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报告单
- 格式:doc
- 大小:442.0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名称: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姓名:学号:系别:实验日期:同组同学名单:【摘要】本实验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临时装片,进一步了解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目的】1.学习酵母菌形态结构2.学习霉菌形态结构3.学习酵母菌和霉菌观察方法4.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在实际中的意义【实验材料】1.菌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曲霉(Aspergillus niger)根霉(Rhizopus nigricans)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2. 试剂美蓝染色液、乳酸苯酚油固定液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实验方法】1.酵母菌活体观察:菌体形态、出芽2.酵母菌死亡率测定3.子囊孢子观察(p29)4.假菌丝观察(假丝酵母)5.假根观察(黑根霉)6.孢囊孢子观察(总状毛霉、黑根霉)7.孢子头结构(产黄青霉、黑曲霉)8.足细胞观察(黑曲霉)【实验结果】酵母菌观察记录表酿酒酵母的死亡率统计(染色后,蓝色的为死细胞,无色的为活细胞)酿酒酵母的死亡率统计表平均死亡率为31%。
【注意事项】1.用于活化酵母菌的培养基要新鲜、表面湿润2.在产孢培养基上加大接种量,可提高子囊形成率3.通过微加热增加酵母死亡率,易于观察死细胞4.霉菌制片时要薄,便于观察【讨论】题目:为什么酿酒酵母用美蓝染色时,死细胞被染成蓝色,活细胞不着色?答: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物质,其氧化态是蓝色,还原态是无色,由于新陈代谢,细胞保持很强的还原性,使美蓝呈还原态。
微生物实验: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 ----08effc34-6eb2-11ec-abbf-7cb59b590d7d微生物实验: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四酵母和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2.3.4.观察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并掌握其特征。
观察霉菌的菌落特征,学习霉菌的一般生产方法。
观察和掌握各种霉菌的个体形态、生长和繁殖。
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通常呈圆形和椭圆形。
无性繁殖以孢子为主,少数为分裂。
有些酵母可以产生子囊孢子,有些可以形成假菌丝。
酵母菌落与细菌菌落相似,但它们又大又厚,大部分为白色,少数为红色。
当酵母在液体中生长时,会形成生物膜、细菌环、沉淀和浑浊。
酵母的细菌结构比较完善,即有壁、膜、细胞质、核等结构。
酵母的细胞形态、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是菌种鉴定的基础。
酵母活细胞新陈代谢旺盛,活力强,还原力也强,若无毒的染料进入细胞,既被还原脱色,但死细胞及代谢作用缓慢的老弱细胞无此还原力。
美兰是无毒染料,且能被活细胞还原成无色,故可用来区别细胞的死活。
霉菌是一些小型丝状真菌,单细胞(根霉、毛霉)或多细胞(曲霉、青霉)。
其细胞结构与酵母相似,属于真核细胞。
霉菌形态较复杂,个体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
其菌丝分为气生菌丝与营养菌丝(菌丝比放线菌粗得多)观察时请注意菌丝是否具有横膈膜、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时形成何种孢子,孢子着生方式以及孢子头的构造等,以区别各种不同霉菌的形态。
霉菌菌落由分枝菌丝组成,菌丝松散、多毛、絮状、具长柔毛或毛毡状。
由于不同霉菌形成的孢子具有不同的颜色、结构和性质,菌落表面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颜色特征。
菌丝通常为白色或灰白色。
菌落中心的菌丝较老,首先产生孢子,所以它们通常形成同心圆。
三.实验器材1.菌株:面包酵母、根霉、曲霉和青霉。
2.仪器:显微镜。
3.其它:生理盐水、乳酸酚棉兰染液、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美兰、镊子、大头针。
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学验证报告一、验证目的验证GB4789.15-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在本实验室的适用性。
二、验证方法严格按照GB4789.15-2016进行实验,样品采样方案依据GB4789.1-2016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的要求进行,选取三种物质形态不同种类的典型样品进行验证,本实验方法设计如下:样品种类样品名称样品编号实验人员实验方法糕点xxx xxx a、b 双人双平行蜂蜜xxx xxx c、a 双人双平行汽水xxx xxx c、b 双人双平行除上述实验程序外,为保证本次验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次实验添加阳性对照组,对照组由标准菌株黑曲霉(CICC2487),白假丝酵母(CICC1965)分别或者混合接种培养而成,与样品实验程序同时进行。
三、验证设备和试剂1.冰箱:BCD-212DG/A 海信(北京)电器2.霉菌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3.电位pH计:PHS-3C+(精确度0.01)成都世纪方舟科技有限公司4.无菌均质器:SCIENTZ-04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恒温振荡器:SHA-A 江苏金坛环宇科学仪器厂6.菌落计数仪:Scan-500 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7.天平:JE-502 上海浦春计量仪器有限公司8.超净工作台:SW-CJ-2FD 上海博迅实业培养基和试剂:孟加拉红培养基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四、验证环境1.依据《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1-1995》定期对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灭菌效果进行检测评价并记录;2.依据《无菌室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定期对对无菌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台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并记录;3.依据《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GB/T27405-2008》定期对对无菌室、生物安全柜及超净台进行沉降菌检测并记录;4.无菌室检验:详见《XXXX》;五、验证步骤1.样品的稀释1.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 g 样品放入盛有225 mL 无菌蒸馏水的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2min,制成1:10 的样品匀液。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生长特点以及繁殖方式,了解酵母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真核微生物。
