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接触性皮炎病人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2
制定者:皮肤科护理组审批者:标准审核小组疾病概述: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一、执行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有无致敏物质接触史。
2.评估皮损的部位、范围、境界、数量以及局部有无瘙痒或烧灼感,黏膜受累程度。
三、护理要点1.体位与活动:舒适体位,重症患者注意休息。
2.饮食与营养支持: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3.病情观察(1)局部皮疹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变化。
(2)观察瘙痒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及对睡眠的影响。
(3)局部降温,如减少被盖与衣物或局部使用冷湿敷。
4.用药护理(1)糖皮质激素:在服药期间,应给子低盐、高蛋白、高钾高钙饮食,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尿糖;观察患者精神情绪变化;预防感染;不能自行停药或减量过快,以免引起“反跳”。
(2)使用抗组胺类药物有镇静作用,服药后注意休息。
(3)局部使用类固醇药膏时,只要涂抹薄薄一层即可,用量过度可引起皮肤变薄,表皮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
5.症状护理:见瘙痒,皮疹、风团的护理常规。
6.并发症的护理:局部感染(1)保持环境清洁、温湿度适宜,床单元清洁干燥。
(2)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重点观察体温的变化及伴随症状。
(3)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7.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1)介绍易致敏物品,如染发剂、化妆品、洗涤剂、防腐剂、化工原料、动物皮毛等。
(2)尽可能避免接触易致敏刺激物,必要时加强个人防护,如戴手套、穿防护服、戴口罩等。
(3)查明接触过敏后,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及其结构类似物。
(4)指导患者合理、及时用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皮肤反应。
(5)接触不论何种物质使接触部位发生过敏后,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尽快就医。
四、护理诊断/问题1.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损破溃关2.瘙痒与皮肤炎症有关【参考文献】[1]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 丁淑贞,戴红. 皮肤科临床护理.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6[3] 孙艳,占城. 常见皮肤性病科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皮肤科护理组稿)。
接触性皮炎护理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因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性反应,皮肤以面、颈、四肢远端等暴露部位多见。
【护理常规】
1.休息与运动轻者适当运动,急性期及病重者卧床休息。
2.饮食护理食清淡、易消化饮食,禁食鱼、虾及辛辣食物。
3.用药护理内用药治疗一般可用抗过敏治疗;外用药治疗以消感染、止痒、预防感染为主。
所以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用药,防止病情加重。
4.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减轻精神负担。
5.病情观察与护理患处瘙痒明显时,应避免挠抓,以免加重皮损并加重感染。
渗液多时创面下垫无菌治疗巾,湿透及时更换,勤换床单,保持清洁干燥。
皮损未愈前局部禁用肥皂热水清洗,不可用力搓洗,洗用温和的沐浴液。
6.基础护理穿经过烫洗的棉质宽大的衣服,勤换床单、衣物,保持自身及床单位清洁。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护理远离过敏源,避免再接触与之相关的致敏物质或刺激物质。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可适当运动,调节生活工作,减轻精神负担。
2.饮食指导调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禁食鱼、虾及辛辣食物。
3.用药指导按照专科医师的指导用药,勿自行用药。
4.心理指导保持心态平和、乐观开朗。
5.康复指导在明确致敏物质或刺激物质后,应终止继续接触致敏物质或刺激物质;清楚患者残留的致敏物;同时去医院积极治疗,避免再接触与之相关的致敏物质或刺激物质。
6.复诊须知定期门诊复查,若有不适随时就诊。
接触性皮炎护理(一)定义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由于接触某种物质后在皮肤、粘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二)症状、体征1.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急,在接触的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症、丘疱症,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
