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67.00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摇摆的秋千”,第一节《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作者卡夫卡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结构,分析其独特之处。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现代派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卡夫卡的叙事手法。
重点: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与小说情节相关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氛围。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3. 人物形象:主人公、桶、老板娘4. 象征意义:现代社会、异化、孤独5. 主题思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例题讲解的详细内容。
骑桶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梳理小说情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具体的文本,仔细揣摩,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中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周围人”的冷漠学会与人沟通,与世界沟通。
2学情分析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的前一篇小说——博尔赫斯《沙之书》之后,对小说的虚构意识有了一定的认知。
再加上文科思维的细腻与敏感,在预习交流中学生表示对“我”的心理活动非常感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师: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师: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但小说家的特权就是“说谎”,这种“说谎”,是小说的灵魂,文学的本质。
请同学们结合这个单元的话题,告诉我,“说谎”其实就是什么?生:虚构。
师:对,虚构不是没有根据的说谎,它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符合生活的逻辑,给人怎样的感觉?生:真实。
小结:因此,虚构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师: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活动2【活动】文本研习(一)整体感知师:情节是成就小说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语文:《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2、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学习重点:领会文章内涵学习难点:“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一、导课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二、感知情节,探究主题1、骑桶干什么?结果怎么样?2、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预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性格弱点;交流方式……)3、走进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人教版高二年级《外国小说欣赏》之《骑桶者》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实施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读方式教学的课文容易“满堂放”。
此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丧失,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环节,以点带面,课堂达到预设与生成浑然一体。
本堂课从板书着手,营造一种读后感的氛围:“以轻化重——走近《骑桶者》”,同时向学生明确学习三步骤:自我感受、合作体验、分享交流,达到同学为主,各抒己见;老师为辅,及时引导的最佳组合。
【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与前一篇精读课文《沙之书》一样都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小说的典范。
要求学生能在精读前一篇课文基础上通过自读本文能进一步领会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明确“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本单元的话题“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的能力。
【学情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都很少接触现代主义的小说,所接触的更多是现实主义批判小说,或古典小说。
现代主义小说多用夸张、变形、扭曲的手法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表达人类的现代性困境,这无疑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惑。
如对本文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停留在仅仅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这一浅层面,认为本文只是批判老板娘的冷酷无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
如何帮助、启发他们将简单化、浅表化的解读丰富、深刻起来,如何纠正学生对文章的误读,这都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使学生有说的冲动与热情。
在理解“骑桶者”这个处于困境却因自卑、畏缩而对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的小人物形象时,可用问题探讨法、活动体验法,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经历来增强体验,从而为理解小说的虚构而搭建桥梁。
[新课入门须知][作者档案]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当时欧洲“现代人的困惑”。
他的作品曾经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1、2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和其他短篇小说一样,《骑桶者》也是作者随兴所至的产物,反映了他某一时刻的感触和心境。
[常识积累]1.卡夫卡名言(1)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2)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
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3)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4)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
(5)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6)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
