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藏非均质性是指油藏参数随空间的变化关系讲解

油藏非均质性是指油藏参数随空间的变化关系讲解

油藏非均质性是指油藏参数随空间的变化关系讲解
油藏非均质性是指油藏参数随空间的变化关系讲解

油藏非均质性是指油藏参数随空间的变化关系一般来说,大多数油藏的底部都分布着不同沉积环境、长时间形成的水体,后来经过不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得油藏特征进一步发生变化。对一般的油藏来说,分析这些油藏参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主要就是分析垂向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1]。

从目前来看,非均质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体等更加复杂与隐蔽的储集体延伸;③研究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由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及定量研究过渡,由单一的描述手段向多种技术配套、多个学科结合的趋势发展。随着油气田勘探形势的日益严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及其受成岩、构造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将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新方向。

一般来说,大多数油藏的底部都分布着不同沉积环境、长时间形成的水体,后来经过不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得油藏特征进一步发生变化。对一般的油藏来说,分析这些油藏参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主要就是分析垂向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油藏的非均质性对特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影响较大,研究区油井在同样厚度的油层和相应注汽工艺参数下,各井的开采效果往往差别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储层的非均质性、隔层平面分布、原油性质非均质性对开发造成了影响[2]:

1储层非均质性对吸汽能力的影响

注蒸汽吞吐热力采油是一种高成本的工艺技术,储层的吸汽能力除了受注汽工艺如注汽速度、注汽压力、注汽干度,注汽温度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油层的吸汽能力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特征以下几个方面影响[3]。

(1)渗透率:高渗透油层吸汽量大,吞吐效果好,油层动用程度高;相对渗透率较低的油层吸汽量少甚至不吸汽,油层动用程度差;随着注汽轮次的增加,高渗油层容易形成汽窜,注入蒸汽绝大部分进入其中;而相对渗透率较低的油层吸汽量小,造成蒸汽浪费,注汽效率低下,影响了相对渗透率较低段油层的开采。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油层,其纵向上吸汽状况主要取决于油井单层渗透率,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对注蒸汽开发影响也很大,二者的比值越大,越易形成蒸汽超覆。

(2)油层厚度。理论上油层厚度越大,储层吸汽能力越强,注蒸汽开采效果越好;因为单层厚度大,层内储热量也大,油藏系统整体热损失比例小,热能利用率高。实际上蒸汽吞吐效果并非与油层厚度成正比,随着油层厚度增加到一定值,吸汽量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小。

(3)储层岩性特征。高温高压力的注汽易使储集层骨架颗粒溶解甚至破碎,导致大量微粒迁移从而阻塞孔隙。

(4)沉积微相和韵律特征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影响储层的吸汽能力,一般主河道发育部位,储层物性好,蒸汽往往会沿着主河道方向优先突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蒸汽在其他方向的波及。

油层韵律性也影响吸汽效果,正韵律油藏吸汽能力最好,反韵律最差,复合韵律介于两者之间,主要原因在于重力分异产生不同程度的蒸汽超覆,超覆作用将降低蒸汽纵向波及效率。当蒸汽进入正韵律油层后,由于超覆作用,超覆的部分蒸汽被正韵律上部的相对低渗层段吸入,吸汽量较小,而大部分被正韵律下部的高渗层吸收,下部吸汽量较大;当蒸汽进入反韵律油层后,超覆的部分被反韵律上部的相对高渗层段吸入,其下部低渗层段受蒸汽波及较小,故吸汽能力较正韵律油层弱。

2储层非均质性对产液能力的影响

通过分析,储层非均质对油层产液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面非均质特征的影响。一般油层厚度越大,产液能力越强,而较厚的油层一般连续性相对较好,平面非均质相对较弱;对于研究区块热采井,较厚油层吸汽能力相对较强,产液能力也随之变强;冷采井,由于粘度相对较低,当近井地带的原油被采出后,产生的压差将促使其周围的原油向近井地带流动,而对于厚度大,连续性较好的油层流量越大,持续的时间较长,产液能力也较强。

(2)渗透率的影响方面。一般情况下,渗透率越高,油层产液能力越强。渗透率分布、射孔厚度影响着产液能力。对热采井,高渗油层吸汽量大,吞吐效果好,油层动用程度高,产液能力强;渗透率相对较低的油层吸汽量少,甚至不吸汽,油层动用程度低,产液能力较差。

