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2
- 格式:docx
- 大小:17.55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绿色蝈蝈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本文是作者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2024年绿色蝈蝈教案【精选10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绿色蝈蝈》教案篇一课题绿色蝈蝈授课时间课时两课时总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一课时教学重点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教学流程课文导入: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出示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科学小品文)绿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蝈生动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拓展延伸: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较熟悉的小动物。
用自己较喜欢的文字展示出来。
课后反思课题绿色蝈蝈授课时间课时两课时总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教学流程展示积累:学生展示自己所描写的小动物片段。
绿色蝈蝈教案【3篇】绿色蝈蝈教案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
教师相机加以点拨。
《绿色蝈蝈》教案15篇《绿色蝈蝈》教案1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快书阅读的一般规律,有效的寻找这类介绍动物的有效信息;然后学习拟人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并结合实际进行口头和书面片断描写。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学习并体会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__、概述内容的能力;变换人称的好处。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法。
●教学设想: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速读课文,整体感知――问难质疑,合作探究――它山之石,写法借鉴——学以致用,拓展迁移——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猜谜语2、展示图片,介绍作家3、积累字词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阅读指导(快速阅读: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的阅读方法,它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马观花,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码要知道__写了了哪些内容。
): 1、紧抓中心句2、紧抓关键词2、速读课文,感知内容,小组合作,思考:(1)__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2)蝈蝈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3)蝈蝈的外表是什么样子的?(4)蝈蝈最喜欢吃什么?它还吃些什么食物?三、问难质疑,合作探究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引导,其他学生解疑。
四、它山之石,写法借鉴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手法?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学习?五、学以致用,拓展迁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动物,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介绍它们的某个特点。
六、布置作业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第一章:绿色蝈蝈简介1.1 蝈蝈的习性1.2 绿色蝈蝈的特点1.3 绿色蝈蝈的生活环境1.4 绿色蝈蝈与人类的关系第二章:绿色蝈蝈的分类与分布2.1 蝈蝈的分类2.2 绿色蝈蝈的分布区域2.3 绿色蝈蝈的亚种及特点2.4 绿色蝈蝈的保护级别第三章:绿色蝈蝈的生态习性3.1 绿色蝈蝈的繁殖习性3.2 绿色蝈蝈的食性3.3 绿色蝈蝈的迁徙习性3.4 绿色蝈蝈的生存威胁第四章:绿色蝈蝈的观察与研究方法4.1 绿色蝈蝈的观察工具4.2 绿色蝈蝈的观察技巧4.3 绿色蝈蝈的饲养方法4.4 绿色蝈蝈的研究方法第五章:绿色蝈蝈的保护与利用5.1 绿色蝈蝈的保护意义5.2 绿色蝈蝈的保护措施5.3 绿色蝈蝈的利用价值5.4 绿色蝈蝈的保护与科研工作者的责任第六章:绿色蝈蝈的饲养与繁殖6.1 饲养绿色蝈蝈的准备6.2 绿色蝈蝈的饲养环境6.3 绿色蝈蝈的饲养食物6.4 绿色蝈蝈的繁殖过程第七章:绿色蝈蝈的生态监测与保护7.1 绿色蝈蝈生态监测的方法7.2 绿色蝈蝈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7.3 绿色蝈蝈保护项目的实施7.4 绿色蝈蝈保护成效的评价第八章:绿色蝈蝈的科普宣传与教育8.1 绿色蝈蝈科普宣传的方式8.2 绿色蝈蝈科普教育的对象与内容8.3 绿色蝈蝈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8.4 绿色蝈蝈科普宣传的成效评估第九章:绿色蝈蝈的利用与创新9.1 绿色蝈蝈在农业中的应用9.2 绿色蝈蝈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9.3 绿色蝈蝈的新兴利用领域9.4 绿色蝈蝈利用的创新技术第十章:绿色蝈蝈研究案例分析10.1 国内外绿色蝈蝈研究经典案例10.2 绿色蝈蝈研究案例的启示10.3 我国绿色蝈蝈研究的发展趋势10.4 绿色蝈蝈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第十一章:绿色蝈蝈的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11.1 绿色蝈蝈对生态环境的需求11.2 气候变化对绿色蝈蝈的影响11.3 绿色蝈蝈的适应性研究11.4 保护绿色蝈蝈的生态环境第十二章:绿色蝈蝈的遗传与进化12.1 绿色蝈蝈的遗传学研究12.2 绿色蝈蝈的进化历程12.3 绿色蝈蝈的遗传多样性12.4 绿色蝈蝈的遗传资源保护第十三章:绿色蝈蝈的天敌与竞争者13.1 绿色蝈蝈的天敌种类及特点13.2 绿色蝈蝈竞争者的影响13.3 绿色蝈蝈与天敌竞争者的生态平衡13.4 绿色蝈蝈的保护策略第十四章:绿色蝈蝈的违法行为及处罚14.1 绿色蝈蝈违法行为的类型14.2 绿色蝈蝈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14.3 绿色蝈蝈保护的执法措施14.4 公众参与绿色蝈蝈保护的法律责任第十五章:绿色蝈蝈的未来展望15.1 绿色蝈蝈保护的成果与挑战15.2 绿色蝈蝈保护的国际合作15.3 绿色蝈蝈的研究前景15.4 绿色蝈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绿色蝈蝈》教案设计,共包含十五个章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相关知识。