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2.关于“卡夫卡”“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
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
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卡夫卡也是通俗流行歌手李志《被禁忌的游戏》的专辑中一首歌名。
骑桶者【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3、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难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PPT呈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
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1、快速阅读课文,请用两个字概括小说的中心事件:讨煤、买煤、赊煤……2、找出“赊煤”的文本依据明确:第3段“行行好,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第12段“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三、文本探究◆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划一划,看看有哪些原因,请举例说一说。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圈点。
明确:自身的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外界环境的冷酷: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酷,没有丝毫温暖强烈的求生欲: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
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齐读第一段,感受一下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穷困潦倒,困苦不堪的处境。
《骑桶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小说虚构的特点和作用;(2)巩固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1)了解现代小说虚构的特点和作用;(2)分析煤店老板夫妇是否听见“我”的喊话或看见“我”。
(一)导入介绍卡夫卡铜像:2003年为纪念卡夫卡诞辰120周年,在他的故乡捷克首都布拉格落成。
通过观察铜像的特点,引出小说《骑桶者》,说明它是作家的代表作,经典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二)小说阅读:基本方法——人物(主人公)、故事情节1、课前阅读小说《骑桶者》时,大家是否觉得难以读懂?阅读小说,我们一般会关注哪些内容?(检查预习作业,归纳主人公“我”的信息,了解小说故事梗概,也为以下细读文本作铺垫。
)2、通过这个方法,你读懂小说了吗?——揭露社会黑暗,批判人性的冷漠。
(三)小说阅读:发现新的方法、解读新的意义1、再读这篇小说,你发现它还有什么特点?与之前所读的小说不同。
(比较教科书中的篇目:《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个人的遭遇》等)——骑桶者的形象(想象、夸张)2、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朗读第二段)——骑桶(高:二层楼、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等)3、与骑桶者形象呼应,故事情节有何特点?(画出老板夫妇的反应)——主要情节是骑桶借煤,以“我”的四次喊话形式展开,煤店老板夫妇是否听见“我”的喊话或看见“我”(意见不统一)。
4、思考小说悲剧结局的原因,有两种:其一,煤店老板夫妇听见“我”的喊话,也看见了“我”,但故意拒绝“我”的请求;其二、煤店老板夫妇没有听见或看见,他们和“我”之间没有任何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如果是前者,那么小说正如课前大家所读到的是控诉型小说;如果是后者,小说又在表达什么新的意义?(1)煤店老板夫妇是否看见“我”或听见“我”的喊话?(讨论)——没有。
可能原因:①对声音的描述;②骑桶飞翔的方式:太高、太远;③人物的生活习惯。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内容和题旨;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3.了解虚构、事实、真实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重点:领会作品题旨教学难点:小说是如何用虚构手法表达主题的。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环境、情节、人物,领会内容与题旨。
这是“考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说明: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根据考纲说明和阅读经验,你认为小说有哪些赏析的路径?或者说有哪些关注点?请列出简明的思维导图,引领我们的阅读心向。
生绘制、展示,教师补充:外国小说关注矛盾的世界里情绪的转换和内心挣扎,现代派小说甚至隐去人物名字,包括外貌,要分析形象最好从心理入手。
这是这节课的重点。
带着这些任务进行阅读,读时思考:作者讲了什么故事?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或者说人物当时是怎样的心理状态?(5分钟)情节很荒诞。
一个极度贫困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老板借煤,结果没借到,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
讨论:“我”明知道只有乞讨才能得到施舍,为什么还选择“骑着煤桶前去”?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生答,师归纳:他怯懦。
(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犹豫彷徨随时准备撤离,试图保持最后的尊严。
)他卑微。
(敏感、孤僻,不敢面对面交流,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他绝望。
一起看结尾:(一生读)“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
”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你这个坏女人!”人家能听见吗?这是一场互撕吗?(开放性预设:是否看见他听清楚他的话)阿Q般咒骂、发泄。
(语言风格预设:其实这种骑桶的方式,包括被老板娘围裙扇走等情节,还有开头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都是一种自嘲的冷幽默。
教学题目骑桶者所属学科语文课时安排第2课时班级授课教师所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二册)指导教师一、学习内容分析1.学习目标描述(1)通过问题层层渗透,逐步探究感悟《骑桶者》的主题;(2)了解小说虚构的巨大魅力。
2.学习内容与重点分析局部:从3个主问题切入:1.煤店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发现“我”;2.“我”为什么要骑桶?3.3.卡夫卡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延伸,通过第一个问题通过老板娘没有发现“我”(或是装作没有发现)引出原因:骑桶;第二个问题通过探索骑桶的原因引出“我”的性格:懦弱、胆怯、自卑;进而思考卡夫卡的行文意图,品悟小说多重主题。
整体:从虚构的角度切入:就整篇小说而言,“骑桶”、“浮到冰山区域”等情节荒诞离奇、夸张变形,实属虚构,若把“骑桶”改为“拎桶”,则大大降低了小说的想象力、趣味性及内涵的丰富性。