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进行出芽生殖,即通过产生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使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
此外,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可以将糖类物质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在食品、酿酒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酵母菌培养基- 培养皿- 显微镜- 显微镜玻片- 接种环- 酒精- 美蓝染液- 碘液2. 实验方法(1)酵母菌培养将酵母菌接种于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使其生长繁殖。
(2)酵母菌形态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包括细胞大小、形状、细胞壁结构、细胞质结构等。
(3)酵母菌繁殖方式观察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过程,记录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的时间、数量和速度。
(4)酵母菌生长情况观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记录其生长曲线。
四、实验结果1. 酵母菌形态观察酵母菌呈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壁厚,细胞质均匀。
在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内含有一定数量的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2. 酵母菌繁殖方式观察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生殖进行繁殖。
在适宜的条件下,母细胞在细胞壁上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
观察结果显示,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的时间为10-15分钟,平均每10分钟产生一个子细胞。
3. 酵母菌生长情况观察(1)温度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存在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在28-30℃的温度范围内,酵母菌生长速度最快;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时,酵母菌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2)pH值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酵母菌在pH值为4.5-5.5的环境中生长最佳。
实验结果显示,当pH值低于4.5或高于5.5时,酵母菌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实验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霉菌的形态观察酵母菌和霉菌都是微生物,通过观察这两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可以确定它们的种类。
在实验室中,通常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以帮助区分微生物的种类。
在本实验中,将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以帮助区分它们。
实验步骤:1.准备显微镜,然后准备两种微生物样本:酵母菌和霉菌。
2.上照相纸,把每种样品的一小部分放在照相纸上。
3.用显微镜观察未涂抹物质的样品。
4.把溶液放在样品上,涂抹照相纸,再放入显微镜观察它们。
酵母菌的形态:在不涂抹任何物质的情况下,酵母菌呈流线形,由单个、多个的条状成分构成,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呈多条状也可以看到酵母菌有两极分布的特点。
涂抹染色液后,酵母菌的特点是单个、多个长条状悬浮物,它们是由许多一样的小球状物体组成的,小球状物体有链分子状的特点,且在高倍镜下具有清晰的轮廓。
不涂抹染色液时,霉菌呈马尾形,有单个、多个马尾形条状成分。
马尾形较长,比酵母菌要长。
涂抹染色液后,霉菌的形态有许多变化,形状如贴壁小细节一样,贴壁小细节略微弯曲,表现在高倍镜下长条形,上面有明显的螺旋纹路。
总结:本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了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果表明:酵母菌与染色液无关时呈流线形,由单个、多个的条状成分构成,在有染色液的情况下,它的特点是单个、多个长条状悬浮物,是由许多一样的小球状物体组成的,而霉菌不涂抹染色液时呈马尾形,有单个、多个条状成分,涂抹染色液后它的形状如贴壁小细节一样,贴壁小细节略微弯曲,表现在高倍镜下长条形,上面有明显的螺旋纹路。
本实验中,把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作了比较,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因此,可以从形态上来区分酵母菌和霉菌。
酵母菌观察实验报告酵母菌观察实验报告引言: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于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探究酵母菌的生长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酵母菌培养基、培养皿、显微镜、显微镜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盖玻片夹、恒温箱、显微镜台、计时器等。
1.准备工作:首先,将酵母菌培养基均匀地倒入培养皿中,待其凝固后将其放入恒温箱中,保持温度在25℃左右。
同时,将显微镜台调整到适合观察的高度,并将显微镜置于台上。
2.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将培养皿取出,用显微镜盖玻片夹取一小部分酵母菌涂抹在显微镜玻璃片上,再将盖玻片盖在上面。
将玻璃片放置在显微镜台上,调整显微镜的倍数,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酵母菌的形态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5-10微米。
其细胞壁坚韧,颜色呈现为淡黄色。
在培养基中,酵母菌呈现出快速生长的特点,数量迅速增加。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了酵母菌生长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改变了培养基的酸碱度。
