得名由来时就采用了声训的方法。
这种方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大量的声训,到东汉末年出现了刘熙的《释名》这一部集声训大成的著作。
一、声训的历史发展过程我国的声训起源于先秦时期,现在可见的最早声训材料是《周易》。
在《易·說卦》中有:“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在先秦的诸子文中也使用了很多的声训。
在《论语·颜渊》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孟子·滕文公》有:“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摘要:本文以具体例证对《释名》进行剖析、阐述, 从而既客观展示《释名》这类声训的实貌, 又可为正确认识、评价《释名》声训提供可资参考的途径。
关键词:《释名》声训不合理《释名》是汉末训诂学家刘熙的作品。
《释名》共二十七篇,分八卷。
体例模仿《尔雅》,而用音训,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释名》对于探求语源,辩证古音和古意,有参考价值,但其中仍有主观穿凿附会之处。
正确的认识,全面的分析《释名》中不合理的声训,或许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评价该书的得失。
因此,本文特举几例来进行分析论证。
《释名》中声训的合理与否,既涉及训词与被训词本身的音义关系,又涉及对被训词所代表事物的名称之由的解释。
该书不合理的声训,细加分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用意义毫无联系的音同、音近的字相互解释。
下面是典型例子:《释天》: “日, 实也, 光明盛实也。
”《释天》: “星, 散也, 列位布散也。
”《说文解字》注:“实,富也。
从宀从貫。
貫,貨貝也。
“《小尔雅》注:实,满也,塞也。
光明盛实,即充满、充实。
但是“日”在此处指太阳, 太阳存在于人类之先, 且为人们常见的具体、实在之物,而充满、充塞这类抽象概念则产生较晚。
人们对客观外界的认识, 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不是相反。
先民名太阳为“日”, 其由已难考究,大约出自约定俗成, 决非心中先有“实”的印象, 再联想到太阳的特征与此相类而名之为“日”。
汉儒常以“实”训“日”,乃相互抄袭、沿谬踵误所致。
同理, 古人必须先有“星”的概念,然后才想到星的陈列、散步。
因此,《释名》中用毫无联系的音同、音近的字相互解释是不正确的。
第二,一个词往往有不同的声训,从而使人无法认定。
下面是典型的例子:《释形体》: “毛, 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别形貌, 且以自覆冒也。
”《释形体》: “睫, 插也,接也,插于眼匡而相接也。
”在刘熙的《释名》中毛”同时被解释为“貌”与“冒”,“睫”的音义也同被解释为于“插”与“接”。
汉代的文化与思想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其文化与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汉代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汉代文化与思想的多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汉代的文学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之一,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交相辉映,其中最突出的是诗歌。
在汉代,王褒、李广、张华等诗人活跃于文坛,他们的诗歌格律严谨,情感深沉,表达了人们纯朴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古诗十九首》中汉代诗人的作品被奉为经典,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播和演绎。
除了诗歌之外,汉代的散文也颇具特色。
汉代名士刘向的《说苑》、班固的《汉书》、司马迁的《史记》等,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些文献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成为了后世的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材料。
二、汉代的哲学思想汉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时期之一,涌现出了儒、道、墨等多种学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如东汉之际的班固、董仲舒、汉武帝的太傅李广等,他们发扬中庸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和、敬、信、爱”的治国之道。
这些思想,深受汉武帝及后来的各朝君主的推崇和实践。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一些哲学新学派。
如华严宗的创始人寄托,他提倡“中道之学”,主张以禅定、智慧为核心,开创了中国佛教中的华严宗派。
这种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了汉代及之后的这个时期中,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想之一。
三、汉代的艺术汉代的艺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峰之一。
在建筑方面,汉代建筑风格独特,与当时的建筑技术相得益彰。
比如,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汉代宗教建筑的代表之一,它保留了许多汉代建筑的特点。
在绘画方面,汉代的绘画风格多样,以简练、灵活而著名。
善于用线描绘,擅长表现物体的外形和神韵。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汉代绘画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汉代的宗教汉代的宗教信仰也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之外,佛教也在这个时期传播到了中国。
42《白虎通义》《释名》声训格式比较研究■陈思维/安徽大学摘 要:声训,是很早就出现的一种训诂方式,主要用音近义通的词进行训释,因声求义。
