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18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8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内容:《月光启蒙》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月光启蒙》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月光启蒙》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朗读和欣赏诗歌。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录音机或者电脑等播放设备。
2.准备课件或者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先问学生在晚上会遇到的月亮。
引导学生回忆月亮的样子和它给人的感觉。
Step 2:呈现诗歌(10分钟)播放录音或者朗读诗歌《月光启蒙》,让学生听。
Step 3:理解诗歌(10分钟)1.教师提问:“诗中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是在描述月亮的特点和形象?”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例如,“清辉照人心”表达的是月亮的明亮和温暖,让人感到心灵被启迪。
Step 4:朗读欣赏(15分钟)1.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分组朗读诗歌,评价对方朗读的效果。
3.学生个别或者小组朗读整首诗歌,评价和欣赏对方的表演。
Step 5: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整篇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Step 6:拓展(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一个关于月亮的短诗或者插画。
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
可以用诗歌的形式,也可以用散文形式。
教学反思:通过《月光启蒙》这首诗歌的教学,旨在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诗歌的教学多有情感和审美上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2.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主人公对风筝的热爱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开始媒体播放出示课件 -------------- jL 」「创设情境感悟童年月夜的美师生研读文本品读歌谣感悟"启蒙"师生研读文本■n媒体播放出示课件—补充资料领悟母爱•师生交流■■媒体播放出示课件练写升华感恩母爱师生交流小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 ►结束、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感悟童年月夜的美月光启蒙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光启蒙》这课,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作者美妙的童年夏夜,走进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去感受作者孩提时代最美的时辰。
(齐读课题)2. 看图片,听歌谣。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美、动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变抽象为具体,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响,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其形、声、光、色并茂,更易于学生的接受,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易于唤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创设情境的同时,可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研究。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
”以情境激励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力和敬慕、仿效的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阅读期待心理的产生。
](二)品读歌谣感悟“启蒙”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美妙情境的?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名说)师相机点拨:为什么作者认为童年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美在哪?为什么?从“搂”字你又读出了什么?(读出“美、静、情”)指名读、齐读。
2. 从母亲唱的歌谣中,你又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1)引读出第4自然段:①甜甜的嗓音②三月的和风是什么感觉?(轻轻的、暖暖的、舒服)③小溪的流水是什么感觉?(缓缓的、轻柔的)④“芳香的音韵”怎么理解?(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美丽的童谣,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童谣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18.月光启蒙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指导1. 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三、指导书写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2.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8课月光启蒙苏教版《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认识2个多音字。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品句,体会母亲对我无私的爱,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学具: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叙事散文,生读题。
2.请大家伸出手和我一起写课题。
作者:孙友田3.一起来了解这位作家。
ppt出示:孙友田:著名的煤矿诗人。
在煤矿生活十多年间,写出了1000多首诗,出版了10部诗集。
其中《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月光启蒙》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师: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师:孙友田从普通的煤矿工人成长为一名诗人,与小时候母亲的启蒙分不开!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刚才在后台,你们将课文读了几遍了?将你感觉难读的地方再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
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举手示意。
2.出示:褂俺颖豁笆辰澡搂凤割筛轿帐师:课文读顺了吧!谁来读本课的生字。
相机纠正字音。
3.篱笆时辰洗澡搂着凤凰割荆草筛大米坐花轿红帐子师:放到词语里请你读。
强化轻声。
一起读一遍。
有没有哪些词语比较陌生?(“筛子”离大家平时的生活比较远。
以前的筛子是由竹子做成的,圆形,里面有小洞。
把大米放在里面筛一下可以去除杂质。
所以“筛”这个字是竹字头,下面是个“师”字。
)再仔细看一下,待会儿来默写。
出示:chen fèng shāi jiào时()()凰()大米坐花()师:谁能又对又快又好地将这四个词语写完整?开始动笔。
提笔就是练字,注意写字姿势。
师:看看你写得对不对,屏幕显示正确的,写错的赶快拿笔订正。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范文(精选16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范文篇1一、教材解读:本文一是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
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
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启蒙老师”。
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
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总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一)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