将酵母菌培养基分为三组,分别调整为酸性、中性和碱性。
结果显示,酵母菌在中性培养基中生长最为迅速,而在酸性和碱性培养基中生长较为缓慢。
这说明酵母菌对于酸碱度有一定的敏感性,适宜的酸碱度有利于其生长。
其次,我们改变了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
将培养基分为两组,一组为富含营养的培养基,另一组为贫含营养的培养基。
结果显示,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中酵母菌生长迅速,而贫含营养的培养基中生长缓慢。
这说明酵母菌对于营养成分的需求较高,充足的营养有利于其生长繁殖。
最后,我们探究了温度对酵母菌的影响。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
结果显示,酵母菌在25℃的温度下生长最为迅速,而在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下生长较为缓慢。
这表明酵母菌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性,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其生长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提供基础知识。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酵母菌和霉菌样品、琼脂培养基、无菌试管、移液器、无菌手套、无菌培养皿等。
2.2 实验方法2.2.1 酵母菌的培养准备好琼脂培养基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无菌培养皿,装入琼脂后进行无菌操作。
取少量酵母菌样品,接种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用移液器将接种口火焰消毒后放回无菌培养皿中,封好口,并进行恒温培养。
2.2.2 霉菌的培养准备好琼脂培养基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无菌培养皿,装入琼脂后进行无菌操作。
取少量霉菌样品,接种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用移液器将接种口火焰消毒后放回无菌培养皿中,封好口,并进行恒温培养。
2.2.3 环境条件的变化分别将霉菌和酵母菌培养皿放置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强光照射等,观察其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3.1 酵母菌的生长情况酵母菌在琼脂培养基上表现出快速生长的特点,生长周期约为24-48小时。
在高温环境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数量较少;在低温环境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变慢,但数量增多。
在强光照射下,酵母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数量较少。
3.2 霉菌的生长情况霉菌在琼脂培养基上表现出缓慢生长的特点,生长周期约为3-5天。
在高温环境下,霉菌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数量较少;在低温环境下,霉菌的生长速度变慢,但数量增多。
在强光照射下,霉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数量较少。
四、实验结论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和霉菌都表现出较快的生长速度,且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特点有所不同。
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可以为工业生产、医药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指导。
五、参考文献无。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报告单本次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比较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生长和繁殖方式,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实验器材:显微镜、草片、大肠杆菌培养基、酵母菌培养基、土豆切块、霉菌培养基、培养皿、移液管、吸球、pH计、注射器、火柴、无菌针、细菌培养皿、灭菌器等。
实验方法:1. 检查实验器材及培养基是否完好无损、无菌,若有问题应先进行处理。
2. 取出霉菌培养皿,观察其中的霉菌形态,用无菌针在培养皿中取一小块霉菌,并涂摸在草片上,扔掉实验垃圾。
3. 取出酵母菌培养皿,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并用注射器吸取酵母菌悬液。
4. 取一块土豆,在表面涂抹少量酵母菌悬液,培养10-15天。
5. 取一块往外突出的土豆为“观察石”,悬挂在显微镜活塞上,并加上少量剪碎的土豆。
6. 按照酵母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制备适量的酵母菌干粉。
7. 用适当的比例将酵母菌干粉加入大肠杆菌培养基中,制备不同浓度的酵母菌溶液。
8. 向高、中、低浓度的酵母菌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酵母菌悬液。
9. 制备好的酵母菌溶液加入细菌培养皿中,培养一定时间,观察酵母菌繁殖、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1. 通过观察发现,霉菌的形态多样,有些像毛发,有些像小鼠的尾巴,有些则类似于扇形。
而酵母菌的形态则较为单一,呈现球形或椭圆形状。
2. 观察土豆上的酵母菌生长情况,发现酵母菌在养分较为充足的土豆中能够快速生长并进行繁殖。
3. 在观察“观察石”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酵母菌在土豆上的生长情况不均匀,部分区域出现了大量的酵母菌生长,而其他区域的酵母菌数量则较少。
4. 直接将酵母菌加入细菌培养皿中,观察到酵母菌会通过二元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并且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生长得更快。
5. 向霉菌培养基中加入霉菌悬液后发现,霉菌会在一定时间内飞快地进行繁殖,并最终完全覆盖整个培养皿。
经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酵母菌和霉菌的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酵母菌的特点是形态比较单一,繁殖方式是通过二元分裂进行,喜欢在营养充足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霉菌的观察实验报告霉菌的观察实验报告引言:霉菌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植物、食物等环境中。
它们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多样的形态特征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
