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考核大纲(磁粉检测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专业基础知识1 绪论1.1 磁粉检测的发展简史和现状(A)1.2 漏磁场检测分类(磁粉检测定义、原理、适用范围、程序、优点及局限性)(B)1.3 表面无损检测方法(MT.PT.ET)的比较1.3.1 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C)1.3.2 能检测出的缺陷及表现形式(B)1.3.3 优点及局限性(B)2 磁粉检测物理基础2.1 磁现象和磁场2.1.1 磁的基本现象(B)2.1.2 磁场与磁感应线(定义、特性)(C)(1)圆周磁场(B)(2)纵向磁化(B)2.1.3 真空中的恒定磁场(1)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定义、单位)(B)(2)安培环路定理(B)2.1.4 磁介质中的磁场(1)磁介质(C)(2)磁场强度(B)2.2 铁磁性材料2.2.1 磁畴:定义、特性及其应用(B)2.2.2 磁化过程:特性及其应用(B)2.2.3 磁特性曲线:定义、表征特性及其应用(C)2.2.4 磁滞回线(1)定义、应用(B)(2)铁磁性材料磁滞回线的特性(A)(3)软磁材料、硬磁材料磁滞回线的特征(A)2.3 电流与磁场2.3.1 通电圆柱导体的磁场(1)磁场特征及方向(右手定则)(C)(2)磁场强度计算a.计算公式、各符号的表征物理意义及单位(C)b.计算应用(C)(3)钢棒通电法磁化(C)(4)钢管中心导体法磁化(C)2.3.2 通电钢管的磁场(C)2.3.3 通电线圈的磁场(1)磁场特征及方向(右手定则)(C)(2)磁场强度计算(C)a.计算公式、各符号的表征物理意义及单位(C)b.计算应用(C)(3)线圈分类a.按通电线圈的结构分类(B)b.按线圈横截面积与被检工件横截面积的比值分类(B)c.按通电线圈的长度L和内径D的比分类(B)d.各种线圈的计算应用实例(C)2.3.4 感应电流和感应磁场(B)2.4 磁场的合成2.4.1 交叉磁轭的磁场合成(1)旋转磁场的形成(B)(2)旋转磁场分布特点(C)(3)交叉磁轭的提升力(C)2.4.2 摆动磁场的合成(B)2.5 退磁场2.5.1退磁场概念(1)定义、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B)(2)计算公式及各符号的表征物理意义(B)(3)退磁因子及应用(B)2.5.2 有效磁场定义及表达式(B)2.5.3 影响退磁场大小的因素(B)2.5.4 退磁场计算(B)2.6 磁路与磁感应线的折射(A)2.7 漏磁场2.7.1 漏磁场的形成:定义及形成原因(B)2.7.2 缺陷的漏磁场分布(1)分布特征:水平分量、垂直分量和分量合成(A)(2)缺陷漏磁场对磁粉吸附的原理(B)(3)缺陷漏磁场与缺陷实际尺寸大小的关系(A)2.7.3 影响漏磁场的因素(1)外加磁场强度的影响(C)(2)缺陷位置及形状的影响(C)(3)工件表面覆盖层的影响(B)(4)工件材料及状态的影响(B)2.8 磁粉检测的光学基础2.8.1 光度量术语及单位(A)2.8.2 发光(A)2.8.3 紫外线(A)2.8.4 人眼对光的响应(A)2.8.5 黑光灯(A)3 磁化电流、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3.1 磁化电流(1)交流电、整流电、直流电、冲击电流:定义、表示符号及单位(B)(2)峰值电流和有效电流物理意义及换算关系(B)(3)优点和局限性(B)(4)交流电的集肤效应(B)(5)如何选用磁化电流(C)3.2 磁化方法3.2.1 磁场方向与发现缺陷的关系(1)磁粉检测的能力(C)(2)选择磁化方法应考虑的因素(C)3.2.2 磁化方法的分类(B)3.2.3 各种磁化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优缺点(B)3.3 磁化规范3.3.1 磁化规范及其制定(1)制定磁化规范应考虑的因素(B)(2)制定磁化规范的方法a.用经验公式计算(A)b.利用钢材的磁特性曲线(A)c.用仪器测量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A)d.用标准试片确定(A)3.3.2 轴向通电法和中心导体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3.3.3 偏置芯棒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3.3.4 触头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3.3.5 线圈法磁化规范:计算公式和标准规定(C)3.3.6 磁轭法磁化规范:磁轭法的提升力、检测灵敏度和标准规定(C)4 磁粉检测器材4.1 磁粉4.1.1 荧光磁粉和非荧光磁粉(特性、要求和应用)(C)4.1.2 磁粉的性能:磁特性、粒度、形状、流动性、密度和识别度(B)4.1.3 磁粉的验收试验:污染、颜色、粒度、灵敏度、悬浮性和耐用性(B)4.2 载液4.2.1 油基载液(特性及要求)(C)4.2.2 水载液(特性及要求)(C)4.3 磁悬液4.3.1 磁悬液浓度(定义、要求和应用)(C)4.3.2 磁悬液配制(配制方法和要求)(B)4.4 反差增强剂:应用、配方、施加及清除(B)4.5 标准试片和标准试块4.5.1 标准试片用途、分类及使用(B)4.5.2 标准试块(1)用途、类型及使用(B)(2)磁场指示器:用途、类型及使用(B)4.5.3 自然缺陷试块:用途、类型及使用(B)5 磁粉检测设备5.1 磁粉检测设备的命名方法(B)5.2 磁粉检测设备的分类5.2.1 固定式探伤机(结构特征及应用范围)(B)5.2.2 移动式探伤机(结构特征及应用范围)(B)5.2.3 便携式探伤机(结构特征及应用范围)(B)5.3 磁粉检测设备的组成部分5.3.1 磁化电源(主要结构及几种调压装置)(B)5.3.2 工件夹持装置(装置特点及要求)(B)5.3.3 指示和控制装置(电流表、电压表的精度和量程)(B)5.2.4 磁粉和磁悬液喷洒装置(装置组成和技术要求)(B)5.3.5 照明装置(B)5.3.6 退磁装置(B)5.4 常用典型设备(A)5.5 测量仪器(A)6 磁粉检测工艺(工艺内容、工艺程序、检测时机及要求)(C)6.1 预处理:方法和要求(C)6.2 磁化、施加磁粉或磁悬液6.2.1 连续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2.2 剩磁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2.3 湿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2.4 干法:磁化方法、应用范围、操作程序和要点、优点和局限性(C)6.3 磁痕观察、记录与缺陷评定6.3.1 磁痕观察:观察时机、观察照明亮度及其他要求(C)6.3.2 磁痕显示记录:方法及要求(C)6.3.3 缺陷评级(C)6.4 退磁6.4.1剩磁的产生与影响(B)6.4.2 退磁原理(B)6.4.3 退磁方法和退磁设备(B)6.4.4 退磁注意事项(A)6.4.5 剩磁测量(A)6.5 后处理与合格工件的标记6.5.1 后处理:方法和要求(B)6.5.2 合格工件的标记:标记方法、标记注意事项(B)6.6 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和复验6.6.1 