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生态系统(二)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38
现代城市与生态学网课答案1.1绪论(一)1、【单选题】相较于乡村环境,城市的主要问题不包括()。
A、交通拥挤B、人口众多C、污染严重D、自然环境丰富我的答案:D2、【单选题】城市生态学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年提出。
A、1911B、1917C、1925D、1929我的答案:C3、【单选题】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
A、地理、人口、环境B、经济、人口、环境C、地理、人口、文化D、经济、人口、文化我的答案:C4、【判断题】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城市,不涵盖自然生态的部分。
()我的答案:X5、【判断题】城市即是环境污染的策源地,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
()我的答案:√1.2绪论(二)1、【单选题】城市是一种以()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A、人类B、环境C、经济D、文化我的答案:A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城市化标志的是()。
A、城市规模的扩大B、城市基础建设提升C、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D、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我的答案:B3、【单选题】下列关于城市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A、以人为中心B、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北京C、以政治为基础D、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我的答案:C4、【判断题】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等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我的答案:√5、【判断题】城市公园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大学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
()我的答案:X1.3绪论(三)1、【单选题】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包括()。
A、高度人工化B、以人为主体C、功能不完整D、自我维持能力强我的答案:D2、【单选题】城市生态系统的驱动力是()。
A、太阳B、资源C、人口D、经济我的答案:A3、【单选题】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是()。
A、城市系统B、城市环境系统C、城市循环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我的答案:D4、【判断题】城市生态系统本身是开放的,所以复杂程度较低。
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变化。
作用: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4)农田生态系统
特点:生物种类少,食物网结构简单,稳定性差,受人为因素的控制较多。
作用:为人类提供粮食、蔬菜等
5)城市生态系统
特点: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这一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明显不同。
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6)淡水生态系统
特点:动植物种类较多,结构稳定。
作用:淡水生态系统不仅是人类资源的宝库,而且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7)沙漠生态系统
特点:动、植物种类较少,主要是一些耐干旱的种类。
8)湿地生态系统
特点: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是地球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以及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
作用: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调节气候、降解污染、促淤造陆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
三、生态系统间的关系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会随着大气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不会局限于某一个生态系统。
另外,动物经常会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生态系统中,如鸟的迁徙、鱼的回游等。
植物会通过自己的种子、花粉,随着大气的运动、水流或动物的携带等途径,从一个生态系统到达另一个生态系统。
人类的活动更是全球性的,很多生物也随着人类的活动被带到其他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教案第一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图片展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等。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
课堂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功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3 教学活动动画展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过程。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例。
第四章: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4.2 教学内容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态平衡?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第五章: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5.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砍伐、水质污染、物种灭绝等。
生态环境保护:植树造林、节约用水、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教案」教案主题: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掌握基本概念和特点;2.认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点;3.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1什么是生态系统1.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3生态系统的特点2.各种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点2.1森林生态系统2.1.1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2.1.2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和食物链2.2湿地生态系统2.2.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2.2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2.3海洋生态系统2.3.1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2.3.2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海洋生物2.4草原生态系统2.4.1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2.4.2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3.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3.1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3.2人类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3.3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了解生态系统的存在,并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好奇心。
2.概念解释(15分钟)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稳定、动态的系统。
3.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点(30分钟)分别介绍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对各个生态系统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
4.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和食物链(20分钟)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和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
5.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15分钟)讲解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并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5分钟)讲解生态系统的保护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7.小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提醒学生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知识点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包括动植物种群)和其所在的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和空气)所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通常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了解生态系统的知识点对于我们认识大自然、保护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介绍生态系统的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某一地区内不同物种的群体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单位。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可以相互依赖、共存,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
生物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要素。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质,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水是维持生物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它参与了生物体的许多基本生活过程。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其中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服务等。
1.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是物质循环的基本单位。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生物降解等方式进行循环。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固定碳元素形成有机物质;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的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组织和能量;死亡的生物体通过分解作用被微生物降解成无机物质,再次进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
