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运动教师公开课高一地理
- 格式:pptx
- 大小:40.39 MB
- 文档页数:16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⑴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⑵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⑶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⑴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⑵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洋流成因及其分布规律[教学方法]直观讲授法[教具]地图册[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地图册P47练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性质,这节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板书)一、海水运动形式海水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1、波浪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受风力作用而产生。
风吹拂海面时,海水会不断起伏形成波浪,风力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能量越大。
比如:图316,人类利用波浪进行冲浪水上体育运动。
海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
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
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几十米高,可以吞没整个海岸地区,摧毁建筑、村镇,造成重大灾害。
海啸能以每小时800km以上速度横扫海面。
海水运动的第二种形式是潮汐,在海岸边,能看到涨潮、落潮,海面上升、下降。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时,海面上升,落潮时海面下降。
比如图3.17,上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大潮,海面上升最高,下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小潮。
潮差最大时为大潮,潮差最小时为小潮。
(下图1示)2、潮汐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古代把白天海水潮落称为潮,夜晚海水潮落称为汐。
日、地月成直线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朔、望)日、地月成直角关系,日、月引力分散形成小潮(上弦月、下弦月)海水受到引力较分散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一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各个地方在一天里面,向着月球时,形成涨潮、落潮,背着月球时也会形成涨潮落潮(例A、B)。
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海水的运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风、陆地形态、海底地貌、地球自转引起的Coriolis效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掌握洋流、海流和潮汐的概念、特点及形成原因。
3. 了解海洋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应对海洋灾害的措施。
教学内容:1. 海水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风、陆地形态、海底地貌、地球自转引起的Coriolis效应等因素对海水运动的影响。
2. 洋流和海流:洋流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形成原因;海流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潮汐:潮汐的形成原因、种类、周期、规律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 海洋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油气开采、海洋矿产开采、海洋渔业、海洋旅游等相关问题。
5. 应对海洋灾害的措施:海啸、台风、海洋污染等问题的防治和应对措施。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体验探究、案例分析、讨论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海水的运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风、陆地形态、海底地貌、地球自转引起的Coriolis效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掌握洋流、海流和潮汐的概念、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 掌握海水运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原理。
2. 理解洋流、海流和潮汐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分类。
教具准备:图片、地图、立体模型、视频、实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海洋相关的场景和经历,激发学生对海洋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学习海水的运动做好铺垫。
1. 海水的运动(10分钟)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风、陆地形态、海底地貌、Coriolis效应等因素对海水运动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
2. 洋流和海流(15分钟)讲解洋流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形成原因,以及海流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让学生掌握洋流、海流的基本概念。
3. 潮汐(10分钟)讲解潮汐的形成原因、种类、周期、规律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潮汐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高一地理海水的运动教案人教版高一地理海水的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案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地理海水的运动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六个班的成绩都有较大提高,但学生的学习基础还是参次不齐。
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表达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虽然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性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理解和把握知识点,有待老师们的循序渐进和引导。
四、教学目标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
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
文峰中学李小艳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重点难点】
1.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解法、地图法、讲练法。
【导入新课】视频导入——为什么“小鸭舰队”能够史诗般的旅程呢?
【教学过程】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
一.洋流的概念与分类:
二..洋流的形成
1.写出全球气压带名称,画出风带方向
2.绘制洋流模式图
3.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
3、南极大陆外围:
4.北印度洋季风环流
三、课堂实践
1、绘出太平洋、南印度洋的洋流
2、绘出大西洋的洋流
四、学以致用
1.为什么“小鸭舰队”能够史诗般的旅程呢?
2.在十几年前,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日本以东的洋面播撒了大量的带有颜色的物质。
大约五十天以后,这些带有颜色的物质在美国旧金山以西的洋面出现了。
为什么?
3.我国明朝郑和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经过北印度洋,夏季返回?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关于作业】
【课后反思】。
地球上的水海水的运动01目标任务02预习导学1.赶海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
中国著名的有象山赶海。
时间:赶海一般选择在大潮汛最好,因为大潮汛海水退的远又快,特别是贝类海鲜行动较为迟缓。
当海水退下去的时候这些贝类海鲜就被搁置在沙滩或泥滩上了。
而这大潮汛就是在农历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的前后两天为最好。
天气:当刮南风的时候的别是单南风和西南风最好,而且风力大点最佳,潮水会借助风力退得要比没风时远的多。
天气突然变化时(以阴天为好)或者和四到五级的西北风刮上几个小时,然后再转南风,这样的天气是最佳时节。
地点:因为在每种海产品的栖息地都不同,就赶海而言,一般都选择有贝壳沙较多的地方。
如果赶海之前问一下当地的海边人他们都知道哪个地方出那种海鲜。
在这时就看你喜欢什么样的海鲜了,然后根据你喜欢的海鲜的栖息地去找吧。
安全:海边靠近山的都有石头,而这石头呢又会生牡蛎,这牡蛎壳很锋利的,而没山的地方呢又有石坝,这石坝上也长着牡蛎,如果和皮肤有轻微的接触,就会被牡蛎壳给划破。
所以最好穿上军用胶鞋,假如你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海水运动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结合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沿海地区观察海水运动的形成和运动规律3.正确认识海水运动特征,掌握海水运动规律,加快对海浪、潮汐、洋流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掌握风暴潮和海啸的发生规律,趋利避害,促进人地协调想捉蟹子就得戴上手套。
2.钱塘江观潮千百年来,钱塘江观潮成了吸引百姓和游客的重要民俗活动,而宋朝诗人苏东坡曾赞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作为浙江第一大河,更是杭州的母亲河,平时温文尔雅,江面平静,很少有波澜不惊的场面。
但是一到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由于受天体引力、地球自转的离心、气象、上游来水、河床特殊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钱塘江上就会上演一出大潮奇观。
地理教案-高一地理3、2 海水的运动教案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海水的运动包括波浪运动、海流运动和潮汐运动。
2. 掌握海水运动的成因和影响。
3. 能够阐述海水运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掌握海水运动的成因和影响。
2. 了解海洋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海水运动的成因和影响。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或黑板、教学PPT、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大家知道海水是如何运动的吗?有什么样的海水运动?2. 引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海水的运动。
海水的运动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讲解海水的运动(15分钟)1. 讲解波浪运动:- 波浪是海水表面的造成水体振动的运动,是最常见的海水运动。
- 形成波浪的原因是风吹起水面,使水体产生波动。
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决定了波浪的高度和强度。
- 波浪运动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
2. 讲解海流运动:- 海流是海洋中水流的运动,是由风、地球自转、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 海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和寒流对气候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3. 讲解潮汐运动:- 潮汐是海洋中一种定时的周期性运动,是由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引力相互作用产生的。
- 潮汐运动的特点是周期性、定时、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三、讨论海水运动的影响(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海水运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2.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3.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海水运动影响的理解。
四、总结(10分钟)1. 总结:请同学们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包括海水的运动方式和海水运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提示思考:你认为海洋航行和渔业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为什么?五、作业(5分钟)1.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讨论海水运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 督促完成:教师要求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并进行批改和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