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B)6.6.2 复验(C)6.7 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内容、格式及填写规定(B)6.8 影响检测灵敏度的主要因素(A)7 磁痕分析与质量分级7.1 磁痕分析的意义(B)7.2 伪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3 非相关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 相关显示7.4.1 原材料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2 热加工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3 冷加工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4 使用后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5 电镀产生的缺陷磁痕显示:产生原因、磁痕特征和鉴别方法(C)7.4.6 常见缺陷磁痕显示的比较(C)7.5 JB/T4730.4—2005磁粉检测质量分级7.5.1 磁痕分类(B)7.5.2 磁粉检测质量分级(B)8 磁粉检测应用8.1 焊接件磁粉检测8.1.1 焊接件磁粉检测的内容与范围(C)8.1.2 检测方法选择(C)8.1.3 焊接件检测实例(1)坡口检测(B)(2)电弧气刨面的检测(B)(3)对接焊缝的检测(C)(4)T型焊接接头的的检测(C)(5)角接接头的检测(C)8.2 锻钢件磁粉检测8.2.1 锻钢件检测的特点(C)8.2.2 锻钢件检测方法选择(C)8.2.3 锻钢件检测实例(1)曲轴磁粉检测(C)(2)塔形试棒样件检测(C)(3)万向接头磁粉检测(C)8.3 铸钢件磁粉检测8.3.1铸钢件检测的特点(C)8.3.2 铸钢件检测实例(1)空心十字铸钢件检测(C)(2)高压厚壁三通管件检测(C)(3)凸轮件检测(C)(4)铸钢阀体检测(C)8.4 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8.4.1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的要求(C)8.4.2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的特点(C)8.4.3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检测实例(C)(1)球形压力容器的开罐检测(C)(2)高压螺栓和石油钻管的钻铤磁粉检测(C)(3)起重机械吊钩检测(C)(4)镀硬铬钢管检测(C)8.5 特殊工件磁粉检测(A)8.6 磁粉探伤—橡胶铸型法及其应用(A)9 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9.1 磁粉检测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9.1.1 人员资格的控制(C)9.1.2 设备的质量控制(C)9.1.3 材料的质量控制(C)9.1.4 检测工艺的控制(C)9.1.5 检测环境的控制(C)9.2 磁粉检测安全防护(1)紫外线的危害和防护(B)(2)电气与机械的危害和防护(B)(3)材料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4)磁粉检测系统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5)检测场所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6)磁粉检测系统和检测环境相互作用的潜在危险和防护(B)10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10.1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编制要求、内容(B)10.2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编制要求、内容(B)10.3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编制举例(B)11 国内、外磁粉检测标准对比分析(1)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C)(2)其他相关磁粉检测标准(A)(3)国外标准(A)12 实验(A)第二章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相关知识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1 材料力学基本知识1.1.1 应力与应变、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B)1.1.2 有关材料的进一步知识(A)1.2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B)1.2.2 热处理的一般过程(A)1.2.3 承压特种设备用钢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B)1.2.4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热处理工艺(B)1.3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材料1.3.1 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B)1.3.2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B)2 焊接基本知识2.1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焊接方法:(手工电孤焊、埋孤自动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孤焊及电渣焊)(B)2.2 焊接接头2.2.1 焊接接头形式(B)2.2.2 焊接接头的组成(B)2.2.3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1)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B)(2)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A)2.3 焊接应力与变形2.3.1 焊接应力及变形的概念(B)2.3.2 焊接变形与应力的形成(B)2.3.3 焊接应力的控制措施(B)2.3.4 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B)2.4 承压类特种设备常用钢材的焊接2.4.1 钢材的焊接性定义(B)2.4.2 控制焊接质量的工艺措施(B)2.4.3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B)2.5 缺陷的种类及产生原因2.5.1 外观缺陷(形状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2.5.2 