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ppt
- 格式:ppt
- 大小:938.50 KB
- 文档页数:12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颁布单位: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六)其它有关资料。
可感染昆虫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一、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疾病研究、药物研发和相关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危险性,需要严格管理其运输过程,以确保操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本文档旨在规范可感染昆虫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以减少潜在风险。
二、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所有从事可感染昆虫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的单位和个人。
三、运输要求1. 标注:运输过程中,所有包裹、或标本必须清晰标注名称、数量、有效日期和安全警示标识。
2. 包装:所有运输物品必须经过严格的双层包装,以防止泄露和意外碎裂,其中包括外层包装和内层密封包装。
3. 防护:运输员工必须佩戴符合安全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防护眼镜和防护口罩等。
4. 温度控制:对于需要低温或冷藏的微生物菌种或样本,必须采取适当的温度控制措施,以保持其稳定性。
5. 文件记录:所有运输过程必须有详细的文件记录,包括运输日期、起止地点、收货人和发货人的信息等。
这些记录必须妥善保管并备份。
四、应急处置1. 泄露事故:一旦发生病原微生物菌种或样本的泄露事故,必须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如立即通知相关单位和人员、封锁污染区域、隔离污染物等。
2. 感染暴露:若在运输过程中有人员暴露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或样本中,应立即把该人员隔离,进行必要的检测和治疗,并通知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
3. 事故报告:所有泄露事故和感染暴露事件都必须进行详细的事故报告,并及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五、培训和意识提高1. 培训:所有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或样本运输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和防护措施等。
2. 意识提高:定期组织安全意识提高活动,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醒运输人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六、监督和检查1. 监督:相关主管部门应定期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或样本的运输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要求得到落实。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颁布单位: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六)其它有关资料。
BSZN-0632-2011/01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批准办事指南2012-1-1发布 2012-1-1实施上海市卫生局发布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批准办事指南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可感染人类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本市行政区域内运输的许可以及跨本市行政区域或者跨国运输的初审。
二、事项名称和代码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批准(0632)三、办理依据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2、《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四、办理机构(一)办理机构名称及权限上海市卫生局(二)审批内容1、可感染人类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本市行政区域内运输的许可的新办。
2、可感染人类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跨本市行政区域或者跨国运输的初审。
(三)法律效力1、市内运输:获得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准运证书的单位可以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运输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2、跨省运输初审:跨省或跨国运输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获得上海市卫生局(以下简称市卫生局)初审后可以上报卫生部进行审批并获取准运证书。
(四)审批对象需要运输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五、审批条件(一)准予批准的条件:1、申请单位有独立法人资格;2、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3、接收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a具有法人资格;b具备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实验室;c取得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核发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菌(毒)种或样本保藏、生物制品生产等的批准文件。
4、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由专人护送,护送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申请单位应当对护送人员进行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并在护送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5、申请单位委托第三方运输的,运输单位应具有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资质。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12.28•【文号】卫生部令第45号•【施行日期】2006.02.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令(第4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六)其它有关资料。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课件 (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跨国运输日益增多。
这些病原微生物可能具有高致病性,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对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的认识和管控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的病原微生物。
例如:埃博拉病毒、副流感病毒、鼠疫菌等。
二、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的重要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运输管确保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不会在运输过程中泄漏、失窃或逸散,从而防止疫情扩散。
三、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的类型1. 真空管:真空管采用高性能材料制成,具有防护性和密封性,可以避免病原微生物在运输过程中通过空气传播。
2. 冰袋管:冰袋管是常见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需保持在低温状态,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温度敏感而失活。
3. 冰晶管:冰晶管具有与冰袋管类似的低温保护功能,同时也具有更好的密封性。
4. 金属管:金属管由于具有防护性能,可以有效抵御物理攻击和机械挤压,适用于更为严格的运输要求。
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的标志为了方便运输和管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应进行标志并贴上标签。
