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一生物-七年级生物酵母菌和霉菌1 经典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 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方式。
3. 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繁殖方式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它们。
3.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过程。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详细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3. 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方式: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过程,从而加深对繁殖方式的理解。
4. 探讨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5. 讲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酵母菌和霉菌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基本特征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掌握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相关知识;2. 运用比较法,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3. 结合实验、图片等资源,直观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4. 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如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提问:你们听说过酵母菌和霉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
4. 实验观察:(1)安排学生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材料;(2)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2)强调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其主要特征;2. 收集有关酵母菌和霉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目标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因为:(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
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
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
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
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及其生活特点。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结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及其生活特点。
2. 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2)学生分享生活中见到的酵母菌和霉菌及其作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材,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及其生活特点。
(2)学生分析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结构。
4.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
(2)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相关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对酵母菌和霉菌的认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反馈:教师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酵母菌和霉菌生长条件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酵母菌和霉菌作用与生活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掌握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 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 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提问:同学们知道酵母菌和霉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学生互相讨论,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教师通过PPT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3)教师讲解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实验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现象;(2)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 课后作业:(1)学生编写课后日记,记录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日记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酵母菌简介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属于真菌界中的子门酵母菌门。
它们主要以糖类为能源,通过发酵作用将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乙醇。
酵母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植物表面等环境中,也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和肾脏形等。
它们的细胞壁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
酵母菌通过孢子繁殖,形成新的个体。
酵母菌在食品加工中有重要的应用,如面包发酵、啤酒酿造等。
此外,酵母菌还是科研领域重要的模式生物,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学过程以及人类健康与疾病等方面的问题。
霉菌简介霉菌,又称真菌,是一类寄生在植物、动物或人体上的微生物。
它们属于真菌界中栓菌门。
霉菌通常呈菌丝状生长,菌丝可以分为无色或有色的。
有色菌丝的色素来自于细胞内的色素颗粒。
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生长在土壤、植物表面、空气中等各种环境中。
它们在分解有机物、循环营养元素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霉菌也是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种类繁多,部分霉菌具有致病性。
人类常见的霉菌感染疾病有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
霉菌感染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以及呼吸系统感染等症状。
酵母菌和霉菌的比较酵母菌和霉菌都属于真菌,但在形态、生理特征及应用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而霉菌由多个细胞组成。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多样,而霉菌由分枝的菌丝构成。
其次,酵母菌主要以糖类为能源进行发酵代谢,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乙醇;而霉菌则以有机物为能源,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
此外,酵母菌在食品加工中有广泛应用,如啤酒酿造、面包发酵等;而霉菌则主要用于产酶和蜡状物的生产、抗生素的制备等。
酵母菌和霉菌在科研领域也有应用价值。
例如,酵母菌是重要的模式生物,被广泛用于基因工程、蛋白质表达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霉菌则用于药物研发和生物农药的开发等。
总的来说,酵母菌和霉菌在形态、生理特征和应用方面存在差异,但作为真菌的一类,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长条件。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
2.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3. 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
4. 酵母菌和霉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生长条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长条件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3. 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特征:介绍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等。
3. 展示形态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 讲解生长条件:介绍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氧气等。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酵母菌和霉菌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酵母菌和霉菌的应用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合作学习等方面。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 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生长条件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包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享交流的能力。
第二章真菌
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
教学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因为: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
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
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
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
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
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有录像设备的学校可以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
讲述酵母菌结构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
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
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
另外通过观察还可以看到母菌是单细胞个体,所以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首先要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
在讲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
并问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谈话法。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等等。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另提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
近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齐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在讲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时,可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条件的学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录像片,或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还可制作投影片。
要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
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
酵终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抱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抱子,由抱子发育成新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