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裂纹(1)分类(C)(2)形成原因(B)2.5.3 其他缺陷(1)分类(C)(2)形成原因(B)3 非磁粉检测专业的无损检测基础知识3.1 无损检测概论3.1.1 无损检测的定义与分类(B)3.1.2 无损检测的目的(B)3.1.3 无损检测的应用特点(B)3.2 非磁粉检测的无损检测基本知识3.2.1 RT检测(1)RT检测的原理(B)(2)RT检测设备器材(B)(3)RT检测工艺要点(B)(4)RT检测的特点(A)3.2.2 UT检测(1)超声波的发生及其性质(B)(2)UT检测的原理(B)(3)UT检测工艺要点(B)(4)UT检测的特点(A)3.2.3 PT检测(1)PT检测的原理(B)(2)PT检测的分类(B)(3)PT检测工艺要点(B)(4)PT检测的安全管理(B)(5)PT检测的特点(A)3.2.4 ET检测(1)ET检测的原理(B)(2)ET检测仪器和探头(A)(3)ET检测工艺要点(A)(4)ET检测的特点(A)3.2.5 AE检测(1)AE检测的原理(B)(2)AE检测仪器和探头(A)(3)AE检测的特点(A)(4)承压特种设备的的AE检测(A)3.3 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选择3.3.1 承压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A)3.3.2 检测方法和检测对象的适应性(B)第三章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2.1 压力容器概述2.1.1 定义和用途(B)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B)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筒体结构(A)2.2.2 高压容器的筒体结构(A)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C)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C)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A)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第三章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2.1 压力容器概述2.1.1 定义和用途(B)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B)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简体结构(A)2.2.2 高压容器的简体结构(A)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C)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C)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的(A)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第四章无损检测知识在特种设备检测中的应用1 特种设备法规标准相关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1.1 我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的标准体系)1.1.1 “法规”与“基础标准”的关系(“容规”与“GBl50”关系)(A)1.1.2 “基础标准”与“相关标准”、“附属标准”、“产品标准”关系(A)1.2 与检测相关的法规标准1.2.1 相关法规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2)《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3)《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检定(B)(4)《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5)《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6)《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7)《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8)《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9)《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0)《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定》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1)《锅炉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1.2.2 相关标准对表面检测的规定(1)《钢制压力容器》(GBl50)(A)(2)《管壳式换热器》(GBl51)(A)(3)《火力发电厂焊技术规程》(DL/T869)(A)(4)《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DL612)(A)(5)《钢制球形贮罐》(GBl2337)(A)(6)《球形贮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4)(A)(7)《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JB4732)(A)(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A)(9)《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A)(10)《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A)(11)《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A)(12)《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A)(13)《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A)1.2.3相关法规对无损检测的具体规定(1)检测人员资格及技术等级的规定(C)(2)无损检测质量等级的规定(C)(3)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检测时机的规定(C)(4)检测方法、质量验收应遵循的标准和合格级别的规定(B)(5)局部检测的检测部位和比例的规定(C)(6)局部检测发现不合格缺陷应做补充(扩大)抽查的规定(C)(7)全部(100%)检测条件的规定(B)(8)有延迟裂纹和再热裂纹倾向材料的无损检测的规定(B)(9)现场组装焊接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B)(10)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的有关规定(B)2 