《白虎通义》是我国东汉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神学法典,但同时也具备极高的声训研究价值,全文采用声训方式,在我国声训史上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释名》成书时间晚于《白虎通义》,是两汉时期声训的集大成者,声训这一训诂方式从《释名》后开始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本文对《白虎通义》和《释名》中声训格式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汉时声训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探求两书声训格式运用的继承与发展之处。
关键词:白虎通义 释名 声训 格式比较《白虎通义》采用声训的方法对名物词语进行训释,是一本有着极高声训价值的学术著作。
《释名》,汉末刘熙所作,成书时间晚于《白虎通义》百年,是一部从语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对后代训诂学影响极大。
本文穷尽性地梳理《白虎通义》和《释名》两书中的全部声训材料,共梳理出133例词,并对声训材料的格式进行细致、全面的对比,发现异处,从中窥见东汉声训发展的规律和轨迹。
1994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收入清代陈立编撰的《白虎通疏证》,《白虎通义》声训语料来源于此;《释名》声训语料取自201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东汉刘熙所作的《释名》。
《白虎通义》与《释名》,一部神学法典,一部声训专业著作。
研究虽多,但很少人将目光转入到对其格式比较研究上,这无疑是研究上的创新点和价值点。
一、《白虎通义》《释名》声训格式之比较《白虎通义》公认是声训的代表作品,《释名》成书时间晚于《白虎通义》,毋庸置疑,深受其影响。
两书皆是以声训通训诂的典型书籍,更因同出汉时,在声训材料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又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原因而相互区别着,在声训格式上我们就能够很明显看出这不同之处。
通过对这133例释义格式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白虎通义》和《释名》在释词格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经过对两书声训材料的穷尽性梳理,共梳理出126个单音声训材料和7个双音声训材料,通过一一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126个单音词里共有63例词释义格式基本一致,3例词释义格式完全相同及60例词释义格式发生很大变化;7个双音词里基本都呈现相似的释义格式。
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总结1、汉思想文化的政治经济思想背景西汉前期是受到春秋战国时期黄老学说的影响,主张奉行老子的道家学说,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犟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鉴於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於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儒家思想倾向於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道德体系。
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2、汉政治汉承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到了汉惠帝、吕后时期分为左右丞相,汉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其职权大抵如陈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抚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焉。
”宰相的具体权力分为五个方面:选官权、督察百官并有一定的执法权、上计考课权、总领朝议与奏事权、封驳与谏诤权。
汉武帝时期,出于加强皇权、弱化相权的目的,设立内朝逐步对相权进行削弱,并通过频繁更换宰相以及以细事诛杀宰相来加强皇权、树立自身对中央政权的控制。
内朝的设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后,在汉武帝统治期间对外战争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内朝作为一项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与成熟的。
内朝具有根源于皇权的巨大的依附性,脱离皇帝领导,内朝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力机构存在。
同时,宰相不得过问内朝事务,也使得内朝成为政权内部一个相对于外朝的独立单位。
总之,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内朝的设立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权,使得专制制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汉代思想文化总结汉代(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对汉代思想文化的总结,共1000字:一、思想倾向的多样化在汉代,思想倾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但同时与之相对立的还有法家、道家、墨家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提出了治国安邦的理念,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倡导严刑峻法,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者的权威。
道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自由解脱。
