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如何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如何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如何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如何提高血和无菌部位标本培养阳性率及采取措施

1、足量的血标本是从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最重要的环节。

成人应采血10ml,婴幼儿2~5ml以上。

试验证明,当培养的血量从2ml增加到20ml时,血培养的阳性率增加

30%~50%,培养的血液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5%。

2、抽血时间及次数:在寒战或发热后尽快抽取血培养

为提高检出率和方便解释结果,最好连续培养3次,间隔时间依病人临床症

状而定:1)持续发热病人可每天一份

2)间歇发热病人在体温上升期采血

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疑似病人,3份血培养应至少间隔15分钟在一天内完成,如果24小时培养后仍为阴性,可再留取3份。

4)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疑似患者,3份血培养应至少间隔15分钟在一天内完成,如果24小时培养后仍为阴性,可再留取3份。

3、应同时送两种培养瓶:需氧瓶和厌氧瓶只送需氧瓶不符合规程,

造成漏检。

建议自闭合体腔收集的体液标本(如胸腹水,关节积液,心包液,脑脊液)可注入血培养瓶进行培养,可提高检出率。

如何降低污染率?

1、皮肤消毒应严格:

用含0.05%有效碘的碘伏作用60秒,从穿刺点向外以1.5~2cm直径画圈进行

消毒。待干后再穿刺抽血。

2、培养瓶消毒程序:

1)、用碘伏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子。

2)、待60秒。

3)、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清除橡皮塞子表面剩余的碘伏,然后注入血液。

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微生物引起的污染是血培养的关键问

题!

3、血样接种到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采血后立即送检,不可冷藏!

采血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或带状白细

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多形核白细胞<1×10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黏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9、血压降低

10、呼吸加快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临床表现时应采集血培养。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应该增加尿液和脑脊液培养。老年菌血症病人可能不发热或不低温,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注意

1、严格按以上提到的步骤和条件操作血培养对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会有帮助。但有一点要强调:用于培养细菌培养基!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有利于细菌的生

长,有利于提高阳性率。

2、血液量和培养肉汤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例,比如1/8--1/10。既可以容

纳更多的血液量,又有足够的肉汤来稀释血液中的抑菌物质。

3、如果使用手工血培养瓶,应该充分使血液和培养基混匀,建议把血液注入血

培养瓶后来回颠倒5分钟,24小时内重复4次。

4.足量的血标本是从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最重要的环节。但实际操作中有时采血量往往达不到按要求所说的量,故血培养的阳性率很低。另外,临床医生还对采血时机把握不准以及培养次数偏少,有时就一次。

5、

如何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如何提高血和无菌部位标本培养阳性率及采取措施 1、足量的血标本是从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最重要的环节。 成人应采血10ml,婴幼儿2~5ml以上。 试验证明,当培养的血量从2ml增加到20ml时,血培养的阳性率增加 30%~50%,培养的血液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5%。 2、抽血时间及次数:在寒战或发热后尽快抽取血培养 为提高检出率和方便解释结果,最好连续培养3次,间隔时间依病人临床症 状而定:1)持续发热病人可每天一份 2)间歇发热病人在体温上升期采血 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疑似病人,3份血培养应至少间隔15分钟在一天内完成,如果24小时培养后仍为阴性,可再留取3份。 4)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疑似患者,3份血培养应至少间隔15分钟在一天内完成,如果24小时培养后仍为阴性,可再留取3份。 3、应同时送两种培养瓶:需氧瓶和厌氧瓶只送需氧瓶不符合规程, 造成漏检。 建议自闭合体腔收集的体液标本(如胸腹水,关节积液,心包液,脑脊液)可注入血培养瓶进行培养,可提高检出率。 如何降低污染率? 1、皮肤消毒应严格: 用含0.05%有效碘的碘伏作用60秒,从穿刺点向外以1.5~2cm直径画圈进行 消毒。待干后再穿刺抽血。