JB4730中磁粉检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2.1 JB4730第一部分:通用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检测方法主要使用原则的规定(B)(3)有关术语的规定(B)(4)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新的无损检测设备的规定(B)(5)检测单位及检测人员的职责,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视力的规定(B)(6)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规定(B)(7)检测验收标记的规定(B)2.2 JB4730第四部分:磁粉检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2)磁粉检测人员的规定(B)(3)检测程序的规定(B)(4)磁粉检测设备的规定(B)(5)磁粉、载液、磁悬液的规定(B)(6)标准试件的规定(B)(7)磁化电流类型及其选用的规定(B)(8)磁化方向的规定(C)(9)磁化规范的规定(C)(10)磁粉检测质量控制(B)(11)磁粉检测安全防护(B)(12)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B)(16)检测时机(B)(14)磁粉检测方法(C)(15)磁痕显示的分类和记录(C)(16)退磁(B)(17)缺陷磁痕显示的分级(C)(18)复验(B)(19)磁粉检测报告和验收标记(B)3 磁粉检测工艺设计(编制)能力3.1 磁粉检测工艺的基本知识(1)磁粉检测工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a.磁粉检测工艺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格式的要求(B)b.磁粉检测工艺文件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c.通用工艺与专用工艺(或工艺卡)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2)磁粉检测工艺文件和目的a.磁粉检测工艺(通用、专用)文件的属性(B)b.通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c.专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3.2磁粉检测工艺设计(编制)基本要求(1)工艺编制依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a.了解国家“规程”、“标准”与单位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b.单位资源条件与检测工艺之间的关系(B)c.受检产品结构特征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关系(B)d.顾主要求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e.市场条件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2)检测工艺文件编写和审批程序a.《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管理规则》对工艺编写人员资格要求(B)b.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编写审批的控制程序规定内容(B)(3)检测工艺文件内容编写的基本要求a.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针对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b.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3.3针对具体工件编制磁粉检测工艺能力3.3.1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磁粉种类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粉种类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粉种类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磁粉种类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d.磁化种类的选择与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磁化种类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2)磁粉分散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检测速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磁粉检测安全防护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磁粉分散剂的选择与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期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3)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和应用能力a.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磁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磁粉分散剂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g.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机选择与磁化电流的种类相关性分析能力(B)(4)磁化电流的种类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化电流的种类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化电流的种类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与工件磁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5)磁化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化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方向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磁粉检测速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磁化方法的选择与工件规格尺寸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磁粉检测速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磁粉检测安全防护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g.