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限时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5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针对训练卷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2012·浙江五校联考,6)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澳大利亚人)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
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
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
”这是因为()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B.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2.(2012·浙江湖州期末,3)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帝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
以下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甲午战争战败是这一时期中国屈辱的表现②《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③开展洋务运动是清朝帝国自我反省的表现④“百日维新”是清朝帝国重新组织的一次努力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之一。
对以下两张图片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A.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勇于斗争不惧牺牲的精神B.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D.反映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上海某县在1912年举行第一届小学联合国文竞进会,其中高小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题目分别是《说谋生之大要》《个人自治说》《说社会教育之必要》《论现在小学生对于中华民国之责任》,全县有70%的学生参加。
下列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沿海地区观念更新较快B.学校教育趋向近代化C.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新文化运动影响巨大5.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专题八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专题综合训练(八)(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
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
”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故选D项。
2.(2018·晋冀豫联考)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
”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把三民主义丢开说明中共走自己的革命道路,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故A项错误,D项正确;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在反帝反封建方面相一致,故B项错误;大革命失败以后,国共合作破裂,不存在革命领导权之争的问题,故C项错误。
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1938年1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战略。
国民党此举意在( ) A.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B.塑造政府积极抗战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解析:选A。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支持长期战争,日本采取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此时国民党提出变敌后方为前方,目的就是要粉碎敌人的这一企图,故选A项。
专题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一、选择题1.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 749家。
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
材料主要表明(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B.外国资本制约民族工业发展C.新政成为民族工业发展主因D.近代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2.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3.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
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
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
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4.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5.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做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 913次,而“民主”仅305次。
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6.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知识点角度题号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探索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维护民族利益的不同方式 2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 3辛亥革命中对学堂的保护 4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5近代金融资本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6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7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派的思想特点8孙中山的民族主义9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0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报刊业的发展11近代服饰的变化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适应性考试)如图为19 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该漫画表明(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解析:B 从材料中日本兵临城下的信息可知,此时,中日处于交战状态,清政府已经很难支撑,民族危机加剧,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军事斗争,不是洋务运动,A项错误。
清朝遭到列强瓜分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事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日民族矛盾,D项错误。
2.(2018·安徽宣城二模)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解析:A 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西方列强;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反对盲目排外;地主阶级督抚则希望通过与列强的妥协,防止列强的干涉,三个阶级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维护民族利益,A项正确。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9某某某某调研一)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企业形式设厂数资本(万元) 资本所占比重官办37 1 007.8 9.3%官办招商集股 6 356.4 3.2%官督商办 2 73.8 0.7%官商合办30 1 139.9 10.5%商办416 8 277.7 76.3%合计491 10 855.6 100%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答案 A 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表中“商办”“官商合办”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可得出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故选A 项。
自然经济彻底解体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产生,排除C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排除D项。
2.(2019某某河东一模)历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见下表)。
