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
- 格式:pdf
- 大小:257.15 KB
- 文档页数:2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整体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骨折病症,在进行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方式与内固定手术治疗方式相比,更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下地负重行走,并且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相对较少,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治疗应用的作用优势相对比较突出。
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康复出院以及骨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某医院收治的38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其病例资料以及治疗、护理方法与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在70岁至85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75岁。
在对于患者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检查与诊断中显示,其中,35例患者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在日常生活中导致的,3例患者的骨折病症是由于车祸造成的,在对于骨折患者的病情类型划分中,按照Evans分型方法,32例患者的骨折病症属于Ⅲ型,6例患者骨折病症属于Ⅳ型。
另外,在对于患者病例资料进行筛选中,主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资料选取。
首先,患者年龄在70岁及以上;其次,患者骨折病症发生前髋关节能够负重行走,并且没有明显的疼痛;再次,骨折发生后有明显的移位,并且属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最后,患者骨折类型按照Evans分型在Ⅲ型及以上。
此外,在X 射线检查中显示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上述病症特征患者。
1.2 护理方法对于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护理实施中,主要分为的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两个阶段。
1.2.1 术前护理首先,对于患者进行术前护理中,其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的心理干预和护理方案确定两相内容。
其中,对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的心理护理,主要是由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年龄相对比较大,因此,手术前患者及其家属难免会存在有较多的顾虑,这对于手术的正常进行和实施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在手术前充分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手术方法以及效果、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等的耐心讲解和介绍。
《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的疗效对比》篇一摘要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THR)与PFNA内固定术(PFNA)的治疗效果。
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两种手术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对于老年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骨折的愈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THR)与PFNA内固定术(PFNA)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文将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近两年内因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病例,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THR组)和PFNA内固定术组(PFNA组)。
2. 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
三、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1.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THR)THR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行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
2. PFNA内固定术(PFNA)PFNA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于股骨大转子处行小切口,将PFNA钉植入股骨近端,通过动态锁定机制固定骨折端。
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抗凝等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四、结果1. 手术指标比较THR组手术时间较PFNA组长,但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恢复方面,THR组患者因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2. 并发症发生率THR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假体松动、感染等;PFNA组患者主要为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但PFNA组在骨折愈合方面表现出更佳的稳定性。
3. 术后生活质量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但THR组患者在活动能力及疼痛缓解方面表现更佳。
五、讨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THR)与PFNA内固定术(PFNA)在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16例高龄(平均79.4岁)股骨粗隆部不稳定型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
结果:除围手术期死亡1例外,余病例均顺利通过手术,经术后4- 32个月随访(平均为18个月),术后Harris功能评分平均达86.3分,73.3%的患者患髋关节功能接近伤前水平,能生活自理,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
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标签:置换;人工关节;股骨骨折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rosthetic replace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the senile.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16 senile (average 79.4 years old)unstabl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treated by half hip replacement were reviewed . Results:Follow-up study was performed in all cases for 4 to 32 months. The Harris scores were 86.3 after operation. The joint function returned to normal or near normal was found in 73.3% of the cases. There was no any prosthetic loosening,sinking and dislocation. Conclusion:It’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the unstabl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ith half hip replacement in the senile.KeyWords:Replacement; Artificial joints; Femoral fractures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随着社会老龄化,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呈明显上升趋势,治疗此类骨折,除传统的卧床牵引方法之外,目前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如DHS、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PFN等,但不论采用哪种内固定方式,患者都会因长期卧床而产生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
发表时间:2017-07-18T16:21:31.42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作者:艾缘
[导读] 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是指发生于股骨颈基底以及小粗隆水平之间及以上部位的骨折类型。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予以骨股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实验组予以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并发症较少,可有效提高患者Harris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是指发生于股骨颈基底以及小粗隆水平之间及以上部位的骨折类型,多发于老年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患肢缩短、疼痛、肢体功能障碍以及髋外侧皮下淤血等症状。
传统手术难以有效稳定骨折,术后容易出现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加大治疗难度[1]。
本次研究主要对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9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区间72~87岁,平均年龄(79.5±6.5)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区间73~88岁,平均年龄(80.5±6.5)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述研究资料发现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研究资料一致性较好。
1.2方法
1.2.1对照组予以骨股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对患肢进行牵引复位后轻微内收,然后在大转子1.5cm处进行切口并置入导针,然后在股骨近端放置骨髓钉,之后安置螺旋刀片,旋转锁定后拧入远端锁定螺钉,最后在近端拧入尾帽。
1.2.2实验组予以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进行常规检查后牵引患肢皮肤,评估手术风险,全身麻醉后让患者取健侧卧位,然后在其髋关节后外侧进行切口,钝性分离臀大肌并切断外旋肌群,保留转子顶部附着点,切开关节囊并将骨折部以及骨折颈显露出来,在小粗隆上1.0~1.5cm处截骨,取出细小骨碎片以及股骨头,注意保护大小粗隆碎骨块与肌肉筋膜的连接。
将大块移位的小粗隆复位后使用钢丝环扎固定,然后使用髓腔锉适当扩髓,并注入骨水泥,将合适的骨水泥型股骨假体以12~15°前倾角插入。
复位成功后确认松紧度,若无脱位倾向则将关节囊以及外旋肌群缝合,之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并逐层缝合切口[2]。
1.3疗效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采用Harris髋部评分标准分评价:90~100分为优,患者生活可自理;80~89分为良,患者髋部存在轻微疼痛,活动稍受限,基本不影响生活自理;70~79分为中,患者移动受限,需要在辅助下行走;60~69分为差,患者髋部疼痛严重,活动受到限制,生活无法自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为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以表示,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Harris评分以[n (%)]表示,采用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为P<0.05。
2.结果
2.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1:
2.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所出现并发症主要有假体松动,共发生1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4%(1/29);对照组患者所出现并发症主要有假体松
动、假体周围骨折以及关节感染,共发生8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7.6%(8/29),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6.405,P<0.05。
3.讨论
老年人由于体质较弱,基础性疾病较多,骨质疏松现象严重,所以发生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概率较高,严重增加了骨折治疗难度,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临床对该骨折类型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式,骨股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以及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要手术方式,均有一定治疗效果[3]。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原因分析为:①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主要是将一部分粗隆以及股骨头颈用人工股骨头进行置换,同时使用骨水泥将其进行固定的手术方式,具有较高的愈合率[4]。
②相对于骨股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来说,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安全性更高,对患者创伤较小,且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术后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以及关节感染等并发症较少,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
③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具有较多优点,由于骨水泥可即刻进行机械固定,所以可从根本上避免由于股骨粗隆骨折内部固定不牢固所导致的骨折不愈合以及髋骨内翻等情况,可使患者的髋关节得到良好的恢复[5]。
综上所述,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并发症较少,可有效提高患者Harris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彬.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0):1057-1058.
[2]王培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8):1446-1447.
[3]刘聚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5):114-115.
[4]成世高,王万春,肖扬,等.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52):8373-8378.
[5]江庭彪,梁绍雄,刘敬旺,等.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52例[J].广西医学,2014,36(4):52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