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6)磁化方向的选择和应用能力a.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方向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磁化方向的选择与磁化方法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磁化方向的选择与磁化电流的种类相关性分析能力(B)e.磁化方向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3.3.2磁化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1)用经验公式选择的应用能力a.通电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b.中心导体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c.触头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d.磁轭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e.线圈法磁化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f.经验公式中磁化电流有效值和峰值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g.通电法和线圈法磁化规范当量直径的分析和计算能力(B)(2)根据材料的磁特性曲线确定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a.磁特性曲线和磁化规范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b.磁特性曲线和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期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c.根据磁特性曲线确定剩磁法和连续法标准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d.根据磁特性曲线确定剩磁法和连续法严格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3)根据工件表面的实测磁场强度确定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a.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和磁化规范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b.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和磁粉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分析能力(B)c.根据工件表面的实测磁场强度确定连续法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d.根据工件表面的实测磁场强度确定剩磁法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B)(4)根据标准试片确定磁化规范的应用能力a.标准试片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标准试片选择与施加磁粉的磁化时期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标准试片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d.标准试片选择与工件规格尺寸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e.标准试片选择与与工件表面有效磁场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f.标准试片与标准试块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3.3.3磁粉检测程序设计能力(1)预处理程序a.根据工件表面状态确定预处理方法的应用能力(B)b.预处理程序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预处理程序与磁痕观察和评定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2)磁粉检测时机设计能力a.磁粉检测时机与工件加工工序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b.磁粉检测时机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c.磁粉检测时机与工件表面状态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3)磁化a.根据磁粉检测方法确定磁化顺序的能力(B)b.根据磁粉规范大小确定磁化顺序的能力(B)c.根据工件几何形状确定磁化顺序的能力(B)(4)施加磁粉或磁悬液。
修改号:0页次:第2页共10页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特种设备磁粉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要求 。
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特种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 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和其他非铁磁性材料的检 测。
规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F 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适用于本部分。