2、培养瓶消毒程序: 1)、用碘伏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子。 2)、待60秒。 3)、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清除橡皮塞子表面剩余的碘伏,然后注入血液。 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微生物引起的污染是血培养的关键问 题! 3、血样接种到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采血后立即送检,不可冷藏! 采血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或带状白细 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多形核白细胞<1×10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黏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9、血压降低 10、呼吸加快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临床表现时应采集血培养。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应该增加尿液和脑脊液培养。老年菌血症病人可能不发热或不低温,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协和医院心内科70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不同采血时间、不同采血量和不同的采血次数采血,统计血培养的阳性率。结果在寒战期(98.6%)或者体温升高期(94.3%)采血量为20ml(97.4%)、或者 30ml(87.5%),而且,不同部位采血2 次(94.3%)或者3 次(100%)时,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对血培养的阳性率有显著影响,护士在抽血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要求采血。 【关键词】采血时间;采血量;采血次数;血培养阳性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and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to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Methods Totally,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for 70 patience with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Union Hospital are investigated by setting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time collection value and sequency.Resul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ercentages of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are observed at time of cold shivering (98.6%) and temperature rise(94.3%), positive rates were high in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for 2 times(94.3%) or 3 times (100%).Conclusion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and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so nurses should collect bloods as a standard collection procedure. [Key words]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血液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重症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2]。据统计,全球约有1800万名败血症患者,仅美国败血症患者在10 年间就增加了139%。尽管医学水平在不断发展,但诊断血流感染最好的方式仍是进行血培养,而要想得到准确的血培养结果以指导临床治疗,并不

培养血量与血培养阳性率的关系研究

培养血量与血培养阳性率的关系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血培养仪: BACTEC9120 血培养仪 1.2 血培养瓶: BACTEC9120 血培养仪配套实用的需氧树脂培养瓶和厌氧培养瓶。 1.3 标本采集: 临床护士按医嘱采集,一个穿刺点采集20mL 血液分别注入需氧树脂培养瓶和厌氧培养瓶各10mL。 1.4 培养过程: 按要求将收到的培养瓶送入仪器培养,5d 仪器报阴性的按血培养阴性处理。培养期间仪器报阳性的立即取出转种和涂片检菌,涂片检菌阳性立即和主管医师沟通并填写危急值记录。次日生长的细菌进入鉴定药敏程序。 1.5 检验记录: 用电子表格记录患者和培养瓶培养过程相关信息。与本文相关的信息有样本号( 样本号包含送检日期内容,一个穿刺点有一个样本号) 、病历号、需氧培养瓶瓶位、需氧培养瓶阳性时间、厌氧培养瓶瓶位、厌氧培养瓶阳性时间、生长的细菌名称。 1.6 数据整理: 保留由兼性厌氧菌引起血流感染同一患者血流感染期间全部血培养信息。血流感染期间是指如某患者抽了3 套血培养,但分3d 采集。如果前后2d 都有细菌生长,中间那天无菌生长,也将其归入血流感染期间。同一天( 一般是同时) 送检不论多少套,只要有任何一瓶有菌生长,则都按血流感染期间保留。删除没有血培养阳性记录的全部患者信息。由专性需氧和厌氧菌引起血流感染其培养