(3)油层韵律特征方面。对正韵律油层,油层下部流体较易被采出,当油层下部被采空后,在重力作用下,油层上部流体将向下部流动,油层产液能力相对较强;对反韵律油层,油层上部流体较易被采出,油层下部动用程度相对较差,油层产液能力较弱;复合韵律油层产液能力介于二者之间,均质韵律油层产液能力最强。

(4)油层岩性特征方面。在开发过程中,粘土矿物遇水膨胀,阻塞孔隙喉道,降低油层产液能力;注蒸汽热采高温、高pH值的蒸汽易使储集层骨架溶解甚至破碎,导致大量微粒迁移而阻塞孔隙,降低油层产液能力;此外,研究区块岩石胶结疏松,在注蒸汽后会导致大量出砂,降低油层的产液能力。

3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汽参数的影响

对不同类型的稠油油藏,注汽参数是影响蒸汽吞吐效果的重要条件。注汽参数不仅受工艺条件的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注汽速度越高,井筒热损失率和蒸汽干度损失越小。因此,提高注汽速度对保持井底高干度有益。对于非均质严重的厚油层,高速注汽会加剧蒸汽沿高渗层突进,形成早期汽窜。这说明注汽速度与汽窜的关系较为敏感。研究区块实际注汽压力比破裂压力稍高,在初期仅有少量井发生汽窜。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汽参数有一定的影响,但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中等偏弱,影响效果不大。在实际的生产开发中以工艺对注汽参数的影响为主。

4有效厚度对蒸汽吞吐的影响

有效厚度是供给油井充足油量和充分利用热能的保证。因此,有

效厚度对蒸汽吞吐效果的影响是除原油粘度外又一最为敏感的地质参数。周期采油量和油汽比随有效厚度增大而增大。随着有效厚度的增加,周期注汽量增加,周期产油量增加,周期开采效果改善。随着有效厚度的增加,周期产量和油汽比均呈增加趋势。

5油层渗透率对蒸汽吞吐的影响

油藏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吞吐的开采效果影响较大,直接影响油层的吸汽能力,也影响到产液能力。稠油油藏一般多为疏松砂岩油藏,物性好,渗透率高,有利于蒸汽吞吐开采。蒸汽吞吐效果随油层渗透率的增加而提高。油层存在高渗透率层时,注入蒸汽将优先进入高渗透率层而导致层间吸汽不均。在蒸汽吞吐初期,吞吐效果较好(因加热带扩大),但对后续的吞吐和蒸汽驱产生不利的影响,油层储量动用不均匀,从而影响整个油藏的开采效果。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在油层厚度、生产措施,粘度相近的情况下,累积产油量增加,生产效果好。

6隔层类型及平面展布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隔夹层是指在渗透层内或层间所分布的相对非渗透性岩层,由于隔夹层的存在,改变了整个渗流场的分布,使渗流发生变化。分布稳定的隔夹层,可将油层上下分成2个独立的流动单元;反之,则油层上下具有水动力联系。不稳定隔夹层越多,其间油水运动也就越复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也就越大。隔层的作用是阻止蒸汽窜流。其封隔能力主要是靠隔层岩石的毛细管压力产生的。理论上讲,只要隔层厚度大于1m,所形成的压差屏障就足以制止蒸汽的突破。而由于隔层岩

性的不均一性,实际上只有连续分布的泥岩隔层厚度达到甚至超过2m时,才能起到良好的封隔作用。

隔夹层条件对稠油油藏的开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隔层能够起到阻止蒸汽垂向运动,这是有利的一面,隔层厚度越大,其阻止蒸汽突破的压力越高,阻隔能力越强;另一方面,自然界大多数岩层,包括泥岩隔层都不是绝热体,能够吸热和传热,随着隔层厚度的增加,其消耗的热量也在增加,这是不利的一面。因此,评价热采隔层非均质性对油藏开发的影响,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对蒸汽开采的稠油油藏来说,隔层必须能在垂向上对热载体起封闭遮挡、限制阻碍的作用,即把蒸汽限制在生产层段范围内,从而使蒸汽逐渐扩散到全油层,使两个层间的油层形成一个通畅快捷的热流通体系,以确保注入的热能得到充分利用,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所以说隔层条件对稠油油藏的影响比对普通油藏的影响大。不同岩性的隔层其封隔、阻挡能力也明显不同,一般泥质隔层封隔能力较强,粉砂质泥岩和砂质泥岩次之。在生产过程中,注汽参数的变化也会对隔层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注汽参数,来改善隔层的阻隔效果。