NB/T47013-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11533-1989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公司培训,掌握焊接基本知识和焊接缺陷种类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3.1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并1年检查1次,不得有色盲。
3.2磁粉检测程序a ) 预处理;b ) 磁化;C )施加磁粉或磁悬液;与特种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如有磁粉检测要求 ,也可参照本GB50235-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JB/T6063-1992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 JB/T6065-2004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 JB/T8290-1998磁粉探伤机3、 般要求。
凡是注日 或修订版均不,并经考核合格,修改号:0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页次:第2页共10页d)磁痕的观察与记录;e)缺陷评级;f)退磁;g)后处理。
3.3磁粉检测设备3.3.1设备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的规定。
3.3.2提升力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 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部隙为0.5mm )。
3.3.3辅助器材一般应包括下列器材:a)磁场强度计;b)A i型、C型试片、标准试块和磁场指示器;c)2-10倍放大镜;d)白光照度计。
3.4磁粉、载体及磁悬液3.4.1磁粉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并应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对比度。
磁粉检测工艺卡的编制及常见错误磁粉检测工艺卡的编制及常见错误叶代平(成都一六七厂 610110)摘要叙述了磁粉检测工艺卡的基本格式及编写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列出了在编制工艺卡中常见的错误。
关键词磁粉检测工艺卡一、引言在磁粉检测中,磁粉检测工艺卡是用图表形式编制的检测技术文件。
它依据磁粉检测规程和相关标准(或用户需求),针对某一具体工件或某一检测区域要进行的磁粉检测工作进行编制,是一种针对特定检测对象实施检测的作业文件。
要求符合相关标准,操作步骤齐全,工艺参数明确,实际操作可行;工艺卡标记的各种工艺参数和操作步骤应程序完整,示意清晰。
磁粉检测工艺卡对磁粉检测质量控制有着重要作用,是“人、机、料、法、环”各项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
正确地编制磁粉检测工艺卡并在检测过程中准确地实施,是保证磁粉检测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磁粉检测工艺卡基本格式按照检测对象区分,磁粉检测工艺卡可以分为制造类工件工艺卡和在役工件工艺卡两类。
前者主要根据制造类工件在经过热加工(锻、铸、焊和轧制)和冷加工以及电镀过程中产生的缺陷来编制的。
而后者主要是为检测疲劳裂纹来编制的,一般不考虑这些工件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缺陷。
表1为工艺卡的一种常见样式。
表1 磁粉检测工艺卡(样例)从表可看出,编制一般可分为几个部分:①表头部分:包括文件编号、试件概况(制件图号/制件号及名称、材料牌号、热处理参数、表面状态等);检测条件(磁化设备、检测介质、磁化电流类型等);检测技术参数(检测程序安排、磁化方法、检验方法、磁化电流数值等);检测要求(验收要求、退磁要求)②工件磁化示意图:包括磁化方向、夹持方法等。
③检测主要程序:对检测主要过程进行描述。
④其他说明事项:需要说明的事项,如质量控制、特殊情况处理等。
⑤责任:工艺图表编制和审核人及日期。
⑥文件更改标记:在使用中对工艺卡局部内容修改或确认。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只是工艺图表的基本内容。
可以根据产品检查及验收要求设计合适的图表,但必须满足实际检测的可操作性和管理要求。
第6章磁粉检测工艺磁粉检测工序:预处理—磁化—施加磁粉或磁悬液—磁痕的观察与记录—缺陷评级—退磁—后处理6.1 预处理:清除、打磨、分解、封堵、涂敷6.2磁化连续法:适用范围、操作要领、优缺点剩磁法:适用范围、操作要领、优缺点磁化方法:周向磁化:直接通电法、中心导体法、偏置芯棒法、触头(支杆法)、感应电流法、环形件缠绕电缆法纵向磁化:线圈法、磁轭法、永久磁铁法6.3施加磁粉(磁悬液)干法:适用范围、对磁粉的要求、操作要领、优缺点湿法:适用范围、对浓度的要求、操作要领、优缺点6.4磁痕观察与记录磁痕记录方法(6种):照相、贴印、磁粉探伤-橡胶铸型法、录像法、可剥性涂层、临摹法(画草图)6.5 缺陷评级6.6退磁需要退磁的理由:推辞的原理:变向—衰减方法和设备:退磁操作注意事项、固定式退磁机的摆放方向6.7后处理—合格工件的标记—打钢印、刻印(电火花)、电化学腐蚀、挂标签6.8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和复验第7章磁痕分析与质量分级7.1 磁痕分析的意义名词解释:磁痕: 磁粉探伤时聚集形成的图象称为磁痕。
不连续性: 材料的均匀状态(致密性)受到破坏称为不连续性。
相关显示:由缺陷产生的漏磁场形成的磁痕显示称为相关显示。
非相关显示:由工件截面突变或材料磁导率差异等产生的漏磁场形成的磁痕显示称为非相关显示。
伪显示:不是漏磁场形成的磁痕显示成为伪显示。
磁痕分析的意义:(1)正确的磁痕分析可以避免误判或漏检,保证产品质量,创造经济效益。
(2)磁痕分析可为产品设计和工艺改进提供较可靠的信息。
(3)对于运行的设备进行定期检验,可监视疲劳裂纹的扩展情况,可避免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的发生。
7.2 伪显示:不是漏磁场引起的磁痕伪显示产生的原因:(1)工件表面粗糙滞留磁粉形成磁痕显示。
(2)工件表面有油污或不清洁,粘附磁粉形成磁痕显示。
(3)磁悬液中的纤维、线头粘附磁粉形成磁痕显示。
(4)工件表面的氧化皮、油漆斑点的边缘滞留磁粉形成磁痕显示。
磁粉检测操作指导书操作指导书填写说明1、“工程名称”按委托单填写。
2、“委托单位”是指与我公司签订无损检测合同的单位或其授权的单位,负责办理委托事宜。
3、“操作指导书编号”一般为流水顺序号,可根据单位的质量管理要求填写。
4、检件状况(1)“检件名称”按委托单填写,其中管道填写管道编号和介质;设备填写设备位号和设备名称;对于板材或锻件填写“板材”或“锻件”。
(2)“检件编号”按委托单编写,其中管道填写管道编号或预制管段编号、设备填写设备位号,炉管填写炉位号与炉管区段号;板材填写进厂编号;锻件填锻件编号。
(3)“检件类别”按委托单编写,根据不同的验收规范,管道可填写GC1、GC2或者SHA、SHB等、设备填写Ⅰ、Ⅱ、Ⅲ;(4)“检件规格”按委托单和受检件图样或工艺文件规定的尺寸填写,其中设备应填写设备内径×壁厚;管道应填写管子外径×壁厚;同一管道编号中所检验的不同规格均应逐一填写;板材用长×宽×板厚表示;锻件按外形尺寸用直径×长度或长×宽×厚表示。
