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作用靶点100914
- 格式:ppt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67
药物靶点的结构与相互作用研究药物研发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药物靶点的选择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开发和治疗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药物靶点是指药物作用的目标蛋白或分子,了解药物靶点的结构与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优化药物的设计和开发过程,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药物研发的初期,确定合适的药物靶点非常关键。
药物靶点可以是蛋白、酶、受体等生物分子,这些分子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疾病机制的研究,科学家可以确定适合作为药物靶点的分子,并通过结构生物学技术方法解析其结构。
结构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关系的学科,对于药物靶点的结构解析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取蛋白靶点的原子级结构信息。
通过研究药物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方式和位置,可以揭示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了解药物靶点的结构信息,有助于优化药物分子的设计。
根据药物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方式和位置,可以进行分子对接研究,预测药物分子的结合模式和亲和力。
同时,也可以利用计算化学的方法,对药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改进药物的活性、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除了了解药物靶点的结构,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包括水平作用、垂直作用和负反馈调节等。
通过揭示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机制。
最后,药物靶点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了解靶点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可以寻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同时,还可以利用靶点为标志物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总之,药物靶点的结构与相互作用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揭示药物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方式和位置,可以优化药物的设计;通过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改进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这项研究对于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的作用靶点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起作用的特定分子或细胞组分。
药物能够对作用靶点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发挥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靶点可以是蛋白质、核酸、细胞膜等生物分子。
蛋白质是最常见的药物作用靶点,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等。
药物与受体结合,使受体发生构象变化,从而调节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例如,β受体阻滞剂能够与β受体结合,抑制交感神经传导,降低心率和血压。
酶是调节生物体内代谢和信号转导的关键分子,药物可以通过与酶结合,抑制或激活其活性。
离子通道控制离子进出细胞,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的活性,影响细胞兴奋性和肌肉收缩等生理功能。
药物的作用靶点还可以是某些RNA或DNA分子,例如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此外,药物还可以与某些细胞膜结构相互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稳定性。
例如,某些镇痛药物能够与细胞膜内的离子通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
药物的作用靶点选择与药物研发密切相关。
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科学家首先需要确定治疗目标,即需要作用的具体分子或细胞组分。
随后,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药物筛选来寻找与目标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并通过化学修饰和优化来增强化合物的亲和力和选择性。
最后,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作用靶点对于临床应用和药物治疗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因为不同靶点的分子特性和功能不同,药物会表现出不同的药物效应和副作用。
选择合适的作用靶点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例如,抗癌药物通常选择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信号通路作为作用靶点,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而且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相对较少影响正常细胞,减少毒副作用。
在药物研发中,作用靶点的选择也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科学家需要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理解,确定可以调控的关键分子或细胞组分。
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如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人员通常会选择多个作用靶点,以增强治疗效果。
药物作用靶点范文
一、药物作用靶点的概述
药物作用靶点,是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间作用的中心位点,即药物与生
物分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它是指传统药物分子与生物体细胞内的其中
一种物质之间产生的有效抗微生物作用。
它是药物的药效发生的关键。