由此可见,虚构可以使小说内容新颖而内涵丰富,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项目内容应对措施教学重点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发现骑桶者;分两组,各抒己见,从文中找出依据。
教学难点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逻辑主线引导,环环相扣。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我所选教的班级是酒店专业15航空1班的学生,全班共40人,男生24名,女生16名。
女生性格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童心未泯,喜欢阅读小说,特别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男生性格相对沉稳,但也同样率真简单。
班级的总体特征是整体语文素养一般,学生自制力也较差,因此,课堂形式需要活泼多元,富有吸引力,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揭开“虚构”的面纱。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应用1.学习环境选择(打√,如□√)(1)简易多媒体教室□√(2)交互式电子白板□(3)网络教室□(4)移动学习环境□2.学习资源应用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及来源教学作用使用方式虚构图片天使和孩童直观理解呈现骑扫帚图片骑桶和骑扫帚相通点类比感受呈现3.板书设计骑桶者卡夫卡贫者窘状和有者无情骑桶借煤生活艰难和社会冷酷人与人间沟通的匮乏轻————————————————————重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1.教学流程设计(流程图)荒诞虚构夸张虚构举重若轻2.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2`出示哈利波特骑扫帚图片观看图片从生活引入,从儿童节到哈利·波特,从骑扫帚到骑桶,既不显得突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具体章节为《骑桶者》。
课文详细内容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柯达士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个能够飞翔的桶,从而体验到了飞翔的乐趣,但最终却因欲望的膨胀而导致悲剧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背景,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3. 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飞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飞翔的向往,进而导入课文。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小说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拥有一个能飞翔的桶,会去做哪些事情,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桶的象征、飞翔的象征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板书内容:情节:偶然得到桶、飞翔的乐趣、欲望膨胀、悲剧收场人物:柯达士主题:反思人性、批判欲望表现手法:对比、讽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桶的象征意义。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飞翔的理解。
2. 答案:(1)桶象征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象征了欲望的膨胀。
(2)飞翔代表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过度的追求可能导致悲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骑桶者》,让学生对人性、欲望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16课骑桶者
对应学生用书P77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铲.
子(ch ǎn ) 2.煤屑.(xi è) 3.不啻.
(ch ì) 4.地窖.(ji ào ) 5.遭殃.
(y ān ɡ) 6.围裙.(q ún ) 7.蔑.
视(mi è) (二)多音字
1.槛⎩⎨⎧ 门槛.(k ǎn )槛.
车(ji àn ) 2.待⎩⎨⎧ 待.在这儿(d āi )待.价而沽(d ài ) 3.混⎩⎨⎧
混.合(h ùn )混.
水摸鱼(h ún ) 二、写准字形 1.⎩⎨⎧ 奔ch í(驰)
松ch í(弛)
2.⎩⎨⎧ w ǎn (挽)留分mi ǎn (娩)
3.⎩⎨⎧ 咳s îu (嗽)
sh ù(漱)口
4.⎩⎨⎧ 遗h àn (憾)h àn (撼)动 三、用准词语
1.不啻 不止
1.快马加鞭:
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
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2.麻木不仁:肢体麻痹,失去知觉。
比喻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3.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
形容临近死亡的样子。
4.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5.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对应学生用书
P77
西方现代派文学鼻祖——卡夫卡
简历: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
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
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
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
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
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
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
评价:奥地利小说家,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寒冬里的借煤者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骑桶者》故事的主人公去寻找火炉用煤,路上,木桶像一匹马一样驮着他,竟把他驮到了一地窑穹顶前;他骑在桶上颠簸摇摆得像是骑着一匹骆驼。
煤店老板的煤场在地下室,木桶骑士却高高在上。
他费尽力气才把信息传送给老板,老板也的确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老板娘却不理睬他的需求。
“骑士”恳求他们给他一铲子哪怕是最劣质的煤,即使他不能马上付款。
那老板娘解下了围裙像轰苍蝇一样把这位不速之客赶了出去。
那木桶很轻,驮着“骑士”飞走,消失在大冰山之后。
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骑桶者
赏人物
小说虚构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但命运可悲的小人物。
赏环境
1.“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2.小说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