不利于本资料统计,其信息也被删除。儿童瓶由于采血量的不一致也被删除。删除仪器报阳性涂片未找到细菌转钟无菌生长的假阳性。删除疑似污染的信息,污染菌判断参见标准。 1.7 统计方法: 基于兼性厌氧菌在需氧和厌氧培养瓶中都可生长的特点,可以将全部每一单瓶都按单独采集10mL 血标本计算。一套血培养按采集20mL 血计算。40mL 血培养阳性率计算只统计血流感染期间采集两套以上血培养的。同一患者同时采集两套就是明确的40mL 样本。采集三套的按标本号上方两个统计。同日采集四套的按两个40mL 计入。采集60mL培养阳性率计算是对血流感染期间采集3 套及以上进行统计。如果采集4 套则将样本号前三归为1 个计本次统计期间共有237 套即474 瓶符合血流感染期间采集的血培养。阳性总瓶数为352,由此得出血流感染时,采集10 血液进行血培养其阳性率为74.26%; 需氧树脂培养阳性184 瓶,其阳性率为77.64%;厌氧培养阳性168 瓶,其阳性率为70.89%。同一个穿刺点的一套血培养中无论两瓶都阳性或其中任何一瓶阳性按采集20mL 血液培养阳性计入,两瓶都阴性则按阴性计入。总套数为237,阳性套数217,得出血流感染状态下采集20 血液进行血培养其阳性率为91.56%,与Weinsttein 等报道的15mL 阳性率91% 接近。同一时间两个穿刺点采集两套按本文方法中计入共有78 人,两套四瓶40mL 血液有一瓶或以上阳性按采集40mL 血液培养一个阳性计入,阳性75 人;如果四瓶都阴性按一个阴性计入,阴性3 人。得出血流感染期间采集40mL 血液进行血培养其阳性率为96.13%。采集三套或以上取同一患者三

血培养

血培养的意义 菌血症高危人群 国内血培养的现状 阳性检出率<10%(国外约为15%) 原因何在? 1.血流中含菌量低 2.血液中含抗菌物质 3.抗生素的应用 4.血培养的临床实践欠规范(时机、套数、量) 5.只做需氧培养,不做厌氧培养 完整的血培养过程 1.医生开出医嘱 2.护理人员收集送检样本 3.实验室检测、分离并鉴定导致血流感染的微生物 4.三级报告: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采血指征 发热(≥38℃)或低温(≤36℃) 寒战 白细胞计数增多(>×109/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109/L) 皮肤黏膜出血 昏迷 多器官衰竭 血压降低 CRP升高 PCT升高 G试验升高 突发的急性呼吸、体温和生命体征改变 采血时间 宜在寒战或高热高峰前采集 尽可能在使用(或下一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采血部位 采血套数 成人:同时采集2套(4瓶,需氧和厌氧各2瓶) 儿童及新生儿:1瓶儿童瓶,只需做需氧培养,特殊情况才做厌氧培养,宜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医嘱:血培养及鉴定,每个瓶子开1条医嘱,如需要采集2套,则共计4瓶,需要开4个医嘱 标本应隔多久采集

血培养瓶 蓝色:需氧瓶 橙色:厌氧瓶 黄色:儿童瓶 采血量 成人:每瓶8~10ml(如采集2套,需2个穿刺点,每个穿刺点需抽16~20ml静脉血) 儿童:每瓶1~5ml 新生儿: 采血量充足时,应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 采血量不足时,应先注入需氧瓶,后注入厌氧瓶 采血的先后顺序 关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导管可拔除的,应采集外周静脉血2套做血培养,同时送检导管尖端5cm做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 导管不可拔除的,应采集外周静脉血2套做血培养,同时采集导管血1套做血培养,同时送检 临床护士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医嘱,把握采血量和采血程序,着重关注消毒环节,最大限度降低血培养的污染率。 血培养瓶应孵育多久 结果追踪与探讨 常见漏检原因 血培养采集及运送程序(3个消毒) 粘贴医嘱条形码,1瓶1条码,采集前核对病人信息 手消毒:推荐戴无菌乳胶手套 培养瓶橡胶塞消毒:去除塑料瓶帽后,75%酒精消毒,自然干燥60s 穿刺点消毒:推荐三步法 o75%酒精消毒穿刺点,待干30s以上 o含碘消毒剂消毒穿刺点,60s,待干 o75%酒精脱碘60s,待干 使用注射器穿刺取血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轻轻颠倒混匀 脱手套,洗手 在LIS系统中录入采集时间 切勿冷藏,尽快送达检验科(24小时值班,随时接收) 血培养是菌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不明原因发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佳标本。

