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运用
- 格式:ppt
- 大小:199.01 KB
- 文档页数:18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举例
1. 提出理性的批评意见:读者可以针对作品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例如,指出文章中的逻辑漏洞、叙事不连贯或者语言过于晦涩难懂等问题。
2. 分享个人感受和体验:读者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文章给自己带来的情感、思考等,以此向作者传达自己对作品的评价。
3. 对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读者可以将作品与其他类似题材、风格或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并给出自己的喜好和理由。
例如,说出认为某位作者在某一方面的作品表现更出色。
4. 提出改进建议:读者可以提供具体的改进意见,帮助作者更好地完善作品。
例如,提出关于题材、角色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读者的批评应该是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考的,避免过度主观或情绪化。
另外,批评应该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和表达权利,避免使用辱骂、恶意攻击等不当的言辞。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作者:杨巍来源:《中外企业家·上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接受———读者反应批评,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它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
主张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
这一研究无疑为文学批评引进了一个新的视点,开辟了研究文学价值和意义的又一途径。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1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兴起1.1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是原联邦德国以姚斯和伊塞尔为首的“康斯坦茨学派”。
他们的研究起点是文本的非自足,非封闭性和接受,阐释的历史性,开放性,并以此高度肯定读者的阅读活动对于实现文本意义的重要地位。
姚斯以尊重接受者为中心线索,提出文学史研究必须加强读者的接受研究,文学史是接受的文学史。
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
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够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
因此,文学史作为接受史,其主角当然是读者。
文学功能离不开作品的社会功能,依赖于读者的接受与发挥。
文学史上的一部部作品,其相关性是建立在一代代作者、读者、专业批评家文学经验的承传及发展、延续之上的。
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指出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即“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的艺术来表现人们生活与想象的世界,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它的语言中包含着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
这种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文学作为读者接受并产生效果的基本条件。
文本中的未定性和空白使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填补原文中的空白。
把现实的读者的经验世界与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世界联系起来的就是作者的想象力。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本文作用于读者的过程也是读者对它进行理解和加工的过程,他还特别指出:“对于’传统的’本文,这个过程或多或少是毫无意识的,但现代的本文完全有意地利用这个过程。
《文学理论》“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授课提纲一、以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来理解文学活动的构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系统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
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
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
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
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根据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和消费的理论,文学(艺术)不只是指现成的文学作品,而是整个文学活动——从作家的创作活动到文学作品再到读者的接受这样几个环节构成的活动。
我们必须把文学接受、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文学活动构成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加以理解和把握。
具体说来,就是要以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来理解文学活动的整个构成,并把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活动看作为艺术消费的环节,由此出发,审视其在整个文学活动构成中的地位、特征、作用等。
二、作为艺术消费的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活动1、马克思指出:“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
文学生产(文学创作)的产品(文学作品)是在读者对它的“消费”——文学接受中才得以最后完成的。
文学创作活动结束后,通过印刷、出版等环节,文学文本凝固于具体的、具有物质承载物的刊物、书籍等形式之中(口头文学文本的物质形式是“声音”),只有通过具体的“消费”、“接受”活动,文学文本才能向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生成,成为“现实的”文学作品。
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的实现和完成,作家创作的作品只是在读者的阅读、接受中才成为现实的文学作品。
