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道德判断的根据之义务论
- 格式:ppt
- 大小:180.50 KB
- 文档页数:67
义务论的主要观点、评价义务论,也被称为道义论或非结果论,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神圣性,以及履行这些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以下是义务论的主要观点和评价:主要观点:1.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义务论主张,评价一个行为是否道德,不应基于该行为的结果,而应基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规则,动机是否善良,是否出于义务心等。
换句话说,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行为本身的正当性,而不在于其结果的好坏。
2.道德义务的普遍性:义务论认为,某些道德义务是普遍的、无条件的,适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人。
这些义务不依赖于个人的意愿或特定情境,而是基于道德法则或原则的要求。
3.意志自由和道德责任:义务论强调人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责任。
它认为,人们有能力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并因此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
这种自由选择和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评价:1.强调道德义务的绝对性:义务论的优点之一是它强调了道德义务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
这种强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和稳定,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道德责任。
2.忽视行为结果的局限性:然而,义务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过于关注行为本身的正当性,而忽视了行为结果的重要性。
这可能导致在某些情况下,符合道德规则的行为却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3.对动机的过分强调:义务论对动机的过分强调也可能引发问题。
因为动机是主观的,难以准确判断和评价。
此外,有时候即使动机是善良的,行为本身也可能造成伤害或不良后果。
4.忽略情境多样性:义务论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可能忽略了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多样性。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情境和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做出判断。
而义务论往往过于强调普遍性和原则性,难以适应这种复杂性。
总的来说,义务论在伦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强调了道德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为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力依据。
然而,在应用义务论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综合判断。
浅谈康德的义务论义务论者认为,对行为的道德评价与该行为的效果无关:当,而且仅当行为合乎相应的道德义务时,该行为是正确的;当,而且仅当行为违背了道德义务时,该行为是错误的。
简单来说,就是行为的道德价值不是取决于行为的目的之实现,而只是在于行为由此产生的意志所依据的原则,与欲望的对象无关。
这里就需要引出,康德的“善良意志”的原则。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开篇是这样谈“善良意志”:“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这说明善是无条件,是先天就存在的。
这里的善良意志让我想到了“道”,想到了哲学里最抽象的一个词,“物质”,是客观存在着的,却看不到摸不着,让人感觉有点玄乎。
康德提出的善良意志的原则,解决了什么样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这个问题。
在康德看来,只有:“善良意志”的人履行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而仅当一个人把建立在普遍有效的规范的基础上的道德义务当做行为的唯一动机时,他才具有“善良意志”。
这里让人有个疑问,就是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只能出于唯一的义务动机吗如果一个行为,内在的含有欲望或爱好的内容时,它就不能够具有道德价值了吗(比如说当我去看望一位生病的朋友,我告诉他,我并不是出于我对他的爱和关心,而仅仅是出于友谊的义务才来探望他的。
这多少都会让我们有些困扰,与其心怀憎恨或抱怨,亦或只是冷漠地去合义务地完成我的行为,真的就比充满情感而快乐地做出类似行为更具有道德价值吗)仅出于唯一的义务动机,这在实际生活中不太现实。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并非出于单纯的动机而采取行动。
例如,我买了一个仿古的台灯,并不仅仅是为了照明,同时也是为了装饰我的房间。
这种行为的多重动机,是常有的现象。
所以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便是,一个做了一个道德的行为,并不仅仅出于义务动机,同时有一些非道德的动机在场。
在这样看来,康德所提出的唯一的义务动机,我觉得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改为,当多重动机引起的合义务行为具有道德价值时,非道德动因可以在场,只要义务动机起主要作用便可以。
康德的道德义务论康德的道德义务论, 就其内容讲是多方面的, 他提出的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善恶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至善的道德理想等, 构成其基本内容, 也是构成他的义务论伦理学的基本要素。