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协和医院心内科70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不同采血时间、不同采血量和不同的采血次数采血,统计血培养的阳性率。结果在寒战期(98.6%)或者体温升高期(94.3%)采血量为 20ml(97.4%)、或者30ml(87.5%),而且,不同部位采血2 次(94.3%)或者3 次(100%)时,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对血培养的阳性率有显著影响,护士在抽血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要求采血。 【关键词】采血时间;采血量;采血次数;血培养阳性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and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to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Methods Totally,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for 70 patience with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Union Hospital are investigated by setting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time collection value and sequency.Resul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ercentages of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are observed at time of cold shivering (98.6%) and temperature rise(94.3%), positive rates were high in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for 2 times(94.3%) or 3 times (100%).Conclusion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and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so nurses should collect bloods as a standard collection procedure. [Key words]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血液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重症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2]。据统计,全球约有1800万名败血症患者,仅美国败血症患者在10 年间就增加了139%。尽管医学水平在不断发展,但诊断血流感染最好的方式仍是进行血培养,而要想得到准确的血培养结果以指导临床治疗,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简单,其中几个关键步骤需要格外注意[3]。根据美国CLSI 标准,采血次数、采血量、采血时间以及培养瓶被称为是确保血培养最佳检出率的4 把“密匙” [4,5]。正确的采血次数、充足的采血量、适当的采血时间和含树脂的培养瓶对于血培养检测结果都至关重要。对血培养不够重视以及不规范的血培养,除了会导致病原菌的分离率低,还很难评估病原菌是污染还是与感染有关,致使临床治疗往往出现臆断用药、漏检病菌等情况,从而导致耽误治疗时机、治疗费用高昂甚至治疗失败的情况[6]。因此,围绕如何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一些关键环节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协和医院心内科2010 年1 月-2011 年12月入院的70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男42例,女28例;年龄17~42 岁,平均24.8 岁。根据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人。 1.2 方法 分别于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正常期采血,采血量分别为5ml、10ml、20ml、30ml;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进行细菌培养,将培养结果进行比较。

关于血培养的相关知识

关于血培养的相关知识 1. 为什么提倡送检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细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金标准; 血培养为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 发热患者中有5~15% 血培养阳性;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没有哪项微生物试验比血培养 更重要了。 2. 什么时候进行血培养? 怀疑感染或脓毒血症时,应常规做血培养,如: ?不明原因发热或体温过低; ?休克、寒战、僵直; ?严重的局部感染; ?心率异常加快; ?低血压或高血压; ?呼吸频率加快。 3. 怀疑血流感染,什么时候采血时间最好? ?尽可能在患者寒战开始时、发热高峰前0.5~1 h 内采血;也可于寒战或发烧后1 h 进行; ?在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采血;