(5)“检件材质”按委托单填写,其中同一台设备或同一管道编号中所检验的不同材质应逐一填写:(6)“焊接方法”按委托单或焊接工艺文件规定的焊接方法填写,如手工焊、埋弧自动焊、氩弧焊等。
板材和锻件杠划,表示不适用。
(7)“坡口型式”指检测部位焊缝的坡口型式,按委托单或焊接工艺文件规定填写,如V形、U形、X形等。
其他检测对象杠划。
(8)“表面状态”系指喷砂、打磨、机加工、轧制、漆面等;(9)“热处理状态”根据受检件是否需要热处理,若经过热处理填写“热处理后”,未经热处理填写“热处理前”,受检件不需要热处理的杠划。
5技术要求(1)“检测标准”、“合格级别”、“检测比例”等按委托单要求填写;(2)“检验时机”分别填写焊后(焊后24小时)经外观检查合格、打磨后、热处理后、坡口准备、轧制、锻造,铸造,清根后、堆焊前、压力试验前、后等;(3)缺陷磁痕记录方式:按标准中要求选择一种或数种方式记录:文字描述、草图、照片或透明胶带。
无损检测射线超声磁粉渗透波工艺卡射线检测工艺卡卡号:RT- -产品名称容器类别图号制造编号产品编号规格材质板厚坡口型式焊接方法法规及制造标准方法及评定标准透照示意图及布片定位图:胶片牌号透照对象胶片尺寸焊缝编号增感屏焊缝长度像质要求黑度范围检测比例像质计型号合格级别像质计位置透照厚度显影液配方识别丝号暗显影温透照方室处理要求度式显影时间射线机型号定影液配方焦点尺寸定影温度焦点-工件距离fmm定影时间工件-胶片距离dmm水洗时间管电压KV脱水干燥管电流mA注意事项曝光时间min一次透照长度L3mm单张拍片划线长度分段数N拍片数〈张〉编制人及资格审核人及资格日日期期第二节超声波检测工艺卡卡号:UT- -产品名称产品编号厚度焊缝编号工件材质板厚表面状态焊接方法焊缝宽度接头坡口器材仪器型号垂直线性水平线性探测频率晶片尺寸探头K值标准试块标准试块耦合剂检验要求焊缝总长探伤总长探伤总比例环缝长度探伤长度探伤比例纵缝长度探伤长度探伤比例验收标环缝合格纵缝合格准级别级别检测灵敏度测长线φ dB. 定量线φ dB. 判废线φ dB.探伤操作仪器性能校验探头性能校验扫描线比例基准波高探测面选择探测面宽度表面材质补偿粗探伤灵敏度精探伤灵敏度距离波幅实测值孔深(距离)mm波幅dB距离------波幅曲线图探测部位示意图探伤方直射法探测移动区:≥ mm粗探伤灵敏度: 精探伤灵敏度:法一次反射法探测移动区:≥ mm粗探伤灵敏度: 精探伤灵敏度: 横向裂纹探测扫查范围:扫查灵敏度:编制人及资格审核人及资格日期日期第三节磁粉检测工艺卡工艺卡号:产品名称产品编号产品规格焊接方法材料牌号热处理状态检测部位被检表面要求检测时机检测设备标准试片检测方法光线及检测环境缺陷磁痕记录方式磁化方法电流种类磁化规范磁粉及磁悬液配制浓度磁悬液施加方法检测方法标准合格级别磁粉检测质量评级要求磁化方法附加说明:磁化方法示意草编制审核日期日期第四节磁粉渗透检测工艺卡产品编号:卡号:PT- -设备名称设备类别规格尺寸材料牌号板厚表面状况检测方法检测部位检测比例检验温度标准试块观察方式渗透剂型号去除剂型号显像剂型号渗透时干燥时显像时间间间检测方法标准合格级别验收标准检测示意图:序号工序名称操作要求及主要工艺参数1 表面准备2 预清洗3 干燥4 渗透5 去除6 干燥7 显像8 观察9 复验10 后清洗11 评定与验收12 报告备注1. 渗透检测剂中的氯、氟元素的含量的质量比不得超过1%2. 渗透检测实施前、检测操作方法有误或条件发生变化时,用B型试块按工艺进行校验2. 缺陷显示迹痕等级评定按JB/T 4730.5/7.2条进行。
10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10.1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0.1.1通用工艺规程的特点:1.通用工艺规程应根据相关法规、产品标准、有关的技术文件和JB/T4730.4-2005等相关检测标准要求编制;2.针对检测机构的特点和检测能力进行编制;3.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应涵盖本单位(制造、安装或检测单位)产品的检测范围;4. 通用工艺规程应有一定覆盖性、通用性和可选择性;4.通用工艺规程一般为原则性条款,以文字说明为主;5.通用工艺规程Ⅲ级人员编写,检测责任师(Ⅲ级人员)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
10.1.2通用工艺规程的内容: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a)适用范围;(b)引用标准、法规;(c)检测人员资格;(d)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e)检测表面制备;(f)检测时机;(g)检测工艺和检测技术;(h)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类;(i)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j)编制(级别)、审核(级别)和批准人;(k)制定日期。
10.2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10.1.1检测工艺卡的特点:1.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应根据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产品标准、有关的技术文件和JB/T4730.4-2005等检测标准的要求编制;2.检测工艺卡针对某一具体产品或产品上的某一部件而单独编写的,一般为一件一卡;3.检测工艺卡制定的是有关磁粉检测的细节和具体参数条件,多为图表形式;4.检测工艺卡Ⅱ级或Ⅱ级以上人员编写,检测责任师(Ⅱ级或Ⅱ级以上人员)审核;5.检测工艺卡用以指导相关检测人员进行磁粉检测操作。
10.2.2检测工艺卡的内容:磁粉检测工艺卡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a)工艺卡编号(一般为流水顺序号);(b)产品部分:产品名称,产品编号,制造、安装或检验编号,承压设备类别,规格尺寸,材料牌号,热处理状态及表面状态;(c)检测设备与材料:设备种类、型号、检测附件、检测材料;(d)检测工艺参数:检测方法、检测比例、检测部位、标准试块或标准试样(片);(e)检测技术要求:执行标准、验收级别;(f)检测程序;(g)检测部位示意图:包括(检测部位、缺陷部位、缺陷分布等);(h) 编制(级别)和审核(级别)人;(i)制定日期。
6 磁粉检测工艺所谓磁粉工艺,是指从预处理、磁化工件、施加磁粉或磁悬液,磁痕的观察与记录、缺陷评级、退磁和后处理等的全过程。
只有正确执行磁粉探伤工艺要求,才能保证磁粉探伤的灵敏度,检出应检的缺陷。
影响磁粉探伤灵敏度的因素主要有:磁场大小和方向的选择;磁化方法的选择;磁粉的性能;磁悬液的浓度;设备的性能;工件形状和表面粗糙度;缺陷的性质、形状和埋藏深度;工艺操作;人员水平;观察条件。
磁粉探伤方法的一般选择原则:a连续法和剩磁法都可进行探伤时,优先选择连续法。
b对于湿法和干法,优先选择湿法。
c对于按磁化方法分类的六种探伤方法,选用要根据工件的形状、尺寸、探伤操作的困难程度进行。
磁粉检测的检测方法,一般根据磁粉检测所用的载液或载体不同,分为湿法和干法检测;根据磁化工件和施加磁粉或磁悬液的时机不同,分为连续法和剩磁法检测。
根据不同分类条件,磁粉检测方法的分类为表6-1所示。