这些数据反映出( )时间1840—1895年1895—1911年1911—1927年 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数量8 026 33 955 69 627 11 969 262 096 47 918(万元)比重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B.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D.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答案 D 本题考查近代不同阶段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情况。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表格中列举的数据是投资数量及比重,1895—1911年英国对华投资比重下降但投资额并没减少,因此A 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45—1949年美国对华投资额下降,因此B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895—1911年甲午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投资仍然占据第一,1911—1927年间日本对华投资才占据第一,因此C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895—1911年英国对华投资比重只占28.1%,并且在1911年之后失去了第一的位置,这表明甲午战后英国丧失了绝对优势,因此D 项正确。
第8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不限制投票权与被选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A.倡导民主意识B.扩大自身权力C.反对政府改革D.打压革命运动答案:B解析:题目中袁世凯批评以民智未开为由担心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当时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其本质意图是使自身权力以“地方自治”的名义合法化,B项正确;A项中“民主意识”、C项中“政府改革”在题目中都没有涉及;D项也不是其本质意图。
2、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中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
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
据此可知,新刑律()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B.照搬了西方模式C.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D.巩固了清朝统治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折中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等信息可知,新刑律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A项错误,C项正确;B项中的“照搬”错误,排除;新刑律的颁布并没有巩固清朝的统治,D项错误。
3、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这一政策()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答案:A解析:题目中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有利于他们在华进一步扩张,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和争夺,使之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一致和相对平衡,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A项正确;“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在列强侵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B项中“优势”尚不能体现;该政策的提出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题目中也没有涉及列强的态度,C项中“较广泛”与史实不符;通过“利益均沾”使美国获得了其他国家所拥有的权力,不是扩大势力范围和租借地,排除D项。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适应性考试)如图为19 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该漫画表明(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解析:B 从材料中日本兵临城下的信息可知,此时,中日处于交战状态,清政府已经很难支撑,民族危机加剧,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军事斗争,不是洋务运动,A项错误。
清朝遭到列强瓜分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事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日民族矛盾,D项错误。
2.(2018·安徽宣城二模)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解析:A 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西方列强;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反对盲目排外;地主阶级督抚则希望通过与列强的妥协,防止列强的干涉,三个阶级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维护民族利益,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南方革命力量更强,B项错误。
政府不能左右革命派的政治立场,C项错误。
西方列强的侵略主要集中在南方,D项错误。
【新知生成】“东南互保”: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
1900年6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北京石景山区高三一模]“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
120年前,清朝光绪皇帝下达《明定国是诏》曰:“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以下对其意义认识正确的是( )A.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 B.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C.废除了腐朽科举制度 D.加快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同治初年,清政府以战败逃跑为由处死两江总督何桂清,到了光绪后期,两江总督刘坤一拒不执行清政府“向各国宣战懿旨”,而是组织“东南互保”,事后清廷不仅不予处分,反予嘉奖。
这反映了( )A.地方督抚竭力避免战乱扩大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3.[2018·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B.抵制了维新思想的传播C.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 D.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4.[2018·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三模拟]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
《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5.[2018·新疆高三二模]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
第8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江苏南京高三三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银行……兴器皿技艺。
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
”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2.(2018广东惠州高三一模)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营利之举”,或是“莠民之贱业”。
然而1895年到1898年,国人所办报刊就达50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的推动B.民族危机的加深C.洋务运动的破产D.民族工业的发展3.(2018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下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的分布情况。
据此判断,影响晚清外交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沿海与内地开放程度有别B.各地教育文化水平的差异C.清末各省选才政策不一致D.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4.(2018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二模)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
这说明(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5.(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高三二模)日俄战争期间,买办出身的清朝工部侍郎盛宣怀邀请英、美、法、德代表,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
1910年,清政府降旨派盛宣怀任该会会长。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知识点角度题号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探索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维护民族利益的不同方式 2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 3辛亥革命中对学堂的保护 4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5近代金融资本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6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7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派的思想特点8孙中山的民族主义9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报刊业的发展11近代服饰的变化12综合13、141.(2018·河南适应性考试)如图为19 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该漫画表明(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解析:B 从材料中日本兵临城下的信息可知,此时,中日处于交战状态,清政府已经很难支撑,民族危机加剧,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军事斗争,不是洋务运动,A项错误。
