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载体
- 格式:pdf
- 大小:283.53 KB
- 文档页数:4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和意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和问题•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措施•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和意义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不断深化,我国面临着更多外部压力和挑战,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国内外形势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等,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思想特点背景介绍意义阐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巩固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0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和问题1现状分析23大部分高校已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纳入必修课,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参与度03学生参与度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问题探讨01课程设置不够丰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0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摘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探讨其有效的方式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需要。
本文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高校来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应立足以人为本,使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对象逐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1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所谓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利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决中国特殊国度的问题。
所谓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合时代特征,通过吸收时代内容,进一步使得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步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的问题,进一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谓大众化就是为了使人民大众便于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将其通俗化、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互结合,进一步解决马克思主义如何为群众所掌握,以及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高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点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完成“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又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摘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当前,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科学水平有待提高;通俗化程度不够;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必须针对问题,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32-02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
从理论上研究这一命题,从而落实这一命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因而大学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他们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积极探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在高校通过普及宣传教育等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创新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大学生掌握到为大多数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并成为他们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高等中医院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和建议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也是高校理论界当前极为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为更好应对新时期的各项挑战,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通过分析当前高等中医院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探索推进高等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思路。
关键词: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251-02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和理论困境,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一项战略性任务,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
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大学生掌握理论、应用理论,使理论成为推进中医药院校发展和学生未来实践的强大力量,这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重大战略任务。
如何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平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必须关注的理论前沿。
一、高等中医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一)多元的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复杂。
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思想理论领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
帮助广大中医院校学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增强抵御西方思想渗透的能力,不断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免疫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现代技术媒介的发展,对推动高等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影响实效性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这对进一步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面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战略目标。
但是,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进一步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薄弱,仍然需要加强和提高。
一、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影响实效性的主要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是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这也就决定了教育的实效性也很重要,但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影响实效性的主要问题。
(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党的十七大以来,针对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途径、机制和措施等有不少研究成果,对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重视不够,出现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与理论宣传和研究不一致的情况。
这种不重视以及理论研究成果与现实推进脱节的情况,使推进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影响了高校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轨,而实际推进工作又得不到理论的指导与支持,使理论研究失去实际价值和意义,实际推进工作也难以取得实效。
(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难以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如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在高校已经实施几年了,但在实际却没有落实到位。
关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解析摘要: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
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命题之后,我国国内理论界和学者们对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证。
本文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内涵以及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期待为今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进程提供一些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述评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3十七届四中全会做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决定,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提升到新的高度。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要注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着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联系起来,使科学理论真正为人民大众所服务,真正做到理论掌握群众,从而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强大的物质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展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解析任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
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也不例外,其时代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际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趋势全球化、安全环境复杂化的国际形势中,特别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受到空前的挫折和重创,并且内部矛盾有所凸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使其意识形态的传输力、渗透力、吸引力十分强劲。
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军事斗争。
但是他们试图和平演变的阴谋从未停止过,我们时刻要警惕。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应对国际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政治现象, 不会被敌对的腐朽的文化政治假象所迷惑,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竞争力, 更好的适应全球文化政治经济大繁荣的时代背景。
2010年第1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2010第26卷JOUR NAL O F EDUCAT I ONAL INST ITUTE OF J IL IN PROV INC EVo l 26(总251期)T ota l N o 251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尹立颖(65),女,吉林公主岭人。
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B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尹立颖(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大学生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途径之一。
大学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
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1023702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十七大报告的相关阐述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卓有成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宣传普及活动;其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简言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大众认同和掌握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在空间上涵盖社会各类人群,而且在时间上也必须保证一定的延续性。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出身于各个社会阶层,具有范围广阔的空间特点;而且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各条建设战线的主体,一旦走出校园,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将经由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空辐射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不断发展延续的重要载体,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和主要承担者,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
66323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所以这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曾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并非仅使群众掌握理论,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相结合、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宣传、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是指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围绕大众需要,根据大众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理论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建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国内各种矛盾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的度过转型期,保持社会的平稳发展,必须把当代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信念,转变为群众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创新精神,用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挥指导作用的必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自觉成为科学理论的实践主体。
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大众化。
因为理论不能直接进行实践活动,必须借助于群众这一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