表6-1磁粉检测方法分类6.1 预处理预处理: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或其它粘附磁粉的物质。
表面的不规则状态不得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否则应做适当的修理,即预处理。
如打磨,则打磨后被检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25μm。
如果被检工件表面残留有涂层,当涂层厚度均匀且不超过0.05mm,不影响检测结果时,经合同各方同意,可以带涂层进行磁粉检测。
此外,预处理还包括:涂敷(反差增强剂)、封堵、装配件的撤解等。
6. 2 磁化、施加磁粉或磁悬液磁化:选择磁化方法,确定磁化规范。
磁化时间为1S ~3S,停施磁悬液至少1S后方可停止磁化;1,为保证磁化效果,至少反复磁化2次(连续法)。
2,分段磁化时,必须注意相邻部位的探伤需有重叠。
3,对于单磁轭磁化和触头法磁化,均只能实现单方向磁化,在同一部位,必须作2次互相垂直的磁化探伤。
4,对于通电法包括触头法,注意烧伤问题。
5,对于交叉磁轭法,四个磁极端面与检测面之间应尽量贴合,最大间隙不应超过1.5MM。
1.在进行某试件的无损检测前,一般都应编制检验规程,试列举在规程中所应包含的内容2.编制磁粉探伤工艺卡时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磁粉探伤工艺卡应包括以下表为例所列的内容:3.有一钢制轴类工件,尺寸如右图,当采用连续法磁粉探伤时,应采用何种磁化方法检查纵向缺陷,如何确定磁化规范值?(要求用较高灵敏度)解:应采用直接通电周向磁化连续法检查此工件。
依据JB3965—85标准确定磁化规范:∵D=100<125,∴I=(16-36)D 高灵敏度应取上限值计算,当采用半波或全波整流电流时,电流为I=36D=36×100=3600A4.有一钢制轴类试件,直径D=120mm,采用连续法探伤。
按JB3965-5标准检查纵向缺陷,应如何确定磁化规范?解:检查纵向缺陷应采用周向磁化。
当采用直接通电法磁化时,按JB3965-5标准确定磁化规范值:∵D=120<125mm,∴磁化电流为I=(16-36)D,选用中等灵敏度探伤,取I=20D,所以磁化电流应为:I=20×120=2400A5.有一规格为Φ159×14×1200的反应器壳体,为了发现内外壁的纵向缺陷(100%检验)当采用偏置中心导体法时,应采用多大的磁化电流?若采用直径为25mm的芯棒时,需转动几次才能完成全部表面的检验?解:依JB3965-85标准,当芯棒直径d=25mm、工件壁厚T=12.8mm时,磁化电流应为1500±10%(A);当工件壁厚超过12.8mm时,壁厚每增加3.2mm电流值增加250±10%(A)。
∴I=[1500+250/3.2×(14-12.8)]±10%=1594±10%(A)取整I=1600±10%(A)又∵检测区范围为4d 4d=4×25=100m 而工件外壁周长为L=πΦ=3.14×159=500mm 考虑到检测区应有10%的重叠,所以完成全部表面的检验次数为N=L/[4d(1-10%)]=500/90=5.6 取整N=6。
渗透检测工艺卡的编制(通用部分)渗透检测工艺卡1注1:渗透检测时机:应在喷漆、镀层、阳极化、涂层、氧化或喷丸、研磨前进行;安排在去除表面积碳层及漆层后、腐蚀检验后、热处理后、磨削、焊接、矫直、机械加工后进行。
注2:渗透探伤的选择:a)表面光洁检测灵敏度要求高的工作,宜选用后乳化型或荧光型、荧光型;b)表面粗糙检测灵敏度要求低的工作,宜选用水洗型着色法或荧光法;c)检测场所无电源、水源时,宜选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ⅡC-d);d)大批量工作,宜选用水洗型着色法或荧光法;e)大工件局部检验,宜选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或荧光法;f)高强钢、有裂纹倾向的材料、易产生疲劳裂纹或应力腐蚀裂纹的在用承压设备内壁检测选用荧光法。
注3:渗透检测剂的选择:HD-5(标准型):美柯达,可水洗型、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剂的选择要为同族;注4:质量控制:a)检测前应用B型试块验证测剂、工艺及操作方法的正确性;b)非标准温度下的渗透探伤,要用铝合金试块进行低温实验,来确定渗透时间;注5:安全保护:a)检测现场应设灭火器,用于防火;b)检测现场应有良好的通风;c)进容器内检测,要有进罐作业票;使用电器、照明用电应使用安全电压,并要办用电作业票,电磨等作业要办动火票;d)容器外设专人监护.渗透检测工艺卡2渗透检测工艺卡编制(例题)某工厂在建工业压力管道,如图所示,规格为φ108X5mm,材质为1Cr18Ni9Ti,总长100m,共20个对接焊接接头。
焊接方法为:氩弧焊打底,电弧焊多层多道焊。
焊后外表面进行酸洗、钝化处理,整体进行水压试验。
图样要求:对接焊缝外表面20%渗透检测剂型号为DPT-5;按JB/T4730.5-2005标准,Ⅰ级合格。
自选条件,优化编制压力管道对接焊缝渗透检测工艺卡特种设备渗透PT工艺磁粉检测工艺卡的编制(通用部分)注1:被检表面要求:a)清除并打磨焊缝及热影响区;b)除去漆层,露出金属光泽;c)打磨掉工件表面与电极接触的非电导覆盖层;d)使用干法检测时:清楚油污等,工件表面要干净和干燥。
姓名成绩MT试题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40分)1、磁粉检测能检测任何材料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
()2、软磁材料磁滞回线狭长,磁导率相对较低。
()3、材料的磁导率可用来描述材料被磁化的难以程度。
()4、用触头法进行磁粉检测时,由于接触不良会引起工件局部过热和打火烧伤。
()5、磁化方法的选择,实际上就是选择试件磁化的最佳磁化方向。
()6、磁粉检测中,磁轭法不能有效的发现焊缝表面的横向裂纹。
()7、为了延长紫外灯的使用寿命,应做到用时即开,不用即关。
()8、标准试片表面有锈蚀、褶折或磁特性发生改变时不得继续使用。
()9、磁粉检测常用的电流类型有交流、整流电流和直流。
()10、磁粉检测灵敏度是指检测最小缺陷的能力。
()11、磁粉检测中,剩磁法不适用于干法检测。
()12、退磁就是将工件内的剩磁减小到不妨碍使用的程度。
()13、对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钢制焊接件,磁粉检测应在焊接后24小时进行。
()14、连续法磁悬液的施加宜采用浇法、浸法,剩磁法则采用浇法。
()15、制定磁化规范的方法之一是采用经验公式计算。
()16、如果工件在磁粉检测中涂覆了反差增强剂,则检测完毕后必须清洗掉。
()17、磨削裂纹的磁痕特征之一是其方向一般垂直于磨削方向。
()18、磁粉检测设备的电流表至少半年校验一次。
()19、对于循环使用的磁悬液应每月测定一次磁悬液的污染。
()20、在有易燃易爆材料的场所,不应使用触头法和轴向通电法进行磁粉检测。
()21、由于铁磁性物质具有较大的磁导率,因此在建立磁通时,它们具有很高的磁阻。
()22、退磁场仅与试件的形状尺寸有关,与磁化强度大小无关。
()23、触头法磁粉检测时,两触头连线上任一点的磁场方向与连线相垂直。
()24、磁粉检测中,直流电和交流电组合不能形成复合磁化。
()25、规定检测后加热到700℃以上进行热处理的工件,一般可不进行退磁。
()26、磁粉检测中,对标准试片施加磁粉时,在任何场合都要使用连续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