标志和标签应清晰、完整,并标注以下信息:病原微生物名称、病原菌株编号、所属单位、收寄地点、收寄日期等。
五、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的运输要求1. 运输温度要求:不同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有不同的温度要求。
一般要求运输温度不高于零下80℃,不低于零下196℃。
2. 运输方式要求:在长途或国际运输中,应该采取最安全和最快捷的方式来运输。
在内陆转运中,应采用隔离箱或专用运输车辆。
3. 运输报关要求:目前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进行了相关的报关要求。
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条例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颁布单位: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六)其它有关资料。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六)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接收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具有法人资格;(二)具备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实验室;(三)取得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核发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菌(毒)种或样本保藏、生物制品生产等的批准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六)其它有关资料。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制度一、标本运输(一)运输菌(毒)种及样本,统一按国际标准进行包装、标识。
(二)样本运输的审批程序:1.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必须经省级以上卫生主管部门批准。
2.固定单位间多次运输相同品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可申请多次运输,有效期6个月。
3.本省行政区域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属省直、高校单位的由省卫计委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省辖市、扩权县及驻桂有关单位,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报省卫计委审批。
4.跨省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由省卫计委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并报国家卫计委审批。
5.运输结束后,申请单位要将运输情况向原批准部门书面报告。
(三)运输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要求1.运输目的、用途、和接收单位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
2.容器应当密封:防水、防破损、防泄漏、耐高(低)温、耐高压。
3.容器或包装材料要有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本源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
4.容器或包装材料上应有相关规定的生物危害标识、警告语、提示语。
(四)运输的包装系统1.感染性及潜在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应使用三层包装系统:内层容器,中层包装以及外层包装。
包装符合联合国编号UN2814和UN2900(只导致动物致病)1P620的包装要求,该种包装附加要求:完整包件需通过不低于9米的跌落测试:外层容器的最小尺寸为100毫米。
2.用防水、防漏的内层容器包装并贴上指示内容物的标签后装入中层容器,将感染性物品标记(采用GB190规定的标记)贴在外包装外,并在“感染性物品“标记上标明其生物危害程度,两面有"向上”和"易碎”的标记(采用GB 191规定的标记);将内容物详细清单放在第二层和外包装间;外包装的标签上还应包括以下内容:接收者姓名、电话和地址运输者姓名、电话和地址。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号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
2005年12月28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六)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接收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具有法人资格;(二)具备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实验室;(三)取得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核发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菌(毒)种或样本保藏、生物制品生产等的批准文件。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第4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处置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成品出产的单元,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元(以下简称申请单元),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六)其它有关资料。
可感染家畜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一、引言为了确保可感染家畜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安全运输,保护畜禽养殖业免受疫病的侵害,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所有涉及到可感染家畜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人员和机构。
二、运输管理原则1.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疫病防控法规和政策;2. 采取科学、合理的运输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3. 确保运输和包装材料符合相关标准,防止泄漏和损坏;4. 建立完善的病原微生物安全监测体系,定期对运输过程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5. 运输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6.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与沟通,做好运输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三、运输前准备1. 运输人员应提前了解和掌握运输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按照要求制定详细的运输方案;2. 根据需要,运输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手套、口罩等;3. 确保运输和包装材料的完好无损,并进行消毒处理;4. 对和包装材料进行标识,明确运输物品的名称、数量和运输要求;5. 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应急处理工具,以防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情况。
四、运输过程管理1. 严格按照制定的运输方案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或违规操作;2. 运输过程中,运输人员应保持的稳定,防止摔倒和碰撞;3. 运输人员应定期检查运输和包装材料的状态,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或更换;4. 运输过程中要保持的密闭状态,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扩散;5. 如遇意外事故,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如与相关部门和机构联系,做好事故处理工作。
五、运输后处理1. 运输人员应对运输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确保的卫生安全;2. 对于样本等需要保留的物品,应按要求进行储存,并做好相应的标识;3. 对有关运输过程的记录和信息,应及时整理和归档,以备后续查询和检查;4. 运输人员应进行相应的体检和健康观察,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