7隔夹层对蒸汽吞吐热损耗的影响

热力采油,隔层不仅起到封隔开发层系的作用,而且在蒸汽吞吐的过程吸收热量,向周围的岩石传导热量。从热力学方面分析,各种岩性的隔层都不是绝热体,它能够吸热和传热。隔层厚度越大,其吸收的热量越多,因此,评价研究区隔层条件不仅要看其阻隔能力和效

果,还需要考虑其消耗热能的多少。消耗热能的多少直接影响经济指标。

实际油藏条件下,往往在较单一的油层中还存在若干泥质交互薄层,分布不均匀虽然不能阻止蒸汽向上的流动,却引起油层中热损耗量的增加,由于夹层的存在,油层中热损失增大,部分热量消耗在夹层中,因此在同样的注入热量下,油层的加热半径变小,导致吞吐效果变差。能阻止蒸汽垂向窜流与热量扩散的隔层应具有吸热能力小,导热性差,封隔能力强的特点;在具有这样条件的隔层的封隔条件下,油藏中注入蒸汽热损失就小,油藏内部就容易形成一个或数个独立的热流通单元,蒸汽热流量才能获得充分利用,油层才能得到充分加热。

夹层是发育在油藏或油层内部的非渗透性和低渗透性岩层,它只能局部分隔油层。油层内部夹层过多,容易造成蒸汽沿某些狭窄层段向油层深部延伸,致使蒸汽不能充分用来加热油层,严重影响注汽效果。当油藏的总厚度和层数一定时,油层厚度大小和砂泥比高低不同,其热损失明显不同。原则上以厚度大,砂泥比高着为好。一般厚油层中夹层少,砂泥比越高,热量损失越小;反之,热量损失大。夹层除自身消耗油层能量外还向邻近周围地层进行热传导,造成热损失,严重影响油层注汽加热效果。在不考虑岩石中的流体性质和流体饱和度时,不同岩性的夹层热物性不同,其影响也不同。研究区夹层主要是泥岩、粉砂质泥岩和砂质泥岩,比热较低,消耗热量较少,但导热性相对较好易向周围地层扩散热量。

8流体性质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4]

原油粘度是识别稠油的主要标志,也是影响稠油生产效果的重要因素。粘度对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原油粘度随温度增高而下降,但是在同样大的注蒸汽加热半径条件下,原始油层原油粘度越低,形成的泄油半径越大,供油量也较大。而原油粘度越高,形成的泄油半径变小。当原油粘度高到不加热不能流动时,冷原油很难流入泄油区,因而采出油量有限。粘度大于10000mPa.s的区块采用蒸汽吞吐的开采方式,增加了经济成本,个别井高含水生产不正常,粘度平面上的非均质性决定了开采方式,进一步决定了产能,影响了开发的效果。总体看来,蒸汽吞吐井总体开发效果较冷采井稍差。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粘度是影响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的关键问题,即而影响整个区块的开发效果。原油粘度决定了开发方式,相反,区块蒸汽吞吐一段时间后,会影响原油性质在平面上的分布,随着注汽量的增加,原油中相对较轻的组份被采出,重组份继续留在地下,从平面上看,局部地区原油粘度增大。

9储层敏感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储层中存在的粘土、碳酸盐、硅酸盐、硫酸盐等敏感矿物与外来的钻井液、洗井液、压井液、酸化液等所携带的固体微粒接触,导致储层渗流能力及产能的下降,因此储层敏感性评价对于开发难度较大和开发成本较高的特稠油油层有重要意义。储层敏感性分析一般包括速敏、水敏、酸敏、碱敏和盐敏,其对于开发难度较大和开发成本较高的特稠油油层更为重要。速度敏感性是指因流体速度变化引起地层中微粒运移,堵塞喉道,造成渗透率下降的现象。进行速敏性评价的

目的是了解岩心渗透率随流体流速变化的关系,以此来确定其是否有敏感性及敏感程度[5]。

原油性质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原油性质决定了稠油油藏的开采方式,分析认为研究区有三种不同的开采方式:冷采井、热采井、冷采转热采井。原油性质平面分布的不均一性决定了平面开发效果有差异,其中,冷采井生产效果最好,冷采转热采井次之,热采井相对不太理想。在后续生产中,应该立足对冷采井进行热力引效降低原油粘度,不要急于蒸汽吞吐和转周期生产。