?如患者已经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血培养; ?无需同时或短时间内完成几套血培养采集,除非怀疑存在持续性菌血症时(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4. 为什么每套标本中应包含厌氧培养? 厌氧培养能提高厌氧菌感染患者的诊断率; 提高临床兼性厌氧菌的检出率; 报告时间提前。 说明: (1)厌氧瓶除了检出厌氧菌,另外对葡萄球菌、肠杆菌菌科细菌以及苛氧菌的检测有优势。 (2)资料显示16% 的链球菌和17% 的肠杆菌科细菌血培养时仅厌氧瓶报告阳性。 (3)研究者对7072 份同时做需氧瓶和厌氧瓶的血培养结果分析显示,640 份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9%,其中需氧和厌氧瓶同时阳性为55%,仅需氧瓶阳性为26%,仅厌氧瓶阳性为19%。 (4)研究显示需氧瓶有9% 比厌氧瓶早1 天报告阳性结果,而厌氧瓶有5% 比需氧瓶早1 天报告阳性结果。 5. 应该采几套血液标本? 研究表明,不同血培养套数检测灵敏度不同 1 套为73.2% 2 套为93.9%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标准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培养标本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血培养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2 术语 一套血培养:从同一穿刺点同时采集的血液标本,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瓶; 静脉输液港:一种植入皮下,可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 HACEK菌群:嗜沫嗜血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人心杆菌、啮氏艾肯菌和金氏金菌; 血培养污染率:一般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阳性棒状杆菌、芽孢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和微球菌等污染引起的阳性瓶占总送检瓶数的比例。 3 导言 人体血液中有很多物质,包括溶菌酶、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可在几分钟内将入侵血流的微生物清除。当微生物感染超出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时,人体不能将微生物局限于原始感染的部位,或在治疗中不能通过切除、引流等措施清除感染源,那这些微生物将侵入血液迅速繁殖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一过性菌血症常发生于对感染灶的外科处理、黏膜的创伤操作和易污染的外科手术,亦可发生于全身或局部感染的早期;间歇性菌血症常发生于腹腔等部位未能及时引流的脓肿;持续性菌血症常发生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管内膜感染以及伤寒和波浪热的最初几周。菌血症是临床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血培养是对入住急诊科、ICU患者、移植患者以及静脉插管患者的败血症进行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并根据阳性血培养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佳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对降低病死率有很大帮助,血培养对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 血样采集和培养瓶接种 4.1 采血指证 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时,可以考虑采集血培养:发热(≧38℃)或低温(≤36℃),寒战,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 /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3.0×109 /L),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β-D-葡聚糖(G试验)升高及突然发生的急性呼吸、体温和生命体征改变。 4.2 采血时间及套数 4.2.1 采血时间 推荐在寒战或高热高峰前后采集,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4.2.2 血培养套数 应同时采集2~3套血培养,2~5d内无需重复采集血培养。只有在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其他血管内感染(如导管相关性感染)时,才有必要间隔多次采集血培养。对于新生儿,采集一瓶儿童需氧瓶,建议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4.3 采血量 成人每瓶采血量8~10ml,儿童1~5ml,但不应超过患儿总血量的1%。血液和肉汤之比1:5~1:10。新生儿0.5ml。 4.4 需氧瓶和厌氧瓶间的血标本分配 4.4.1 采血量充足的患者 推荐配套需氧瓶和厌氧瓶,将血液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 4.4.2 采血量不足的患者 应将充足血标本先注入需氧瓶,再将剩余血液注入厌氧瓶。有利于分离出真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4.5 血培养采集程序

血培养真菌阳性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及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判断、总结血培养真菌阳性结果患者感染的性质,并实行个体化给药,提高抗真菌治疗水平,减少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方法:每个工作日清晨利用《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发现并跟踪全院血培养结果为真菌阳性的真菌血症患者,临床药师及时深入临床与医生一起分析培养结果,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对真菌血症患者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 结果:培养结果:2013年全院血培养真菌阳性130次(55人),占全部血培养培养阳性结果的5.12%。感染菌种为:白假丝酵母菌71次,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及光滑假丝酵母菌各25次,其它共9株(无名念珠菌4次,阿萨希毛孢子菌、奥默毕赤菌各2次、季也蒙念珠菌1次)。治疗结果:55例患者中出院29例;死亡22例;自动放弃治疗及转院3例;另有1例仍在院治疗。 结论:患者罹患真菌血流系统感染死亡率较高,临床药师及时发现并跟踪真菌血流感染患者,可以发挥临床药师的药学技术特色,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协助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真菌血症抗真菌药抗真菌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judgment, and summed up the nature of the patients who infected fungal and the results of blood culture were positive, and then give them the individual administration. We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anti-fungal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antifungal. Method:Every weekday morning, we made use of Xinglin Hospital Infection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to find and track the patients in hospital whose blood culture results were fungal. Clinical pharmacists with doctors together analysised the culture results deeply and timely, and developed individual dosing regimen, and advised doctors rational using of antifungal drugs. Result:Culture results: In our hospital there were 130(55 people) fungal-positive results, 5.12 percent of the total of blood culture-positive in 2013. Bacterial species (times): Candida albicans (71), Candida parapsilosis(25), Candida glabrata (25), others (9).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ere 55 patients, 29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22 patients died, 3 patients gived up treatment or refered, 1 patient remained in hospital. Conclusion: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fung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re in higher mortality. Detected and tracked these patients timely, clinical pharmacist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who had the pharmaceutical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like improving the cure rate and reducing mortality of patients. Clinical pharmacists deeped into clinical and assistted clinicians to rational use of antifungal drugs. This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Fungemia Antifungal drugs Anti-fungal treatment 真菌为真核细胞微生物,其种类繁多,约10万多种,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大多对人类无致病作用,仅300余种对人类致病[1]。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患者免疫力低下,体内留置导管等诸多因素,使得真菌感染率呈逐年增长趋势[2],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已经成为重要的院内感染性疾病之一。真菌感染通常不易被及时发现,其临床症状易为原发病所掩盖,早期诊断困难,易造成误诊或漏诊。真菌血症常威胁生命,患 1

