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32
三年级语文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第一章:了解法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尊重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法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讲解法律的重要性:法律如何保护我们的权利和利益。
小组讨论: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和遵守。
第二章:遵守规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2.2 教学内容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如何自觉遵守规则。
2.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讲解规则的意义:规则如何保护我们的安全和权益。
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
第三章:尊重他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
3.2 教学内容尊重他人的定义和重要性。
如何尊重他人。
3.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尊重他人的定义和重要性。
讲解尊重他人的意义:如何通过言行举止尊重他人。
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
第四章:自我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在危险情况下保护自己。
4.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讲解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如何在危险情况下保护自己。
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第五章:法律意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维护法律的精神。
5.2 教学内容法律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如何培养法律意识。
5.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讲解法律意识的作用:如何通过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秩序。
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法律意识。
第六章:法律与公民权利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培养学生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
6.2 教学内容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学生如何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寻求法律帮助。
6.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法律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三年级下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doc 三年级下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doc魏社镇中心小学2022-2022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1)班语文教学及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徐燕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这个班有58名学生。
大多数学生天真聪明,接受能力强,但也有少数学生纪律松弛,行为习惯差,学习意识不强,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因此,在学习上存在“贫富差距”。
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我们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逐步养成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不断进步的良好习惯。
使全班形成勤奋学习的氛围,全面提高每个人的素质。
二、教材分析本书共有32篇课文,包括24篇精读课文和8篇略读课文。
此外,还附上了8篇精选文本。
每个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导言、课例和中国园林。
这堂课包括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
其中,精读课文后,有一些单词需要识别和学习,还有课后练习。
在略读课文之前有一个连接词,它不仅连接前后课文,还提示学习要求和略读课文的方法。
在练习了一些课文之后,还有一个“数据包”。
第1单元和第5单元分别是“我们的课后生活”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综合研究。
三、教学要求1.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的壮丽山川和丰富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和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接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
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字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开始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借助字典、字典和生活积累,学会与语境联系,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初步了解关键词句在文本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案标题: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 运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3.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4. 法律的实施和维护。
教学重点:1. 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3. 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2. 运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案例资料。
2. 准备相关的语文教材和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材中的相关课文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含义和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活动(2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列举实际案例。
2.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法庭审理过程,体验法律的实施和维护。
3. 课堂演讲:学生自愿发表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看法,展示对法制教育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教师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比赛或辩论赛,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渗透法制教育语文教案第一章:法制教育的意义与目的1.1 理解法制教育的概念1.2 探讨法制教育的重要性1.3 明确法制教育的目标第二章: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的融合2.1 分析语文教学的特点2.2 探讨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联性2.3 制定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策略第三章:通过课文内容渗透法制教育3.1 选取具有法制教育意义的课文3.2 解析课文中的法制教育元素3.3 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法制教育内容第四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渗透法制教育4.1 设计具有法制教育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4.2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法制观念4.3 总结实践活动中的法制教育成果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制定法制教育评价标准5.2 进行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5.3 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法制教育效果第六章:案例分析与法制教育6.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法制教育案例6.2 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和道德困境6.3 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第七章:角色扮演与法制教育7.1 设计法制教育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7.2 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法律角色7.3 总结角色扮演活动中的法制教育成果第八章:参观考察与法制教育8.1 组织学生参观法院、警察局等法律机构8.2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机构的工作流程和职责8.3 结合参观考察,进行法制教育讲解和反思第九章:专家讲座与法制教育9.1 邀请法律专家进行讲座9.2 听取专家讲解法律知识和案例9.3 学生提问、讨论,深化法制教育理解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0.1 回顾整个法制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过程10.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10.3 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措施第十一章:家庭作业与法制教育11.1 设计具有法制教育意义的家庭作业11.2 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巩固法制教育知识11.3 教师批改家庭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第十二章:课堂讨论与法制教育12.1 引导学生就法制教育相关话题进行课堂讨论12.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12.3 教师总结讨论内容,提炼关键知识点第十三章:法制教育与道德修养13.1 探讨法制教育与道德修养的关系13.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13.3 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第十四章:多元智能与法制教育14.1 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14.2 设计符合学生多元智能需求的法制教育活动14.3 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理解法制教育内容第十五章:课程资源与法制教育15.1 搜集和整理法制教育相关资源15.2 利用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15.3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提升法制教育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1. 法制教育的意义与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法制教育的概念、重要性和目标,明确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法律与生活的关系3.学会依法维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依法维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法律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讲解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
