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微生物的致病性
- 格式:ppt
- 大小:599.50 KB
- 文档页数:27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概述(一)微生物致病性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
一种病原体的致病性有赖于它的侵袭宿主并在体内繁殖和抵御宿主抵抗力而不被其消灭的能力。
微生物致病性有种属特征,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感染性疾病的成立并非由微生物的毒力单方面决定,还要视宿主的健康情况与免疫功能状态。
一般而言,毒力强的微生物感染未曾免疫过的机体,能引起病理损害出现显性感染等,而正常机体却能抵抗许多低毒微生物(如条件致病菌)的损害,但当宿主抵抗力降低时则可对这些微生物易感而致病。
病原体的毒力与宿主抵抗力两者之间的较量,引出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由于病原体和宿主之间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抗衡的结局各异,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染谱,即感染过程的不同表现。
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有的只对人类有致病性,有的只对某些动物,而有的则属人畜共患性微生物。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是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粘附、定植和侵袭性物质等,毒素主要有内、外毒素,但最重要的还是致病性微生物的遗传特征。
(二)感染与感染性疾病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或内源性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或致体内生态环境失调等引起机体病理过程,称为感染,是一种微生物的致病力与宿主抵抗力相互作用的过程。
能够接受其他任何生物体存在的机体称宿主。
病原体突破宿主的抵御功能,定植在机体一定部位,顽强的增殖并扩散、蔓延,产生临床症状和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A. 结构和功能B. 形态和分类C. 生理和遗传D. 以上都是2. 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A. 球状、杆状、螺旋状B. 球状、杆状、线状C. 球状、杆状、链状D. 球状、杆状、棒状3. 病毒的复制方式是()A. 有丝分裂B. 二分裂C. 出芽D. 逆转录4. 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由()A. 纤维素B. 几丁质C. 肽聚糖D. 木质素5. 下列哪种微生物不属于原核生物()A. 细菌B. 放线菌C. 蓝细菌D. 酵母菌6.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包括()A. 异养和自养B. 需氧和厌氧C. 好氧和厌氧D. 以上都是7. 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通常需要添加()A. 碳源和氮源B. 碳源和维生素C. 氮源和矿物质D. 矿物质和维生素8. 微生物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A. 微生物的数量B. 微生物的毒力C. 宿主的免疫力D. 以上都是9. 抗生素是由()产生的A. 细菌B. 真菌C. 病毒D. 原生动物10. 微生物的分类依据主要是()A. 形态特征B. 生理特征C. 遗传特征D. 生态特征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______、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中,______是所有原核生物共有的细胞器。
3. 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______或______。
4. 酵母菌属于______,其细胞核是______的。
5. 微生物的培养需要适宜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6.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7.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其______、______和______有关。
8. 抗生素的发现对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______是最早发现并应用的抗生素之一。
9. 微生物的分类除了依据形态和生理特征外,还可以依据______进行分类。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病因之一,其种类繁多,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和致病性等不同特点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下面将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进行详细解释。
一、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质、核酸等基本结构,可以根据细胞壁的结构、染色性质、运动方式等特点进行分类。
细菌在致病性方面表现为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等方式,引起人体感染后会导致各种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等。
二、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其结构简单,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功能进行复制和繁殖,感染后会导致宿主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病毒可以根据其核酸类型、外壳结构等特点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病毒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三、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其细胞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包括菌丝、孢子等结构。
真菌可以通过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感染人体后会引起真菌感染病,如白色念珠菌、肺曲菌等。
真菌可以根据生殖器官的结构、生长方式等特点进行分类。
四、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复杂的寄生生物,包括原生动物、线虫、吸虫等。
寄生虫依靠宿主生长和繁殖,感染人体后会引起寄生虫感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寄生虫可以根据其寄生习性、寄生器官等特点进行分类。
总结来看,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和致病性等不同特点进行划分,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是主要的病原微生物类型。
其特点包括结构简单、复杂、依赖宿主细胞等不同特点,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为人类健康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一、有检验意义的是能引起人类疾病和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常见的有:
1.沙门氏菌
2.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3.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4.副溶血性弧菌
5.变形杆菌
6.志贺氏菌
7.禽流感病毒 8.黄曲霉菌及病毒
9.口蹄疫病毒等。
二、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感染致病菌的种类是不一样的,检测时的参考菌群也不尽相同。
例如:
海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为参考菌群;
蛋及蛋制品以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作为参考菌群;
米、面类食品以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作为参考菌群;
罐头食品以耐热性芽孢菌作为参考菌群等等。
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及危险防范措施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危险度评估。
可以借助许多方法来对某一个特定的操作程序或实验进行危险度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判断。
危险度评估应当由那些对所涉及的微生物特性、设备和规程、动物模型以及防护设备和设施最为熟悉的人员来进行。
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应当负责确保进行充分和及时的危险度评估,同时也有责任与所在机构的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工作人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和设施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危险度评估一旦进行,还应当考虑收集与危险程度相关的新资料以及来自科学文献的其他相关的新信息,以便必要时对危险度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进行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
然而对于一个特定的微生物来讲,在进行危险度评估时仅仅参考其危险度等级是远远不够的,适当时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包括:1、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2、暴露的潜在后果3、自然感染途径4、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非消化道途径、空气传播、食入)5、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6、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7、适宜宿主(人或动物)的存在8、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9、计划进行的实验室操作(如超声处理、气溶胶化、离心等)10、可能会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或改变微生物对于已知有效治疗方案敏感性的所有基因技术11、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干预。
根据危险度评估过程中所明确的上述信息,可以确定所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级别,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订标准操作规范(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以确保在最安全的水平下来开展工作。
每个实验室都应该采用“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其中定义了已知的和潜在的危害,并规定了特殊的操作程序来避免或尽量减小这种危害。
规范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而专门的实验设备仅仅是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正确的操作规范。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微生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影响着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微生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那是因为在我们的周围,如土壤、空气,直至我们身体无不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我们所患的各种疾病如肝炎、痢疾、伤寒、肺炎、脑膜炎等无不与它们有关。