患部常有灼痛感,搔抓后科将致病物带到远隔皮损部位,产生性质类似的病变。
少数严重病例可有全身反应。
(三)护理要点1.常规护理(1)安静休息,减少刺激,避免精神紧张货兴奋。
(2)饮食方面,给予易消化,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之食品。
禁食辛辣辛辣,茶,酒,咖啡等易兴奋食品。
2. 皮损护理避免各种外界刺激,瘙抓,烫洗等。
皮炎处红肿或有少量丘疹而物破皮或溢液化脓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使患处保持干燥,并有止痒的功效。
当炉甘石洗剂在皮肤上堆积时,必须用冷水冲掉后再上药。
皮炎如大量渗液糜烂时,可用高锰酸钾溶液(1:5000)浸泡或湿敷。
经湿敷后,皮肤可干燥,待皮肤干燥后可涂皮质激素类霜剂或其他安抚止痒剂。
对水疱,大疱性质皮损可抽出浆液。
(四)健康指导1.让患者了解自己可能的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注意自我保健,出院后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
2.不要接触已确认的过敏或刺激物。
3.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让患者掌握自己的发病规律。
复发后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轻视或延误治疗。
第二节湿疹护理(一)定义湿疹(eczema)是有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
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
(二)症状、体征1.急性期表现有针头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泡,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
在损害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
皮疹分布对称,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
自觉瘙痒较重,常因瘙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
如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液,脓痂,淋巴结肿大,甚至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亚急性湿疹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疹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
接触性皮炎与湿疹护理常规
1、按皮肤科一股护理。
2、湿疹病人禁忌各种刺激性食物,尽量寻找可能致敏和诱发加重的因素并去除之。
3、在急性发炎时期,患处不能水洗、拭擦或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接触性皮炎病人残留在患处的过敏物质用花生油或液体石腊轻拭清除。
4、患处糜烂渗液时,应用湿敷忌用软膏或粉剂,根据皮损部位、面积大小、气候等因素,掌握湿敷时间,如湿敷应用过久,发现皮肤有浸溃(变白)糜烂者,应即停止湿敷。
5、如患处有厚痂,可用油或湿敷除去。
6、换药时如发现药物积留皮面很厚时,可用生理盐水或油浸透,再用棉球或纱布轻擦除去。
7、婴儿湿疹应避免用肥皂水洗,换药时不可擦洗,并须固定婴儿的双手,以免搔抓。
8、出院指导:接触性皮炎病人,要寻找病因,应避免再次接触该致病及结构类似物质,工作需要接触时应注意改善劳动条件或必要时调换工种。
《接触性皮炎》护理案例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由于皮肤接触到其中一种致敏物质而引起的炎症反应。
这些致敏物质可以是化学物质、草木花粉、动物毛发、食物等。
接触性皮炎的症状包括皮肤发红、瘙痒、肿胀、起水泡等。
患者信息:姓名:李女士年龄:35岁性别:女性诊断:接触性皮炎过敏源:新买的洗洁精护理过程:1.评估患者病情: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皮肤症状的出现时间和变化情况等,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包括红斑、水泡、瘙痒、疼痛等。
2.清洁护理:使用清洁且温和的皮肤清洁剂清洗患者的受影响皮肤区域,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的成分,如香精和多种化学成分。
3.干燥护理:将患者的皮肤轻轻用柔软的毛巾擦干,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也可以用风冷的电扇来加速皮肤的干燥。
4.局部药物治疗:根据医嘱,使用含有类固醇的外用药膏涂抹在患者的受影响皮肤区域上,以减轻炎症和瘙痒感。
5.湿敷治疗:在药物治疗后,可以使用湿敷来减轻皮肤瘙痒和不适感。
可以使用湿润的冷毛巾或凉水浸泡过的纱布敷在受影响区域上,每次15-20分钟。
6.避免接触致敏物质:与患者沟通并提供相关的教育,了解并避免接触引起皮炎的致敏物质,如洗洁精。
建议患者在清洁卫生时佩戴手套以减少皮肤接触。
7.保持环境清洁:确保患者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清洁,并避免有害化学物质的接触或过度暴露。
8.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避免摄入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如海鲜、坚果等。