参考文献

1裘亦楠,陈子琪.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66~77,157~183

2刘泽容,信荃麟,王伟峰.油藏描述原理与方法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56~62

3汪立君,陈新军.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03,22(2):71~73

4于翠玲,林承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4):15~16

5尹志军,鲁国永,邹翔.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106~110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1)概念 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性。 (2)分类 根据非均质规模大小、成因和对流体的影响程度等来进行分类。——常按规模、大小分 ①Pettijohn分类(1973) Pettijohn对河流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五种规模储层非均质性。 油藏规模1~10km×100m 层规模100m×10m 砂体规模1~10m2 层理规模10~100mm2 孔隙规模10~100μm2 ②Weber分类(1986) Weber根据Pettijohn的思路,不仅考虑非均质性规模,同时考虑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i. 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 ii. 成因单元边界 iii. 成因单元内渗透层 iv. 成因单元内隔夹层 v. 纹层和交错层理 vi. 微观非均质性 vii. 封闭、开启裂缝 ③Haldorsen分类(1983) Haldorsen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按照与孔隙均值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四个级别: i. 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和砂粒规模(薄片) ii. 宏观非均质性:通常的岩心规模(岩心大小)

iii. 大型非均质性:模拟网格规模(砂体) iv. 巨型非均质性:地层或区域规模。 ④Tyler分类(1988,1993) Tyler对曲流河道、河控/潮控扇三角洲储层按非均质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分类图,划分出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i. 巨型尺度--油层组规模 ii. 大尺度--建筑块模型(较大的网格单元) iii. 中尺度--岩相规模(较小的网格单元) iv. 小尺度--纹层规模 v. 微尺度--孔隙规模 ⑤裘亦楠的分类(1987,1989) 根据我国陆相储层特征(规模)及生产实际,裘亦楠提出了一套较完整且实用的分类方案 i. 层间非均质性 ii. 平面非均质性 iii. 层内非均质性 iv. 孔隙非均质性 (3)主要研究内容 ①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i. 层内垂向上粒度韵律 ii. 层内垂向上渗透率差异程度 iii. 层内垂向上最高渗透段位置 iv. 层内不连续泥质薄夹层的分布 v. 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水平、垂直) vi. 层理构造序列 ②平面非均质性——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 i. 砂体几何形态 ii. 砂体规模及各向连续性 iii. 砂体的连通性 iv. 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第十章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油层:若储集层中含有了油气,则将该储层称为含油气层或油层。 此章讲的油层非均质性,实际是指储层非均质性。 在油气藏的形成中,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诸条件缺一不可。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研究储层是研究油气藏的核心,储层是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其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它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1.沉积作用的影响 无论是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不同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沉积条件不同,造成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程度、堆积和充填形式、胶结类型、砂体形态、侧向连续性、纵向连通性等都不相同,从而导致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内部结构、层理构造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有不同程度差异,即存在非均质性。 2.成岩作用的影响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保存和破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集性能变好;压实作用使储层变致密,储集性能变差。 3.构造作用的影响 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和裂缝也对储层非均质性有一定影响。 垂直和较大角度的断层由于其封闭性,不但可以使原来连通的地层错开,变成不连通,也可以由于其开启性使不同年代的地层串通起来,这就增加了储层非均质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一些延伸很远的裂缝若不密封,可能使水沿裂缝串流,造成严重的平面矛盾,降低油田的开发效果。例如扶余油田。 总之,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而均质是相对的。一般陆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要高于海相储层。而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为注水开发。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