在制药行业,GMP对厂房的洁净度有着较为苛刻的要求:在100级洁净度下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浮游菌不得多于5个,沉降菌不得多于1个;大容量注射剂必须做无菌检查,固体制剂必须做微生物限度检查。
不同的剂型不得检出相应的控制菌;在工艺用水中对细菌、霉菌、酵母菌也有要求。
这些控制指标所针对的对象都是微生物。
因此说,我们对它们是熟悉的。
说到不熟悉,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它们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如它们的外观形态、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它们的生化特点有哪些?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有着怎么样的功与过?它们对我们制药行业会带来哪些有益或有害的影响,我们对它们应该怎样加以利用或防范?所有这些,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了解的。
因此说对它们是陌生的。
以下对微生物的一些基本知识作一简要介绍。
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那什么是“原核类”和“真核类”呢?所谓原核,是指这类微生物的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结构,而且其它结构成份也比较简单;所谓真核,就是在它们细胞中有一明显的细胞核。
它们在繁殖的方式上也有所区别。
原核类微生物的繁殖靠细胞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分裂方式来实现,因此它们也被称为“裂殖菌;而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比较复杂和多样,许多种类要通过不同细胞的交配,此外在细胞壁的结构上二者也有不同,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其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一类含氨基酸的多糖,称肽聚糖;有细胞壁的真核生物其细胞壁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例如高等植物细胞)或甲壳质(如霉菌)。
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是引起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繁殖,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致病性,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指它们进入人体并在其中导致疾病的能力。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有些微生物通常是无害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变得致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微生物的类型、毒力、数量、传播途径以及宿主体状况等。
例如,病毒和细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病毒往往通过宿主细胞的弱点侵入,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组织损伤。
而细菌则可能通过表面受体与宿主细胞结合,进入细胞并复制,最终导致感染。
空气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微生物传播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食物和水源: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可能导致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的传播。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等可能导致感染。
生物媒介传播:如蚊虫叮咬可将微生物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
预防和治疗是减少微生物致病性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建议:加强卫生教育:教育公众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卫生意识。
改善环境卫生:包括改善居住条件、加强水质管理、提供安全的食品和饮水等。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隔离措施:对于某些传染病,采取隔离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将患者隔离在医疗机构或家庭中,以减少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预防和治疗。
通过加强卫生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接种疫苗等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防控疾病的传播,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
近年来,纳米磁性免疫层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的共生与致病性微生物是指在人类无法肉眼识别的范围内存在的广泛的微生物群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一些微生物与人类存在着共生关系,为人类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生理服务。
但也有一些微生物会引起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共生与致病性。
一、微生物的共生关系1. 益生菌益生菌是指能够在人类肠道中生长繁殖并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菌种。
它们能够与宿主的肠道共生,帮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维护肠道菌群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和肠道疾病。
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常见于乳制品、发酵食品、保健品中。
2. 共生微生物共生微生物是指与人类身体其他部位共生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协同工作,提供人类身体正常的生理和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酶和信号,维持人类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共生微生物包括口腔微生物、皮肤微生物、阴道微生物等。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互利的。
3. 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微生物与植物也存在共生关系。
其中许多微生物如根瘤菌、放线菌等能够在植物根部生长并形成根瘤,为植物提供固氮作用,使植物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
其他微生物如产酸杆菌则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的致病性是指它们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能力。
许多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它们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感染、炎症和组织损伤。
1.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包括肺炎、结膜炎、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
这些细菌往往通过空气传播、直接接触或食物污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喉咙痛、胃肠症状等。
为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常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方法。
2.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导致许多人类疾病的原因之一。
病毒能够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感冒、流感、肝炎、艾滋病等疾病。
不同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也不同,治疗方法也因病毒不同而有区别。
致病微生物第一篇:细菌的致病性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大气中和人、动物、植物的体内等。
大多数细菌是无害的,甚至有一些对人和动植物有利,但也有一些细菌会对宿主产生致病作用,引起严重的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致病细菌。
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通过口腔、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引起肠道感染的细菌。
感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并且会导致胃肠道出血和脱水等并发症。
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途径为食物中毒,包括肉类、蛋类、奶制品、水果等易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针对沙门氏菌感染,常见的治疗方法为抗生素治疗和积极补液、补充盐分等措施。
2. 炭疽杆菌炭疽杆菌是一种产生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在土壤、植物中生长繁殖,并通过动物或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
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血炭疽等,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预防炭疽杆菌感染的措施包括接种炭疽疫苗,同时对于职业接触炭疽杆菌的人群,需要适当的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措施。
目前治疗炭疽杆菌的方法主要为抗生素治疗。
3.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杆菌,是引起肺结核和其他形式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慢性病程。
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呼吸道后可以产生结核性病灶,这些病灶在未经过治疗的情况下会不断扩散和恶化。
其他形式的结核病包括骨髓结核、淋巴结核、脑膜结核、肠结核等。
目前治疗结核病的方法包括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4. 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球菌,是引起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该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肺部感染。
肺炎链球菌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咳出黏液性痰等,严重时可导致肺功能衰竭和死亡。
目前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方法为广谱抗生素治疗。
5.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