( 一) 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是康德义务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康德为完善自己的义务论体系的首要命题。
康德是对理性及其表现“好意志”即善良意志推崇备至的一位思想家。
他认为, 世界上只有一个东西是无条件的善, 不但它自身是无条件善的, 而且也是使一切其他东西成为善的条件, 这个东西就是理性, 即善良意志。
康德认为, 人要有道德的行为, 要有好的意志即善良意志。
所谓善良意志, 是指意志本身的善, 是在宇宙间唯一不加任何条件的, 它是一切善的根源。
也许它不能达到所想象的好的目的, 但这并不妨碍其本身的善。
在康德看来, 好意志之所以好, 就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出象它一样好的东西。
如果没有好的意志驾驭人的品性, 它们会变成极恶毒、极害人的东西; 属于命运的权势、财富、荣誉、健康、幸福, 如果没有好意志正确地对待和运用它们, 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和自负, 成为恶的东西。
唯有好意志是好的, 即便这个意志无法实现或毫无成就, 也不会因此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
在康德看来, 义务观念包涵着好意志这个概念, 只有出于义务心的行为才是道德的, 若以各种偏好作为行为的动机, 那都是不道德的。
总之, 善良意志的唯一动机, 就是为了尽自己的务而去尽自己的义务。
( 二) 道德命令。
道德命令又叫绝对命令或道德律, 是构成康德道德义务论的又一重要内容。
道德命令主张人应该遵循的规则能同时成为普遍的道德法规, 以便使他人也能普遍遵循这样的道德法则, 这是一个比善良意志更为深化的道德概念。
人们只有严格按照绝对命令的道德要求去做才是道德的; 反之, 就是不道德的。
由于道德律排除了一切经验内容, 不受经验制约,只剩下形式本身, 因而康德又把这种先验的普遍道德律称为形式道德。
康德的义务论的观点《康德的义务论观点》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代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义务论》(Die Pflichtenlehre)展示了他关于道德与义务的一系列观点。
在《义务论》中,康德从人类道德判断的源头出发,提出了唯有通过普遍规律才能达到真正合理的判断。
康德认为人们不应该基于个体的利益或欲望作出道德判断,而是应该遵循普世的道德法则来行动。
他提出了著名的“认知的、唯一的、最高的道义法则”:即“以普遍的方式准则,并视其为普世的律法”。
这意味着人们应该将自己的行为标准应用于整个社会,不论个人喜好或利益。
康德将道德的标准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
他认为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而理性是人类的特殊属性之一,从而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理性决定行动。
他坚信,道德原则存在于普遍可理解的规律中,不受感性欲望或私人意志的驱使。
因此,一个人的义务是基于自身道德判断力,并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从外部压力或个人好恶出发。
康德提出的“普遍律法”原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他认为,个体的意愿不应该成为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而应该遵循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
这就意味着人们应当将自己置于公正的立场,并对待每一个他人都具有同等的道德责任。
康德还强调了“人类作为目的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手段,而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目的体。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自主性和尊严,不将他们当做工具来满足自己的利益。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建立公正和道德的行为准则。
总而言之,《康德的义务论观点》强调了通过理性和普遍律法来决定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康德的理论强调了普遍的道德准则、个体自主性和人类作为目的论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个道德行为的基础,以实现一个公正和道义的社会。
义务论的基本内容
1、道德责任与道德责任感
道德责任是指对他人、社会履行的一种义务,它在医学伦理学中主要指依照道德原则、规范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并不与履行责任的行为直接发生联系;而道德责任感是人们对道德责任的自觉认识,并且和其行为直接发生联系,成为行为的动机。
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医务人员能够体察病人的实际需要,表现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
道德的他律性是道德责任感的初级阶级,这种责任感是建立在一定外力的约束下,从而表现出责任感的被动特性;道德的自律性则是道德责任感的高级阶段,这种道德责任感是出于自觉自愿,是建立在对道德责任高度自觉认识和理智的基础上,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医务人员的道德生活以及职业生活,既不能缺失自我约束机制的羁绊,也不能摆脱外在约束机制的支配。
在一定条件下,医务人员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道德主体,既可将他律内化为自律,也可将自律内化为他律。
相辅相成的他律与自律的具体功能,对于医务人医德境界的修养和医学科学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促进作用。
道德判断根据_道德判断依据*导读:道德判断根据是多样的,法律和道德是我们都要遵循的东西。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判断根据名人有着以下解读。
*洗手与道德判断古人云,清净近乎神圣(cleanliness is next to godliness)。
许多宗教中有关洗礼等净化仪式也旨在帮助教徒洗净灵魂,让他们更加接近上帝。
然而,科学家最近发现,身体上的洁净同道德行为之间确实存在关联,但这种关联很可能恰恰是相反的。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9日报道,英国学术界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在用肥皂和清水进行个人清洗之后,对不道德的事情更加容易接受。
