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肝功能肝衰竭诊断标准
肝功能衰竭是一个严重的肝脏疾病,其诊断标准根据肝衰竭的类型有所不同。
以下是肝功能衰竭的主要类型及其诊断标准:
1. 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进行性升高,肝脏进行性缩小。
2. 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期限为15日~26周,出现极度乏力、腹胀、恶心等症状,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清总胆红素≥10倍正常上限。
3. 慢性加急性或者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上述急性(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化验TBIL≥171umol/L,同时PTA≤40%。
可出现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4. 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血清总胆红素升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诊断和治疗。
肝功能衰竭护理要点
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细心的护理和管理。
在护理患有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时,以下几个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监测肝功能指标
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蛋白质、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参数。
护理人员应每日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了解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二、观察肝功能衰竭症状
肝功能衰竭患者常常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症状。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的不适。
三、合理饮食
患者的饮食对肝功能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案,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和蛋白质,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肝功能衰竭患者常常伴随有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指标,及时纠正异常,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五、及时处理并发症
肝功能衰竭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六、保持环境清洁
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的环境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保障患者的健康。
总之,在护理肝功能衰竭患者时,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因素,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只有做到细心、全面的护理,才能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肝胆内科肝功能衰竭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肝功能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脏无法正常工作的一种严重疾病。
当患者的肝功能严重受损时,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来保障其生命安全和稳定其病情。
肝胆内科肝功能衰竭应急预案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处理方案,以应对肝功能衰竭紧急情况。
二、预案内容1. 应急设备和药品准备在肝胆内科设置应急车辆,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并保持设备的工作状态良好。
同时,要储备肝功能衰竭应急药品,包括肝素、维生素K、新鲜冰冻血浆等。
2. 临床评估与监测对于怀疑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监测项目应覆盖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重要指标,以及病情动态变化的观察。
3. 心脏支持与监测对于出现明显心搏骤停或心功能不全的肝功能衰竭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脏支持,包括心肺复苏、使用育苗素或多巴胺等药物来增强心脏功能,并进行持续监测。
4. 脑功能支持与监测高血氨症是肝功能衰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血氨水平。
可通过给予葡萄糖、肝素、乳酸、利尿剂等药物来改善脑功能,并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状态。
5. 凝血功能支持与监测肝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应及时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并根据需要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等。
6. 感染管理肝功能衰竭患者因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感染。
应加强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及时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并加强患者的感染风险评估和感染监测。
7. 营养支持与管理肝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或代谢紊乱,应按照个体化原则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包括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等特殊配方营养制剂。
8. 肝移植评估与转运对于严重的肝功能衰竭患者,需要考虑肝移植的可能性。
应及时进行肝移植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肝移植,并进行转运工作。
9. 团队协作与沟通肝功能衰竭应急情况处理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肝胆内科医生、重症医学科医生、呼吸科医生、心内科医生等。
肝衰竭课件引言: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之一,负责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的调节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肝功能衰竭。
本课件旨在介绍肝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一、病因:肝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中毒、酗酒、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性原因,而药物或毒素中毒和酗酒则是最常见的非病毒性原因。
二、病理生理:肝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主要涉及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形成。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会释放出各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肝细胞。
同时,肝脏内的炎症细胞也会释放出更多的炎症介质,形成恶性循环。
肝细胞损伤还会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进一步影响肝脏的功能。
三、临床表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