血培养

《血培养规范》 一. 血标本的采集和培养 (一)血培养采集的时间 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患者,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必须同时或间隔短时间采集2套(每套包括1只普通血培养瓶及1只厌氧血培养瓶)以上血培养标本。 说明:实验数据表明细菌入血后约1小时,寒战和发烧开始出现2小时内。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在不同的时间点采血只有在以下情况才有必要: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其他血管内(如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 (二)血培养的采集次数 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即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 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说明:成年人的单瓶血培养结果不可信,因为采血量不足,从而使培养结果难以解释。血培养不能在二至五天内进行重复,因为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血液中的细菌不会立即清除。Cockeril研究证明,来自三份血培养的病原菌分离率第一份血培养为65%,两份血培养为80%,三份血培养为96%。 提倡全自动血培养仪器的使用,可以更早的发现移植病人和插管病人的败血症。通常情况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患者可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疗效,无需复查血培养或者连续监测血培养。然而有两个例外:第一是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人,对于他们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是否被清除可被用于评估和指导治疗;第二是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对其阳性血培养的48至96小时追踪可以很好的预测复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 (三)采血量 要求:成年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每套不少于10ml,每瓶不少于5ml。 婴幼儿患者推荐的采血量,每瓶不少于2ml。(少于病人总血容量的1%) 说明:血标本采集的量是影响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成人血培养采血量在2~30ml之间,病原菌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正比例增长,每增加1ml的血液,病原菌的检出率就会相应增加。儿童患者同样有数据表明检出率与血容量成正相关,然而还有数据显示儿童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血培养量无需等同于成人。实验室必须按照血培养瓶厂家的建议,采集足够的血液标本。对血液病患者或者血容量相对较低的患者建议使用儿童瓶来减少血液的采集量增加病原菌的检出率。 (四)血液标本在需氧瓶和厌氧瓶中的分配 要求: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的组合。 说明:有研究表明,与成对使用需氧血培养瓶相比,使用成对的需氧/厌氧血培养瓶能分离到更多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和厌氧菌。当被用来做培养的采血量少于推荐值时,血必须首先接种需氧瓶;然后将剩余的血液接种入厌氧瓶。因为多数菌血症是由需氧和兼性需氧细菌造成的,而这些细菌从需氧瓶中更好的被分离。除此之外,病原性真菌跟严格的需氧菌(如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一样,几乎全部是从需氧培养瓶中分离到的。 二.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 (一)皮肤消毒 要求:推荐使用碘酊、洗必泰或碘伏作为皮肤消毒剂。 说明:消毒剂需要有足够的作用时间以保证消毒效果(碘酊作用1min;碘伏作用1.5~2min)。洗必泰的作用时间和碘酊一样,但是没有过敏反应,因此在静脉穿刺完成后不需要擦去,但

血培养采集建议

血培养采集建议 病原菌的检测是临床抗菌素使用重要的依据,目前,我院血培养阳性率为8.18%,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众所周知,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病原菌是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若血液中病原菌浓度水平处于较低时,不论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依然较低,所以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依据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要求,制订血培养采集建议如下: 采血时间: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 采血次数:24小时内采集2-3次做血培养;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连续3天,每天采集2次。 采血量:成人一次采血量为20ml,其中10 ml注入需氧培养瓶,10 ml 注入厌氧培养瓶。立即送检。 注意事项:采血注入厌氧瓶时,要注意勿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注入瓶内,否则会破坏瓶内的无氧状态,影响阳性率。 检验科 2012-11-22