C-8《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2学会观察和描述蝈蝈的生活环境。
1.3掌握观察、记录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2观察和描述蝈蝈的生活环境。
1.3观察记录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2.教学难点2.1蝈蝈的生态环境特点。
2.2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播放蝈蝈的图片和叫声,引导学生关注蝈蝈。
1.2学生分享对蝈蝈的了解。
2.学习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1教师展示蝈蝈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形特征。
2.2教师讲解蝈蝈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等。
3.观察和描述蝈蝈的生活环境3.1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自然环境观察蝈蝈的生活环境。
3.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蝈蝈的生活环境特点。
4.观察记录和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记录和分析蝈蝈的生活环境。
4.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如蝈蝈的数量、活动规律等。
5.交流讨论5.1学生分享观察过程中的趣事和感悟。
5.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蝈蝈的生态环境。
6.2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蝈蝈的生活环境图。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蝈蝈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达到了教学目标。
2.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合作交流意识较好。
3.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今后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1在引导学生观察蝈蝈外形特征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蝈蝈的身体结构吗?它有哪些独特的身体部分?”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帮助他们注意到蝈蝈的触角、翅膀等特征。
《绿色蝈蝈》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3.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细致描写动物。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快速阅读法筛选信息、概况内容;品味语言美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研讨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显示)猜猜看:1.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2.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3.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4.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二、作者、作品介绍1.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蝈蝈图片2.走近作者——法布尔:多媒体显示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著名科普读物作家。
早年家境贫困,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曾给人家打短工放鸭子,以后又先后卖过柠檬,当过小学教员,研究过数学,但他的兴趣始终在生物学方面。
通过自学,先后取得物理、数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长曾邀他到巴黎,授予他“荣誉勋章”,还引他去见法国皇帝。
他过不惯那种生活,又回到乡村,继续研究工作。
法国学士院把最大的奖金送给他。
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得及作最后决议,便传来他离世的消息。
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十大卷《昆虫记》(一作《昆虫的故事》)。
这是一部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
在书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秘密。
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赞美“他的额上理应戴上一顶双层灿烂的皇冠”。
现在,他的故居和实验室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鲁迅兄弟对法布尔的评价: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出示法布尔生活、工作的一组图片三、检查预习:1.读出下列划横线的字和词语喧嚣劫掠静谧酷爱吮吸满载而归喑哑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òu猎cuàn夺rǎo乱更胜一chóu gōu火zhōng 斯wōjù xīsū作响3.请将划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2【简介】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
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
合作式地进行学习。
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习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
《绿色蝈蝈》这一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
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
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设置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绿色蝈蝈》语文教案设计年级学科:八年级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生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绿色蝈蝈》的基本内容,生词生字的掌握。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课中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绿色蝈蝈》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词生字。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内容,交流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本次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合作探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讨论如何培养环保意识。