其中,黄疸是肝衰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腹水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导致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液体从血管渗出到腹腔。
肝性脑病则是由于肝脏不能正常代谢氨,导致血液中氨水平升高,影响大脑功能。
四、诊断:肝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接触、酗酒等。
然后,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腹水等表现。
医生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肝功能指标、病毒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血液肝功能指标如ALT、AST、总胆红素等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五、治疗:肝衰竭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医生会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停用有害药物、戒酒等。
医生会给予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感染等。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肝脏是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它既是物质代谢的中心,又是重要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和屏障器官。
肝脏的多种复杂功能,主要由肝实质细胞来完成。
枯否细胞虽仅占肝脏体积的2%,却承担着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的80 %~90%,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肝实质细胞发生功能障碍时,首先受损的是分泌功能(高胆红素血症),其次是合成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减少、低白蛋白血症等),最后是解毒功能障碍(灭活激素功能低下,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升高等)。
枯否细胞除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外,尚有调节肝内微循环,参加某些生化反应(如合成尿素与胰岛素降解等),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对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枯否细胞受损或功能障碍将会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后者又可加重肝脏损害,并引起多种肝外并发症,如DIC、功能性肾衰竭、顽固性腹水等。
凡各种致肝损伤因素使肝细胞(包括肝实质细胞和枯否细胞)发生严重损害,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与免疫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此种情况称之为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患者往往出现黄疽、出血、继发性感染、肾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一般是指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第一节肝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分类(Etiology and clssification o f hepatic insufficiency)肝功能不全根据其发病经过有急、慢性之分。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分类分类急性肝功能不全 发病 1、发病急,病情重 特点 2、12〜24小时后出现黄疸 3、2〜4天即从嗜睡转为昏迷 4、伴有出血倾向 故又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常见暴发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病因 物中毒、妊娠期脂肪肝等第二节 肝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Influences of hepatic insuffici ency on the body)一、物质代谢障碍(Metabolic disorder)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中心,因此,当肝功能不全,特别是肝功能衰竭时, 可出现多种代谢紊乱。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发生在原本健康的个体身上,病情发展迅速,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对于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以下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肾综合征等。
其中,肝性脑病是急性肝功能衰竭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昏迷等。
凝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如鼻衄、皮下出血等。
黄疸则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
肝肾综合征则表现为肾功能不全。
以上表现如同时出现,应高度怀疑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指标。
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通常表现为ALT、AST、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表现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诊断。
2. 肝脏影像学检查。
肝脏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是否发生异常,有助于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
3. 病因学检查。
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进行病因学检查,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找到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有肝性脑病的表现;2. 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 肝功能指标异常,如ALT、AST升高,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4.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综上所述,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疑似患者应及时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救治做出更大的贡献。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简称肝衰竭。
一般是指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肝衰竭发生于许多严重的肝脏疾病过程中,症候险恶,预后多不良。
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指某些病因(各种致病因素)严重损伤肝细胞时(使肝实质细胞和Kupffer细胞(枯否细胞)发生严重损害),可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破坏(变性、坏死、肝硬化)并使其分泌、合成、代谢、生物转化、解毒、免疫功能等功能严重障碍(肝功能的异常),机体出现(发生)黄疸、出血倾向、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或者临床综合征。
由于肝脏具有巨大的贮备能力和再生能力,比较轻度的损害,通过肝脏的代偿功能,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功能异常。