血培养采集流程 采血时间: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 采血次数:24小时内采集2-3次做血培养;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连续3天,每天采集2次。 采血量:成人一次采血量为20ml,其中10 ml注入需氧培养瓶,10 ml 注入厌氧培养瓶。立即送检。 注意事项:采血注入厌氧瓶时,要注意勿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注入瓶内,否则会破坏瓶内的无氧状态,影响阳性率。

快速感染炎症监测项目 检科科目前开展的可用于感染炎症监测项目有:白细胞、内毒素、1-3-β-D-葡聚糖、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由于血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检测,临床医生可通过血液中炎症监测项目来弥补。炎症监测项目与血培养联合检测可提高感染的检出率和及时性。有利于感染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内毒素:是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份,当细菌进入体内时,机体的免疫反应给细菌造成损伤而释放出来的。对脓毒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疗效的判定。 1-3-β-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上的组成成份,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用常规方法难以确诊的深部真菌感染,便于临床医生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对疗效的判定。 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可以作为炎症过程和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控。在感染发生后6-8h开始升高,24-48h达高峰,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降钙素原(PCT):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可作为炎症过程和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控,与炎症的严重程度高度正相关,脓毒症(败血症)患者其PCT浓度显著增高。在感染发生后2h开始升高,12-24h 达到高峰,炎症消失后恢复正常。

血培养(临床篇)

针对特定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掌握采血指征、采血时机和采血套次。同时,应严格执行指南要求,以诊断或鉴别诊断CRBSI。 血培养的意义 菌血症高危人群 国内血培养的现状 阳性检出率<10%(国外约为15%) 原因何在 1.血流中含菌量低 2.血液中含抗菌物质 3.抗生素的应用 4.血培养的临床实践欠规范(时机、套数、量) 5.只做需氧培养,不做厌氧培养 完整的血培养过程 1.医生开出医嘱 2.护理人员收集送检样本

3.实验室检测、分离并鉴定导致血流感染的微生物 4.三级报告: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采血指征 发热(≥38℃)或低温(≤36℃) 寒战 皮肤黏膜出血 昏迷 多器官衰竭 血压降低 CRP升高 PCT升高 G试验升高 突发的急性呼吸、体温和生命体征改变 采血时间 宜在寒战或高热高峰前采集 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采血部位

采血套数 成人:同时采集2套(4瓶,需氧和厌氧各2瓶) 儿童及新生儿:1瓶儿童瓶,只需做需氧培养,特殊情况才做厌氧培养,宜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医嘱:血培养及鉴定,每个瓶子开1条医嘱,如需要采集2套,则共计4瓶,需要开4个医嘱

标本应隔多久采集 血培养瓶 蓝色:需氧瓶 橙色:厌氧瓶 黄色:儿童瓶 采血量 成人:每瓶8~10ml(如采集2套,需2个穿刺点,每个穿刺点需抽16~20ml静脉血) 儿童:每瓶1~5ml 新生儿: 采血量充足时,应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 采血量不足时,应先注入需氧瓶,后注入厌氧瓶

采血的先后顺序 关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导管可拔除的,应采集外周静脉血2套做血培养,同时送检导管尖端5cm做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 导管不可拔除的,应采集外周静脉血2套做血培养,同时采集导管血1套做血培养,同时送检