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材分析】《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本课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这篇课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是上节课的延伸,更是本单元主题展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朗读感悟,探究理解,品析体会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理解启蒙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以读促悟,加强朗读训练,在满怀深情的朗读中受到感染,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
3.借助民歌民谣,插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课文内涵。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疏通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教学环节】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老师想写个字让大家认一认,看老师写。
(师板书:蒙)2.认识吗?认识的请举手。
3.真聪明!这可是生字呀!告诉老师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它有几个读音?会区别吗?(相机导出并板书:启蒙)4.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个词吗?猜猜看。
(引导说出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关系)对,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完成课题板书)5.介绍作者:知道课文的作者是谁吗?孙友田,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曾经学习过他写的一首诗歌,名字叫——《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认识2个多音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启蒙”“混沌”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课前诵读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月亮清幽、旷远、美丽、神秘,让人喜欢,令人向往。
许多诗人都留下了与月亮有关的诗篇,(出示诗歌)会背的就站起来背一背,体会体会月亮的美丽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月亮有关的课文《月光启蒙》(板题)2.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理解“启蒙”:用“启蒙”说一句话。
(让初学者得到基本、入门的知识。
)作者孙友田说:自己能成为作家、成为诗人,离不开他母亲的启蒙教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指名读最后一小节)解题。
谁能结合这段文字,将课题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
3.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呵护与关爱。
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作者母亲的启蒙之音。
二、合作检测1.(出示自读要求)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要求预习了课文。
2.先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
(出示检测要求)3.集体检测。
①(出示生字词)本课的生词有几个容易读错,谁来试一试。
(两个轻声、两个多音字)篱笆时辰洗澡搂着凤凰割荆草筛大米坐花轿红帐子莲花落混沌聪颖豁然开朗②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先把它放到课文中的句子里,联系上下文理解。
莲花落(看乞讨的莲花落视频)混沌:比较句子(整个宇宙混沌一团;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两个混沌的意思相同吗?豁然开朗:近义词(茅塞顿开)③理清脉络。
(出示课文插图)月光下,母亲是怎样启蒙作者的?【交流小标题。
一(1-5)唱歌谣;二(6-9)讲故事、唱童谣;三(10-13)猜谜语】④读课文。
母亲是怎样启蒙作者的?(指名分别读三部分。
)三、学习1~5自然段1.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苏教版五下《月光启蒙》教案设计(精选11篇)五下《月光启蒙》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把握文脉,体会母亲对儿子质朴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从而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点:通过进入情境,诵读文本,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孙友田写的一篇散文--《月光启蒙》。
2、请一位同学读课题。
你们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过渡:母亲是怎么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课文第一大段1、(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让作者难以忘怀的童年夏夜图。
请仔细地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课文哪句话描写了这篱笆小院的景色?(出示语段):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句中那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在炎热的夏天,置身于这月色笼罩的篱笆小院,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那还等什么,带着这种愉悦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吧。
3、作者喜爱童年的夏夜仅仅是因为可以享受这份清凉吗?4、这就是母亲吟唱的动听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要说说为什么喜欢。
5、文中那段话说明我非常喜欢听母亲唱歌谣呢?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来听听这令人心醉的吟唱,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品品那醉人的芬芳。
6、母亲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呢?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月光启蒙》教材解读《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
课文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回忆了母亲在“我”童年时代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
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优美。
3、能结合相关的语句理解本文的内容,把握本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4、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一、扣“启蒙”,正确把握文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由此看来在教学中“启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
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
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分析全文,“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
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
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
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生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围绕“一条主线,三种感悟”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感悟月色朦胧,感悟母爱亲情,感悟怀念感恩。
教学中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讲解全文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
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如何找到这个点?像《月光启蒙》,从题眼“启蒙”就切入抓住了重点难点;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或者提炼文章线索串连一篇;再者整合一个问题,推进整篇课文的教学。
二、从文题入手,切入脉络文章以“月光”为线索,以月色开头,直接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夏夜图景,语言如诗如歌,为全文确定了抒情的基调。
然后引用了两首有关“月亮”的儿歌,行文自然而流畅。
全文一共有5处地方写到月光,使文章紧紧围绕“月光启蒙”这个主题展开,内容严谨而紧凑。