严重非均质油藏效益开发对策研究

严重非均质油藏效益开发对策研究 摘要:某区块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面临着井况恶化,注水利用率低等 诸多因素,严重制约着油藏的合理开发,文章通过对区块开发历史,现状等剖析,找到症结所在,提出诸如细分重组,注采液量研究,注水方式的选择等多种开发 方式,减缓因目前低油价的大环境对油藏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提出应对高 含水油藏开发管理方式的见解,有助于提高严重非均质高含水油藏效益开发,提 高采收率。 关键词:高含水油藏非均质效益开发 一、油藏概况 (一)油田概况 区块目前开发共划分9套层系,地质储量1073.03万吨,可采储量296.64万吨,标定采收率27.65%。纵向上储层由多级级差序列组成,三大矛盾异常突出。 平面级差主要分布范围50—150,小层平面级差大于50的占88.5%,小层平面突 进系数主要分布范围2—8。小层平面变异系数较大,大于0.8的占80%以上。单 井渗透率分布范围10—2000×10-3um2,单井层间级差很大,主要分布在50—100,级差大于50的占70.1%,单井层间突进系数主要范围2—6,占统计总数的82.9%,单井层间变异系数主要分布范围0.8—1.2,变异系数大于0.8的占83.5%。 (二)影响开发效益的主要因素 1、单井平均产能较低,油水井呈现“高含水、高耗水”生产状态 目前单井产能较低,单井平均产能仅1t,油井综合含水高达97.02%。在长期 注水开发中,水井易发育大孔道,造成部分井组层间上出现新的开发矛盾。统计 近期所测2013-2018年83口井吸水剖面资料,有49.8%的层在目前井网条件下没 有得到动用;其中吸水超过70%的层占了15.6%。 2、注采管理及开发调整难度日益加大 区块含油层多,但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注水开发及多次注采关系转换,造成层 间及平面剩余油认识难度加大,同时单井射孔程度高,多层出水较普遍,封堵层 段多,造成井筒条件复杂,易发生井况,油藏的注采调整难度日益加大,无形中 也增加了开发成本的投入。 二、效益开发对策研究 1、主要开发技术 (1)重组优化开发技术 厚油层层内潜力重组:主要以层内韵律段剩余油为主。利用电测、动态监测 资料、取心资料等对层内韵律段进行隔夹层识别、划分,搞清其平面、纵向发育 规律。利用监测资料、动态分析资料等结合隔夹层的展布规律进行层内韵律段剩 余油定量描述,厚油层水淹相对较弱、潜力较大的韵律段潜力段,通过选择性射孔 挖潜。 高含水主力层重组:主要以局部滞留区及微观剩余油为主。加强平面剩余油 分布研究,明确潜力富集区和富集层,强化沉积微相对开发井网、剩余油控制作 用的研究,以井组为中心,将特性相近的储层组合起来,优化平面注采井网,建 立与沉积微相、剩余油相匹配的注采井网。单独采一个极小厚度的韵律段,必然 造成单井控制储量低,产能低,有效期短,效益差,而其它储层储量无法控制, 油藏稳产基础薄弱,递减控制难度大。因此可以将层段相近、物性相近的一类层 储层韵律段组合在一起开发,实现储量动用最大化。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整理

储层非均质性 指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的不均匀的变化 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内部属性特征和储层空间分布等方面的不均一性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其非均质性则是绝对的 油气储层分布与 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重要因素。 规模与层次 相对与绝对

广义上讲: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 上的分布(各向异性 ——Anisotropies)和各种内 部属性的不均匀性。 影响作用:前者控制着油气的总 储量、分布规律与布井位置;后 者控制着油气的可采储量、注采 方式(如波及系数)以及剩余油 的分布。 储层建模:前者的研究结果是建 立骨架模型;后则是建立参数模 型。 狭义上讲:就是指油气储层各种属性(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

主要影响因素 油气储层非均质性是沉积、成岩和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构造因素:(断层、裂缝等) (二)沉积因素:(储层骨架及物性) 如流水的强度和方向、沉积区的古地形陡缓、盆地中水的深浅与进退、碎屑物供给量的大小)造成了沉积物颗粒的大小、排列方向、层理构造和砂体空间几何形态的不同 (三)成岩因素:(压实、压溶、溶解、胶结、重结晶等) 压实、压溶、溶解、胶结以及重结晶等作用改变了原始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加上盆地中不同层位地层通常具有不同的地温、流体、压力和岩性,因而其成岩作用各异,次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状态在空间上的极不均匀,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程度