本实验旨在观察霉菌的生长过程、形态变化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霉菌样本:从厨房中的发霉食物中采集到的霉菌样本。
- 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 培养皿:用于培养霉菌的塑料培养皿。
2. 实验方法:- 准备培养基:按照琼脂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将琼脂粉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并在适当温度下煮沸,待冷却后倒入培养皿中。
- 培养霉菌:将采集到的霉菌样本均匀地划线于培养基表面,并在室温下静置。
- 观察与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其形态变化、菌落大小、颜色等特征。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霉菌在琼脂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形成了明显的菌落。
初次观察时,霉菌的菌落呈现出白色或灰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菌落逐渐变得更加浓密,并呈现出绿色、蓝色等不同的颜色。
这说明霉菌的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某种代谢产物的积累,从而导致了颜色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霉菌的菌落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初始时,菌落呈现出较为平坦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菌落逐渐变得凹凸不平,并产生了一些细长的菌丝。
这可能是由于菌丝的生长速度较快,导致菌落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此外,我们还发现菌落的边缘呈现出放射状的生长方式,这进一步表明霉菌的生长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此外,我们还对霉菌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行了观察。
我们将培养皿放置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发现霉菌对较低温度(如10℃)和较高温度(如40℃)都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在极端的温度条件下(如0℃或60℃),霉菌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这表明霉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有限的。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生长过程、形态变化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酵母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单酵母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单班级日期姓名实验目的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掌握其观察方法。
实验内容1.酵母菌菌落特征的观察2.酵母菌细胞形态及芽殖方式3.液泡的活体染色观察4.肝糖粒染色观察5.脂肪粒染色观察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其菌落较大而厚,湿润,较光滑,颜色多为乳白、灰黄、淡黄、灰褐色,少见粉红或红色,偶见黑色。
酵母菌个体比细菌大几倍到十几倍,在高倍镜下即能观察清楚。
细胞内常有明显的细胞核及其内含物。
无性繁殖以芽殖为主,在细胞的一端初生小突起如芽,逐渐增大,芽缢裂而与母细胞分离,形成独立的菌体。
发生的芽如不立即脱离母细胞并继续出芽,则多数芽细胞集聚成芽簇。
在陈旧培养中,芽簇细胞伸长成丝状,称假菌丝。
酵母菌的有性生殖形成子囊袍子,其过程由两个菌休细胞结合后,其中配合的细胞核分裂,形成2个、4个或8个子囊孢子。
实验器材酿酒酵母培养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针0.1%美蓝液、中性红染色液、碘液实验步骤1.菌落特征的观察取少量酿酒酵母划线接种在土豆平板培养基上,28—30℃养3—5d。
用肉眼观察菌落特征,项目包括菌落表面湿润或干燥、有无光泽、隆起形状、边缘形状、大小、颜色等。
2.酵母菌细胞形态及芽殖方式在洁净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无菌水或0.1%美蓝液一滴,用接种环取酵母菌菌台少许与无菌水或美蓝液混匀,盖上盖玻片,即成为水浸片。
用高倍镜观察酵母细胞形态及出芽情况。
染液不宜过多或过少,否则,在盖上盖玻片时,菌液会溢出或出现大量气泡而影响观察。
盖玻片不宜平着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3.液泡的活体染色观察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一滴中性红染色液,用接种环取少量酿洒酵母与染液混匀,染色4—5min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中性红是液泡的活体染色剂,当细胞处于生活状态时,液泡被染成红色,细胞质及核不着色;若细胞死亡,液泡染色消失,细胞质及核呈现弥散性红色。
4.肝糖粒染色观察用酿酒酵母涂片,自然干燥后滴加1—2滴碘液,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微生物实验原始记录卡姿秀化妆品检验: 审核: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样品名称 订单编号样品批号设备名称 电热恒温培养箱(±1℃)规格室内温湿度℃ / %检验依据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检验日期一、菌落总数 (cfu/g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10g 于90ml 灭菌生理盐水中,均质后充分振摇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取1ml 灭菌吸管吸取上述稀释液1ml ,加入9ml 灭菌生理盐水中,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按上述方法操作,做10倍递增稀释。
每个稀释度吸取1ml 于灭菌培养皿内,注入凉至46℃ 的卵磷脂土温80营养琼脂15ml ,混匀。
待卵磷脂土温80营养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于36℃培养48h 。
同时做空白对照。
为区别检样中的颗粒物,可在每100ml 营养琼脂中加1ml0.5% TTC 溶液,如有细菌存在,培养后菌落呈红色,而检样颗粒颜色不变.样品匀液(10-i ) 10-110-210-3空白观察结果(C )计算结果NCFU/g标准要求 □≤500 □≤1000单项结论二、霉菌和酵母菌 (cfu/g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10g 于90ml 灭菌生理盐水中,均质后充分振摇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取1ml 灭菌吸管吸取上述稀释液1ml ,加入9ml 灭菌生理盐水中,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按上述方法操作,做10倍递增稀释。