3. 分享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 总结提升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生字。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
3. 开展家庭环保活动,拍照记录,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词生字的掌握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改进空间,以提高后续教学效果。
《绿色蝈蝈》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2. 分析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特点3. 讨论文章中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蝈蝈为例,分析其生活习性和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蝈蝈的图片和生活环境。
2. 利用音频材料,播放蝈蝈的鸣叫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蝈蝈的特点和习性(5分钟)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10分钟)3. 分析课文内容,讨论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特点(15分钟)4. 小组讨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表现在哪些方面?(15分钟)5. 总结课文内容,布置作业(5分钟)4.2 时间安排1. 课堂导入:5分钟2. 学生自读课文:10分钟3. 分析课文内容:15分钟4. 小组讨论:15分钟5. 总结课文内容与布置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5.2 教学反馈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1. 组织学生进行蝈蝈知识竞答,增加学生对蝈蝈的了解。
绿色蝈蝈教案2一、教学目标1.了解蝈蝈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够观察和描述蝈蝈的形态和行为。
3.提高学生观察和记忆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介绍绿色蝈蝈的特征、生活习性和观察方法,并结合实际课堂活动展开。
1. 蝈蝈的特征•外形:绿色蝈蝈的身体呈长方形,有一对翅膀,体长约为5-7厘米。
•色彩:绿色蝈蝈的身体呈亮绿色,有时呈黄绿色或暗绿色。
•皮肤:蝈蝈的皮肤表面有着微小的颗粒。
•触角:蝈蝈的头部有一对长触角,能够感知周围环境。
2. 蝈蝈的生活习性•食性:蝈蝈以植物为食,主要以叶子和草茎为食物。
•行为:蝈蝈在白天活动,常常跳跃移动。
它们通常会选择绿色的植物作为栖息地。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蝈蝈的图片或模型,激发学生对蝈蝈的兴趣,并提出一些问题,如:这是什么生物?它的特征是什么?2. 学习蝈蝈的基本特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蝈蝈的外形、颜色、皮肤和触角等特征,并在白板上用文字和图示进行介绍和讲解。
3. 观察蝈蝈的生活习性安排学生进行蝈蝈的观察实验。
教师将一些蝈蝈放在透明容器中,并提供适合蝈蝈生活的环境,如绿色的植物。
学生观察蝈蝈的行为,记录蝈蝈的移动和食物摄取情况。
4. 学生小结与展示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的结果,小结蝈蝈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教师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笔记和绘制的蝈蝈图画。
5. 拓展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寻找和观察真实的蝈蝈。
学生在园区或校园中观察蝈蝈的外形、行为和栖息地,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蝈蝈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蝈蝈的生活方式,并将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展示。
通过拓展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观察蝈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本教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阅读,概括归纳,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
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品,获取科学知识,
品味作者情感。
★情感与收获:感受法布尔“以虫性观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1、时光倒回到童年,同学们你小时候玩过小昆虫吗?
(预设)①如果有,则学生说故事。
②如果没有,则老师说一个小时候玩蚱蜢的故事。
2、你喜欢这些小昆虫吗?比如蜜蜂、蝴蝶、蜻蜓(给出图片),学生说。
引出本文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蝈蝈的科学知识
1、(给出图片)从众多的昆虫图片中找出哪一幅是绿色蝈蝈,讲讲你是怎样认出它的。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告诉我们关于绿色蝈蝈的哪些科学知识?
(要求):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
②总结发言。
三、读课文品味作者
对昆虫的情感
作者写此文不单是向我们介绍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字里行间渗透著作者深刻而细腻的情感。
学生再读课文,探索发现作者的文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
②小组合作交流,总结补充。
③总结发言。
四、延伸练习
(给出图片)再看这些小生灵,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
它们不再只是儿时的玩具,它们和人一样是那么的鲜活灵动,是多么可爱的自然的精灵,你一定会喜欢。
你会和哪一个小昆虫做朋友呢?你们是怎样做朋友的?
(要求):自己写一小段文字,全班交流。
五、课外体验与练习
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去倾听昆虫的声音吧,这就是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去户外静听昆虫的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些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作者邮箱:lan-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