因此,药物作用的靶点是药物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二、药物作用靶点的分类
1.受体作用靶点
受体作用靶点是指药物作用的基本单元,如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细
胞内的内源性受体、DNA、RNA等。
受体作用靶点的耐药性非常低,大多
不能永久地抵抗药物的作用,在应用药物后,受体作用靶点可能发生复原。
2.信号传导靶点
信号传导靶点是指当受体上的信号被激活时,传导出细胞内,从而影
响细胞活动。
一些合成的药物可以干扰受体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疾病的发
生和发展。
3.酶作用靶点
酶作用靶点是指其中一种特定的酶,可以抑制或增强特定的生物反应。
这类药物的作用原理往往是阻止酶的功能,从而直接影响受体或信号通路
的活性。
4.调节基因靶点
调节基因靶点是指向特定的基因的调节作用,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内的交叉调节反应,从而影响生物的正常活动。
5.其他靶点
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物作用靶点。
药物靶点药物靶点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结合位点,包括基因位点、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即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结合部位。
此外,有些药物通过其理化作用或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而发挥作用。
现有药物中,超过50%的药物以受体为作用靶点,受体成为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作用靶点;超过20%的药物以酶为作用靶点,特别是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特殊地位;6%左右的药物以离子通道为作用靶点;3%的药物以核酸为作用靶点;20%药物的作用靶点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酶酶是由机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
由于酶参与一些疾病发病过程,在酶催化下产生一些病理反应介质或调控因子,因此酶成为一类重要的药物作用靶点。
药物以酶为作用靶点,对酶产生抑制、诱导、激活或复活作用。
此类药物多为酶抑制剂,全球销量排名前20位的药物,有50%是酶抑制剂。
例如奥美拉唑通过抑制胃黏膜的H+-K+ATP酶,抑制胃酸分泌;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影响DNA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卡托普利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西咪替丁抑制肝药酶。
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解磷定使被有机磷酸酯类所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等。
有些药物本身就是酶,例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也有一些药物是酶的底物,需经转化后发挥作用。
例如左旋多巴通过血脑屏障后,在纹状体中被多巴脱羧酶所代谢,代谢产物多巴胺发挥补充中枢递质的作用。
磺胺类通过与对氨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合成,抑制细菌体内叶酸的代谢而干扰核酸的合成。
基因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近年来,随着基因研究的深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某些疾病的相关基因陆续被找到。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转移方式将正常基因或其他有功能的基因导入体内,并使之表达以获得疗效。
1990年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腺苷脱氨酶缺陷患儿人体基因治疗试验,掀起了人类医学上的一次革命。
药物的靶点及其效应机制药物是人类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之一,它通过对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调控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而药物的具体治疗作用是依赖于其靶点及其效应机制。
药物的靶点是指药物所针对的机体内的蛋白质或其他生物分子,而药物的效应机制则指药物作用于靶点后对生物体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从药物的靶点及其效应机制两方面来详细讨论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的靶点药物的靶点可以是各种细胞表面受体、代谢酶、转录因子、DNA、RNA等等。
其中,表面受体是药物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靶点之一,例如著名的肿瘤治疗药物靶向蛋白激酶(TKI)就是针对癌细胞表面的酪氨酸激酶进行的设计,通过与其结合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而代谢酶通常指的是参与肝脏药物代谢的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药物通过与其结合来影响体内对药物的代谢,进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而转录因子和DNA/RNA等则与药物的靶点有更为直接的关联,药物通过与转录因子/核酸结合来直接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例如,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就是通过抑制特定的转录因子来阻断炎症反应的发生。
二、药物的效应机制药物的效应机制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激动、抑制、拮抗、竞争性拮抗等。
其中,激动和抑制是药物效应机制的两个最基本类型。
激动是指药物与其靶点结合后,增加靶点的活性,从而增强生理功能。
例如,β-受体激动剂如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可以通过与心脏和肺部的β-受体结合,增加心脏收缩和肺通气效率。
而抑制则是指药物与其靶点结合后,减少其活性,从而抑制生理功能。
例如,丙吡胺是一种常用的抗组胺药,其作用机制就是通过与组胺H1受体结合,抑制组胺的毒性反应,减轻过敏症状。
除激动和抑制外,拮抗和竞争性拮抗是另外两种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
拮抗是指药物与其靶点结合后,减弱或抵消其活性。
例如,乙酰胆碱和阿托品是常用的胆碱能药物和胆碱能受体拮抗剂,二者结合后可以互相拮抗,从而调节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药物作用靶点药物作用靶点指的是药物在机体中发挥作用的特定蛋白质分子。
药物通过与这些靶点结合,调节其功能,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作用靶点有很多种类,常见的包括酶、受体、激素受体、离子通道等。