油藏非均质性是指油藏参数随空间的变化关系讲解

油藏非均质性是指油藏参数随空间的变化关系一般来说,大多数油藏的底部都分布着不同沉积环境、长时间形成的水体,后来经过不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得油藏特征进一步发生变化。对一般的油藏来说,分析这些油藏参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主要就是分析垂向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1]。 从目前来看,非均质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体等更加复杂与隐蔽的储集体延伸;③研究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由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及定量研究过渡,由单一的描述手段向多种技术配套、多个学科结合的趋势发展。随着油气田勘探形势的日益严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及其受成岩、构造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将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新方向。 一般来说,大多数油藏的底部都分布着不同沉积环境、长时间形成的水体,后来经过不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得油藏特征进一步发生变化。对一般的油藏来说,分析这些油藏参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主要就是分析垂向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油藏的非均质性对特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影响较大,研究区油井在同样厚度的油层和相应注汽工艺参数下,各井的开采效果往往差别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储层的非均质性、隔层平面分布、原油性质非均质性对开发造成了影响[2]:

1储层非均质性对吸汽能力的影响 注蒸汽吞吐热力采油是一种高成本的工艺技术,储层的吸汽能力除了受注汽工艺如注汽速度、注汽压力、注汽干度,注汽温度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油层的吸汽能力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特征以下几个方面影响[3]。 (1)渗透率:高渗透油层吸汽量大,吞吐效果好,油层动用程度高;相对渗透率较低的油层吸汽量少甚至不吸汽,油层动用程度差;随着注汽轮次的增加,高渗油层容易形成汽窜,注入蒸汽绝大部分进入其中;而相对渗透率较低的油层吸汽量小,造成蒸汽浪费,注汽效率低下,影响了相对渗透率较低段油层的开采。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油层,其纵向上吸汽状况主要取决于油井单层渗透率,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对注蒸汽开发影响也很大,二者的比值越大,越易形成蒸汽超覆。 (2)油层厚度。理论上油层厚度越大,储层吸汽能力越强,注蒸汽开采效果越好;因为单层厚度大,层内储热量也大,油藏系统整体热损失比例小,热能利用率高。实际上蒸汽吞吐效果并非与油层厚度成正比,随着油层厚度增加到一定值,吸汽量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小。 (3)储层岩性特征。高温高压力的注汽易使储集层骨架颗粒溶解甚至破碎,导致大量微粒迁移从而阻塞孔隙。 (4)沉积微相和韵律特征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影响储层的吸汽能力,一般主河道发育部位,储层物性好,蒸汽往往会沿着主河道方向优先突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蒸汽在其他方向的波及。

空间曲线的参数化

一、 空间曲线的参数化 若积分曲线Γ的参数方程 ],[)(),(),(βα∈===t t z z t y y t x x Γ,:,则曲线积分的计算公式为 ??'=++β α)())(),(),(({d d d t x t z t y t x P z R y Q x P Γ }d )())(),(),(()())(),(),((t z t z t y t x R t y t z t y t x Q '+'+ ],[d )()()())()()((d )(222βαβ α ∈'+'+'=?? t t t z t y t x t ,z t ,y t x f s x,y,z f Γ , 曲线积分计算的关键是如何将积分曲线Γ参数化。下面将给出积分曲线参数化的某些常用方法。 1. 设积分曲线???==0 ),,(0),,(z y x G z y x F Γ:,从中消去某个自变量,例如z ,得到Γ在 xoy 平面的投影曲线,这些投影曲线常常是园或是椭圆,先将它们表示成参数方程),(),(t y y t x x ==然后将它们代入0),,(0),,(==z y x G z y x F 或中,解出)(t z z =由此得到Γ的参数方程:],[)(),(),(βα∈===t t z z t y y t x x ,。 例1将曲线???==++y x a z y x Γ2222:,(其中0>a )用参数方程表示。 解:从Γ的方程中消去y ,得到xoz 平面上的投影曲线2 222a z x =+,这是椭圆, 它的参数方程为]2,0[,sin ,cos 2 π∈== t t a z t a x ,将其代入Γ的方程,得到第七讲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最新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 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 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 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知识链接】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