(2)讲解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
3.法律与生活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遵守法律?(2)举例说明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交通安全、网络安全、消费权益保护等。
4.学会依法维权(1)讲解依法维权的重要性: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懂得依法维权。
(2)教授依法维权的方法:向有关部门投诉、申请法律援助、起诉等。
5.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1)讲解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语文课文中的问题,如:《狼和小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法律作用的作文。
五、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一部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分析其作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法律作用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2.举例讲解时,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
3.在课后作业的批改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重难点补充: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法律呢?生1:法律是不是就是老师的规矩?师:有道理,但更准确的说,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规则,它规定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应该是第二单元“环境保护”课文是:5、《翠鸟》6、《燕子专列》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8、《路旁的橡树》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第二单元5 翠鸟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法制教育渗透点二:法制教育渗透: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六、十八条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激趣1.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又叫叼鱼郎。
(板书课题)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2.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1)、学生回答问题。
2)、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3、学生提问。
二、理清顺序1.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2.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依次画出翠鸟各部分的轮廓。
)3.说说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2、学生序数。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
三、抓住特点1.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我们身边的法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
2. 第五章《遵守法律,做合格公民》:教育学生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3. 第六章《保护自己,用法维权》: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 第七章《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的良好习惯。
5. 第八章《热爱祖国,尊敬法律》: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培养学生尊敬法律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 如何培养学生尊敬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
3.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法律知识。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3.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实际生活中的法律场景,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4.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自觉遵守法律,实践法律精神。
3. 收集学生对法律教育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 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方便学生模拟实际生活中的法律场景。
3. 准备测试题和作业,用于巩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四章《我们身边的法律》:2课时2. 第五章《遵守法律,做合格公民》:2课时3. 第六章《保护自己,用法维权》:2课时4. 第七章《尊重他人,遵守规则》:2课时5. 第八章《热爱祖国,尊敬法律》:2课时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供大家赏析。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4、渗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五条、三十一条、三十二条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2、渗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法制教育,增强保护野生动物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介绍资料1.激趣导入: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
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
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
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
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蒙绕,景色神奇。
区内山奇水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2.板书课题,质疑:野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野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索溪峪的野的?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1、师导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随着作者的描述,沿着作者的足迹去看看索溪峪,一起去享受索溪峪给我们的快乐。
自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出示要求:(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在书本上找出来,用笔做符号。
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悟表达方法。
2、检查预习,理清思路⑴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出示词语:断壁悬崖、拔地而起、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窈窕淑女、怦怦直跳⑵理解词语猜词游戏。
形容山延续不断,弯弯曲曲地延伸。
(绵亘蜿蜒)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
形容山多而高。
(千峰万仞)气势宏伟、盛大的样子。
(磅礴)面目秀丽,姿态优美的女子。
(窈窕淑女)⑶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⑷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三下语文学科渗透法治计划我是一个教三年级语文的老师,这学期我就想在语文教学里把法治给渗透进去。
你说这法治,感觉离孩子们有点远,但其实就在身边呢。
我就想着,我班里那些小娃娃们,一个个眼睛亮晶晶的,透着机灵劲儿。
就说那个小胖,脸圆嘟嘟的,一笑俩酒窝,像个小弥勒佛似的。
每次上课都坐得直直的,可积极了。
还有那个小瘦高个,叫啥来着,哦,小宇,那孩子头发总是乱乱的,像个小刺猬,但是脑子转得可快了。
我打算从课本里找那些能和法治沾上边的内容。
你像讲那些描写社会秩序的课文,我就给孩子们说:“孩子们啊,你们看这大街上,为啥大家都规规矩矩的呢?这就像咱们在教室里,要有规矩一样。
要是大街上没个法治管着,那就乱套了,就像咱们教室里要是没个纪律,那还能上课吗?”孩子们听着就开始叽叽喳喳讨论起来。
我在讲描写人物品德的课文时,也得把法治的事儿扯进来。
我就说:“咱课文里这个好人,他为啥这么好呢?他可不光是心地善良,他还遵守社会的规则呢。
这社会的规则就是法律规定的那些事儿,咱可不能干违法的事儿,就像咱不能在学校里欺负别的小朋友一样。
”我一边说一边学着那些欺负人的坏模样,瞪着眼,挥着拳头,孩子们就哈哈大笑起来。
有时候我还得给他们讲讲我自己见到的事儿。
有一回啊,我在大街上看到有人闯红灯,差点被车撞了。
我就给孩子们讲:“我当时就吓出一身冷汗啊,孩子们。
这闯红灯就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交通规则就是法律的一部分。
要是真被车撞了,自己受伤不说,还得给人家司机找麻烦呢。
你们可不能学他,出门就得遵守交通法。
”孩子们听了都一个劲儿地点头,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他们都看到那个闯红灯的人似的。
我还打算请警察叔叔来班里给孩子们讲讲法治的事儿。
那天我给孩子们说:“孩子们,咱要请警察叔叔来啦,那警察叔叔可威风了,穿着整齐的制服,帽子上的警徽闪闪发亮。
”我边说边模仿警察敬礼的样子,孩子们都兴奋得不得了,一个个坐不住了,小屁股在凳子上扭来扭去的。
在作业布置上,我也有想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第二单元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一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说出有关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实施条例》第二十一、二十九条》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
学生齐读课题。
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
日子过得还都不错,(出示。
)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
)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1、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出大家很想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不用着急,咱们先得把课文读通,把文中的字词读准了,这样才能更清楚的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老师发现大家读书时很认真,下面老师出示词语,请大家读出来。
2、学生齐读词语。
3、出示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开火车赛读。
(注意:斧、造、栋、柴、洪、裸露等读音。
)学生读词语。
4、大家刚才读字词时,准确、流利,那你们能不能也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呢?指名逐段朗读,并说说读后收获。