墨家则主张兼爱和无为而治,对减轻社会矛盾和促进公平正义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些不同思想倾向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汉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儒学的发展汉代是儒学的鼎盛时期,儒学不仅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还对社会普遍产生影响。
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以汉武帝时期的经学、古文献整理为代表,儒学开始了大规模的复兴和整理工作,形成了完整的经典体系。
儒学家开始进行文字学、史学的研究,兴起了经学、史学争鸣的时期。
经学家追求经典原始的纯粹和真实,史学家致力于重建历史真相,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儒学家还注重实践,提倡明君治国,以求社会和谐和人民安乐。
三、文化繁荣的出现在汉代还出现了一系列文化繁荣的现象,这与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汉代文化的繁荣体现在诗歌、文学、艺术、音乐等多个方面。
《楚辞》、《乐府诗集》等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体现了汉代人民的丰富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画家顾恺之、张浩等以写实主义的方法及人物作品使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
音乐方面,宫商角徵羽五音制成熟,乐府歌辞的创作和演唱也取得了高度成就。
这些文化繁荣的现象,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与西域文化的交流汉代是中国与中亚、西域交往最为密切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发生了广泛的交流。
《说文解字》和《释名》声训之不同——以《说文解字》和《释名》对“丧葬”的注解为例张梓琪广西师范大学19级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 541006关键词:《说文解字》;《释名》;声训;“丧葬”声训就是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解释词义,以推求语源说明假借。
《说文》、《释名》等字典里面所采用的声训是真正意义上的训诂,为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说文》是东汉古文经学派著名学者许慎的代表作,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名作,是一部以分析先秦经典文献文字形体结构为手段,说明音读、解释词义的小学专著。
它是一部以形训为特点的书,但全书也明显地贯穿着声训这一线索。
而《释名》一书则为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刘熙所著,它一向被列为传统训诂学的根底书之一,是一部集中运用声训的专著,又是一部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
两者在声训上都有所贡献,其中《释名》继承和发展了《说文》及早期的声训,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声训词典。
下面我们将从声训方式、声训的侧重点、声训的目的三个方面来探讨《说文》和《释名》声训的不同之处。
一、声训方式之不同(一)《说文》声训方式《说文》重在以形立训,“六书”一以贯之,其声训往往与汉字的形体紧密结合在一起,求其形义和声义之指归。
其中一般为直接声训,声训术语多为“A,B也”,即直接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训释词义,其中包括以双声和叠韵为训的情况。
《说文》中对关于“丧葬”文化的字词的注解有:死,《说文·死部》:“澌也,人所离也。
从歺,从人。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为《段注》)注为:“死澌異部曡韵。
”“澌”和“死”是许慎用训诂的声训方法所作的解释,两字为双部叠韵,“死”为心母脂部,“澌”为心母支部,两个字虽然不在一个部里面,即“异部”,但两字临近,发生了旁转,两字为合韵,即可以理解为“叠韵”。
棺,《说文•木部》:“关也,所以掩尸。
从木,关声。
”《段注》:“關也。
以㬪韵爲訓。
”“棺”和“关”为叠韵,“棺”为见母元部,“关”也同为元部,两字为同一部,所以押相同的韵,即“叠韵”,而这也解释了古代的丧葬方式之一——棺葬,“棺”为掩盖尸体的器具。
2002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uary ,2002 第38卷 第1期JOU RNAL O F GU AN GX INO RM AL U N I V ER S IT YV o l.38 N o .1[收稿日期]2000205210[作者简介]刘兴均(1956-),男,四川宣汉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① 《释名》正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括号中的数字为篇目标号,下同。
② 《释地》篇对土的训释亦同。
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刘 兴 均(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特别是词汇中的名物词更是打上了人们思维的烙印。
东汉刘熙著《释名》一书,旨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其立足点是建立在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之上的。
反过来,亦可通过他的声训窥探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印证汉语的人文性。