空间曲线方程不同形式间的转化技巧

空间曲线方程不同形式间的转化技巧 李晶晶 摘要: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是空间曲线方程的两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它们表示同一条曲线,因此可以相互转化.两种形式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 要介绍了常用的几种.在转化的过程中要保证方程的等价性和同解性. 关键词:一般方程;参数方程;互化;等价性;同解性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s for Different Forms of Inter-space Curve Equation Li Jingjing (20102112052, Class 4 Grade 2010, Mathematics & Applied Mathematics ,School of Mathematics & Statistics) Abstract:Space curve parameter equation and general equation are two very important form of the equation of space curve.They represent the same curve, so they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each other.There are many methods for the conversion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forms.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several methods commonly used.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o ensure that equation equivalence and the same solution. Key words: The general equation; parameter equation; interaction; equivalence; the same solution 1引言 空间解析几何的首要问题是空间曲线的方程的求解.空间曲线方程主要包含两种形式,即一般方程(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反映的是空间曲线上点的坐标x,y,z之间的直接关系.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是通过参数反应坐标变量之间的间接关系.在求空间曲线的弧长以及空间曲线上的第一类与第二类曲线积分等方面都用到了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由于任何一种曲线方程的求解方法都不能适用于所有方程的求解,因此如何完成空间曲线方程不同形式的互化便成了一个基本问题.[1] 空间曲线的方程是建立在平面曲线方程的基础之上的,研究空间曲线方程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依赖于平面曲线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我们首先回顾之前所学的平面曲线方程的形式以及不同形式间的相互转化.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 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 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改善城市环境;便利的交通利于新老城区联系容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市区周围建设环形道路 武汉大连秦皇岛 组团型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发展交通,加强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淄博重庆 星座型由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主体部分和三个以上规模小的部分组成一些首

现代油藏工程设计 C3_非均质评价指标2

第三节油层非均质性评价 一、常规评价方法 (一)微观与宏观的评价方法 1.1 微观非均质性 非均质性的微观尺度是体积尺度,此时的岩石性质,例如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以通过以下因素计算: (1)颗粒尺度和形状; (2)孔隙尺度和形状; (3)颗粒、孔隙尺度和孔喉分布; (4)填充物排列方式; (5)孔壁粗糙度; (6)粘土在孔喉内的分布特征等。 控制这些参数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物的沉积和压实、胶结和溶解等后期作用。微观尺度参数可用以下方法测量:扫描电镜(SEM)、孔隙图像分析(PIA)、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核磁共振(NMR)。 1.2 宏观非均质性 岩心分析代表了主要的宏观非均质性尺度。实验室测量的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毛管压力和润湿性都是宏观水平的物理测量。测试岩石和流体性质输入到油藏模型中,可以校淮测井和试井过程。 (二)常用指标: 能从绘制的渗透率对数概率图版上获得,如图所示。然后用下面公式计算: 50 1. 84 50 k k k V k - =

Vk是描述油藏非均质程度的有效参数。——渗透率变异系数 Vk参数的范围是0~1: Vk=0,理想的均质油藏; 0<Vk<0.25,轻微非均质,可以在模拟均质油藏模型中大致应用,差别不大; 0.25<Vk<0.50,非均质油藏,可以应用几何平均方法。如果指数接近0.50,运行数值模拟器时要采用非均质模型; 0.50<Vk<0.75,油藏严重非均质,必须应用几何调和函数平均方法; 0.75<Vk<1,油藏极端非均质,在这个范围内,常规的平均技术(算术、几何和调和函数)都不适用; Vk=1,完成非均质油藏。这样的油藏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地质的沉积和聚集过程不可能是极端的过程。 (三)平均技术 有3种标准技术用来计算油藏的平 均渗透率:加权、调和、几何平均。 (1)加权平均 用于确定具有不同渗透率的平行层 状的油藏配件渗透率。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第二章: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部分练习答案(2018年全国文综卷3)【答案】3. D 4. C 5. B 【解析】3. 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 4、“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5. 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对应练习:1.读图,根据图中人口集聚特点,说明中心的阴影区是中心商务区,B错。根据城市地租理论,甲地带与商业区相邻,距市中心较近,应是住宅区,占城市用地的主要部分,C对。行政区不占城市中心的位置,A错。工业区占城市的外围或郊区,D错。2.B,城市地域结构是团块状,道路程同心圆网格状,综合推断位于平原。第3题:A ;第4题:D ;第5题:C ;第6题:D ;第7题:D ;第8题:B ;第9题:D。 巩固练习: 【2017全国卷I】【答案】1.B 2.D 3.A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各部分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通道组合成一个整体。 【变式训练1】 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空间曲线参数方程(第五讲)