9.休息充足:提醒患者保持足够的休息和放松,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10.定期复查:根据医生的指示,要求患者定期复查,以检查病情的变化,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治疗。
总结:接触性皮炎的护理主要包括评估患者病情、清洁护理、药物治疗、湿敷治疗、避免接触致敏物质、保持环境清洁、饮食调理、休息充足和定期复查。
护理过程中需要与患者沟通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和治疗原则,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怀。
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接触性皮炎的诊疗及护理
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接触某种刺激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皮肤炎症反应。
【主要表现】
根据接触物的不同,临床可分为变应性皮炎与刺激性皮炎。
(1)变应性皮炎:在第一次接触某种物质后,经过4~20日(平均7~8日)潜伏期后发病,再次接触后可在24~48小时内发病。
接触部位发生红斑、丘疹、疱疹、水疱,严重时出现红肿、大疱,可扩展到接触部位的周围,甚至远隔部位。
自觉症状为局部皮肤瘙痒。
(2)刺激性皮炎:具有强刺激性或毒性的物质接触皮肤后所引起的接触性皮炎,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无需致敏,初次接触即可发病,病损仅局限于直接接触的部位。
病损为红斑、丘疹、疱疹、水疱、渗出、结痂,易发生大疱、坏死或溃疡。
自觉症状可有瘙痒,但多为刺痛或烧灼感。
【治疗与护理】
(1)去除病因:去除接触物,避免再次接触。
(2)全身治疗:轻者用抗组胺药物,常用苯海拉明,成人剂量25毫克/次,3次/日,口服;或赛庚啶2毫克/次,3次/日,口服。
严重者可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5~10毫克,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内,静脉滴注,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在2~3周内停药。
有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3)局部治疗: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进行局部湿敷;皮损干燥后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如1%氢化可的松霜,1%丁酸氢化可的松霜或0.01%地塞米松霜;有继发感染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
(4)护理措施:①适当休息,去除致病因素。
②注意保护局部,预防皮肤感染。
接触性皮炎的注意事项接触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是由于人体皮肤接触到某些外界刺激物质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病发后会引起皮肤红肿、瘙痒、起水泡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皮肤糜烂、渗液以及溃疡。
以下是接触性皮炎的注意事项:1. 避免接触刺激物质: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如某些化学品、药物、金属、动植物、某些食物等。
可以通过佩戴手套、穿着长袖衣物、避免草木接触等方式来减少接触概率。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每天洗澡并用温水洗涤不过度使用刺激性的皂液,以免对皮肤造成更多伤害。
注意避免过度搔抓皮肤,以免加重症状。
3. 选择合适的护肤品:对于有接触性皮炎的人群来说,选择合适的护肤品尤为重要。
建议选择低刺激、无香料、无色素的护肤品,并进行过敏试验,如果出现激痒、红肿等反应,应停止使用。
4. 保持皮肤滋润:接触性皮炎常伴随皮肤干燥,因此保持足够的水分对于舒缓症状很重要。
可以使用植物油、润肤乳、保湿霜等涂抹在干燥的皮肤上,以保持水分。
5. 避免过度房间加湿:一些人可能认为过度加湿可以缓解皮肤炎症,但实际上,过度的湿度反而可能促进细菌繁殖,加重病情。
保持适当的湿度范围,大约40%到60%之间。
6. 注意饮食:在饮食方面,减少或避免摄入过敏原食物,如海鲜、糕点、坚果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食物。
建议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粗粮等,以维持身体的免疫力。
7. 避免紫外线照射:接触性皮炎的人群通常对紫外线敏感,因此在阳光强烈的时候,应采取措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皮肤上,如穿长袖衣物、戴遮阳帽、使用防晒霜等。
8. 管理精神压力:精神压力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导致过敏发作。
因此,积极应对压力,保持心情愉快,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音乐、阅读等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
9. 寻求医生帮助:如果感觉症状无法缓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适当的用药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