清朝遭到列强瓜分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事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日民族矛盾,D项错误。
2.(2018·安徽宣城二模)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解析:A 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西方列强;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反对盲目排外;地主阶级督抚则希望通过与列强的妥协,防止列强的干涉,三个阶级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维护民族利益,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南方革命力量更强,B项错误。
政府不能左右革命派的政治立场,C项错误。
西方列强的侵略主要集中在南方,D项错误。
【新知生成】“东南互保”: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
1900年6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
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
3.(2018·吉林长春一模)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
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解析:D 由材料可知,美国此举的直接目的是以美式教育影响控制新生代中国精英,根本目的是“取回最大的收获”,D项正确,B项错误。
不可否认,此举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中国留美学生对美友好,但是,这都不是主观“目的”,A、C两项错误。
4.辛亥革命进行中,广东阳江县的巡防营与起义的革命党人打了起来,最后把革命党人堵在当地学堂,由于发现学堂里还有师生,双方居然自动停战,师生撤离到安全地带后,双方再打。
类似情况在起义各地多有发生。
其原因是( )A.交战双方遵守国际公法B.崇尚人道主义精神C.新式学堂享有领事保护D.传统重学风气影响解析:D 材料显示双方为避免学堂的师生伤亡而暂时停战,这是重学的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5.(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 749家。
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
材料主要表明(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B.外国资本制约民族工业发展C.新政成为民族工业发展主因D.近代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解析:A 材料一方面说明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又说明了民族工业存在的问题(规模小),“前行中仍有不足”,A项表述最为全面。
外国资本及政府政策材料均未体现,排除B、C 两项。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后天不足”,“先天”如何材料没有涉及,D项错误。
6.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 8%的利息。
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 500万元。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 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C.金融行业影响工业生产D.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解析:C 高额的利息增加了民族企业融资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大量资本流向金融业,而不是制造业,C项正确。
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金融业仅仅是一个方面,不能就此断言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A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政府推动民族企业的发展,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近代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D项错误。
7.(2018·湖南怀化一模)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可推知年份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15.83% 4.50% 13.11%本国资本其中:官僚资本民族资本14.44% 6.31% 11.88%14.54% 3.81% 10.71%15.08% 10.54% 13.84%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解析:D 从材料数据看,民族资本整体增长速度最快,D项正确。
1914年之后,官僚资本增速虽然放缓,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平均年增长率仍然高达14.54%,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资本结构,没有产业结构的信息,B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同经济成分增速问题,未体现经济成分间的比重对比,无法得出“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C项错误。
8.(2018·河北保定一模)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
这体现了维新派(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解析:B 从材料可以看出,维新思想将西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既有“趋新”一面,也有“恋旧”的一面,B项正确。
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明确即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A项错误。
维新变法期间,救亡高于民主,维新派努力唤醒的是救亡意识,C项错误。
D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无体现。
9.(2018·江西九江二模)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解析:A 这里的“当时”是指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前的“驱除鞑虏”是要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并非反对整个满族,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载体,整合了中国各民族,A项正确。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革命性质没有变化,B项错误。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状态,C项错误。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是资产阶级政党,不可能建立人民民主国家,D项错误。
10.(2018·广东茂名二模)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
袁世凯上台后,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尊孔之风甚嚣尘上,章太炎等首先站出来反对。
针对孔教的争议( )A.造成了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B.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的对立C.引发了中国思想文化层面深刻变革D.推动中国由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解析:C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孔教之争,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民主与专制之争,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制度的改变仍不足以救中国。
这使人们意识到要实现民主反对专制,必须从思想文化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由此学者们掀起一场学习西方文化、改造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
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B项是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绝对化倾向造成的影响。
D项错误,孔教争议发生于民国初期,而随之引发的新文化运动旨在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思想领域的革命。
11.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
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有专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一时期报刊的突出特点是( )A.提倡民主与科学B.服务实体经济C.内容丰富,贴近民众D.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解析:C 材料中“稍通文墨的人”“妇女儿童们”“各行各业”说明服务对象比较多,可知当时报刊内容丰富,贴近民众,C项正确。
提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服务实体经济只是这一时期报刊的部分功能,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时期报刊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的特点,D项错误。
12.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解析:D 政府规定的服饰是“中西两类”,说明政府对服饰的选择是开放的,民间更加自由,这些都体现了民国建立后民主自由的时代特色,D项正确。
“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A项错误;崇洋媚外与穿洋服是两个概念,B项错误;“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发生在上海,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广东茂名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