[关键词]《释名》;声训;汉代;思维特征;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H 13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597(2002)0120030205 语言是人类思维成果的载体,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可以说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每个词语都是一个时代人们思维成果的载体,其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意蕴。
列宁在给黑格尔《逻辑学》再版序言作批注时提出了“思想史=语言史?”[1](p 85)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东汉刘熙著《释名》以求事物得名之由,就基于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
反过来,我们通过他的训释也可以窥见到汉代人们的思维特征及思维方式,有些训释今天看来不可理解,不合情理,但只要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去,就能得到合理性的解释。
一、《释名》声训反映出汉代人的具象思维特征和直觉思维方式,同时也有阴阳五行的认知模式《释名》以具体可感的事物解释抽象的概念名词,反映出汉代人的思维有具象特征。
是,嗜也,人嗜乐之也。
(十二)①非,排也,人所恶,排去也。
(十二)善,演也,演进物理也。
(十二)恶,扼也,扼困物也。
(十二)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
(十二)德,得也,得事宜也。
(十二)仁,忍也,好生恶杀,善含忍也。
(十二)礼,体也,得事体也。
(十二)是、非、善、恶、道、德、仁、礼是再抽象不过的概念名词了,刘熙都把它们同具体可感的事物联系起来,给人一种形象直观的把握,这无疑是汉代人具象思维特征的体现。
《释名》赋予天文、地理类名词以一种人格力量,反映了汉代儒家天人合德的宇宙观和汉代哲学寻求世界统一性的趋势。
具体说来,《释名》赋予苍天以男性刚健阔大的品格:“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易谓之乾,乾,健也,健行不息也。
”《释名》赋予大地以女性柔顺、宁静的厚德。
“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亦言谛也。
易谓之坤,坤,顺也,上顺乾也。
”《释名》还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类富有、日新、豪武、进取的人格力量和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
“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
”“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②“虹,阳气之动也,虹,攻也,纯阳攻阴也。
”“晋,进也,其地在北,有事于中国,则进而南也。
”这些无疑是受了作为汉代儒家哲学奠基形态的天人合德论的影响,将自然、天象与人事比附,也反映了汉代哲学寻求世界统一性的趋势。
所有这些都可作具体深入的分析和说明(限于篇幅、暂不作具体分析)。
《释名》对天干地支及部分人体、天文名词的易象比附,是承先秦“立象尽意”的认识方法,同时也是汉代以阴阳五行为认知模式的体现。
《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立象以尽意。
……系辞焉以尽其言。
”孔子在解决言不尽意的矛盾时提出了立象尽意,借助于象(即用象征)的办法来通达天意。
汉代人普遍接受了这一认识方法,3且把“象”的范围大大地加以扩充和发挥,把易象与天象、气象结合起来,用阴阳五行作为认识模式。
这一思维模式带有浓厚的比附联想特征,主观随意性很强。
比如《五经异义》引《今文尚书》欧阳说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而《古文尚书》以脾为木,肺为火,心为土,肝为金,肾为水。
《释名・释形体八》:“肝,干也,肝五行属木,故其体状有枝干也。
凡物以木为肝也。
”《释名》不仅将两个毫不相关的名词加以比附,还找出它们在情状上的共同点,可见受阴阳五行说这一认识模式影响之深。
《释名》一书对十天干、十二地支、人体的五脏及天、地等名物词以易象加以比附,这是时代的局限。
在他之前的《说文解字》、《白虎通义》都有类似的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释名》一书1502事仅有45条声训是与易象有关的。
这与专事宣扬宗教神学的《白虎通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白虎通义》只有253条声训,其中就有141条声训与阴阳五行说有关,占了1 2以上。
八音十二律都以阴阳五行类比,连父母丧故,孝子拄的拐杖都要分阴阳。
“父以竹,母以桐。
竹者阳也,桐者阴也。
”[2]而《释名》在其训释中有意回避。
如对五脏的解释,只有肝与肾才与五行联系,其余三脏都是就其本身的特点功能作解,这在当时应是十分可贵的。
《释名》以经验为基础,以实证为手段,对大量名物词从形象、特征、功能等方面去把握,遵循的是汉代以经验主义为特征的认识道路。
“汉人作为哲学中心问题加以探讨的宇宙生成论问题,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种实证自然科学的问题。
……因此汉人的思想方法是自然科学的方法。
……它在丰富的观察资料之上,经由归纳、类比、统计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3]联系刘熙《释名》中的名物探源,这一结论是基本合乎当时实际的。
《释名》其实走的仍是古文经学名物训诂的朴学道路(不过有所革新),在重观察和重实证方面有时比《说文》还做得认真。
《释名・释天一》对望的解释是:“望,月满之名也。
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而《说文・八上・壬部》对望的解释为:“望,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
从月从臣①,从壬,壬,朝廷也。
”两相比较,《说文》之解不如《释名》之训。
《说文》义有拘牵形体,附会君臣关系之弊,而《释名》的训释来自于大量的天象观察,较为可信。
特别是有关食物的名称,《释名》详述其制作方式,完全可以和齐梁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媲美。
如对“柰油”、“馅炙”的解释:“柰油扌寿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
”“馅炙,馅,衔也。
衔炙细密肉,和以姜椒盐豆豉,已,乃以肉衔裹其表而炙之也。
”(释饮食第十三)其它像释车、船、衣服、采帛、首饰、宫室等类,多带有观察的痕迹,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于汉代劳动人民的劳作经验。
