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20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教案一、教学目标•掌握推理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通过分析问题、观察规律,进行正确推理。
二、教学重点•掌握推理的基本方法和思维逻辑。
•运用推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和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出示一个数列,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
2.学习:介绍数学中的推理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推理的基本过程。
3.练习: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几个简单的推理题目。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推理方法的理解。
2.学习:讲解更复杂的推理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解决。
3.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挑战性的推理问题。
第三课时1.复习: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推理过程。
2.孰善孰恶:讨论推理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推理能力。
3.总结:教师总结本单元内容,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推理思维。
六、作业•完成本单元课后练习册中的推理题目。
•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推理问题,写成小作文提交。
七、教学反思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推理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推理方法的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
以上是本次《数学广角——推理》教案的内容,希朴看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篇教材为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推理》部分。
该部分主要围绕数学推理的教学展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等数学素养。
1.2 教材特点•侧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设计丰富多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数学推理,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数学推理的基本概念。
•能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推理的概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围绕《数学广角──推理》展开,具体内容包括:1.数学推理的基本概念2.数学推理的方法与步骤3.案例分析和练习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引入数学推理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3 学习数学推理方法(20分钟)教师介绍数学推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推理的逻辑关系。
5.4 案例分析与练习(15分钟)教师给出数学推理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推理和解答,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推理方法的理解。
5.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推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教授数学推理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和练习等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以上是本次《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的内容,希朴能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谢谢!。
【精选】⼈教版⼆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推理》优秀教案【精选】⼈教版⼆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推理》优秀教案第1课时数学⼴⾓(1)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教材第109页例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在第九单元“数学⼴⾓”中,安排了逻辑推理⽅法。
逻辑推理是进⼀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逻辑推理能⼒的良好素材。
【学情分析】⼀年级已经渗透了找规律、排列组合,本册渗透推理的数学思想⽅法,以后还要进⼀步学习复杂⼀点的排列组合、可能性(也就是概率)、运筹、等量代换等⾼等数学思想⽅法。
通过本单元学习可以让学⽣掌握⼀些简单的推理经验,能根据多个条件推导出结论。
【教学⽬标】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学⽣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
2.进⾏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的观点。
3.培养学⽣⼤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体会数学思想⽅法在⽣活中的⽤途,激发学⽣学好数学的信⼼。
【教学重难点】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情境导⼊―→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探究新知―→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
↓↓巩固应⽤―→运⽤推理解决问题。
↓↓课堂⼩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法。
教学设计【情境导⼊】1.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
(1)请两名学⽣上台,⼀名学⽣拿语⽂书,⼀名学⽣拿数学书,藏在背后。
教师说明:他们两⼈分别拿着语⽂书和数学书。
(2)让学⽣猜⼀猜各⾃拿的是什么书,指名说⼀说,产⽣予盾,从⽽使学⽣发现猜不准,缺少⼀个条件。
(3)给出⼀个条件,让其中⼀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再让学⽣猜⼀猜各⾃拿的是什么书,分组讨论。
(4)⼩组交流,猜出结论,让学⽣说说是怎么猜的。
(5)引导学⽣从两⽅⾯去推理:①“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中可推出此⼈拿的是语⽂书,那么另⼀⼈拿的就是数学书了。
②从“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名话中可推出另⼀⼈拿的是数学书,那么“我”拿的就是语⽂书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检测卷(附答案)第9单元数学广角——推理一、仔细审题,填一填。
(每空2分,共38分)1.英语测试,天天、___、___三人获得了前三名,___是第(2)名,___是第(1)名,天天是第(3)名。
2.有三张卡片,上面分别标有5、9、(7),红红、东东、___每人拿了一张。
___拿的不是5,东东拿的是最大的一位数。
他们各拿的是几?___(7)东东(9)___(5)3.___、欢欢、___、___比赛跑步,___不是最快的,但比欢欢、聪聪快,欢欢比聪聪慢。
第一名是(___),第二名是(___),第三名是(欢欢),第四名是(___)。
4.下面是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的一部分。
图①是(正方形),图②是(圆),图③是(三角形)。
5.___、___和___分别藏在哪个房子里?___藏在(1)号房,沙僧藏在(3)号房,八戒藏在(2)号房。
6.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这四个运算符号,并且每个运算符号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
A、B、C应该分别是(+)、(-)、(×)。
二、仔细推敲,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16分)1.三个小朋友分别出生在上海、南京和北京三个城市,___出生的城市是(③上海)。
2.___、___和___三个小朋友假期里分别在三个兴趣班研究,学的是唱歌、美术和舞蹈。
请你猜一猜,小云学的是(③舞蹈)。
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___抽奖结果揭晓啦。
大奖的号码是由6、8、9组成的三位数,这个三位数十位上的数字不是最大的,个位上的数字是最小的。
大奖号码是(①689)。
4.明明、___、___三人的妈妈,其中有一位是护士,有一位是教师,有一位是导游。
你推理出云云的妈妈是(②教师)。
5.在下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
A是(③3)。
第4课时统计和数学广角——推理课题统计和数学广角——推理课型复习课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是复习统计知识和数学广角——推理知识。