研究人员说,这项发现意味着陪审员将双手洗净后会从轻做出判决,选民在淋浴之后更可能忽视政治上的不端行为。
在第一个实验中,44名受试者同时观看电影《猜火车》中令人作呕的场面。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现状,片中充斥着这些年轻人的堕落情绪与自我意识。
其中,22名受试者在观看前洗了手,另外22人没有洗。
接下来,他们对一系列行为从道德层面上进行排序,1代表可以接受,9代表非常错误,从1到9程度依次递增。
这些行为包括:从捡到的钱包里拿钱、在求职中使用假简历、烹食宠物狗、为了不让自己饿死而杀掉奄奄一息的坠机事件幸存者,以及虐待小猫等。
在第二个实验中,一组受试者要求大声读出纯洁、清洁这样的词汇,而另一组受试者阅读的都是一些中性词汇。
然后,这些人被要求同第一组受试者一样对上述一系列行为进行道德排序。
结果,尽管所有的受试者都认为这些行为是错误的,但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没洗手和阅读中性词汇的受试者,洗手和阅读清洁等词汇的受试者对不道德行为的判定不那么严厉。
这项研究的成员之一、任教于普利茅斯大学的心理学家西蒙史诺教授说:人们通常认为,决定是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但一些偶然因素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兰开斯特大学心理学家凯里库柏教授称这一发现非常可怕。
他说:这意味着,清洁会使我们更容易接受不道德的行为。
道德理论知识点总结道德理论是研究道德行为的原理和规范的理论,它主要包括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两个方面。
伦理学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价值,道德哲学则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和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主要讨论道德理论的基本知识点,包括道德规范的来源、道德判断的理论基础、道德行为的动机和道德决策的原则,希望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道德理论的要点。
一、道德规范的来源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不做。
道德规范的来源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常见的包括宗教、自然法、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契约等。
1. 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中最早的文化形态之一,对人类行为和道德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中,有很多道德规范被视为神的旨意或者宗教教义的要求。
例如,《圣经》中的十诫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2. 自然法自然法是一种认为人类行为规范所依据的是自然法则而非人定法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的道德意识是基于人的本性和自然之力的,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规范是一种人的本性的表达,是追求幸福的准则。
3.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则认为,道德规范是由社会和历史条件决定的,它们是文化和权力的制品。
在这一理论中,道德规范没有绝对性,而是相对的,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重新建构道德规范。
4. 社会契约社会契约理论认为,道德规范是通过人们自愿达成的契约而形成的,人们在社会中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设立了某些原则和规则。
例如,洛克认为,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社会秩序的目的而达成了社会契约,形成了国家和法律,从而形成了道德规范。
二、道德判断的理论基础道德判断是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它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包括功利主义、义务论、美德伦理和情感主义等。
1. 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它认为道德行为的标准是其对社会利益的影响。
根据功利主义,一个行为是好还是坏,取决于它对社会的利益是否最大化,也就是说,评价一个行为的好坏,不应该看它的动机或者方式,只要有益于社会最大利益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简述义务论论、效果论和德性论都旨在给伦理学提供一个完整的体系,试图解决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也即我们应该怎样支配我们的自由。
而这三种三大派别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讨论我们的行为。
义务论的典型代表是康德,或者说,义务论是康德对效果论只注重结果而不看动机的反抗。
义务论所关注的是行为的动机,它主要以行为所从出的准则来判断行为的道德价值。
康德的理由是同一个行为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并不都是良善的,只有动机良善的行为才是有意义的。
这就涉及道德法则的问题。
道德法则是定言命令,也即行为的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
同样是诚实,当我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诚实而诚实的时候,即是说,我只是因为“你应该诚实”这一命令而诚实,这样的行为就是有了道德价值。
而关于道德法则的定言命令则为: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即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待。
效果论更像是一种功利主义。
系统的功利主义理论形成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代表人物为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密尔。