纠正过去偏重于强调文学创作活动而对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构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的片面性。
文学接受对文学活动的实现和完成是全面的,文学的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都是通过文学接受得以实现和完成的。
简述乔纳森卡勒的读者反应批评接受文论
(1)基本观点:
①卡勒的研究重点不在阅读行为而在读者的潜在能力,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需要和能力出发来探讨文学作品的特性和意义。
他认为文学作品具有结构和意义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阅读它,这种可能的特性隐藏在对象自身之中,在被运用于阅读活动中的叙事原则所现实化了。
②文学作品的结构、意义和特性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当读者按照文学原则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去阅读时,这种可能性才转化为现实性。
③卡勒提出了“文学能力”这一概念。
认为使读者按文学原则去阅读的前提条件是它具有一定的先入之见即文学能力,即一种带有群体性的文学接受的习惯系统,文学作品的意义只存在于与一种被读者接受的习惯系统发生关系之后。
(2)评价:
①卡勒的观点比费希稳健而辩证,强调了读者的文学阅读方式对作品实现其文学特性的重要作用。
②又注意了群体阅读习惯对个体主观性的制约,但它对文本自身特性的忽视也存在片面性。
2020年38期总第530期ENGLISH ON CAMPUS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现代主义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应用——以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为例文/武 辰当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多沿袭“文学史+选读”的传统模式,即首先向学生介绍文学史上某一阶段代表作家的生平行谊、创作旨趣及时风影响,后辅以作品(中译本)片段,印证上述简介。
学生处于运用此类教学方法的课堂之中,机械记忆特定时期个别作者的背景信息,在阅读文本时先入为主地按图索骥。
这种方式视文本意义为文本的一种“可资拆散的信息”,使得阅读经验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单向过程,而对作为读者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鲜有问津,令其成为缄默的读者。
英美文学课程“精读化”,遑论实现陶冶学生文学鉴赏品味、培养阅读时思辨能力、激发从事研究的问题意识等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互动积极性感到掣肘。
此外,这种批评方法形如读者反应理论批评家罗森布拉特之譬喻:读者和作者立于昏暗的舞台上,中间放着文学作品,舞台灯光只聚焦于三者之一,其他两者被完全淹没。
随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作品中作者隐退,叙述声音消弭,读者“平视”故事,而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实感”基于“一种心理学标准”,使得作者对解读作品的作用得到空前突显。
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概述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一个首要解释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该理论主张通过他1970年所做讲演《不定性和读者反映》可见一斑。
在其代表作《阅读行为审美反映理论》中,伊瑟尔首先区别了“隐在读者(Implied Reader)”实为“一个思维的产物(construct),决不与任何实际读者相等同”,而无异于一种文本策略(textual device)的本质属性。
它期待着一位接受者(recipient)的出现,且“预构(prestructure)了每一位接受者所要承当的角色”,“因此隐在读者概念就表示了一种反应邀请结构的网络系统,这一系统迫使读者抓住本文。
一、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主要特征以及文学课中的重要作用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主要特征是:开拓出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即:读者、阅读过程、反应、接受、交流等;研究的重点是实际的读者在确定文学的意义方面所起的作用,阅读习惯和文本阐释之间的关系等;文学作品自身的地位问题,阅读文学作品不是被动和孤立的,而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缺乏阅读,文学作品就处于未完成状态。
面对一部作品,读者和作者的地位是等同的,可以说是共同的创作者,文学作品是通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来实现的。
伽达默尔说:“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从未被其作者的意图所穷尽;当作品从某一文化和历史环境转移到另一文化历史环境时,人们可能会从作品中抽出新的意义来,这些意义也许从未被其作者或同时代读者遇见到。
”中文系的学生学习文学时,不能将作品的意义孤立在文学作品内部,应该全方位的、科学的把握研究对象。
所以对于文学课来说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二、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文学课上的实际应用接下来以萧红《生死场》为例展示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文学课上的实际应用。
(一)文学史更应该是一部接受史姚斯认为“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与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证实。
”基于上述的观点,需要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找相关的文学史书籍,以及参考文献,供课堂使用。
以萧红的《生死场》为例,备课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把能找到的文学史书籍全部找到,以年代分类,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前提下文学界对于萧红作家本人,以及她的作品《生死场》的看法均不相同。
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别说知网上查看学者(即学者作为读者身份来研究萧红和其作品)在不同时期对于萧红以及《生死场》的研究评价。
例如,在五十年代的研究中,学者在研究鲁迅的时候提及到了萧红和生死场,没有针对萧红做过多的研究。
七十年代中,同样也是研究鲁迅的文章居多,提及到鲁迅与萧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