第五讲 空间曲线参数方程 一、求空间曲线(,,)0(,)0 F x y z G x y =ìG í=?:的参数方程 方法1;若把(,)0G x y =看做xoy 平面上的曲线方程,其参数方程已知,再将他们代入方程(,,)0F x y z =中,解出z ,就可以得到空间曲线G 的参数方程. 例1.设空间曲线2222 222x y z a x y b ì++=G í+=?:,()0a b 3>,求其参数方程. 解:空间曲线是球面2222x y z a ++=与圆柱222x y b +=的交线,由圆周222x y b +=的参数方程得到 cos sin x b t y b t =ìí=?,(02)t p ££ 将222x y b +=代入球面方程得到222z a b =-, 于是交线方程为 cos sin x b t y b t z =ì?=í?=?. 方法2:把变量x ,y 之一看作参数,如另x t =,由(,)0G x y =解出y ,再将它们代入方程(,,)0F x y z =,解出z 即可得到空间曲线G 的参数方程. 例2.设空间曲线2222259 x y z x y ì++=G í+=?:,求其参数方程. 解:空间曲线是球面2225x y z ++=与平面429x y +=的交线,它是空间平面429x y +=上的一个圆周. 以t 为参数,令x t =,则由平面方程得到 922y t =-, 将x ,y 代入球面方程得 22229615(2)18524 z t t t t =---=--, 即 z =U n R e i s t e r e d

由26118504t t --3,得到 18181010 t +££, 因此空间曲线参数方程为922x t y t z ì?=??=-í??=?? . 例3.设空间曲线2229x y z y z ì++=G í=? :,求其参数方程. 解:将y z =代入方程222 9x y z ++=中,得 2229x z += 该椭圆参数方程为 x t =,3sin z t =,(02)t p ££ 于是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为 3sin x t y t z t ì=???=í??=??, (02)t p ££. 例4. 设空间曲线222(1)(1)40x y z z ì+++-=G í=?:,求其参数方程. 解:因为0z =,则22(1)3x y ++=, 令1x t =- ,y t =,于是得参数方程为 10x t y t z ì=-+??=í?=?? (02)t p ££, 例5.设空间曲线22290 x y z x y z ì++=G í++=?:,求其参数方程. U n R e g i s t e r e d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_何璐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 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 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二、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也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从一国一地的研究转向跨国、跨区域的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将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不断涌现。理论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而且它们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长兴衰。因此,西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将会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 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较早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著作或论文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一般将整个中国城市的演变作为研究背景或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城市产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武进,1990) [1]。有的研究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从整体上介绍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段进,1999) [2]。这种全景式的研究,时空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范例,但是难以对其中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放大和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最近十几年是历史上中国城市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以上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发展中最新的特征和规律没有涉及。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武进(1990)、段进(1999)、邹怡等(1993)[3]、苏毓德(1997)[4]、李加林(1997)[5]、陈勇(1997)[6]、王富臣(2002)等都是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研究的。归纳众多学者的表述,虽然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观点都比较接近,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主要有道路网、用地和具有明显特征的功能单元等组成。在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论述中,很多学者也提到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心理生理、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及管理制度诸多非物质要素。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集合不断扩大。 2.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朱锡金(1987)、武进(1990)、段进(1999)、陈友华、赵民(2000)、栗峰(2004)等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建成区的外在形廓进行描述、概括、分类、比较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并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分布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1练习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分布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城市空间 形态及其形成1练习新人教版 1.下列国家或地区城市空间分布比较均匀的是()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日本 2.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地域的轮廓形状,各种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发展,使城市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空间形态及变化过程。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城市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城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外部轮廓的形状基本一致 B.城市形态的形成主要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 C.不同的城市,形态类型都不相同 D.发育在同一地形范围内的城市形态类型基本一致 (2)下列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城市的形态有集中团块型、组团型、带型等 B.集中团块型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如兰州 C.集中团块型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和投资 D.带型可以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3)下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主要以带型为主的是( ) A.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兰新铁路沿线 3.下列对于调控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合理规划和控制大城市规模,以郊区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B.保持强大的城市中心服务功能,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 C.适当集中城市的功能,利用强辐射带动周围区域发展 D.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卫星城 4.江城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后来,随着铁路的修建,其城市空间形态格局经历了组团型、集中团块型、放射型三个发展阶段。据此回答(1)~(2)题。 (1)促使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河流阻隔 B.交通条件改善 C.地形的影响 D.区域的发展 (2)武汉市空间形态今后的发展趋势为( ) A.开放式多核心结构 B.散点型结构

空间形态及变化

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 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成都合肥华盛顿 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