其中,酶是最常见的作用靶点之一。
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参与调节和加速代谢过程。
药物通过与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干扰代谢途径,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比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特定酶,阻断其合成细胞壁的过程,从而杀死细菌。
受体也是药物作用靶点的一类。
受体是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能与特定信号分子结合,触发细胞内的生物学响应。
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其信号传导,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例如,β-受体阻滞剂是一类常用的心血管药物,它们通过与心脏的β-受体结合,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心率和血压,治疗高血压和心脏病。
激素受体是一类特殊的受体,它们与内源性激素结合,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
药物可以模拟或增强激素的作用,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雌激素受体是乳腺癌细胞的重要靶点,抗雌激素药物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断雌激素的信号传导,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离子通道也是药物作用靶点的一类。
它们位于细胞膜上,调节离子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
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改变细胞的电位和兴奋性,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抗癫痫药物通过抑制神经元的钠通道,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控制癫痫发作。
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药物与靶点的作用机制,可以精确调控药物的剂量和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还可以帮助发现新的药物靶点,为新药开发提供更多的选择。
总之,药物作用靶点是药物发挥作用的特定蛋白质分子,在药物研发和治疗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将为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带来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药物靶点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靶点是指药物在体内作用的目标分子,可以是蛋白质、酶、锁定因子、结构蛋白等。
药物靶点的作用机制研究是药物研究与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是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药物靶点的选择药物靶点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疾病发生机理清晰,药物作用机制可以明确;(2)靶点可靶向性好,具有足够的特异性和亲和力,能够准确地识别和结合目标分子;(3)靶点表达量足够高,可以在体内有效作用;(4)靶点具有足够的可调控性,可以调节药物的作用程度和方向。
药物靶点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药物靶点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生化、细胞学和动物学方法。
生化方法生化方法是通过体外的分子水平实验来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常用的生化方法有结晶学、核磁共振等。
结晶学是一种直接观察靶点与药物的结合方式和位置的方法。
通过获得药物与靶点的结晶,可了解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构、亲和性和作用机制等信息。
核磁共振是一种基于分子自身的特性进行研究的方法。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了解药物与靶点之间的距离、空间关系及其动力学特性,并推断出其结合方式和位置。
细胞学方法细胞学方法是通过体外的细胞水平实验来研究药物与靶点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
常用的细胞学方法有细胞免疫荧光法、细胞毒性实验等。
细胞免疫荧光法是一种观察分子在细胞内表达和分布的方法。
通过对细胞进行免疫标记或荧光标记,可以研究药物与靶点在细胞内的交互作用,以及其表达、定位和参与信号转导等方面的变化。
细胞毒性实验是研究药物在细胞中产生毒性的实验。
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药物到细胞中,观察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长状况等变化,以推断药物对靶点的作用机制。
动物学方法动物学方法是通过体内的生物学实验来研究药物与靶点在动物体内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常用的动物学方法有体内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等。
体内动力学是通过体内将药物与靶点注射到动物体内,了解药物在血液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在体内的行为。
药物作用靶点的标识和分析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人体内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生物体的正常生理与病理过程。
为了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更好的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我们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靶点。
药物的作用靶点是指药物与人体内的特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部位,这些部位的标识和分析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药物作用靶点的标识药物的作用靶点的标识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基础。
对作用靶点的标识可以进行两种途径:经验性的和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的。
1. 经验性的标识方法经验性的标识方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来推断出药物的作用靶点。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在药物研发初期,因为缺乏作用靶点的信息,经验性的标识方法是一种主要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要求科学家有一定的经验和实验技术支撑。