5、课文围绕小村庄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5、学生复述课文。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小村庄遭遇凶猛的洪水?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思考:当时的情况怎样?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应该是第二单元“环境保护”课文是:5、《翠鸟》6、《燕子专列》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8、《路旁的橡树》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第二单元5 翠鸟教学目标:1、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法制教育渗透点二:法制教育渗透: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六、十八条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激趣1.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又叫叼鱼郎。
(板书课题)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2.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1)、学生回答问题。
2)、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3、学生提问。
二、理清顺序1.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2.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依次画出翠鸟各部分的轮廓。
)3.说说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2、学生序数。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
三、抓住特点1.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2.指名按顺序说说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依次给翠鸟的各部分涂上相应颜色。
)3.指名从整体上说一说这只翠鸟的特点。
(小巧玲珑、颜色鲜艳)4.理解“小巧玲珑”的意思。
(从三方面进行引导:①补充介绍:翠鸟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②结合翠鸟停的地方--苇秆的特点进行体会。
③观察中的翠鸟图进行体会。
)5.学生看中的彩色翠鸟图,练习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翠鸟的外形。
1、学生分小组阅读、讨论。
2、学生口述翠鸟外形特点。
3、学生叙述。
4、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5、学生看图做介绍,进行语言训练。
五、欣赏总结1.课文第一段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
你们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引导学生鉴赏、朗读。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如此精彩?(①作者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并且对翠鸟有着深深的喜爱之情;②写作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翠鸟的特点。
)3.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分小组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③师有感情朗诵。
④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 、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2 、学习第二自然段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哪些活动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1 )“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
重点理解“贴”和“疾”。
(2 )“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
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
让学生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体会翠鸟活动的特点。
3 、)学习第三自然段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1 、2 句:锐利的眼睛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
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第3 、4 句:行动迅速敏捷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
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 )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
(2 )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
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 3 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
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启发:(1 )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
)(2 )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
)(3 )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4 )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4、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1、朗读第1 ——3 自然段2、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学生概括已学内容。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6 句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 、导读:于是,我们只能……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
板书“希望”。
1、)将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2、)学生理解词语。
提问师:这样的小鸟你们会伤害它们吗?生:不会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六、十八条第六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规划和措施。
第十八条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
持枪猎捕的,必须取得县、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4 、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三、识字、写字1、出示字卡,引导学生识记生字:2、“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4 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羽”“禾”的部件,但书写时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1、学生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字形。
3、教师范写。
学生临写4、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翠鸟爪子小、红头橄榄色、翠绿色翠鸟羽毛背浅绿色颜色鲜艳腹赤褐色小巧玲珑眼睛-透亮灵活嘴巴-尖、长第二单元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一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说出有关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实施条例》第二十一、二十九条》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
学生齐读课题。
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
日子过得还都不错,(出示。
)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
)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1、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出大家很想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不用着急,咱们先得把课文读通,把文中的字词读准了,这样才能更清楚的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老师发现大家读书时很认真,下面老师出示词语,请大家读出来。
2、学生齐读词语。
3、出示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开火车赛读。
(注意:斧、造、栋、柴、洪、裸露等读音。
)学生读词语。
4、大家刚才读字词时,准确、流利,那你们能不能也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呢?指名逐段朗读,并说说读后收获。
5、课文围绕小村庄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5、学生复述课文。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小村庄遭遇凶猛的洪水?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思考:当时的情况怎样?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2、从哪些句子看出雨下得很厉害?用“——”画出来。
(同时向学生展示下大雨的画面。
)“大雨没喘气”看到这几个字,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读出暴雨又猛又急的气势。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在暴雨中,小村庄的命运如何呢?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
5、什么原因导致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变成了这样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1、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
3、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4、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说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2、谁来给我们说说他找到的答案?学生回答问题。
3、山上的树木被人们用来做了什么?人们在砍伐树木做家具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两个“谁”通过动词“拎”你们能体会出人们的这种心态吗?3、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法制教育渗透第二十一条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种和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的毁林行为。
第二十九条采伐森林、林木作为商品销售的,必须纳入国家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但是,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上个人所有的薪炭林和自留地、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4、随着山上树木的不断减少,山坡有了怎样的变化?(观看树木不断减少,土地不断裸露的动画)结合画面理解“裸露”的意思。
4、学生读文找出答案并观看动画。
5、“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什么在不断减少?什么在不断扩大?通过词语“不断”和这句话后边的省略号,你体会到了什么?6、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妈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的是可再生的,比如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