“人类的知识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且归根到底都是从经验中来的。
”[4](p550)因此,对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凭直觉的经验对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物名作得名之由的探索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综上所述,刘熙《释名》声训反映出汉代人的具象思维特征和直觉思维方式。
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富于幻想,喜欢类比,希望解开宇宙之谜,获得宇宙大同、世界统一等等思维特质。
此外还有部分训释拘囿于阴阳五行的认识模式,这是时代的局限,不能归咎于他个人的主观臆断。
对《释名》中大量凭借实践经验,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训释,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二、《释名》是汉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研究可以为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大量可资参证的资料。
刘熙《释名》正是两汉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
从《释饮食》、《释彩帘》、《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用器》、《释兵》等篇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东汉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汉族人民与域外民族交往的历史;从《释亲属》、《释长幼》等篇目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中世纪宗法伦理社会的制度与观念以及婚俗礼制;从《释州国》、《释丧制》等篇目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地理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制度的兴废和古代名物典章的遗制;从《释道》、《释车》、《释船》等篇目中,我们可以知道汉代交通的大致状况。
试作以下分析:(一)宗法伦理。
《释名》有“汉以孝治天下”的反映。
在《释长幼》和《释亲属》两篇中,多有对孝悌之义的阐发: 六十曰耆。
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
(十)百年曰期颐。
颐,养也,老昏不复知服味善恶,孝子期于尽养道而已也。
(十)父,甫也,始生己也。
(十一)母,冒也,含生己也。
(十一)夫之兄曰公,公,君也。
君,尊称也。
俗间曰兄章。
章,灼也。
章灼敬奉之也。
(十一)此外,《释言语》有孝、慈、友、恭、悌的直接解释:“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好也。
《孝经》曰:‘孝,畜也。
’畜,养也。
慈,字也,字爱物也。
友,有也,相保有也。
恭,拱也,自拱持也。
亦言供给事人也。
悌,弟也。
”我们知道,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议为汉武帝采纳后,儒家的经学正统地位就确立了。
三纲五常成了统摄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兄弟的伦理标13①《说文》据小篆形体从臣,不从亡。
准。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以五行相生关系论证孝是天经地义的,从而把孝道提到了首要地位。
“土者,父之子也。
五行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
……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
”“父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
故曰夫孝道,天之经也。
”[5](五行对)董仲舒以五行相生比附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是十分荒谬的。
但提倡孝道是当时社会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所需要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需要巩固和强化家庭的宗法伦常统治。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末年,汉室衰微,诸侯纷争,君臣关系形同虚无。
刘熙《释名》只有孝悌慈友的解释,却无“忠”的阐发。
这可能是汉末社会礼崩乐坏的一个反映。
《释名》有“阳尊阴卑”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
“阳尊阴卑”观念在先秦已经形成。
《周易》认为:“天道为乾,地道为坤,乾为阳,国时赵国的国君,他看到胡服在征战中给士兵的行动带来莫大的便利,于是一改汉族峨冠博带的服饰,率先着胡服。
汉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也好胡服胡饭,初嗣封为解渎亭侯,人们就把胡服与他的爵号联系起来;二是因为它揭示了民族交往在语言借贷上的一个特征,常以意译兼音译的形式去对译外来词,“革索”译为“速独”就属此类。
正惟如此,许多来自域外的词失去了本来面目,融汇为汉语的词汇,如“葡萄”,又作酉匍”,李时珍《本草纲目》释作:“葡萄可以造酒,人酉匍饮之,则 然而醉,故有名。
”以汉字字义为训,显然是望文生训。
《释名》也有这样误拆连绵词为训之例,例如:“枇杷,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固以为名也。
”此外,《释兵》有“羌盾”,《释车》有“胡奴车”都是民族交流留下的印记。
(三)地域区划的历史沿革。
《释名・释州国》对《尚书・禹贡》所记九州及舜时设十二州到汉武帝时置十三州的地域区划的历史沿革作了粗轮廓的勾勒,所释青、徐、扬、荆、豫、凉、雍、并、幽、兖、益与当时(东汉)的行政区划大致相当,其所释并州是经得住文献记载检验的:“并州,并,兼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