如果损害比较严重而且广泛(一次或长期反复损害),引起明显的物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胆汁的形成和排泄障碍及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异常改变,称为肝功能不全(hepaticinsufficiency)。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肝功能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liver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liverfailure,CLF)。
急性肝衰竭的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15d~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3 入院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血型、便常规+便潜血、尿液分析+镜检,3天复查一次,必要时随时复查。
2 大生化:包括肝功酶类、胆红素、蛋白、血脂、胆固醇、血糖、心肌酶类、血浆离子、肾功能、CO-CP、AFP 、凝血四项、ECG。
3天复查一次,必要时随时复查。
3 病原学检查:HBV-M; 抗-HCV; 抗-HA V; 抗- HEV; 抗- HDV、HBV-DNA或HCV-RNA。
应用抗病毒治疗时HBV-DNA或HCV-RNA至少在一个月内复查一次,可根据不同病因作相应的检查。
4 B超、胸片CT或MRI检查,B超至少在15天内复查一次,必要时随时复查。
5 抗-HIV、RPR必须检查,为输血、输血制品、人工肝做准备。
异常者根据具体情况可随时复查。
4 肝功能衰竭的治疗
(一)内科综合治疗
目前肝功能衰竭的内科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
原则上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包括一般治疗和针对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治疗。
1. 一般支持治疗
(1)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
(2)加强病情监护;酌情安置导尿管、心电持续监护、记重患单、病重或病危通知,保持足够和通畅的动静脉通路(锁穿)以便于监测血压和采集血标本。
严密监测各项指标,及时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为调整综合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3)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饮食;进食不足者,每日静脉补给足够的液体和维生素K和大量维生素C 3—5克、,保证每日6 272千焦耳(1500千卡)以上总热量,蛋白摄入量每天25g;
(4)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可交替应用,并酌情补充凝血因子;(5)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特别要注意纠正低钠、低氯、低钾血症和碱中毒;(6)注意消毒隔离,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医院内感染发生。
2. 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或特异性治疗
① 对HBV 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尽早酌情使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但应注意后续治疗中病毒变异和停药后病情加重的可能。
② 对于药物性肝衰竭,应首先停用可能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所致者,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最好在肝衰竭出现前即用口服活性炭加NAC静滴。
③ 毒蕈中毒根据欧美的临床经验可应用水飞蓟素。
4酒精性肝炎肝衰竭,在无严重感染、出血的情况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2)免疫调节治疗
目前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尚存在不同意见。
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如自身免疫性肝病及急性酒精中毒(严重酒精性肝炎)等是其适应证。
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衰竭早期,若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者,可酌情使用。
为调节肝衰竭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可酌情使用胸腺素α1(Tα1)等免疫调节剂。
(3)促肝细胞生长治疗
为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可酌情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00-180毫克和前列腺素E1(PEG1)脂质体等药物,但疗效尚需进一步确认。
(4)其他治疗
可应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乳果糖或拉克替醇,以减少肠道细菌易或内毒素血症;酌情选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及抗氧化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复方甘草酸苷等治疗。
3.防治并发症
(1)肝性脑病①去除诱因,如严重感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等;②限制蛋白饮食;③应用乳果糖或拉克替醇,口服或高位灌肠,可酸化肠道,促进氨的排出,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
④视患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酌情选择精氨酸、鸟氨酸-门冬氨酸等降氨药物;⑤酌情使用支链氨基酸或支链氨基酸、精氨酸混合制剂以纠正氨基酸失衡;⑥人工肝支持治疗。
(2)脑水肿脑水肿很少见于I-II级肝性脑病患者中,当进展到III级或IV级肝性脑病时,脑水肿发生的危险度分别增加25%―35%、65%―75%甚至更高。
①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高渗性脱水剂,如20%甘露醇,应快速静脉推注甘露醇0.5-1g/kg,5分钟内推完,必要时可重复一到二次以预防ICP反跳。
或甘油果糖,但肝肾综合征患者慎用(I);②襻利尿剂,一般选用呋塞米,可与渗透性脱水剂交替使用;③人工肝支持治疗。
(3)肝肾综合征①大剂量襻利尿剂冲击,可用呋塞米持续泵入;②限制液体入量,24 h 总入量不超过尿量加500~700 ml;③肾灌注压不足者可应用白蛋白扩容或加用特利加压素(terlipressin)等药物,但急性肝衰竭患者慎用特利加压素,以免因脑血流量增加而加重脑水肿;④人工肝支持治疗。
(4)感染①肝衰竭患者容易合并感染,可以适当放宽抗细菌和抗真菌治疗的相应适应证,常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微生态失衡、肠粘膜屏障作用降低及侵袭性操作较多等;
②肝衰竭患者常见感染包括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和败血症等;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厌氧菌、肠球菌等细菌以及假丝酵母菌等真菌;④一旦出现感染,应首先根据经验用药,选用尽量避免使用有肝肾毒性的强效抗生素或联合应用抗生素(头孢匹胺钠或罗氏芬、肽能),同时可加服微生态调节剂。
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前进行病原体分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同时注意防治二重感染。
(5)出血①对门脉高压性出血患者,为降低门脉压力,首选生长抑素类似物,也可使用垂体后叶素(或联合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可用三腔管压迫止血;或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或套扎治疗止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可急诊手术治疗。
②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可给予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等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显著减少者可输注血小板,可酌情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对有纤溶亢进证据者可应用氨甲环酸或止血芳酸等抗纤溶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