效果论关注的是一个行为的效果或目标,以行为的后果作为标准来判断行为的道德价值。
他们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
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问题是,这种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常常会侵犯少数人的利益,就会与道德矛盾。
德性论伦理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把最好的生活方式称为“幸福”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幸福的,相反的活动则导致不幸,这种合乎德性的活动贯彻在生活之中,是最持久最有价值的。
德性是处理情感和行为的选择能力,存在着“过度”、“不足”和“中间”。
那么我们的具体行为中就存在着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即辨别和选择善恶、利害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实践智慧来选择做善的事情。
伦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一、该不该抢救窒息胎儿1.结合上述案例,谈一谈你对医学道德现象的理解?如何分析医学伦理问题?2.该医生在知情同意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在没有获得患儿家长进一步授权的情况下,主管医生该不该奋力抢救该患儿?3.是不是只要有良好的医疗技术就能够做出令人满意的临床决策?①医学道德现象是医疗卫生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道德关系的具体体现。
它包括医学道德的意识现象、规范现象和活动现象等。
分析医学伦理问题离不开特定的伦理分析框架,具体包括:识别特定伦理问题的表现、根源和后果,基于伦理原则和方法进行论证和反论证,对备选方案进行伦理辩护,进而选择合乎伦理的行动方案的过程。
②主管医生在知情同意方面要杜绝使用“可能会白痴、脑瘫甚至死亡”这样歧视性的语言。
医疗工作具有高风险性,医学上也还有许多的未知数,加上病情复杂性及个体差异,医生诊治过程可谓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增加了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医务人员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用高超的医学专业技能,及时、准确和有效地进行诊断和治疗,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当伦理原则与其他医学原则之间冲突时,有时难以确定哪一个原则处于优先支配地位,诱发道德困境或伦理两难。
医生既要尊重患者的自主性,又要坚持自身专业的独立性。
③医学生要培养伦理思维能力、伦理决策能力、分析论证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运用医学伦理理论与原则分析和解决医学伦理问题和难题,确定医学伦理行为方案,采取伦理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评价和反思。
医学生要不断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从容应对临床实践、医学科研、高技术应用中的棘手问题,做一名医德高尚、自觉遵循伦理原则的人。
二、母亲该不该把子宫移植给女儿1.类似子宫移植术这样的革新性疗法涉及哪些潜在的伦理难题?如何在促进医学进步和遵循伦理原则之间把握好平衡?2.高风险手术能否得到伦理辩护?此类的案例分析对医学生成长有何现实意义?①现代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引发的新的伦理挑战,医学伦理学需要动态回应。
大学伦理学课程真题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道德现象B 社会现象C 经济现象D 政治现象2、道德的本质是()A 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B 人的自我意识C 规范和准则D 社会舆论3、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是()A 康德B 边沁C 亚里士多德D 柏拉图4、义务论伦理学强调()A 行为的后果B 行为的动机C 行为的合法性D 行为的道德价值5、道德判断的依据是()A 个人利益B 社会习俗C 道德原则D 个人情感6、以下哪种行为属于道德行为()A 本能反应B 无意识的动作C 出于自觉意识的行动D 被强迫的行为7、道德相对主义认为()A 道德标准是绝对的B 道德标准因文化而异C 不存在普遍的道德标准D 道德标准是永恒不变的8、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包括()A 平等原则B 效率原则C 公平原则D 以上都是9、美德伦理学关注的是()A 人的品德和性格B 道德规则C 道德行为的后果D 社会制度10、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不包括()A 榜样示范B 说服教育C 惩罚D 放任自流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1、道德规范的特征包括()A 普遍性B 客观性C 可变性D 强制性2、以下属于道德情感的有()A 同情心B 羞耻心C 责任感D 荣誉感3、道德评价的标准有()A 善恶标准B 功利标准C 义务标准D 美德标准4、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包括()A 社会环境B 家庭环境C 个体心理D 文化传统5、职业伦理的特点包括()A 专业性B 规范性C 自律性D 他律性三、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1、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但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方面,首先,产生的方式不同。
法律通常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通过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
其次,调整的范围不同。
法律主要调整那些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界限;道德则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其调整范围更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