血培养假阳性的原因及对策

血培养假阳性的原因及对策 色原法血培养系统采用比色计传感器和反射光原理,监测溶于培养基中的二氧化碳(CO2)的产生和存在状况。样本中存在的微生物在新陈代谢或分解糖类过程中产生CO22导致培养基酸碱度(PH)改变,从而导致培养瓶底部的半透硅胶材料(Liquid EmulsionSensor , LES)颜色变浅,通过照射感应器连续采集信号后形成反应曲线进行分析,采用初始阈值法、斜率法及加速度法三种运算法则及时得到阳性信号。 临床工作中仪器显示阳性报警,而涂片染色未见细菌,转种平板无菌生长为假阳性。导致假阳性出现的原因可能有: 一.环境因素: 1.温度:实验室室温的变化(如开关空调导致的温度骤然变化、空调直对仪器吹风等)导致反应曲线下滑或上升引起仪器报阳。 2.供电:仪器连接的电源电压不稳定或同一电源下连接其它频繁使用的大功率仪器会导致反应曲线波动,引起仪器报阳。 3.位置:放置在长期开窗旁边的仪器,由于孵育孔内容易吸附大量粉尘遮蔽测试光源,导致采集信号变化出现假阳性。 二.仪器或培养瓶因素: 1.仪器:定期保养仪器,校正孵育孔的本底信号值(difference值)保证仪器稳定的工作状态,减小假阳性瓶出现的概率。 2.血培养瓶:使用前检测血培养瓶是否出现损坏、培养基或底部变色等,查看新的血培养瓶是否常温避光保存,阳光直射会导致瓶底颜色的变化。 三.标本因素: 1.细胞本身也能发酵产生CO2,在抽血量超过推荐采血量或推荐采血量下含有大量的细胞(如白血病、真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情况下会导致假阳性的出现。 2.某些少见的苛养微生物可能在血培养瓶生长培养基中难以生长。 3.当仪器信号显示阳性时,需快速取出阳性瓶,以避免某些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由于自我分解或其它原因引起无活性培养。

血培养分析仪报告

微生物血培养设备—效益分析申请报告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承担着医院临床科室送检的血培养标本,和各类痰液、咽拭子、尿液、胸腹水、脓液、分泌物、粪便等标本的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工作,还负责开展医院感染微生物的常规监测工作,但微生物实验室的培养、鉴定和药敏分析能力已明显不能适应临床诊疗和医院管理的要求。原因如下: 一、血培养手工处理存在的问题: 1、手工培养基内无抗生素吸附物质,抗生素直接抑制了细菌生长。 2、手工培养箱无法模拟人体血液循环的生长环境,导致有细菌不生长或生长缓慢。 3、当少量细菌生长时人工转种不生长、不及时、易污染。 以上整个环节就造成手工血培养阳性率低,我院血培养阳性率不到1%,而血培养仪阳性率普遍报道在10%以上。 国 内外 同类仪器设备 型号规格 进口生产厂商 性能、指标 单价(人民币) 9050 美国BD 50个标本位 25万 三、效益分析 微生物仪器成本效益分析表: 根据物价局微生物检测收费标准: 仪器血培养:120元

鉴定药敏分析:1项/5元×20项﹦人民币100元 总计收费:人民币220元整。 血培养1例阳性标本:220元收费 - 60%左右成本﹦ 90元左右效益血培养1例阴性标本:220元收费 - 30%左右元成本﹦ 160元左右效益100例标本中:阳性标本比例为10%、阴性标本比例为90% 即:阳性标本效益:90元×15/个﹦1425元 阴性标本效益:160元×85/个﹦13600元 100个标本医院净收入:15025元整 四:手工与全自动仪器的效益比较 1、收费标准:血培养(手工方法) 60元 手工成本效益:收费60元—成本25元(人工,培养基,肉汤等)=35元 2、收费标准:血培养(自动化仪器法) 120元 全自动仪器成本效益:收费120元—BD培养瓶平均成本62元=58 元 经济核算: 根据当地收费标准,平均日标本量按8个计算,每份样本消耗试剂成本平均按62元计算,预算如下: 每日监测8个标本,收入120元x 8个=RMB 960元 每年检测收入(RMB 960元X 25天X 12个月)=RMB 288000元 每年耗材消耗成本(RMB 62元X 8个X25天X12)=148800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