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关于伴性遗传的知识,包括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相关概念和遗传规律,以及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2. 伴性遗传中的相关概念,如伴性遗传、伴随性别、伴性连锁等3. 伴性遗传的实际应用和意义4. 伴性遗传与一般遗传规律的区别和联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伴性遗传与一般遗传规律的区别和联系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示例分析和综合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授,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通过示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通过综合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伴性遗传的基本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
2. 讲授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伴性遗传的特点、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等内容。
3. 示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中的相关概念和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
4. 综合练习(3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学生可以单独完成练习,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和解答。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课堂设计小贴士1. 在讲授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时,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复习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有关伴性遗传的知识,包括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相关概念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伴性遗传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2. 教学难点:伴性遗传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复习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2. 复习伴性遗传相关概念3. 伴性遗传的应用举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举例说明,让学生复习并加深对伴性遗传的理解。
2.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答疑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五、教学过程1. 复习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1)通过复习课件和教材内容,让学生回顾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结合实例阐述伴性遗传的过程和特点,让学生对基本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
2. 复习伴性遗传相关概念(1)复习表型、基因型、遗传规律等相关概念,强化学生对伴性遗传相关概念的理解。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3. 伴性遗传的应用举例分析(1)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伴性遗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颜色盲、血友病等。
(2)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伴性遗传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和应用。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师讲解,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2. 教材:让学生回顾教材内容,加深理解。
3. 实例案例:通过实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知识测验:设计简单的知识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教学反思本次复习课通过复习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举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伴性遗传》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复习课对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伴性遗传》复习课将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份关于《伴性遗传》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伴性遗传】是生物学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染色体上的一对非同源基因,以及它们所编码的性状在遗传过程中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现象。
在复习课中,我们将通过回顾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的规律、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复习遗传学基本概念、遗传规律以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遗传学基本概念、遗传规律、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教学难点:伴性遗传的交叉与连锁的区别,伴性遗传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伴性遗传相关的小问题或者是趣味性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为后续课堂的学习做一些铺垫工作。
2. 复习基本概念(10分钟)通过快速回顾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例如:基因、等位基因、染色体等,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举例,回顾孟德尔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等遗传规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规律。
4. 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家族遗传病的阐述,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
通过讲解伴性遗传的计算方法和步骤,结合实例讲解,并给予学生反复训练的机会,以帮助他们更加熟练地解决伴性遗传的计算问题。
6. 性状的连锁和交叉(15分钟)巩固学生对性状的连锁和交叉的认识,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伴性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掌握这一知识点对于理解遗传规律和遗传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这一知识点的复习课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伴性遗传》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理解伴性遗传的分子基础。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伴性遗传的遗传模式;- 能够解释伴性遗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分子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伴性遗传的遗传模式和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纺锤体抑制现象的概念和实验发现;- 纺锤体抑制现象在性染色体遗传中的生物学意义。
- 理论授课:通过PPT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以及伴性遗传的分子基础。
- 实验探究:结合实验案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理解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 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对伴性遗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或者引言,引导学生了解伴性遗传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第三步: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结合实验案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理解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第四步:讨论交流(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探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有关高三生物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很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
人类了解最清晰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三生物)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盼望大家喜爱!有关高三生物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中图版生物必修二其次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基因的分别规律)的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性别打算、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人类红绿色盲症三个教学学问点。