2. 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的标识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的标识方法是在生物学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了解药物与人体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情况,来快速准确的标识药物的作用靶点。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准确的标识出药物的作用靶点,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效率高,且成果更有重要性,成为了现代药物研发过程中最主要的标识方法之一。
二、药物作用靶点的分析药物作用靶点的分析是指通过分析作用靶点的生物学特性、生化特性、组织学表达分布、生物功能、信号通路等信息,来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验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预测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药物作用靶点的分析有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分别是以下五个方面:1. 靶点的生物学特性分析药物作用靶点是人体内特定的蛋白质,药物的作用来自于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后的相互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从蛋白质的生物学特性方面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包括蛋白质的序列、编码基因和生理功能等方面。
2. 靶点的生化特性分析在药物结合靶点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关键,了解靶点的生化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作用靶点逐个数时间:2008—01—07 14:42:00 来源:食品商务网大多数药物通过与器官、组织、细胞上的靶点作用,影响和改变人体的功能,产生药理效应。
由于药物结构类型的千差万别,因而呈现诸多作用靶点.有些药物只能作用在单一靶点上,有些药物可以作用在多个靶点上。
目前已经发现的药物作用靶点约有500个.研究表明,蛋白质、核酸、酶、受体等生物大分子不仅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有些也是药物的作用靶点.现有药物中,以受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超过50%,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作用靶点;以酶为作用靶点的药物占20%之多,特别是酶抑制剂,在临床用药中具有特殊地位;以离子通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约占6%;以核酸为作用靶点的药物仅占3%;其余近20%药物的作用靶点尚待研究发现。
“斩草除根”型:以核酸为作用靶点的药物核酸包括DNA和RNA,是指导蛋白质合成和控制细胞分裂的生命物质.干扰或阻断细菌、病毒和肿瘤细胞增殖的基础物质核酸的合成,就能有效地杀灭或抑制细菌、病菌和肿瘤细胞。
以核酸为作用靶点的药物主要包括一些抗生素、抗病毒药、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肿瘤药等。
作用于RNA靶点的药物:包括利福霉素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是影响RNA的合成;抗肿瘤药阿糖胞苷、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普卡霉素等,作用机制是抑制RNA的合成。
作用于DNA靶点的药物:包括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机制是阻断DNA的合成;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碘苷、阿糖腺苷、齐多夫定等,作用机制是干扰DNA的合成;抗肿瘤药氮芥、环磷酰胺、塞替派、甲氨蝶呤、羟基脲、丝裂霉素、博来霉素、白消安、顺铂、喜树碱等,作用机制是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
“通道疏导”型:以离子通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小孔,属于跨膜的生物大分子,具有离子泵的作用,可选择性地允许某种离子出入。
离子经过通道内流或外流跨膜转运,产生和传输信息,成为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以此调节多种生理功能。
药物作用机制和靶点发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发现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对于治疗各种病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子生物学作为重要的药物研发领域之一,对于药物的研发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作用靶点以及药效学等方面。
药物靶点是指药物对于生理或生化作用的特定分子目标。
药物靶点的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加速新药物的研发。
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药物靶点的探索和新药物的研发。
例如,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数百个基因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表达水平,从而寻找治疗疾病的关键基因靶点。
蛋白质芯片技术也可以用于筛选有潜在药物靶点的蛋白质。
此外,生物信息学工具的应用也可以用于对药物靶点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预测。
靶点发现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
通过发现药物作用的靶点,可以促进新药物的设计和研发。
近年来,高通量筛选技术在药物靶点发现中得到广泛应用。
高通量筛选技术通过快速、全面地筛选大量化合物与蛋白质靶点的结合能力,从而发现新的药物靶点。
此外,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结构生物学等技术也可以用于药物靶点的发现。
靶点发现能够帮助我们预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药效学参数,加速新药物的研发。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靶点的发现需要实验室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和创新,以便研发更加安全、高效的新药物。