此外,文章还有一条线索——童谣,童谣的内容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先从有关月亮的童谣写起,照应开头;在介绍完“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这一内容之后,童谣转入幽默风趣,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虽然“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更多的物质享受,但是“却长歌谣”的土地滋养了作者的心灵,“精神生活的丰富”给了作者莫大的精神满足,他的童年因此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所以,当他成人后,回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最难忘的就是这段月光下听童谣的经历。
三、质疑“唱歌谣”的教学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形成与发展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阅读教学承载了最多的教学使命。
教学母亲“唱歌谣”这段时,教师还是应该遵循文本的描述,先让学生读歌谣,理解歌谣的内容,把歌谣读美。
如何读美,那就要看母亲怎么唱的:“母亲深情地吟唱,像三月的和风……”那是母亲独有的音韵之美,感受母亲芳香温暖的怀抱,情与景交融。
而对于唱歌谣给我的启蒙,光着重强调“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传递的是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
这是不够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丰富的精神生活表现在哪里呢?是创作。
用动听的声音,优美的旋律歌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即是引领作者走向文学创作之路的最初的启蒙。
读着《月光启蒙》,从最初的恬淡到慢慢地被感动,从月夜的诗情到母亲的柔情,再到孩子的感恩之情,最终感受到母亲充满诗情,富有智慧的爱意,每读一遍便感动一回。
这实为一篇值得老师和学生不断反复品味的好文。
“阅读着,享受着!”只有获得心灵的体验,学生才能为语文感动,才能为生活感动!月光启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
2、学习用词语的引伸义及通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3、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4、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
教学过程:一、导入:1、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
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
(学生听歌并看歌词)2、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
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
我们曾经学过孙友田的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
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
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启蒙》改编的。
二、解题: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三、初读课文:1、读正确生字词:提醒大家“时辰”和“篱笆”两个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2、学生分节读课文,提两个要求:在课文中读准字音;想想,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为作者启蒙的?3、学生听读课文。
4、学生和老师简评分节朗读的情况。
回答问题:母亲是这样为作者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5、根据这四个内容分段:唱歌谣(1——5)讲故事、唱童谣(6——9)说谜语(11——13)(14)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细读课文:1、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教师板书“美妙”)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请大家读读第一段“母亲为我唱歌谣”,读读想想。
(1)首先,童年的夏天,家乡小院的景色优美,你看: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母亲美,她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
勤劳的母亲那样朴素清爽。
(3)母亲唱的歌谣美“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这首歌谣在赞美勤劳的劳动人民。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古语说:“凤凰非梧而不栖”,而今还有“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说,意思是家中有好运,有好兆头。
而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
短短一首歌谣就表达了人民向往幸福的思想,介绍了云南的建筑风俗。
(4)母亲唱歌谣的声音美,你听,歌谣是动听的,她的声音甜甜的,是那样深情,显然这歌谣也表现了她的美好心声。
她的声音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潺潺悦耳。
那声音简直就如花香般芬芳。
(5)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歌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家乡的歌谣是多少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
母亲用歌谣将家乡的文化传给了幼小的作者。
这些歌谣使作者的心灵明朗起来。
母亲这种传承家乡文化的思想和举动使孩子收益颇多。
母亲这样的做法难道不美吗?(在上部分时,要注意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还要将自己的感受在朗读中演绎出来。
)2、请大家读读第二段“母亲为我讲故事、唱童谣”,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1)母亲在月光中的样子十分圣洁:“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2)幽默风趣的童谣音韵美3、读第三段“母亲说谜语”,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母亲给我的猜的谜语也像童谣一样美。
,开启了我的智慧。
4、读读最后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母亲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五、总结全文:读完课文,你知道作者想通过此文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吗?(赞美母亲,感谢母亲)六、再听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
板书设计:19 月光启蒙美妙月色美母亲美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美说谜语(感谢母亲,赞美母亲!)推荐理由:穿插歌谣、童谣的朗读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结合原文感受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与感受,品味作者得到的母亲那无私的爱和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重点抓住文章最后一段,品品、说说、读读,引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激起共鸣。
由读歌谣来领会描写母亲的语句,能让学生当场将理解的内容运用到朗读中,这样的设计能将理解与朗读巧妙地结合起来。
对于文章的重点段落,用多读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朗读和了解作用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后让学生流露自己的真情,再次由文章到现实,让爱与感恩永远互通。
《月光启蒙》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凭借语言文字地朗读,领会“月光启蒙”所表达的内涵。
通过朗读歌谣感受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浓郁的母爱,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想象并领会歌谣的意义,感受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作者产生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听过歌谣童谣吗?歌谣是用什么方式流传的呢?口头相传。
老师小时候听大人讲了一个歌谣,至今都记忆由新。
你们想听吗?讲童谣《鹧鸪鸪》,学生思考这个童谣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然后指名回答。
那这个道理在童谣里有没有直接说出来呢?(没有)这就是“含蓄”。
它的语言又十分幽默,这就叫“风趣”。
(板书“含蓄”、“风趣” )二、解释题意1、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歌谣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