它是以色盲为例叙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白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别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性别打算、伴性遗传的概念,为其次课时做铺垫;其次课时主要通过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遗传图解的分析,(总结)出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出伴X显性遗传和伴Y遗传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①以XY型性别打算为例,了解雌雄异体的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打算的。
②概述伴性遗传的概念。
③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同学运用已有学问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力量。
④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提高缜密的思维力量。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型图和人类性别打算图解,培育同学合理推断、图文转换和良好的语言表达力量。
②通过书写遗传图解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培育同学的基本生物素养。
③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擅长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力量,提高学习效率。
④通过引导同学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培育同学观看现象、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
3、情感目标:①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爱好。
②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育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人类性别打算方式和伴行遗传的概念及特点。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1. 引言1.1 概述《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伴性遗传》复习课是生物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系统性的复习和总结,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准确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本次复习课将重点关注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包括性别连锁遗传、遗传疾病的传播等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学会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资源方面,我们将提供相关课件、教学视频和课外阅读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复习。
评估方式将主要采用课堂测试和小组作业,以评估学生对《伴性遗传》复习课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次复习课的设计与实施,相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伴性遗传的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伴性遗传》复习课的目的《伴性遗传》复习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关于伴性遗传的知识,提高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复习课的学习,学生还将能够对伴性遗传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将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伴性遗传》复习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伴性遗传》复习课内容安排一、复习知识点梳理:在课程开始阶段,可以通过简要回顾《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二、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生活案例或者科学研究案例来引入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伴性遗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伴性遗传》适用对象:高中生物课程,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伴性遗传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3.能够理解并解释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表现;3.伴性遗传与性别相关的特点;4.伴性遗传的应用。
教学方式: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教科书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表现;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伴性遗传的应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实例引入伴性遗传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2.理论讲解: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表现,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伴性遗传的应用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的理解;6.总结: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伴性遗传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学手段:1.讲义:为学生提供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3.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实验演示或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4.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进行分组讨论和思考。
评估方式:1.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和发言情况;2.测试成绩:通过课后测试或考试,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来评估其对伴性遗传的掌握情况;4.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堂作业,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情况。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回顾掌握关于伴性遗传的基本知识,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规律和特点;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方式,加深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应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伴性遗传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遗传问题,增强遗传规律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特点;2. 教学难点: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掌握运用伴性遗传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1. 复习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回想伴性遗传的定义、规律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伴性遗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点,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回忆。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特点,包括伴性遗传的定义、发生的原因、特点等内容。
结合具体的案例、图片和实验,生动形象地介绍伴性遗传的发生过程和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对伴性遗传进行深入理解。
3. 案例分析与讨论(25分钟)设计一些伴性遗传的案例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
每组通过讨论,分析出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集体讨论,梳理案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4. 知识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强调伴性遗传的核心概念和解题方法,确保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练习与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完成相关作业,以提高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实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介绍伴性遗传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伴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o掌握伴性遗传在性别决定和遗传病传递中的作用。
o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遗传家系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伴性遗传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伴性遗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认识到伴性遗传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伴性遗传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性别决定和遗传病传递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病传递规律。
三、教学准备•伴性遗传的多媒体课件,包括遗传家系图、性别决定机制和伴性遗传病案例。
•相关的遗传病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性染色体的概念和性别决定机制。