教学时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推理的过程中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把统计和推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和推理的作用。
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使学生亲历统计和推理的过程,在统计和推理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的方法,用画“正”字记忆数据的方法,复习统计表的相关知识。
2.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能熟练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会运用推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1.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纸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2分钟)1.导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统计和数学广角——推理知识。
2.板书课题:统计和数学广角——推理。
1.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2.齐读课题。
1.二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如下。
(1)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数最多。
(2)参加(舞蹈)小组的人数最少。
(3)参加羽毛球小组的有(8)人。
(4)参加篮球小组的比参加羽毛球小组的多(7)人。
二、探究疑难,梳理知识。
(6分钟)1.引导学生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将第一单元和第九单元的内容作一个整理。
2.展示知识结构,教师板书。
3.提出问题:对上面的学习内容有什么疑问?4.介绍经验: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向同学介绍?1.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2.点名展示,全班交流。
3.交流疑问。
4.汇报学习经验。
二年级下数学广角推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数学广角──推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门数学课程。
这门课程是以广角推理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课程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推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篇,并且是整本教材最后一篇。
该篇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特点,进行推理和判断,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设计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和问题解决,巩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2.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坚持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入一道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
2.探究:提出一个推理问题,让学生观察、推理并找出答案,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3.讲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解决方法,并进行系统的讲解,巩固学生的理解。
4.练习:通过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5.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6.归纳: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讨论,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7.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在观察、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已有的数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分享,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推理》练习题(附答案)1.游戏──猜图形。
信封里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
露出一部分,你能猜猜它们是谁吗?红色的是(),绿色的是(),黄色的是()。
考查目的:根据已认识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已知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推理得出结论。
答案:红色是三角形,绿色是圆,黄色是长方形。
解析:猜信封里的图形,红色和黄色图形都露出一个直角,它们可能是三角形或长方形,绿色图形没有角,肯定是圆。
由黄色图形不是三角形,可以推断红色图形是三角形,黄色图形就是长方形。
2.连一连。
考查目的:学生体验推理过程,掌握用连线法进行推理。
答案:解析:先由“第1台电脑最便宜”,确定第1台电脑是3498元;再由“第2台电脑不是最贵的”的条件,推断第3台电脑最贵,是6900元;因此第2台电脑是5412元。
当然还有不同的推断方法,只要合理即可。
3.小兰、小亮、小林三人踢毽子,分别踢了12下、8下、9下,他们各踢了多少下?考查目的: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梳理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条件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答案:小兰踢了8下。
小亮踢了9下。
小林踢了12下。
解析:由“小亮不是踢得最少的”,可以推断小亮踢得可能是12下或9下。
又根据“小林比小亮踢得多”,可以肯定小林踢得最多,是12下;小亮踢了9下;小兰踢得最少,是8下。
4.有三位小朋友(小雨、小东、小亮)每人拿着一个水果,分别是香蕉、苹果和桔子。
小雨拿的不是苹果,小亮拿的是桔子。
他们拿的各是什么水果?考查目的: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梳理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条件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答案:小雨拿的是香蕉。
小东拿的是苹果。
小亮拿的是桔子。
解析:由“小雨拿的不是苹果”,她可能拿的是香蕉或桔子。
再由“小亮拿的是桔子”可以肯定小雨拿的是香蕉,那么小东拿的就是苹果。
5.二(1)班举行“中国梦·我的梦”朗诵比赛。
王晨、李响、程琳取得了前三名。
王晨说:“我不是第一名。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这一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推理方面还相对薄弱,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提高推理能力。
此外,学生间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规律。
如: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
3.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小组讨论的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5.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如:“如果再有1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6.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
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推理的简单方法。
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键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
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游戏带入了课堂,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简单的逻辑推理、分类与归纳等。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对于逻辑推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简单事件。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理解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推理。
3.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操作工具,如小棒、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猜拳游戏,引导学生观察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事件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找出事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