每个稀释度各用两个平皿,吸取1ml 于灭菌培养皿内,注入凉至45℃±1℃ 的虎红培养基约15ml ,混匀。
待虎红培养基凝固后,翻转平板于28℃±2℃培养5d 。
同时做空白对照。
(应选取菌落数在5-50个范围之内的平皿计数)样品匀液(10-i ) 10-1 10-2 10-3 空白 观察结果计算结果N CFU/G 标准要求CFU/G CFU/ML≤100单项结论 备注。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酵母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掌握酵母菌的观察方法。
3. 探究酵母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材料1. 酵母菌培养基2. 培养皿3. 显微镜4. 显微镜玻片、盖玻片5. 接种针、接种环6. 美蓝染液、碘液7. 蒸馏水、生理盐水8. 温度计、计时器三、实验方法1. 酵母菌菌落培养(1)将酵母菌培养基加热融化后,待冷却至50℃左右,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
(2)用无菌操作,将少量酵母菌接种于平板中央。
(3)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2. 酵母菌菌落观察(1)取出培养好的平板,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落,涂布于载玻片上。
(2)用盖玻片轻轻压平,制成临时涂片。
(3)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等特征。
3. 酵母菌细胞观察(1)用无菌操作,将少量酵母菌接种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
(2)用盖玻片轻轻压平,制成临时涂片。
(3)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大小、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等结构。
(4)使用美蓝染液和碘液分别染色,观察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4. 酵母菌生长曲线测定(1)将酵母菌接种于不同浓度的酵母菌培养基中,制成一系列平板。
(2)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观察并记录酵母菌在不同浓度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
四、实验结果1. 酵母菌菌落培养酵母菌在37℃、pH 4.5-6.0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菌落呈乳白色、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2. 酵母菌菌落观察酵母菌菌落大小约为1-2mm,呈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颜色多为乳白色或淡黄色。
3. 酵母菌细胞观察酵母菌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质均匀,细胞核明显,呈圆形或椭圆形。
4. 酵母菌生长曲线测定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形,分为四个阶段: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五、实验讨论1. 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良好,但在高温、高盐、低pH等不利条件下生长受到抑制。
一、实验目的1. 认识酵母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了解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二、实验材料1. 酵母菌培养液2. 盖玻片3. 载玻片4. 滴管5. 显微镜6. 酵母菌培养基7. 灭菌棉签8. 烧杯9. 玻璃片10. 酒精11. 洗涤剂三、实验步骤1. 将酵母菌培养液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洗涤剂,用无菌棉签搅拌,使酵母菌悬浮在液体中。
2. 用滴管吸取少量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
3. 用盖玻片覆盖在载玻片上,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没有气泡。
4.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的焦距,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5. 观察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6. 观察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如出芽生殖。
7. 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酵母菌的形态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酵母菌呈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壁明显,细胞质清晰,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2. 酵母菌的细胞结构酵母菌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组成,细胞膜包裹着细胞壁,细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DNA。
3.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生殖进行繁殖,即在母细胞的一侧产生一个新的细胞,新细胞逐渐长大,最终与母细胞分离。
五、实验结论1.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明显的细胞结构和繁殖方式。
2. 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
3.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酵母菌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六、实验心得1.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 通过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我对微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
3.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记录实验数据,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七、实验改进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倍数的显微镜观察酵母菌,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特征。