o引入伴性遗传的概念,简要介绍其在遗传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2.新课讲解o讲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o介绍性别决定机制,包括XY型和ZW型性别决定系统。
o讲解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和传递规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3.观察与分析o展示遗传家系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伴性遗传病的传递规律。
o学生根据案例资料,总结伴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和遗传方式。
4.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5.总结与提升o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性别决定和遗传病传递中的作用。
o引导学生思考伴性遗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如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6.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伴性遗传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o准备一个与伴性遗传相关的案例或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五、板书设计《伴性遗传》一、伴性遗传的概念与特点- 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 性别决定机制:XY型、ZW型二、伴性遗传病的特点与传递规律- 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隔代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等三、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 性别控制技术在农业和畜牧业中的应用四、思考与探索- 伴性遗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多媒体课件和遗传家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原理和应用。
高三复习课《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海口市灵山中学陈少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分析概述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的特点。
(2)分析概述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的特点。
(3) 能根据遗传图谱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和解题的技巧。
(2) 通过习题训练,学生能正确分析伴性遗传图解,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二、教学重点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2. 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3.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三、教学难点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发法。
六、具体教学过程导入:直接切入伴性遗传的复习一、伴性遗传的概念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方式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学生说出常见的实例:人的红绿色盲、血友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都属于伴性遗传。
二、人类红绿色盲1、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让学生写出色盲基因和正常基因。
2让学生说出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了解婚配方式。
3.师生共同归纳出伴X隐性的遗传病特点。
插入考点分析,结合典型的例题和练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1、学生说出控制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显性基因,并写出患病基因和正常基因。
2、学生写出正常人和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师生共同归纳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四、简单介绍伴Y遗传特点及实例五、整合所学的知识归纳出遗传病的五种遗传方式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伴X显性遗传4、伴X隐性遗传5、伴Y遗传六、根据遗传图谱师生共同总结出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1、先确定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2、确定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3、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X染色体遗传最后再总结出做题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都病为伴性,父子无病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都病为伴性,母女无病非伴性。
课时20:伴性遗传考纲要求:伴性遗传C级。
学习重点: 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及伴性遗传方式的应用学习难点: 伴性遗传方式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课前自主学习1.在具有性别之分的生物中,与性别有关的染色体称为,其它的染色体称为。
性染色体通常只有对。
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为。
2.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
3.人类的红绿色盲遗传方式为。
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有。
二、重要知识点剖析: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没有证明这一结论,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的遗传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X和Y染色体的Ⅰ片段,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也有差别,如:3.X、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的基因的遗传三、课内互动学习(一)合作探究1.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B.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2.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B.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段Ⅱ上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是患者3.某调查人类遗传病的研究小组调查了一个家庭的某单基因遗传病情况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图谱,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个体3与4婚配后代子女不会患病C.个体3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或1/2D.该遗传病的发病率是20%4.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伴性遗传复习》教案伴性遗传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伴性遗传的模式和遗传规律。
3.理解伴性遗传与性别的关系。
4.掌握常见的伴性遗传性状。
二、教学内容1.伴性遗传的概念。
2.伴性遗传的模式和遗传规律。
3.伴性遗传与性别的关系。
4.常见的伴性遗传性状。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简单介绍基因遗传和单基因遗传,然后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步骤二:讲解伴性遗传的概念1.将伴性遗传的概念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
2.学生们阅读教材上关于伴性遗传的内容,再与伙伴讨论和解释概念。
步骤三:讲解伴性遗传的模式和规律1.教师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模式和规律,包括X连锁和Y连锁。
2.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模式和规律,让学生理解。
步骤四:讲解伴性遗传与性别的关系1.教师向学生讲解伴性遗传与性别的关系,包括男性健康的重要基因和女性携带疾病的风险。
2.教师还可以举例说明伴性遗传与性别的关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步骤五:讲解常见的伴性遗传性状1.教师向学生讲解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性状,如色盲、血友病等。
2.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这些常见的伴性遗传性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
步骤六:巩固和总结1.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总结伴性遗传的重要内容,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概念、模式和规律。
2.实践法:教师通过举例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
五、教学手段1.黑板、白板和投影仪,用于呈现教学内容。
2.教材和参考书籍,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3.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常见的伴性遗传性状。
六、教学评价1.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活跃度。
2.回答问题:观察学生对于伴性遗传的概念、模式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延伸。
伴性遗传第一轮复习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李鹏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