2. 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要素,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依赖于能量的流动。
能量从太阳辐射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一级一级地传递,最终以生物体的代谢消耗掉。
能量的流动是生物群落维持稳定状态的重要条件。
3. 生态服务: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包括供水、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土壤保持等。
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维持了地球的水循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起到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通过湿地的保护和河流的调节,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和防洪功能;通过植物的根系固定土壤,减轻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态系统:3 保持生态平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识别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并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一幅生态系统平衡与失衡的对比图片,如清澈湖泊与污染严重的河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两个生态系统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生态平衡对我们的生活有何意义?”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对比两个生态系统的不同状态。
•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生态平衡及其重要性的初步理解。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对比图片和启发式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学习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2.2 分析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如自然因素(气候、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污染、过度开发)。
2.3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角色(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人类等),模拟生态平衡被破坏和恢复的过程。
•设定情境:一个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因人类活动(如乱砍滥伐、污染排放)而失衡。
•学生根据角色特点,讨论并决定各自的行动策略。
•通过表演展示生态平衡的变化过程及恢复措施。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深入思考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在表演中展示自己对生态平衡的理解,提出恢复生态平衡的建议。
过程点评:角色扮演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亲身体验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讨论和表演,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生态平衡的理解,还培养了分析、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含答案)第三节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情景导入课标导航课程标准1.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明确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结构复杂性的关系。
2.理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阈值。
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关键术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恢复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阈值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梳理1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因1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高”或“低”,种间相互作用多而密切,其环境条件相对稳定,可预测性强“强”或“差”,抵抗干扰能力强“强”或“差”。
2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高”或“低”,种间相互作用少“多”或“少”,其环境条件多变而难以预测,抵抗干扰能力差“强”或“差”。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包括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关系并非正相关,而是相互排斥的。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阈值1概念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都有一定的限度或阈值,即生态系统存在着一个稳定性阈值。
2影响因素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熟程度,与抵抗力相一致,抵抗力越高,阈值也越高;抵抗力越低,稳定性阈值也就越低。
思维激活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吗提示不对。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高于草原生态系统,而恢复力低于草原生态系统。
合作探究1稳定性的表现1结构相对稳定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
2稳定性的基础负反馈调节1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及稳态。
2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3存在范围负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而且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4实例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如图所示。
特别提醒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系统是由一定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的整体。
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是通过生物群落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生物互作、扰动等。
本文将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1.1 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是指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部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按照能量来源划分,可以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自养生物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如光合作用的植物和细菌;异养生物是指不能合成有机物质,而需要从其他有机体获取能量和营养的生物,如动物和真菌。
按照营养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产者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如植物;消费者是指以其他有机体为食物来源的异养生物,如动物;分解者是指能够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的异养生物,如真菌和细菌。
按照空间位置划分,可以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是指在土壤表面或水面以上的有机体,如植被、陆栖动物等;地下部分是指在土壤或水中的有机体,如根系、土壤动物等。
按照功能作用划分,可以分为功能群和功能型。
功能群是指具有相似功能或对环境变化有相似响应的一组有机体,如C4植物、食草动物等;功能型是指具有某一特定功能或特征的单个有机体或种类,如固氮植物、耐旱植物等。
1.2 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是指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无机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等。
非生物部分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空间支持、化学元素等必要条件,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限制或选择作用。
非生物部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按照能量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太阳能和地球能。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非标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整是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力量的基础B.自我调整力量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解析: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负反馈调整是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力量的基础,自我调整力量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制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
答案:A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力量,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养分结构越简单,自我调整力量越大,抵制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答案:D3.实行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A.削减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D.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解析: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而该力量与其养分结构简单程度相关,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可以使其养分结构变得简单,所以抵制力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答案:C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右图调整机制的是()A.代谢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酶促反应相关酶的活性B.血糖浓度上升后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随之增加D.膀胱逼尿肌收缩会刺激其进一步收缩,使尿排空解析:图示为负反馈调整机制,其结果是维持系统的稳态。
A、B项分别为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的负反馈调整。
C项为生态系统水平的负反馈调整,当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随之增加,结果会导致害虫数量削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