总之,药物作用机制和靶点发现是药物研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新药物的研发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靶点发现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快速、高效、全面的技术优势可以加速新药物的研发,从而为人类带来更好的医疗保健和生活体验。
氨甲环酸作用靶点《氨甲环酸作用靶点》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美,她呀,是个特别爱美的女孩子。
小美特别喜欢在夏天穿短裙,露出她那白皙修长的腿。
可是呢,小美有个烦恼,就是她很容易受伤,而且一旦受伤就特别容易留下瘀斑,就像白纸上突然被泼了墨,特别难看。
有一次,她不小心在桌子腿上磕了一下,小腿上立马就青了一大块。
我陪她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给她开了氨甲环酸。
小美一脸疑惑地问医生:“这个氨甲环酸是怎么把我这瘀斑弄没的呀?它难道有魔法不成?”医生笑了笑,开始耐心地给我们解释起来。
原来啊,氨甲环酸这个神奇的药物是有它特定的作用靶点的。
你可以把我们的身体想象成一个超级复杂的大工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车间,每个小车间都负责不同的工作。
而氨甲环酸呢,就像是一个有着明确任务的小工匠,它要找到自己特定的工作岗位,也就是作用靶点,才能发挥作用。
氨甲环酸主要的作用靶点是一种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东西。
纤溶酶原激活物就像是一把钥匙,它可以开启一个让血液里的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
纤维蛋白是什么呢?就好比是身体这个大工厂里用来修补漏洞(伤口)的小砖头,如果这些小砖头被过度溶解了,那就容易出现像小美这样的瘀斑情况。
而氨甲环酸这个小工匠呢,它跑到纤溶酶原激活物这个岗位上,就像把钥匙孔给堵住了一样,不让这把钥匙发挥过度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医生这么一解释,我和小美就有点明白了。
小美又问道:“那这个氨甲环酸怎么就知道要去这个靶点呢?它是不是像小侦探一样到处寻找呀?”医生笑着说:“这是因为氨甲环酸的分子结构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力。
就像两块磁铁,正负相吸一样,氨甲环酸的分子结构能够精准地识别纤溶酶原激活物这个靶点,然后紧紧地结合上去。
”我在旁边听着,也忍不住好奇地问:“那这个氨甲环酸只对这个靶点起作用吗?”医生摇摇头说:“也不是,它还对纤溶酶有着一定的作用。
纤溶酶呢,就像是一个小破坏者,在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氨甲环酸可以通过和纤溶酶原结合,从而间接地影响纤溶酶的活性,就像给这个小破坏者戴上了一个小镣铐,让它不能肆意妄为地去破坏纤维蛋白。
1、以受体作为药物的作用靶点以受体作为靶标进行新药研究。
与受体有关的药物可区分为激动剂( agonist)和拮抗剂(antagonist)。
常见和受体有关的药物,见下表。
2、以酶作为药物的作用靶点酶是一种维持“生命正常运转”的重要催化剂,酶的功能情况与许多疾病有关。
生物化学与分子技术的进步、X 衍射技术的精细,至今已分离出许多酶并能够测定出它们的三维结构,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够清楚地知道酶的活性部位,因而酶成为一类重要药物的作用靶点,特别是酶抑制剂,高度亲和力和特异性酶抑制剂将使药物具有更专一的治疗价值。
在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20 个药物中有近一半的为酶抑制剂,常见和酶有关的药物,见下表。
3、以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点自从发现二氢吡啶类化合物硝苯地平用于高血压有良好效果,钙离子通道剂作为一类新作用靶点药物迅速地发展起来,至今已上市“地平”类药物已不下几十种,同时也促进离子通道的生物学、细胞学的深入研究,成为新药的新的作用靶点。
除钙离子通道外,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已联系着重要的适应证。
4、以核酸作为药物的作用靶点核酸(R NA和DNA)是人类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生命过程中重要的化学物质,提供产生蛋白质的信息、模板和工具。
肿瘤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基因表达失调而引起细胞无序增殖。
以核酸为靶点的新药研究主要是寻找新的抗肿瘤及抗病毒药。
考点二、药物及其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的定义【考纲内容】1、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包括天然药物(植物药、抗生素、生化药物)、合成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
2、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
药物靶点作用机制汇总1.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涉及到系统性炎症的细胞因子,同时也是属于引起反应的众多细胞因子中的一员。
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不过有一些其它类型的细胞也能产生。
2.PD-1PD-1全名叫做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而PD-L1是一种能和PD-1蛋白结合的配体;癌细胞为了躲过T细胞的搜查,它们狡猾的在细胞表面产生一种叫做“PD-L1”的特殊蛋白质,一方面既能“骗”过T细胞,另一方面PD-L1一旦和PD-1结合就会诱导T 细胞的凋亡,癌细胞从而逃逸成功,大摇大摆的“入住”;PD-1抗体就是科学家们专门设计,用来解除肿瘤细胞抵御功能的一种新型抗癌药。
它能阻止PD-L1与PD-1结合,肿瘤细胞失去了护身符,就好像裸身面对外界,从而遭受淋巴细胞的免疫袭击。
3.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P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形成等作用.肿瘤血管新生对肿瘤摄取营养物质和氧气,发生浸润转移等至关重要。
肿瘤细胞分泌的VEGFs通过与位于细胞膜上的三种VEGFR结合进而引起下游信号通路活化,在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VEGFs不仅在白血病和淋巴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多种实体恶性肿瘤中也有高表达。
使用VEGF 抗体药物,针对VEGFs的抗血管生成,使其与治疗、化疗放疗等手段相结合有望治疗多种实体瘤,但靶向VEGFs治疗因疗效和耐药性不足而受到限制。
4.CD20CD20是一种细胞表面的跨膜磷蛋白,只在B淋巴细胞上表达。
B淋巴细胞是由骨髓内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成,其发育经过祖B细胞(Pro-B),前B细胞(Pre-B),不成熟B细胞以及成熟B细胞几个阶段。
除在正常B细胞中表达外,CD20还在B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如淋巴瘤和白血病。
如前所述,除在正常B细胞中表达外,CD20还在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白血病等的肿瘤细胞表达,以及涉及免疫疾病和炎症疾病的B细胞中表达,所以CD20抗原成为淋巴癌、白血病和某些自体免疫等疾病治疗的目标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