(2) 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4)学会遗传类型的一般分析方法。
2、能力目标:(1)分析遗传图谱,学会判断遗传病的类型。
(2)整理色盲的婚配方式,整理伴X染色体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3)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图谱,整理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
(4)根据Y染色体的传递特点,整理伴Y染色体的性状的传递特点。
(5)学会应用伴性遗传的特点,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用性状区分幼体的性别。
3、情感目标:在推理和生产实践过程培养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在小组讨论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点1、基因的定位,2、遗传规律的总结3、设计伴性遗传实验有性状判断子代的性别4、遗传类型的判断三、教学难点1、基因的定位,2、遗传类型的判断四、教学手段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设计思路由感性认识——了解色盲到理性认识——定位色盲基因,接着确定基因型、人群中的组合方式,归纳分析总结遗传规律,最后到运用生产实践、根据图谱判断遗传类型的特点。
具体而言,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1、“问题导学”策略以情感为突破口,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内容,通过情感激励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以思维为主线组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
2、“最近发展区”策略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浅显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搭好脚手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问题难度始终处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3、设置情境策略设置一系列情境,遗传病家系,芦花鸡养殖等帮助学生理解,利于学生分析,总结相应的规律并运用于生产实践。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色盲检测引入课堂,介绍基因定位的一般思路,提供材料——色盲家系让学生定位控制色盲的基因。
教学环节2:书写基因、基因型、几种基因型的婚配方式教学环节3:对学生书写几种遗传图解进行点评,分析、归纳色盲基因的遗传特点。
《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2)学习难点(教学难点)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伴性遗传的概念复习伴性遗传的概念
染色体种类1、复习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结合图示讲解人类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区别
伴性遗传的类型
及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结合人类红绿色盲的实例,分析总结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3)若女性为患者,则其父亲和儿子一定为患者;若男性为正常,则其母亲和女儿也一定正常。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结合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实例,分析总结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1)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2)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3、伴Y染色体遗传:
补充讲解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患者全是男性,遗传上表现为父传子,子传孙。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以鸡为例,了解ZW型性别决定方式。
以芦花鸡和非芦花鸡的实例,分析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人类遗传病的概
念
复习人类遗传病的概念
人类常见遗传病
的类型
复习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和实例
遗传病的监测和
预防主要复习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方法、步骤。
《第3讲伴性遗传(第1课时)》教学设计
镇原二中生物组张盼
【考纲要求及学习目标】
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重难点分析】
重点: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解决方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分别运用正推和逆推的方法归纳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充分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引入复习课题,分析近4年甘肃(新课标Ⅱ)高考题涉及到本节内容的题目分布情况,要求学生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
2、教师整合学生问题,给出本节复习要点:(1)生物性别决定方式。
(2)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二)讲授内容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1、学生阅读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方式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根据关键词“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简单复习性别决定相关知识。
课件展示性别决定过程,并及时进行针对训练。
3、课件展示X,Y染色体的形态,引出伴性遗传的几种方式。
【针对训练1】关于果蝇性别决定的说法,下列哪一点是错误的(A )
①性别决定的关键在于常染色体②雌性只产生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③雄性产生含X、Y两种性染色体的精子且比例为1∶1④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A.①④
B.③
C.②
D.①和③
【针对训练2】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叙述,正确的是( C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
C.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
D.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二、分析伴X隐性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
1、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让学生写出色盲基因和正常基因。
2、让学生说出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请学生上黑板写出几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3、布置学生思考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针对训练3】下图是一色盲的遗传系谱:
(1)14号成员是色盲患者,致病基因是由哪个体传递来的?用成员编号和“→”写出色盲基因的传递途径:1→4→8→14 。
(2)若成员7和8再生一个孩子,是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4,是色盲女孩的概率为0 。
三、分析伴X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
1、学生说出控制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显性基因,并写出患病基因和正常基因。
2、学生写出正常人和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师生共同归纳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针对训练4】一个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该病为X显性遗传)的男子与正常女子结婚,为预防生下患病的孩子,进行了遗传咨询。
你认为下列的指导中有道理的是( )
A.不要生育
B.妊娠期多吃含钙食品
C.只生男孩
D.只生女孩
四、简单介绍伴Y遗传特点及实例
整合所学的知识归纳出遗传病的五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伴Y遗传。
【学法指导】“三步法”快速突破遗传系谱题
1.判断遗传方式
首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
其次,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然后,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若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推测
2.确定基因型
3.计算相关概率
【高考演练】
(2014新课标II)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如图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______(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____(填个体编号)。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XY型
1、性别决定类型
2、X,Y染色体的形态ZW型
二、伴X隐性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
1、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2、几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3、伴X隐性的遗传病特点
三、伴X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
1、正常人和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2、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四、伴Y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学法指导】“三步法”快速突破遗传系谱题
【巩固练习】
资料《三维设计》——P169:1、2 ;P170:3、4 ;课时作业——P289:2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