酵母菌的观察实验报告酵母菌的观察实验报告引言:酵母菌是一种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酵母菌的特性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以及对酵母菌的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实验目的:1. 观察酵母菌的生长过程;2. 研究酵母菌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3. 探究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酵母菌培养基、显微镜、玻璃片、盖玻片、培养皿等;2. 酵母菌生长观察:将酵母菌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生长过程;3. 酵母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观察:将酵母菌培养液分成几份,分别加入不同的环境条件(如高温、低温、酸性和碱性环境),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4. 酵母菌的发酵作用观察:将酵母菌培养液与葡萄糖混合,观察发酵过程中气泡产生和液体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1. 酵母菌的生长过程观察:在酵母菌培养基中,我们观察到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迅速繁殖,形成一个个白色的小圆点,逐渐扩散成整个培养皿;2. 酵母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观察:我们发现酵母菌对高温和酸性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而对低温和碱性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生长迅速;3. 酵母菌的发酵作用观察:在与葡萄糖混合后,酵母菌开始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大量的气泡,液体也由透明变为浑浊的乳白色。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酵母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对高温和酸性环境的耐受性较低。
这与酵母菌的生存环境有关,酵母菌通常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对酸性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可能是因为酸性环境会破坏酵母菌的细胞结构;2. 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发酵,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乙醇,产生能量和其他有用的物质。
这一过程在食品工业和酿酒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验意义:本次实验的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酵母菌的特性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酵母菌的观察的实验报告酵母菌的观察的实验报告引言: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酿酒和面包制作等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酵母菌的生长过程,了解其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以及探索不同环境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1. 酵母菌培养基:含有酵母菌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2. 显微镜:用于观察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和形态。
3. 培养皿:用于培养酵母菌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4. 温度控制设备:用于调节培养环境的温度。
实验过程:1. 准备酵母菌培养基并倒入培养皿中,确保培养基均匀分布。
2. 从酵母菌培养基的培养物中取一小部分,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和形态。
3. 将酵母菌培养皿放入温度控制设备中,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如25℃、30℃和35℃)。
4. 每隔一段时间,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和形态,我们可以看到酵母菌是由一个个圆形的细胞组成的,细胞表面光滑,呈现出微黄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还可以看到酵母菌细胞内部有许多小颗粒,这些颗粒是酵母菌的细胞器,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观察结果显示,酵母菌的生长受到温度的影响。
在25℃的条件下,酵母菌生长较为缓慢,细胞数量有限;而在30℃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细胞数量迅速增加;在35℃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细胞数量较少。
这表明酵母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有限的,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温度,其他环境因素也会对酵母菌的生长产生影响。
例如,酵母菌需要一定的氧气浓度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因此在密闭环境中酵母菌的生长会受到限制。
此外,酵母菌还需要适当的pH值和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长和繁殖。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酵母菌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其生长受到温度、氧气浓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方法步骤
酵母菌电镜照片青霉菌电镜照片(1)观察酵母菌
1. 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
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
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
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2)观察青霉
1.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袍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报告单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